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文】中華文化視角下的“天人合一”
作者:陳華文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三月十三日壬寅
耶穌2021年4月24日
對一個(ge) 國家和民族而言,有一種不可忽視的軟實力就是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jia) 值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chuan) ,今天依然是我們(men) 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在倡導文化自信的今天,很多學者深入研究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取得了豐(feng) 碩的研究成果,樓宇烈教授就是其中之一。最近,他出版了《中華文化的感悟》一書(shu) ,這是他近年來研究傳(chuan) 統文化的最新思考和體(ti) 會(hui) 。
年過八旬的樓宇烈教授,任教於(yu) 北京大學,長期研究中國哲學與(yu) 傳(chuan) 統文化,出版過《玄學與(yu) 中國傳(chuan) 統哲學》《儒家修養(yang) 論今說》《中國儒學的曆史演變與(yu) 未來展望》等等,他是在海內(nei) 外均有廣泛影響的文化學者。《中華文化的感悟》是他近些年來數次講座的實錄,集中探討了儒家思想、中國人的信仰、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中國文化中的價(jia) 值觀與(yu) 生命觀,還向讀者深入剖析了中國智慧和中國的品格。書(shu) 中的主要觀點是,中國人有自己的獨特信仰,那就是敬畏“天地君親(qin) 師”的儒家思想,進而圍繞儒家的思想和學說,對中國文化中的價(jia) 值觀、中國智慧和中國的品格暢談見解。
談及中華文化,必須了解中華文化基本精神的意蘊。文化的具體(ti) 表現,包括器物、製度、習(xi) 慣、思想意識等層麵,無不和文化精神相聯係。從(cong) 理論思維的高度審視,所謂中華文化的精神,實質上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廣義(yi) 上講就是指導中華民族延續發展,不斷進取的思想,也是民族文化的主導思想;就其性質而言,它是偉(wei) 大的卓越的精神,就其表現形式而言;它滲透在民族文化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之中。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豐(feng) 富多彩又博大精深,包括了天人合一、以人為(wei) 本、剛健有為(wei) 、貴和尚中等內(nei) 容。
這裏,筆者主要對天人合一進行分析。天人合一之所以受到各方麵的高度關(guan) 注,這不僅(jin) 和當前的生態文明建設有極高的契合度,在某種程度上對於(yu) 未來人類與(yu) 自然的和諧共生,指明了發展方向。天人合一既是中華文化的基本內(nei) 容,也是中華文化的基本思想。中國古代的思想家一般都反對把天和人割裂、對立起來,而主張天人協調,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在曆史上有一個(ge) 逐漸演化的過程。作為(wei) 思想觀念,天人合一的理念其實遠在先秦時期就已經產(chan) 生,但作為(wei) 一個(ge) 明確的命題,是由北宋思想家張載提出來的。在他看來,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協調,“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為(wei) 往聖繼絕學,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完成人道,實現天道,最終達到天道和人道的統一。從(cong) 先秦到北宋漫長的曆史長河中,無數的思想家,都在探索天人合一的思想奧妙。繼張載之後,不同學派進一步對天人合一進行闡釋,但是在天與(yu) 人之間具有統一性的問題上,均達成共識。
天人合一就其理論實質而言,是關(guan) 於(yu) 人與(yu) 自然的統一問題,也就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統一問題。必須承認,中華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內(nei) 容十分複雜,其中有積極的觀點,也有相對消極的觀點,曆史上的天人合一思想要辯證地分析和對待,把古人的天人合一理念直接拿來為(wei) 我所用,是不可取的,因為(wei) 時代和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強調人與(yu) 自然的統一,人的行為(wei) 與(yu) 自然的協調,道德理性和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思想家對於(yu) 主客體(ti) 之間、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之間的關(guan) 係的辯證思考。根據這種思想,人不能違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更不可破壞自然,而隻能在充分順從(cong) 自然界承受力的前提下去利用自然資源。另一方麵,自然界對於(yu) 人類而言,也不是一個(ge) 完全異己的本體(ti) ,也不是牽製人類社會(hui) 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認識、可以為(wei) 我所用的客觀對象。
從(cong) 宏觀視角看,生態環境治理和文化建設也是不可割裂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最為(wei) 基礎的條件,是社會(hui) 持續發展、文化朝前推進最為(wei) 重要的基礎。“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hui) 遭到大自然的報複。這是規律,誰也無法抗拒。在人類文明史上,特別是工業(ye) 化進程中,曾發生過大量破壞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事件,釀成了慘痛教訓。我們(men) 的先人們(men) 早就認識到了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shou) 。”這些質樸睿智的自然觀,至今仍給人以深刻警示。在對待自然問題上,恩格斯也曾深刻指出:“我們(men) 不要過分陶醉於(yu) 我們(men) 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yu) 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men) 進行報複。”
當前,大力倡導綠色發展,就其要義(yi) 來講,是要解決(jue) 好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問題。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我國在這方麵的潛力相當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經濟增長點。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定走生產(chan) 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hui) ,推進美麗(li) 中國建設,為(wei) 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推進綠色發展,要堅決(jue) 摒棄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和做法。要推動自然資本大量增值,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wei) 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wei) 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讓老百姓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幹淨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中、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環境效益,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you) 美,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中華文化的感悟》一書(shu) ,收錄的是樓宇烈教授對中華文化的獨特感受和認知。僅(jin) 憑任何一位學者和任何一本書(shu) ,都無法將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內(nei) 涵徹底說清,這需要更多人參與(yu) 其中,因而還要從(cong) 多維度、多層次、多角度進行持續的探索。現在我們(men) 要做的,一方麵就是學習(xi) 並領悟中華文化的精華,並去其糟粕;另一方麵要把中華文化與(yu) 時代發展訴求相互結合,給傳(chuan) 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實現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造性發展,使之成為(wei) 民族複興(xing) 之路上的源頭活水。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