![]() |
朱承作者簡介:朱承,男,安徽安慶人,西元1977年生,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暨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著有《治心與(yu) 治世——王陽明哲學的政治向度》《儒家的如何是好》《信念與(yu) 教化——陽明後學的政治哲學》《禮樂(le) 文明與(yu) 生活政治》等。 |
彰顯君子人格的公共性情懷
作者:朱承(華東(dong) 師範大學中國智慧研究院暨哲學係教授)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四月初三日壬戌
耶穌2021年5月14日
“君子”不僅(jin) 是個(ge) 人修養(yang) 中所展現的優(you) 良品格,也是營造良好公共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典範式人格氣質,具有公共性意味。我們(men) 說,人不能脫離公共生活,小到應對血緣宗法共同體(ti) ,大到參與(yu) 政治共同體(ti) ,都是人的公共生活狀態。在公共生活中,為(wei) 了形成和維護一定的公共秩序,保證人從(cong) 原始狀態進入文明狀態進而實現理想中的美好生活,需要人們(men) 具有特定的、適應公共生活的人格品質。
在儒家文化的語境中,君子往往指的是品德高尚、能力出眾(zhong) 的人,既是人們(men) 對於(yu) 理想人格的一種指稱,也是對德性和能力出眾(zhong) 之人帶有讚美意義(yi) 的評價(jia) ,在引導個(ge) 人道德修養(yang) 、維係公共秩序和推動社會(hui) 進步上起著重要的作用。“君子動而世為(wei) 天下道,行而世為(wei) 天下法,言而世為(wei) 天下則”。君子的言行舉(ju) 動對於(yu) 公共生活具有示範性引導性價(jia) 值,是人們(men) 所普遍認同的一種人格標識,因而不僅(jin) 具有原子化的個(ge) 體(ti) 修養(yang) 意義(yi) ,還能在建設良好公共生活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君子人格以公共性優(you) 先作為(wei) 個(ge) 體(ti) 修養(yang) 原則。儒家強調和重視個(ge) 體(ti) 的道德修養(yang) ,修身是參與(yu) 公共生活的根本之所在,但是儒家的修身不是為(wei) 了個(ge) 體(ti) 自我心性的滿足,更不是僅(jin) 做個(ge) “自了漢”,而是要“念頭在世間”,修身是為(wei) 了更好地參與(yu) 公共生活、引導家國天下,其目的是要通過自我的修養(yang) 帶動整個(ge) 共同體(ti) 來創造一個(ge) 美好的世界。《論語》上提到孔子對於(yu) “君子”公共性情懷的理解,“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可見,在儒家的視野裏,君子修己指向安人、安百姓的公共關(guan) 懷,個(ge) 體(ti) 的自我修養(yang) 是為(wei) 了群體(ti) 的公益,修己是實現公共性目的的手段和途徑。隻有以參與(yu) 公共生活並為(wei) 公眾(zhong) 謀福利作為(wei) 修身的效果,才是人格追求的完滿性之所在。正因為(wei) 公共性優(you) 先原則決(jue) 定了個(ge) 體(ti) 修養(yang) 的方向,因此,君子要以實現公義(yi) 作為(wei) 自己人生最高的價(jia) 值追求,其極致處可以“殺身成仁”“舍生取義(yi) ”。也正是因為(wei) 能以公共性優(you) 先作為(wei) 處世原則,所以在儒家的心目中,能夠“博施濟眾(zhong) ”“泛愛眾(zhong) ”以及“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臨(lin) 大節而不可奪也”的人,才稱得上是“君子”。君子人格把公共利益置於(yu) 個(ge) 體(ti) 利益之上,以公共關(guan) 懷的落實作為(wei) 個(ge) 體(ti) 修養(yang) 的最高成就,這是個(ge) 體(ti) 參與(yu) 公共生活的重要前提。
君子人格以尊重和遵守公共秩序作為(wei) 個(ge) 體(ti) 的行為(wei) 規範。在儒家文化裏,公共生活的秩序主要指的是禮治秩序,無論是政治生活還是社會(hui) 生活,要想成為(wei) 合格的共同體(ti) 成員,必須要遵守“禮”的要求。君子人格意味著對於(yu) “禮”的認同與(yu) 尊崇,個(ge) 體(ti) 的言行舉(ju) 止應該在“禮”規範的範圍內(nei) 進行,孔子將其稱為(wei) “約之以禮”,強調“不學禮,無以立”。儒家認為(wei) ,“禮”是往聖先賢參酌天地秩序為(wei) 人類生活製定的規則,所謂“大禮與(yu) 天地同節”,換言之,公共生活的秩序具有崇高而神聖的地位。雖然儒家也同意“禮”的內(nei) 容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但“禮”所包含的秩序和規則意義(yi) 則是百世不易的。良好秩序的實現,同人們(men) 是否遵守“禮”的規範是分不開的,“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在這個(ge) 意義(yi) 上,所謂“君子”,就要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將自己的視聽言動納入到“禮”的規範裏,以此來維護公共秩序。一個(ge) 時代有一個(ge) 時代的公共規範,作為(wei) 共同體(ti) 的成員,必須遵循這一時代的公共規範,敦厚崇禮,才能更好地與(yu) 時代相處,也才能更好地實現個(ge) 人的價(jia) 值。孟子說:“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對於(yu) 他人和公共生活秩序的愛護與(yu) 尊重,是人與(yu) 社會(hui) 和諧共存的前提,也是君子人格的重要內(nei) 涵。君子人格內(nei) 在的包含了對於(yu) 正當禮法規範的敬畏和遵守,在對於(yu) 禮法規範的遵守中,既成全自己也成就他人,這是個(ge) 體(ti) 參與(yu) 公共生活的基本要求。
君子人格以公共生活的大同團結作為(wei) 個(ge) 體(ti) 努力的目標。君子謀道、君子憂道、君子誌於(yu) 道,君子人格的實現是與(yu) 儒家之道聯係在一起的。大道之行,天下為(wei) 公,儒家把“大同”作為(wei) 理想的公共生活範式,而君子“誌於(yu) 道”的表現之一,即是對“大同”的理想念茲(zi) 在茲(zi) 。在以“大同”為(wei) 標識的公共生活理想裏,天下為(wei) 公,賢能有所用,老弱有所養(yang) ,講信修睦,人們(men) 在團結的公共生活裏其樂(le) 融融。宋明儒家的“民胞物與(yu) ”“萬(wan) 物一體(ti) ”的思想,以社會(hui) 團結作為(wei) 理想秩序,也體(ti) 現了儒家的大同理想,曆來為(wei) 人們(men) 所希冀和追求。儒家總是在號召人們(men) 應該為(wei) 實現大同社會(hui) 而努力,因此,作為(wei) 理想人格表征的“君子”更應該將大同理想作為(wei) 自己的誌向。曆代儒者都以實現大同社會(hui) 作為(wei) 個(ge) 人進德修業(ye) 的誌向所在,《禮記·禮運》篇說:“大道之行也,與(yu) 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誌焉。”明儒王艮說:“是故人人君子,比屋可封,天地位而萬(wan) 物育。此予之誌也。”儒者們(men) 的這些誌向性話語,集中體(ti) 現了君子人格將建設美好的公共生活作為(wei) 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可見,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增進天下人的福祉,促進社會(hui) 的大同團結,就成了個(ge) 體(ti) 參與(yu) 公共生活的高遠追求。
進而言之,成為(wei) 君子,不隻是意味著“小我”的道德理想得以證成,而且還更多的指向了“家國天下”的公共關(guan) 懷,是實現“大我”的必有之義(yi) 。中國傳(chuan) 統君子將個(ge) 體(ti) 生命的意義(yi) 融入到家國天下的平治事業(ye) 中,把個(ge) 體(ti) 的自我成就匯聚到人類文明進步的洪流中,這種“樂(le) 以天下、憂以天下”的公共性情懷,千載之下,依然具有激蕩人心的力量。
所以我認為(wei) ,君子人格具有融入公共生活並努力推進之的公共維度,對建設良好公共生活所需要的成員品格具有導向性意義(yi) 。在儒家君子人格的理論體(ti) 係和思想傳(chuan) 統中,積極參與(yu) 公共生活、嚴(yan) 格遵守公共秩序、著力實現公共理想等公共性精神是其中最為(wei) 重要的內(nei) 容,這種精神對於(yu) 人們(men) 共同維護共同體(ti) 秩序與(yu) 合力為(wei) 共同體(ti) 理想而奮鬥具有不可或缺性的意義(yi) 。就此而言,當我們(men) 稱道和弘揚君子人格精神時,就意味著在個(ge) 體(ti) 的人生道路上,有必要樹立公共性的情懷並積極地參與(yu) 公共生活,堅持公共性優(you) 先的處世原則、尊重和遵守公共的禮法規則,為(wei) 實現社會(hui) 大同的高遠理想而努力。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