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景年】儒家組織形態史略探 - 伟德平台体育

【曹景年】儒家組織形態史略探

欄目:儒教社團
發布時間:2011-04-10 08:00:00
標簽:
曹景年

作者簡介:曹景年,男,西曆1984年生,山東(dong) 濟寧人,畢業(ye) 於(yu) 南京大學哲學係中國哲學專(zhuan) 業(ye) ,碩士研究生學曆,現就職於(yu) 中國孔子研究院(曲阜),從(cong) 事儒家思想與(yu) 文獻方麵的研究。編有《忠義(yi) 中國》(陝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發表《論孟子天命思想的內(nei) 涵和意義(yi) 》、《〈荀子校釋〉疑義(yi) 舉(ju) 例》、《陳寅恪儒學觀之思想理路透視》、《〈孔子家語·後序〉所載孔子後裔事跡新證》等論文。




儒家組織形態史略探
作者:曹景年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首發
時間:西曆2011-4-10


 

很多人認為中國從來就沒有儒教的組織,儒家也不適合成立孔教會之類的組織。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一種宗教也好、學派也好、意識形態也好,如果沒有組織,僅靠幾個所謂的賢人君子冥然兀坐,或暗自靜修,去行那獨善其身之事,儒家又如何能流傳至今?在古人所構建的那條以賢人君子為道統背後,必然有廣泛而深刻的儒家組織的背景作為支撐。這就如在廣闊無垠的大海中湧起幾個波浪,是以廣闊無邊的大海為基礎的,沒有大海,哪有波浪?沒有儒家深厚的社會組織基礎,哪有浮出水麵的賢人君子?通過研究可以發現,儒家在曆史上有著形式多樣、係統嚴密的組織,而且正是這些組織,才使得在儒家經典文獻之外,一整套儒家衣冠禮儀風俗文化製度流傳至今。研究儒家在曆史上的組織形態,對於消除人們對重建儒家組織的誤解和迷茫,增強對儒家的信心都有很多幫助,本文願在這方麵做一點初步探討,以拋磚引玉。


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傳統社會,中國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整個國家機器就是一個儒教組織,但這樣關於儒家組織的探討毫無意義,我們要考察有哪些是較為純粹的以儒家本身為內容的組織。作為儒家的組織係統,首先要滿足兩個條件,其一是典型儒家式的,其二是有組織的。通過研究發現,曆史上出現過多種儒家組織形態,但總體來說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學術組織,二是教育組織,三是宗教組織。
 

一、學術組織


儒家最早是作為諸子百家的一個學派存在的,學術性是其重要特征,故而有一係列與學術探討相關的組織。


1、孔子學派。孔子在世的時候,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孔子與其弟子構成比較鬆散的組織。弟子們聽孔子講學論道,然後修身養性,孔子還不時對弟子的行為進行評論,督促他們,比如講宰予朽木不可雕,講冉求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弟子對於孔子也有了一些崇拜的心理,甚至把孔子尊為聖人,如子貢說孔子是“天縱之聖”,又稱之為“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把孔子比為天,孔子死後,許多弟子都守孝三年,如同父母,可見孔子在弟子們心中的崇高形象。但是,弟子們與孔子並沒有嚴格的人身係縛關係,他們可以隨時離開。孔子周遊列國時也隻有為數不多的弟子跟隨,所以被人形容為“累累若喪家之狗”,顯得很落魄。此時儒家處於草創階段,孔子建立的雖然是一個鬆散的學派,不如釋迦牟尼所建立的僧團具有嚴格的組織性,但也有了某些組織的特征。


2、後儒學派。孔子死後,儒學的傳承並不清晰,曆史上有儒分為八之說,但總體來說不外兩類,一是義理學派,一是傳經學派。子思、孟子等大致可以歸入義理學派;子夏、荀子等大致可以歸入傳經學派。義理學派所形成的組織不太明顯,如後來宋明理學、近現代形成的新儒家,雖然也分為程朱、陸王等學派,但並沒有嚴格的組織,隻是一種名義和義理傾向上的一致,組織特征不太明顯。


傳經學派雖然具體脈絡並不清晰,但從秦火之後漢代尋訪的僅存的經師那裏可以知道儒家經典是有經師代代口耳傳承的,並產生了春秋三傳、禮記等相關著作。這些學派或許隻是一個師傅帶一個或幾個徒弟,雖然有荀子、左丘明等傑出人物,更多的是默默無聞的經師,但靠他們儒家終於能夠傳承並發揚光大,並成為諸子百家中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學派。漢初健在的老儒生口授記錄下的儒家經典,稱為今文經,漢武帝獨尊儒術,在中央設立五經博士研究儒家經典,儒家經學正式成為中央官學。後來又發現了新一批經典,即所謂古文經,於是形成了古文學派,這兩派各有師法和傳承,並進行了激烈的爭論,形成了一係列學派,關於古文學派和今文學派的爭論,一直持續到近現代。傳經學派的組織似乎更嚴密一些,經師對徒弟的權威性較大,弟子一般隻能遵從師父的教誨,不得與師父的思想相違背,這就是所謂的家法或師法。
 

二、教育組織
 

《漢書藝文誌》雲: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可見以道德教化是儒家的重要功能,而教化是要體現在教育活動中的,這也成了儒家組織形態的一個重要部分。


1、國家教育組織。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家學說便成了國家教育的核心內容,從五經博士,到到七經、到九經取士、到十三經,四書五經,天下的讀書人全部都是圍著儒家經典、圍著聖賢之道在轉。孔子是至聖先師,所有的學堂都有供奉他的畫像,所有的讀書人見了孔子像都要下拜,古代童子初入學,第一件大禮就是拜孔子,科舉考試開考前監考官要先在孔子像前宣誓。從組織係統上講,科舉製度形成之前的兩漢魏晉時代,就建立了國子學、太學等高等學府,其他地方郡國也相繼建立學校;隋唐以後,科舉製度建立,不僅有專管教育的部門,如禮部、國子監,地方學政等,考試也有鄉試、會試殿試等級別區分,建立了更為完整的學校體係。總而言之,古代教育體係是一個以儒家思想學說為靈魂的組織係統,這一係統經過上千年的發展變的非常嚴密和完善,這是儒家在教育方麵的組織成就。


2、民間教育組織。除了官方建立的比較完善的教育係統,儒家的民間教育組織也有長足發展。書院這種民間教育組織興起於宋代,最初,書院為民辦的學館,原由富室、學者自行籌款,於山林僻靜之處建學舍,著名的書院有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陽書院等。後由朝廷賜敕額、書籍,並委派教官、調撥田畝和經費等,逐步變為半民半官性質的地方教育組織。明朝的時候,書院也有發展,如著名的東林書院。書院往往是失意的儒家學者研究學問,講明道義,宣揚儒家學說的舞台,可以算是一個圈子,即以一個或幾個著名學者為中心,吸引一批青年學子前往就學,共同探討學問,形成一個學術教育小圈子,這種小圈子雖然組織上未必嚴密,但卻非常靈活,在教育內容上更為寬鬆和活躍,維係這一組織的不像官方教育那樣是以聖賢書換取功名利祿,而是他們心中真正的儒家之道。近代以來,就有許多仁人誌士嚐試通過恢複書院的模式來複興儒家,如今人蔣慶先生創立的陽明書院。前幾年遊廬山,看到東林寺信徒雲集、香火旺盛,而附近的白鹿洞書院卻成了一個普通的旅遊景點,遊人雖多但有幾個儒者?兩教結局如此不同,良可歎也。

 
三、宗教組織
 

前兩類組織都偏重學術或教育,宗教性較弱,那麽到底有沒有更具宗教性的組織呢?具體來說,典型的儒教組織有以下三種:


1、太常禮部係統


太常,秦朝稱奉常,常,即嚐,即食物先讓祖先嚐,祭祀之意。太常是秦漢時期三公九卿中九卿之首,是掌建邦之天地、神祇、人鬼之禮,吉凶賓軍嘉禮以及玉帛鍾鼓等威文物的機構,漢朝太常屬太尉部,掌禮儀祭祀,至晉朝、南朝時均為九卿之一。


到隋唐時期,形成了三省六部製,其中禮部代表了儒家在古代作為國教的地位,是其意識形態地位的最直接表現。按史書記載,禮部的主要職能包括掌管吉、嘉、軍、賓、凶、祭祀等禮儀,管理學校、科考等,接待外賓等。


可見,關於祭天、祭祖等重大禮儀,是太常、禮部的重要職能,北京有天壇、地壇、宗廟等,每年定期舉行祭天、祈雨、祭祖等各種典禮,這些都是太常、禮部的分內之事。宣統三年(1911年),將禮部改為典禮院,成為清政府專管朝廷壇廟、陵寢之禮樂及製造典守事宜,並掌修明禮樂、更定章製的機關。


太常、禮部是傳承孔子的禮樂思想,並將之國家化、儀式化、宗教化的重要平台。孔子多次談到禮在祭祀中重要性,說“鬱鬱乎文哉,吾從周,這個鬱鬱”,就是禮儀非常盛大、非常完備的意思,有了完備的禮儀,就有了天神、祖先的威嚴,儒家信仰層麵的東西才會真正建立起來。《中庸》裏麵,孔子說:“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君主,要尊崇祖先,尊崇天地,就要齊明盛服,以承祭祀,穿著很正式的衣服,去祭祀,去與鬼神進行溝通,這些極具宗教性的國家獲得都是靠太常、禮部係統來完成的。


太常禮部係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標誌性的重要意義,是中華衣冠、正統正朔的所在,有了正常的符合傳統的禮儀管理係統,這個政權才是合法的。南北朝時梁武帝喜歡擺弄禮儀,東魏丞相高歡就曾說:“江東有一吳兒老翁蕭衍,專事衣冠禮樂,中原士大夫望之以為正朔所在”,可見禮儀製度的文化標誌意味,而實踐這一製度的恰恰是政權的太常、禮部係統。


2、家族係統


傳統社會中家族是社會的基本單位,許多大家族都是幾世同堂。我們看唐宋時期的文獻,很多人名都是姓加數字,比如秦七:秦少遊,黃八:黃庭堅,柳八:柳宗元,元九:元鎮,李十二:李白,韓十八:韓愈,李二十:李紳。這些數字就是大家族同祖先兄弟的大排行,大排行體現了家族觀念的深遠影響。中國向來重視姓氏,所謂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姓代表了一個族群。經典上講修身齊家,這個家不是我們現在意義上的三口之家,而是一個同姓大家族,他們源於一個祖先,有族長,即家族的首領,有家法,即家族的法律,有祠堂、族譜、祖墳,即維係家族的信仰紐帶,有定期不定期舉行的祭祖典禮,這是儀式性的東西,家族成員在經濟上也有緊密的聯係,許多家族都是許多代都不分家,在一個家族中共同生活。可見,家族是一個有相當嚴密性的組織係統。


在古代,家族是貫徹儒教信條的重要組織係統。首先,家族有嚴格的輩分和上下尊卑禮儀,對於婚喪之禮也都有很詳細的規定,而這些都是儒家禮學的重要內容。其次家族最強調孝道,祖先信仰(祠堂譜牒)和道德要求(和睦、孝悌)是儒家信仰在家族係統中的體現。家族組織是國家組織的縮影,較為強化尊卑上下的觀念,忽視個人自由,而且一些家族的家法往往淩駕於社會法律之上,有生殺予奪之大權,即所謂的清理門戶,這些都是其弊端所在。


3、孔氏係統


孔氏係統是以孔子後人為核心的儒教組織係統。孔子死後,孔子後人尊崇孔子遺教,傳承孔子的家禮和學說,漸漸形成以曲阜為中心的儒生群體。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餘祗回留之不能去雲。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可見,在魯國(今曲阜)有“諸生”這樣一個團體的,他們“以時習禮其家”,可見有一定的製度和儀軌;又說孔子傳十餘世,可見“諸生”的團體是以孔子的後人為骨幹,再加上其他信仰儒家思想的人所組成。這個團體從孔子死後到秦漢時期一直存在著,秦始皇焚書坑儒,所殺儒生四百多人,大部分是這個團體的成員。這個團體可以說是最早最完善的儒家教會,在動亂的年代努力保存著儒家的火種,代代傳承。及儒家的地位成為國家意識形態之後,孔子後人被一再冊封,並在曲阜形成了以孔子後人為核心的孔氏係統,即所謂的衍聖公係統。這一組織孔府、孔廟、孔林為核心,供奉孔子及其弟子,並適時舉行祭祀典禮,曲阜也因此成了封建王朝心目中的聖城,皇帝都要經常去朝拜。所以雖然朝代經常變更,而衍聖公的名號卻安穩不動。


孔氏係統是比較直接和純粹的儒教組織,首先它是直接供奉和尊崇孔子的,在這一組織中,孔子既是祖先,也是聖人和先師,其次,它傳承了許多孔子的遺跡(宗教中稱為聖跡),比如孔子日用器物,孔子墓等,第三,它定時舉行盛大祭孔典禮。在製度上孔氏係統是比較完善的儒教組織。
 

總體來說,三類組織各有其特征和偏向,但都隻是反映了儒家的某一層麵,並不能完全反映儒家全貌,不足以成為真正代表儒家的組織。學術組織基本上停留在學術探討層麵,缺乏宗教信仰的實踐性,組織係統也不嚴密;教育組織相對少了點學術氣息,在推動儒家學說實踐化方麵更進了一步,是儒家學說普及的重要組織形態;而宗教組織則近似於完全的儒家信仰的實踐化,宗教化和組織化,是儒家教會的雛形。此三類組織在曆史上未能統一,也無法統一,所以當他們所依賴的政治力量瓦解後,他們也如一盤散沙,再也拚不起來了。


儒家並非一直停留在書本上或是個別儒者修身養性的工具,而是早就有了各種各樣的組織,這些組織成為儒家傳承的重要載體,未來儒教組織——孔教會的建設應該從這些曆史曾有的組織中吸取元素。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首發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