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樂昌】“張載文獻整理與關學研究”總序

欄目:書評讀感
發布時間:2021-05-10 16:06:16
標簽:張載文獻整理與關學研究

“張載文獻整理與(yu) 關(guan) 學研究”總序

作者:林樂(le) 昌

來源:選自 《張載文獻整理與(yu) 關(guan) 學研究》總序,林樂(le) 昌,2020年

 


這套“張載文獻整理與(yu) 關(guan) 學研究”叢(cong) 書(shu) ,是由我主持的國家哲學社會(hui) 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張載學術文獻集成與(yu) 理學研究”(批準號:10&ZD061)的最後一批成果。該項目於(yu) 2010年12月立項,2017年4月結項,結項成果合計二十部書(shu) 稿。在這二十部書(shu) 稿中,有六部書(shu) 稿於(yu) 結項前已先行出版,包括:林樂(le) 昌著《正蒙合校集釋》上下冊(ce) (北京:中華書(shu) 局2012年版),張金蘭(lan) 著《關(guan) 洛學派思想關(guan) 係研究—以張載、二程為(wei) 主》(台灣:花木蘭(lan) 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邸利平著《呂大臨(lin) 道學闡釋—在工夫論的視域中》(台灣:花木蘭(lan) 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林樂(le) 昌編校《張子全書(shu) 》(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張波著《張載年譜》(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林樂(le) 昌著《張載理學與(yu) 文獻探研》(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此外,還有一部題為(wei) 《張載理學思想及其曆史影響研究》的論文集書(shu) 稿,收入課題組成員的論文四十五篇。因篇幅大,未能如願出版。2019年,得到我所在的哲學與(yu) 政府管理學院領導同意,這部書(shu) 稿被列入由袁祖社院長主編的“觀念會(hui) 通與(yu) 理論創新”叢(cong) 書(shu) 計劃中。此次出版,壓縮了原書(shu) 稿的篇幅,從(cong) 四十五篇論文中選出二十篇,由我主編,題目改為(wei) 《張載理學論集:思想·著作·影響》(北京: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2019年版)。除以上七部已經出版的書(shu) 稿之外,其餘(yu) 書(shu) 稿在由作者修改之後,於(yu) 2019年內(nei) 陸續交付中華書(shu) 局。

 

“張載文獻整理與(yu) 關(guan) 學研究”叢(cong) 書(shu) ,其內(nei) 容分為(wei) 兩(liang) 類。第一類,是張載著作《正蒙》宋明清注本的點校本、張載佚著《禮記說》的輯注本和張載著作《橫渠易說》的校注本,合計十一部書(shu) 稿,在把其中篇幅較小的幾部點校本書(shu) 稿加以組合之後,作為(wei) 七部書(shu) 稿出版。第二類,是與(yu) 張載思想研究、關(guan) 學與(yu) 洛學兩(liang) 大學派關(guan) 係研究、張載門人思想研究有關(guan) 的四部書(shu) 稿。

 

本叢(cong) 書(shu) 第一類的七部書(shu) 稿,屬於(yu) 張載基本文獻、輯注文獻和附載文獻類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的整理者都是年輕學者,先後隨我讀博士學位,已畢業(ye) 多年,目前都在高校任教。他們(men) 承擔的文獻整理任務,幾乎都與(yu) 各自讀博期間的論文選題有關(guan) 。近二十年來,我每年都給碩士生和博士生講授“中國古典哲學文獻學”課程,與(yu) 我合作的這些年輕學者,讀博時先後聽過我的課。他們(men) 所掌握的古籍整理知識,起初源自我的授課,後來則依靠自學。這七部書(shu) 稿作為(wei) 文獻輯編和文獻校注的成果,都是作者邊學習(xi) 邊實踐的產(chan) 物,初稿完成後又都經過好多次打磨。但是,他們(men) 畢竟不是古文獻學專(zhuan) 業(ye) 出身的學者,也缺乏古籍整理的經驗,這些成果存在種種不足甚至錯誤恐在所難免,希望讀者不吝批評指正。

 

本叢(cong) 書(shu) 第二類的四部書(shu) 稿,都屬於(yu) 舊書(shu) 新刊,都於(yu) 很多年前陸續出過繁體(ti) 字版,這次是另出簡體(ti) 字版。在這四部書(shu) 稿當中,有兩(liang) 部是台灣學者的作品,一部是朱建民教授所著的《張載思想研究》,另一部是陳政揚教授所著的《張載思想的哲學詮釋》。台灣學者的這兩(liang) 部書(shu) 稿並不像本叢(cong) 書(shu) 其他書(shu) 稿那樣,屬於(yu) 我主持的項目研究成果;這兩(liang) 位台灣學者是基於(yu) 對本叢(cong) 書(shu) 主題的認同,應邀加盟本叢(cong) 書(shu) 的。這是需要特別說明的。以下,按繁體(ti) 字版的出版時序,略述這四部書(shu) 稿的出版緣起。

 

第一部書(shu) 稿是朱建民教授所著的《張載思想研究》。1974年,他考進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讀碩士班。從(cong) 1975年開始,在海外現代新儒家的著名代表牟宗三先生指導下,重點研究宋明理學。1979年,他撰寫(xie) 完成了以“論張載弘儒道以反佛的理論根據”為(wei) 題的碩士論文,直至十年後的1989年,因朋友催促,建民教授才把經過修訂增補的文稿送交台北文津出版社出版,並定名為(wei) 《張載思想研究》。他所著的這部《張載思想研究》,是台灣學術界研究張載哲學思想的第一部專(zhuan) 著。多年來,海峽兩(liang) 岸的學者凡涉足張載思想研究,都很難繞過建民教授的這部著作。這部著作,也一直是我給研究生指定的學習(xi) 參考書(shu) 。對於(yu) 建民教授,我先知其書(shu) ,後識其人。2013年7月,我受黃俊傑院長聘請,赴台灣大學人文社會(hui) 高等研究院任訪問學者,在一次學術活動中,結識了建民教授。2018年夏天,我與(yu) 陝西橫渠書(shu) 院、中華書(shu) 局達成了本叢(cong) 書(shu) 的出版意向。同年8月,我赴上海複旦大學參加“宋明理學國際論壇”,與(yu) 建民教授再次會(hui) 麵。一次會(hui) 議休息時,我向建民教授談起這套叢(cong) 書(shu) 的出版計劃,希望他把早年在台灣出版的《張載思想研究》繁體(ti) 字版放入這套叢(cong) 書(shu) ,改為(wei) 簡體(ti) 字版在大陸出版。對於(yu) 我的邀請,建民教授立即爽快地答應了。他所著的《張載思想研究》雖然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已問世,但書(shu) 中展現的學術獨立精神和哲學研究方法,尤其是對張載天道論一係列基本概念所做的精微分析,今天讀來仍然深受啟發。希望這部著作簡體(ti) 字的出版,使更多的大陸讀者也能夠從(cong) 中獲益。

 

第二部書(shu) 稿是陳政揚教授所著的《張載思想的哲學詮釋》。2015年10月,我應邀赴台灣嘉義(yi) 大學參加該校中國文學係舉(ju) 辦的“第四屆宋代學術國際研討會(hui) ”。政揚教授與(yu) 我被分在同一組向大會(hui) 報告論文。論文報告結束後,我們(men) 相互贈書(shu) ,他贈送給我的就是《張載思想的哲學詮釋》,而我則送給他新編校出版的《張子全書(shu) 》。其實,我早就讀過政揚教授此書(shu) 的複印本,並推薦給研究生作為(wei) 參考書(shu) 。後來得知,政揚教授於(yu) 2003年獲得博士學位後,任教於(yu) 台灣南華大學哲學所,在授課之餘(yu) ,他以博士論文為(wei) 基礎,經過多年修改和充實,完成了《張載思想的哲學詮釋》這部書(shu) 稿,並於(yu) 2007年交由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出版。台灣嘉義(yi) 大學的會(hui) 議結束之後,我與(yu) 政揚教授一直有聯係。有好幾次,因為(wei) 先後在海峽兩(liang) 岸的幾個(ge) 刊物上主持張載關(guan) 學研究專(zhuan) 欄,我向他約稿,他每次都出手相助,及時提供精心撰寫(xie) 的新作。2017年,政揚教授的新書(shu) 《明清〈正蒙〉思想詮釋研究:以理氣心性論為(wei) 中心》在台北學生書(shu) 局出版後,很快就寄給了我。由於(yu) 該書(shu) 與(yu) 我以及我的合作者們(men) 關(guan) 注的議題高度契合,所以我收到書(shu) 後複印了十多冊(ce) ,送給青年同道,分享政揚教授的最新成果。當本叢(cong) 書(shu) 的出版計劃確定之後,我通過郵件提出在大陸出版《張載思想的哲學詮釋》簡體(ti) 字版的請求,政揚教授很快就同意了我的請求。據我所知,政揚教授這部出版於(yu) 十多年前的著作,在台灣學術界的同類出版物中是有一定代表性的。希望這部書(shu) 的簡體(ti) 字版出版之後,有更多大陸學者得以一睹其書(shu) ,了解其學術研究的成果。

 

第三部書(shu) 稿是張金蘭(lan) 教授所著的《張載與(yu) 二程的學術交往研究》。這部書(shu) 稿原題《關(guan) 洛學派思想關(guan) 係研究—以張載、二程為(wei) 主》,是其2007年隨我讀博士學位的論文。多年來,學術界不少學者對張載關(guan) 學與(yu) 二程洛學這兩(liang) 大學派關(guan) 係的研究,都是在研究張載或二程的專(zhuan) 題著作中以很少的篇幅順帶論及的。就國內(nei) 的研究成果看,先後有徐遠和教授所著的《洛學源流》(濟南:齊魯書(shu) 社1987年版),龐萬(wan) 裏教授所著的《二程哲學體(ti) 係》(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就國外的研究成果看,主要有[英]葛瑞漢(A.C.Graham)教授所著的《中國的兩(liang) 位哲學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學》(鄭州:大象出版社1999年版),[美]葛艾儒(Ira E.Kasoff)博士所著的《張載的思想(1020—107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與(yu) 國內(nei) 外的這些成果有所不同,金蘭(lan) 的這部書(shu) 稿是學術界較早對張載關(guan) 學與(yu) 二程洛學兩(liang) 大學派關(guan) 係展開專(zhuan) 題研究的成果。2010年,她的博士論文通過答辯之後,入選台灣林慶彰教授主編的《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於(yu) 2013年由台灣花木蘭(lan) 文化出版社出版。出版合同約定,出版社擁有金蘭(lan) 著作的版權有效期為(wei) 三年,而這使其書(shu) 簡體(ti) 字版的版權問題解決(jue) 得很順利。這次出版之前,金蘭(lan) 對書(shu) 稿的思路做了比較大的調整,將書(shu) 名改作《張載與(yu) 二程的學術交往研究》,以突顯北宋理學的學派交往史研究。這是未來關(guan) 學思想史研究的一個(ge) 新麵向。

 

第四部書(shu) 稿是邸利平副教授所著的《道由中出—呂大臨(lin) 的道學闡釋》。利平與(yu) 金蘭(lan) 的情況很接近,他也是2007年隨我讀博士學位的。這部書(shu) 稿,也是讀博三年所形成的論文。而且,2010年博士論文通過答辯之後,也入選了台灣林慶彰教授主編的《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但出版晚了一年,是2014年由台灣花木蘭(lan) 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利平的論文原題為(wei) 《呂大臨(lin) 道學闡釋—在工夫論的視域中》,這次收入本叢(cong) 書(shu) 進行修訂時,把題目改為(wei) 《道由中出—呂大臨(lin) 的道學闡釋》。從(cong) 題目的改動可以看出,該書(shu) 稿的思路有所調整,從(cong) 原先側(ce) 重於(yu) 呂大臨(lin) 的工夫論研究,到現在側(ce) 重於(yu) 呂大臨(lin) 的中和及中道思想研究。呂大臨(lin) 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學者,在張門弟子中傳(chuan) 世著作最多。張載辭世後,呂大臨(lin) 轉而投在二程門下,很受器重,經常與(yu) 程頤討論中和或中道問題,在對話中碰撞出了不少思想火花。後來,這也對朱熹中和學說的演變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近年,學術界出現了多部呂大臨(lin) 思想研究專(zhuan) 著。利平這部著作的優(you) 點在於(yu) 其獨特的切入角度和思考脈絡,當然也包括書(shu) 中提出的諸多新見。

 

我們(men) 組織編訂這套叢(cong) 書(shu) 的學術理念是:尊重、開放、多元。衷心感謝所有作者本著共同的理念,齊心協力,認真完成了這次出版前將近一年的書(shu) 稿修改工作。特別感謝台灣學者朱建民教授和陳政揚教授加盟本叢(cong) 書(shu) 。

 

中華書(shu) 局張繼海副總編對本叢(cong) 書(shu) 出版的落實,做了大量工作。哲學編輯室朱立峰主任在接手這套叢(cong) 書(shu) 之後,對十多部書(shu) 稿的統籌安排細致周到,並在提高叢(cong) 書(shu) 質量方麵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包括對叢(cong) 書(shu) 名稱的調整等。各書(shu) 稿的責任編輯,以他們(men) 高度的責任心和專(zhuan) 業(ye) 眼光,為(wei) 書(shu) 稿質量把關(guan) 。在這裏,我謹代表各位作者向張繼海副總編、朱立峰主任和各位責任編輯表示誠摯的謝意!

 

最後,要特別感謝本叢(cong) 書(shu) 的出版資助方陝西橫渠書(shu) 院和王政軍(jun) 院長。位於(yu) 陝西眉縣的橫渠書(shu) 院,曆史悠久。2015年,陝西太白旅遊有限公司與(yu) 眉縣政府合作,出資成立了陝西橫渠書(shu) 院文化產(chan) 業(ye) 有限公司(簡稱陝西橫渠書(shu) 院),以新的形式使古老的橫渠書(shu) 院煥發生機。五年多來,在王院長的領導下,書(shu) 院開展了以張載關(guan) 學為(wei) 主的傳(chuan) 統文化推廣講習(xi) 等豐(feng) 富多彩的活動,並先後與(yu) 陝西省內(nei) 外二十多所大學簽約,共建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基地。由王院長策劃,書(shu) 院還製定了“橫渠書(shu) 院書(shu) 係”出版計劃。該計劃包括出版關(guan) 學文化普及、關(guan) 學學術研究等不同類型的叢(cong) 書(shu) ,以及其他相關(guan) 圖書(shu) 。我主編的“張載文獻整理與(yu) 關(guan) 學研究”叢(cong) 書(shu) ,屬於(yu) “橫渠書(shu) 院書(shu) 係”的關(guan) 學學術研究類叢(cong) 書(shu) 。2019年夏,王政軍(jun) 院長與(yu) 我就這套叢(cong) 書(shu) 的出版達成了共識,努力於(yu) 2020年完成這套叢(cong) 書(shu) 的出版,以紀念宋代理學的共同創建者和關(guan) 學宗師張載誕辰1000周年。此後,王院長還參與(yu) 了本叢(cong) 書(shu) 的後續推動工作。本叢(cong) 書(shu) 的所有作者不會(hui) 忘記陝西橫渠書(shu) 院和王政軍(jun) 院長對張載關(guan) 學研究所做的這一重要貢獻。

 

林樂(le) 昌 謹識

2020年3月15日

陝西師範大學關(guan) 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