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躍】身處困厄心在哪?

欄目:中央黨校機關報儒家經典新解係列
發布時間:2021-04-13 01:14:13
標簽:心、王陽明、身處困厄

身處困厄心在哪?

作者:陳永躍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二月廿八日丁亥

          耶穌2021年4月9日

 

明朝武宗正德元年丙寅(公元1506年),35歲的王陽明被告知朝廷貶謫他去貴州龍場驛任驛丞。他自己很清楚被貶此處的原因,這是因為(wei) 他得罪了當朝十分有權勢的宦官劉瑾。貶他去的這個(ge) 龍場驛,具體(ti) 位置在今天的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龍場鎮。

 

按照錢穆先生的《王陽明年譜》說法,他是被貶謫後的第二年夏天才赴謫的,他先是到了浙江錢塘,後來又因事去了福建武夷後又到了廣西廣信,再由湖南沅江、湘江才到了龍場驛的,跟著他赴謫的學生中最有名的人叫徐愛。這一圈子兜下來已經是明武宗正德三年了,即公元1508年的春天,他們(men) 才來到了貴州龍場驛。

 

明朝的龍場驛在萬(wan) 山叢(cong) 棘之中,蛇虺瘴癘,環境十分惡劣,除了氣候的差異、交通的不便外,語言的交流更是障礙,王陽明和他的隨從(cong) 想要與(yu) 本地土著進行語言交流是十分困難的,相互不能完全理解的語言更是如墜雲(yun) 裏霧裏。人逢困厄,心煩意亂(luan) ,此時的王陽明焦慮與(yu) 恐懼在心頭揮之不去:奸宦劉瑾派人來刺殺自己,這如何藏身?自己到了這一步,得失與(yu) 榮辱似乎俱可忘掉,剩下的,隻有一死。人的生與(yu) 死隻是這一念轉瞬之間,拋卻這一層還有什麽(me) ?

 

經曆了此番切膚錐心之痛,心中的知見是多麽(me) 的深切著名。他找來大石頭,把它開鑿成了石槨,自己日夜端居其中。跟他跑到貴州來的諸多隨從(cong) 早已因為(wei) 水土不服,一個(ge) 個(ge) 都病倒了。以前是別人服侍他,現在則要他來服侍這些跟著他貶謫到這裏的浙江小老鄉(xiang) 。於(yu) 是他親(qin) 自劈柴燒水,給這些遠離故土的隨從(cong) 煮米燒飯。怕他們(men) 思念浙江故土,又給他們(men) 吟唱越地的歌調,詼諧俗語,盡量讓這些隨從(cong) 精神好起來,身體(ti) 盡快恢複。日子如此的反複,王陽明因此常常深思:要是孔子和我現在一樣的處境,那應該是什麽(me) 樣子?有一天晚上到了大半夜,他突然大悟“格物致知”之理,不覺呼躍而起。從(cong) 此開始倡言他的“良知”學說,翌年,他開始在貴陽書(shu) 院講論“知行合一。”

 

陽明先生在這龍場驛裏打熬著千險萬(wan) 苦發明的“良知”學說到底是什麽(me) 呢?黃宗羲先生是這樣總結的:“(王陽明)先生之學,始泛濫於(yu) 詞章,繼而遍讀(朱熹)考亭之書(shu) ,循序格物;顧物理、吾心,終判為(wei) 二,無所得入。於(yu) 是出入於(yu) 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困處,動心忍性,因念聖人處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學凡三變而得其門。自此以後,盡去枝葉,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為(wei) 學的,有未發之中,始能有發而中節之和,視聽言動,大率以收斂為(wei) 主,發散是不得已。江右以後,專(zhuan) 提‘致良知’三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習(xi) 不處,出之自有天則。蓋良知即是‘未發之中’,此知之前更無未發。良知即是‘中節之和’,此知之後更無已發。此知自能收斂,不須更主於(yu) 收斂。此知自能發散,不須更期於(yu) 發散。收斂者,感之體(ti) ,靜而動也。發散者,寂之用,動而靜也。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無有二也。居越以後,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時時知是知非,時時無是無非。開口即得本心,更無假借湊泊,如赤日當空,而萬(wan) 象畢照。是學成之後,又有此三變也。”

 

陽明學理學、學佛老,所有知識隻是他看了、讀了後的認識,不是他內(nei) 心覺悟與(yu) 真切體(ti) 驗的見解,所以他要問:“要是讓仲尼和我現在一樣的處境,那該是什麽(me) 樣子?”“仲尼處困厄之中一樣亦需麵對困厄,仲尼若遭龍場之厄自然也是此般由小事灑掃應對,知難行易、知行合一再及其餘(yu) 。”之後陽明說的“端茶倒水亦是仲尼”“滿街都是仲尼”。似就是這般體(ti) 驗。他後來更在《詠良知》中說:“個(ge) 個(ge) 人心有仲尼,自將聞見苦遮迷。而今指與(yu) 真頭麵,隻是良知更莫疑。”又說:“人人自有定盤針,萬(wan) 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cong) 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孔子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wei) 下矣。”生知與(yu) 學知都隻是人在順境中得來的,其知如春風拂麵般,當時舒爽,過了無痕。而困厄之知是在逆境中省悟,如秋風襲人寒風徹骨,必及心底。可說人逢困厄時其心所悟,實為(wei) 身遭困苦中一種內(nei) 心明見,此種明見即是身經此事者自己遭受刺激後的一種反省後的實覺實行。

 

天不生仲尼,萬(wan) 古如長夜。孔子能成為(wei) 孔子,其自然亦處過困厄,否則他將成不了孔子。孔子遇困厄亦需要麵對,但他對困厄的態度顯然同於(yu) 凡人又超越凡人。

 

魯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孔子在周遊列國闡述他的思想不見用之後,來到了陳國。這一年他已經58歲了,此時他可說在政治實踐和人生履曆上有過許多切身的體(ti) 驗,在當身之世與(yu) 未來之世實在又有太多的期待。然而形勢比人強,世俗太骨感。春秋列國紛爭(zheng) ,衛靈公心在民亦不尊姬周之道,卻向他問兵陣之事。他離開衛國,當時,他不僅(jin) 遇到了糧食短缺的問題,而且一些弟子們(men) 也都餓病了,起不來。他的學生子路心懷不悅,跑來見孔子,他問老師孔子:“君子也有如此般窮困嗎?”先生說:“是呀。君子固亦有窮時。但小人窮,便放濫橫行了。”瞧瞧,仲尼處窮困時亦先念他人,這就是仲尼的氣象。

 

後來孔子和他的學生們(men) 又去了曹國,孟子說:“孔子不悅於(yu) 魯衛,遭宋桓司馬將要殺之,微服而過宋。”看看,孔子也有得罪小人的時候,怎麽(me) 辦,避之。小人的生命是由其父母予以的,給予他生命的父母都沒有教育好他們(men) ,你又怎麽(me) 引導好他們(men) 呢?你既然教育不好,也隻有避之。在離開曹國經過宋國途中,孔子與(yu) 弟子們(men) 在樹下麵學習(xi) 周禮,宋國司馬桓魋動了殺孔子的念頭,他到了這棵樹下,二話不說直接就把樹給拔了。桓魋氣勢洶洶不存善意,有道是強龍不壓地頭蛇,孔子的弟子們(men) 便拉著老師孔子往陳國去。弟子說:“我們(men) 可以走快點了。”孔子知道,他的學生們(men) 意思是要他盡快避開宋國司馬桓魋,防止節外生枝。但孔子卻淡然處之,他說:“天生德於(yu) 予,桓魋其予何?”夫子所說的是什麽(me) 意思呢?夫子說:“我孔子的品德是上天所賦予的,桓魋他能把我怎樣呢!”

 

孔子心是通天的。天是什麽(me) ?在孔子看來,天與(yu) 人之間關(guan) 係非常密切,天會(hui) 主動回應人間的需要,這個(ge) 具有回應能力的天賦予了他一項獨特的使命,即是中國文化理想的建立。

 

孔子處困厄,心通天,樂(le) 天知命。這是自然信仰支撐起的強大的力量。賢者處困厄,心通孔子。這是人文信仰支撐起強大的力量。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代如此,曆史亦是如此,縱觀簡冊(ce) ,每一個(ge) 時代人的信仰從(cong) 來都是做出來的,而不是說出來的。孔子如此,陽明更是如此,此後的賢哲何嚐不是如此?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