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世界儒學中心成立”獲評2019-2020年度“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之一
來源:文史哲雜誌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三月十三日壬寅
耶穌2021年4月24日
近年來,國內(nei) 人文學術研究日益繁榮,並正在發生深刻變遷。為(wei) 及時總結人文學術領域的新進展、新現象、新問題,推動人文學術研究的繁榮與(yu) 進步,提升公眾(zhong) 對人文學術的認知度和關(guan) 注度,自2015年始,《文史哲》雜誌與(yu) 《中華讀書(shu) 報》聯袂開展“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評選活動。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未能正常進行,故此次將上兩(liang) 年度合並盤點,最終評出2019-2020年度“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其中,“尼山世界儒學中心成立”這一重要儒學事件獲選。
2019-2020年度“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如下:
1、探尋民族文化基因,論證中華文明獨特性成為(wei) 時代課題
近兩(liang) 年,曆史學和考古學走出“象牙塔”,受到了異乎尋常的推重。考古學界對於(yu) 中華文明早期遺存和曆史遺跡的揭示,曆史學界對於(yu) 中國古代國家起源和國家治理模式的論述,不僅(jin) 成為(wei) 近年研究的重中之重,也成為(wei) 社會(hui) 各界矚目的焦點。在諸多研究中,中華五千年不斷裂文明的獨特性以及“中國道路”出場的曆史必然性,成為(wei) 聚焦的關(guan) 鍵問題。
“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有我們(men) 今天的成功道路。”曆史熱和考古熱的出現,呼應了向曆史尋找答案的時代需求。通過追尋五千年曆史,展示中華文明起源發展的曆史脈絡,論述中華民族長盛不衰的文化傳(chuan) 統,讓世界了解中國的文明軌跡,理解中國的道路選擇,不僅(jin) 是當前曆史學和考古學必須麵對的學術問題,更是必將承擔的文化使命。在可預見的一段時期內(nei) ,借助人文學科尤其是中國曆史、世界曆史、考古學等研究力量,去探尋民族文化基因,論證中華文明獨特性,或將揭開古史研究新時代的序幕。
2、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第二提琴手”的獨特貢獻得到新闡釋
2020年11月28日是偉(wei) 大思想家恩格斯誕辰200周年紀念日,對於(yu) 恩格斯思想的研究遂成焦點。針對西方馬克思主義(yi) 和“馬克思學”貶低恩格斯的傾(qing) 向,國內(nei) 研究更注重恩格斯在馬克思主義(yi) 創立、發展和傳(chuan) 播中的獨特貢獻和重要作用。恩格斯不僅(jin) 在生活上接濟馬克思,使其獲得科學探索的基本保障,更重要的是他還扮演著“第二提琴手”的角色,在馬克思主義(yi) 的建立、捍衛和發展方麵作出了無可替代的原創性貢獻。
恩格斯提出的馬克思主義(yi) 在各個(ge) 國家的傳(chuan) 播和應用,必須以了解和把握各國的具體(ti) 國情為(wei) 條件的思想,為(wei) 中國馬克思主義(yi) 的曆史建構提供了方法論指導;恩格斯關(guan) 於(yu) “社會(hui) 主義(yi) 將是一個(ge) 不斷變革的社會(hui) ”之論斷,為(we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和改革實踐提供了深刻啟示;恩格斯關(guan) 於(yu) “我們(men) 不要過分陶醉於(yu) 對自然界的勝利”的提醒,以及人與(yu) 自然、人與(yu) 人之間矛盾“和解”的思想,對於(yu) 當代人類應對現代性帶來的生存危機和挑戰也提供了睿智與(yu) 洞見。
3、紀念“五四”一百周年,古今中西關(guan) 係平衡問題再度凸顯
20世紀以來,在中國大地上交相激蕩的馬克思主義(yi) 、全盤西化、回歸傳(chuan) 統三大思潮,都與(yu) 五四運動有著直接的關(guan) 聯,其間的曲折、起伏和矛盾,也導致了百年來對“五四”的評價(jia) 一直呈現眾(zhong) 說紛紜甚至衝(chong) 突對立的狀況。是“五四”失之激進的反傳(chuan) 統路向造成了中國意識的危機,還是根深蒂固的本土傳(chuan) 統遺存導致中國現代化之路坎坷重重?上述分歧之根源,實在於(yu) 觀察者的視角究竟是基於(yu) “中西之別”還是“古今之變”。
人民英雄紀念碑“五四運動”浮雕
2019年,各界隆重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在對五四運動之廣義(yi) 、狹義(yi) 進行辨析等知識探討之外,學界更看到,21世紀“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命題顯學化、中國人文學術日趨“本土化”,以及中美貿易爭(zheng) 端加劇等背景下,五四時代所提出的“如何對待傳(chuan) 統”“如何對待西方”問題,反而愈加顯示出其尖銳性與(yu) 根本性。在中國社會(hui) 和文化艱難邁向現代化的曆程中,如何對待“五四”的曆史遺產(chan) ,必然攸關(guan) 當下及未來的思想動向乃至道路選擇。
4、反思70年學術變遷,人文研究第三次轉型已然啟動
20世紀新中國人文學術史的書(shu) 寫(xie) 決(jue) 定於(yu) 兩(liang) 次範式轉型,一是從(cong) 民國學術到共和國學術的丕變,二是從(cong) “以階級論為(wei) 綱”到“以現代化為(wei) 綱”的變遷。伴隨改革開放的第二次轉型為(wei) 學術研究帶來了繁榮發展,新世紀的相關(guan) 研究莫不奠基於(yu) 此次轉型後的學術積累。但是為(wei) 糾正以往對政治的片麵強調,學界還出現了“去現實化”“碎片化”現象,也有研究在麵向世界、學習(xi) 西方時墮入了西方化的陷阱,而中國學術對世界學術的貢獻,還有待拓展。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書(shu) 係”部分圖書(shu)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文、史、哲各學科紛紛反思曆史,展望未來,認為(wei) 學術隻有紮根於(yu) 中國社會(hui) 和現實土壤,直麵並回應時代問題,才會(hui) 有可持續發展,而這有賴於(yu) 人文研究正在經曆的第三次轉型,即從(cong) “以西方化的現代化為(wei) 綱”向“以中國化的現代化為(wei) 綱”的方向性轉變。第三次轉型以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體(ti) 係為(wei) 主旨,要求西方社會(hui) 科學的中國化和儒家思想的社會(hui) 科學化以及二者的有機結合。這一轉型將為(wei) 中國人文學術帶來新的機遇和考驗。
5、西方社會(hui) 價(jia) 值共識嚴(yan) 重撕裂,人類文明前景引發學界憂思
在人類文明史上,2020年也許會(hui) 成為(wei) 標誌性節點而載入史冊(ce) 。以迷霧重重的美國第59屆總統選舉(ju) 為(wei) 標誌,以“美國開始反對美國”為(wei) 肇端,西方文明進程似乎走到了必須作出抉擇的非常時刻。由此促發的人文學術觀察,雖然對於(yu) “特朗普現象”和“拜登主義(yi) ”的認知有所歧見,但無論是將前者定性於(yu) 右翼民粹主義(yi) ,還是將後者認定為(wei) 左翼激進主義(yi) ,二者在觀念領域所呈現的尖銳對立和撕扯卻暴露無遺,已然引發現實生活世界的社會(hui) 共識大撕裂,其震波已在全球不同角落盤旋回響。
不乏共識的是,由於(yu) 美利堅在西方世界所處之“燈塔”地位,經由此次總統大選所透射出的價(jia) 值觀念大分崩,必然給西方文明的未來前景蒙上一層厚厚的陰影。經由此次影響空前廣泛的價(jia) 值觀大紛爭(zheng) ,西方文明乃至人類文明向何處去,已經躥升為(wei) 一個(ge) 無以回避的現實而深遠的重大人文學術話題。
6、順應儒學研究中心回歸中國大陸之勢,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在孔子誕生地揭牌成立
“十八大”以來,國內(nei) 儒學研究勢頭愈發強勁,在三十餘(yu) 年民間儒學複興(xing) 基礎上,儒學被明確接納為(wei) 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資源,傳(chuan) 承發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上升為(wei) 國家文化戰略。與(yu)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men) 蜂擁海外研究儒學的情形相反,近年來,杜維明、安樂(le) 哲、成中英、林安梧、貝淡寧等原本活躍在海外的知名儒學研究者紛紛應聘來中國大陸工作。這表明儒學在中國大陸而儒學研究中心長期在海外的局麵行將結束,此一“中心”究竟花落何處,倍受各方矚目。
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在山東(dong) 曲阜正式成立(趙曉攝)
為(wei) 承接世界儒學中心向中國大陸回歸之大勢,2019年8月25日,由教育部、山東(dong) 省共同建設的尼山世界儒學中心正式成立。作為(wei) 由國家教育最高主管部門指導建設的全球儒學研究傳(chuan) 播實體(ti) 平台,尼山世界儒學中心的成立,堪稱自1984年中共中央批準設立中國孔子基金會(hui) 以來最具雄心與(yu) 標誌意義(yi) 的傳(chuan) 統文化複興(xing) 舉(ju) 措。它必將成為(wei) 實現“使我國在東(dong) 亞(ya) 儒家文化圈中居於(yu) 主動,在世界儒學傳(chuan) 播和研究中始終保持充分話語權”期待的有力依托。
7、教學改革抑或學科體(ti) 係轉向?“新文科”概念引發熱議
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設宣言》發布,新文科建設進入全麵推行階段。主流意見認為(wei) ,基於(yu) “科技+人文”的交叉融合,創新人才培養(yang) 模式,是“新文科”建設的重點所在。觀察者則指出,“新文科”建設首先是一個(ge) 文科研究範式的轉變問題,學科融合不應湮沒學科的主體(ti) 性,不能為(wei) “學科融合”而“融合學科”,應以問題為(wei) 導向對學科進行有機統合。究竟何為(wei) “新文科”,“新文科”究竟“新”在何處,成為(wei) 尚待進一步厘定的問題。
《新文科建設年度發展報告(2020)》,全國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編,山東(dong) 大學出版社2021年3月第一版
實際上,“新文科”的概念,統指文、史、哲、政、經、法諸科,占據學科版圖的半壁江山,不應與(yu) “新工科”“新醫科”“新農(nong) 科”相提並論。“新文科”建設如何定位,直接關(guan) 係中國文科學術的未來發展大局。在中國人文學術本土化轉向日趨明顯的大背景下,直麵中國傳(chuan) 統、中國經驗、中國材料、中國數據,打造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話語體(ti) 係,是“新文科”建設責無旁貸的曆史責任。
8、“內(nei) 卷化”概念引發學界共鳴,學術研究的低水平重複亟待破局
2020年下半年,社會(hui) 學名詞“內(nei) 卷化”(involution)意外走紅,在網絡空間流行開來,成為(wei) 社會(hui) 大眾(zhong) 尤其是年輕人用來描述日常生活困境的高頻詞。“內(nei) 卷化”概念最初由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提出,此後,杜讚奇、黃宗智等曆史學家將這一概念運用於(yu) 明清經濟史研究,用來指稱一種“沒有發展的增長”。中文網絡則賦予“內(nei) 卷”以新的內(nei) 涵,用來形容社會(hui) 生活中高內(nei) 耗、低創新的競爭(zheng) 局麵。
《長江三角洲小農(nong) 家庭與(yu) 鄉(xiang) 村發展》,黃宗智著,中華書(shu) 局2020年6月版
《文化、權力與(yu) 國家》,[美]杜讚奇著,王福明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
“內(nei) 卷化”概念的流行,也讓學界再次注目於(yu) 當前學術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類似現象,尤其是隨著科研投入的日益增加,學術水平反而呈現日漸平庸的態勢。“數量化考核”“項目化生存”“非升即走”的聘任方式等高強度刺激,使得“灌水”文章大量炮製,“洗稿”乃至抄襲事件層出不窮,給學術生態環境造成了不良影響。如何端正學風,破解學術“內(nei) 卷化”困境,不僅(jin) 需要建立科學的學術評價(jia) 和考核機製等製度層麵的支持,也有賴於(yu) 學者的自我定位和自我反思。
9、“新冠”疫情加速“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西抗疫模式差異激發文化深思
麵對“新冠”疫情這一1918年大流感以來最嚴(yan) 重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中國與(yu) 西方展示了完全異質的防控模式。中國政府和社會(hui) 迅速動員,憑借強大的調度能力與(yu) 嚴(yan) 密的管控機製,率先控製住了疫情;而西方國家遲遲無法實施有效的非醫學防控,致使疫情持續蔓延。中西疫情治理模式的差異,促使學界從(cong) 製度主義(yi) 視角對比中國模式與(yu) 西方體(ti) 製,並進一步追溯其背後的深層文化根源。
論者認為(wei) ,中國對疫情迅速成功的處置,凸顯了中國治理體(ti) 係的優(you) 勢。這一優(you) 勢離不開以儒家觀念為(wei) 代表的文化心理基礎。“四海之內(nei) 皆兄弟”“先集體(ti) 後個(ge) 人”的中國文化固然有很多弊端,但在應對重大突發公共危機事件時,卻有不容抹煞的意義(yi) 。相反,西方疫情失控的本質是以個(ge) 人權利至上為(wei) 核心理念的自由主義(yi) 的必然結果。就這一意義(yi) 而言,這次新冠疫情極大地凸現了“文化”的差異及後果。如何從(cong) 建設性角度展開中西方文化的深度對話,以共同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亟需中外學界深思。
10、電視劇《大秦賦》熱播引發爭(zheng) 議,秦始皇及秦製評價(jia) 再起波瀾
2020年12月,央視播出曆史劇《大秦賦》,隨著劇情推進,評分高開低走,網絡評價(jia) 兩(liang) 極分化。除了細節硬傷(shang) 、改編失實外,最受爭(zheng) 議的是該劇試圖顛覆關(guan) 於(yu) “苛政猛於(yu) 虎”“天下苦秦久矣”的普遍認知,尤其是對秦始皇嬴政的過度包裝和美化,點燃了部分觀眾(zhong) 的不滿情緒,並再次引發了對秦朝及秦始皇功過是非的思考和討論。
電視劇《大秦賦》海報
秦朝作為(wei) 中國曆史上第一個(ge) “大一統”王朝,由其奠定的郡縣製和皇帝製度,是中國古代國家構造的基本形態。如何認識和評價(jia) “秦製”及其背後的法家思想的曆史意義(yi) ,幾千年來一直是敏感的話題。近年隨著簡牘等新材料帶動的細密研究,學界對秦朝的政治製度、日常政務和基層社會(hui) 等諸多層麵的認識日趨深入,但對秦製的評價(jia) ,仍然存在分歧。有論者認為(wei) 秦製不能簡單地理解為(wei) 皇權專(zhuan) 製國家,其實際運作過程頗為(wei) 複雜;也有論者著眼於(yu) 秦代的基層控製,延續對“暴秦”的苛評。可以想見,對於(yu) 秦製的關(guan) 注與(yu) 評價(jia) ,在未來仍將是富有爭(zheng) 議性的話題。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