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樓宇烈樓宇烈,男,西曆一九三四年生,浙江嵊州人。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北京大學哲學係東(dong) 方哲學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學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主要著作有:《宗教研究方法講記》(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中國的品格》(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中華書(shu) 局,2016年)等。校釋有:《王弼集校釋》(中華書(shu) 局,1980年)、《老子道德經》(中華書(shu) 局,2008年)、《周易注校釋》(中華書(shu) 局,2012年)。 |
文化自信需要幾代人來“立”
作者:樓宇烈
來源:《中華讀書(shu) 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二月十九日戊寅
耶穌2021年3月31日
樓宇烈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邁向偉(wei) 大複興(xing) ,大國博弈遭遇世紀大疫,中國人該如何自處?如何與(yu) 世界互動?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能發揮怎樣的作用?近日,筆者與(yu) 友人拜訪了中國哲學大家、87歲的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樓宇烈先生。
叩開樓先生家門,年近八旬卻步履輕盈、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年輕很多的師母熱情地把我們(men) 領到被書(shu) 籍環繞的客廳。樓先生微笑著跟我們(men) 攀談起來。他從(cong) 客廳中一幅老照片談起,談到中國文化名人、上世紀著名的“民國四公子”之一張伯駒先生。張伯駒一生傳(chuan) 奇,為(wei) 新中國捐獻了大量珍貴文物,晚年境遇卻十分艱難,甚至一度要靠親(qin) 戚朋友接濟。樓宇烈先生本人就幫助過他們(men) 。樓先生說,張伯駒一句話就把一生悲歡通通消解了。“國家遭遇了那麽(me) 多磨難,自己受這點苦算什麽(me) !”樓先生的大哥、知名學者樓宇棟是張伯駒的女婿。樓宇棟早年畢業(ye) 於(yu) 燕京大學新聞係,畢業(ye) 分配到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是《考古》雜誌創辦人之一。
1956年大學畢業(ye) ,因形勢變化和特定的曆史原因,留校任教的樓宇烈助教一當就是19年,直到1979年恢複職稱評定,境遇才逐步改善。從(cong) 教50餘(yu) 年,樓先生筆耕不輟。近年來,盡管年事漸高,他依然密切關(guan) 注世界形勢和國家發展,對當前社會(hui) 前沿的文化現象有著自己的獨家觀察。先生近年來有多部新書(shu) 出版,仔細閱讀,每部都有新意。他尤其強調中國文化的主體(ti) 意識和文化自信。可以說,他近年來的各種努力都是圍繞這個(ge) 大主題展開的。除了出版學術著作,樓先生更多是以自己的生活狀態影響著後輩學人。
“神仙中人。”在中哲界,提到樓宇烈先生,很多人會(hui) 這樣說。多年來,先生言傳(chuan) 身教,讓人看到通透圓融的讀書(shu) 人的“雅”生活。有幸的學生更能親(qin) 身參與(yu) 到樓先生的生活之中,每每雅集時,讀經典,話中醫,彈古琴,唱昆曲,習(xi) 書(shu) 法……道不遠人,“教化就在生活中”,這正是樓先生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守望傳(chuan) 承的真義(yi) 。
話題轉到當下,從(cong) 國際形勢,到中國發展、新冠疫情、家庭教育、文化傳(chuan) 承……近三個(ge) 小時,樓先生解疑釋惑,令人如沐春風,同時也讓人感到先生寄望後學傳(chuan) 承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殷切情懷。
樓先生給自己書(shu) 齋取名為(wei) “三不堂”,有“三不堂訓”,即:“不苟為(wei) ,唯貴當;不刻意,順自然;不執著,且隨緣。”三句分別取自《荀子》《莊子》和佛經。在此錄釋文如下,向樓先生致敬。
“夫三不者,不為(wei) ,不刻意,不執著也。
荀子《不苟》篇曰:君子行不為(wei) 苟難,言(說)不貴苟察,名不貴苟傳(chuan) ,唯其當之為(wei) 貴。此意謂,人不應為(wei) 顯示自己之行、言、名而背離常情苟且為(wei) 之。唯以其所為(wei) 之事合於(yu) 常情常理(當),才是最重要(貴)者。
莊子《刻意》篇曰:‘刻意尚行,離世異俗,高論怨誹,為(wei) 亢而已矣;此山穀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淵者之好也……若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yi) 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閑,不道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淡然無極而眾(zhong) 美從(cong) 之;此天地之道,聖人之德也。’此意謂,眾(zhong) 人皆以種種故意做作來顯示己之與(yu) 眾(zhong) 不同,而不知若能順其自然,不刻意而高……則眾(zhong) 美皆從(cong) 之矣。
佛陀時時處處教導人曰:人生一切煩惱皆源於(yu) 因貪嗔癡而生起之分別執著。所謂‘以有於(yu) 執著,流轉生死中’(《無所有善薩經卷第二》),‘若能自破緣起無常之諸相,於(yu) 一切法無所執著’(《說無垢稱經卷第四》)。隨緣而處之,則成自在人矣。
餘(yu) 學之深有感悟,遂以三不名堂。以不苟為(wei) 唯貴當自警,以不刻意順自然自期,以不執著且隨緣自勉。今筆之於(yu) 書(shu) ,誠亦願與(yu) 同道諸君共勉之。”
臨(lin) 別時,先生堅持起身相送,並勉勵後學,重建國人的文化自信“要靠你們(men) 嗬!”走出樓門回望,見先生仍佇(zhu) 立在門口,對我們(men) 雙手合十致意。師母更是一路把我們(men) 送到樓外。
學問深時意氣平。樓先生和師母的大家風範與(yu) 家國情懷,深深印在我們(men) 心中……
反思傳(chuan) 統文化,禮教和科學是兩(liang) 大關(guan) 鍵問題
中華讀書(shu) 報:從(cong) 近年來的國際形勢看,人類似乎進入了一個(ge) 觀念迷茫期,中國學界呼籲重建文化自信,重新認識很多重要觀念,可否分享一下您的最新思考?
樓宇烈:從(cong)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來看,這關(guan) 係到兩(liang) 個(ge) 大問題,第一是禮教,第二是科學。
現在一提起禮教,人們(men) 就想到“吃人”,認為(wei) 傳(chuan) 統的禮教就是束縛人、毒害人的。如果在一百年前,這樣的認識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特點,但在今天,這種觀念就值得反思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包括禮教當中有其糟粕,但更有精華,有其“活人”“養(yang) 人”之處。從(cong) 周代以降,三千年來,如果都是“吃人”二字,中國曆史是怎麽(me) 維持的?禮教是中國文化的一個(ge) 根子,把禮教否定掉了,就等於(yu) 把整個(ge) 中國文化的基礎推翻了,拆掉了。我們(men) 不能潑髒水把孩子一起給潑掉了。當我們(men) 隻看到禮教“吃人”的一麵,就看不到禮教有維係自我的品格、人際的和諧、社會(hui) 的和諧這樣的功能。實際上,歐洲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就曾借鑒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思想。
如何認識禮教?禮教並不是一個(ge) 單純的禮貌問題,也不是一個(ge) 單純的劃分等級關(guan) 係的東(dong) 西。禮教外在表現為(wei) 禮儀(yi) 、禮貌。但從(cong) 傳(chuan) 統的禮教來講,它還包含整個(ge) 中國文化中的宗教、法律、風俗、製度、哲學、藝術……可以說是包括了中國文化的方方麵麵。禮教讓我們(men) 要有敬畏心。
對“禮”講得最透徹的是荀子。他說:“禮起於(yu) 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zheng) ;爭(zheng) 則亂(luan) ,亂(luan) 則窮。先王惡其亂(luan) 也,故製禮義(yi) 以分之,以養(yang) 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於(yu) 物,物必不屈於(yu) 欲。兩(liang) 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西方的現代法製思想源自孟德思鳩,包括自然法和習(xi) 慣法。習(xi) 慣法就是習(xi) 俗。他說過一句話:“一個(ge) 有良好習(xi) 俗的社會(hui) ,它的法律是簡單的。”這些習(xi) 俗在西方是宗教,在中國就是“禮”。孔子說:“禮樂(le) 不興(xing) 則刑罰不中。”這是針對春秋時禮崩樂(le) 壞的。真正講禮的是周公。儒家講“仁學”,強調人的自覺性。現在人類走進了死胡同,成為(wei) 物質的奴隸,活得像機器。實際上,相比於(yu) 物質生活,人更需要的是豐(feng) 富的精神生活。健康的生命體(ti) ,不需要太多的物質,物質太多了反而損害人的健康。文明,不在於(yu) 物質有多發達,而在於(yu) 人的自覺自律。過於(yu) 強調物質,社會(hui) 會(hui) 由文明返回野蠻。
西方“法文化”強調權利,中國的“禮文化”強調責任和義(yi) 務,二者是有差異的。隻強調權利,就會(hui) 發生相互之間的爭(zheng) 鬥;我們(men) 強調責任和義(yi) 務,就會(hui) 互相付出。
中國曆來講刑德並用,隆禮重法。荀子講要富國、強兵、裕民。荀子講的禮就是“群居合一”之道。他把世上物分四大類: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氣有生但無知;禽獸(shou) ,有氣有生有知但無義(yi) ;人類,有氣有生有知又有義(yi) 。“義(yi) 者,宜也。”司馬遷在史記的《孟子荀卿列傳(chuan) 》中講“利誠亂(luan) 之始也”,世人熙熙,皆為(wei) 利來,世人攘攘,皆為(wei) 利往。不能見利忘義(yi) ,而要見利思義(yi) 。
這就關(guan) 係到人類跟動物的最大區別。人是萬(wan) 物靈長,能夠分辨。“人者,天地之心也。”(《禮記·禮運》)北宋哲學家張載說要為(wei) 天地立心。邪心一起,天地就會(hui) 變得亂(luan) 七八糟。人的一言一行會(hui) 影響天地。這就是人文思想。中國文化確實不好理解,因為(wei) 沒有絕對的標準。
關(guan) 於(yu) 科學,目前有不少學者認為(wei) 中國有科技,沒科學,或者說有技術,沒科學。我並不認同這樣的觀點。可以反過來想,有這樣的科技,難道不是在科學的理念下指導發明出來的嗎?
2020年12月,我去清華大學國學院參加陳來教授的會(hui) 議,提出國學也包括科學內(nei) 容,包括數、理、化、生。“生”指生命學,是用人文理念來理解的人類的生命學。中醫的成就是建立在對人的生命學研究基礎上的。200年前,有意大利學者曾寫(xie) 過一本書(shu) 叫《人是機器》,當時是反對“上帝賦予靈魂”的宗教觀念,認為(wei) 人是機器。現在,人們(men) 在把機器變成人。
中國的科學是具有人文理念的,不同於(yu) 西方的純數學、純邏輯的科學。中國用人文理念來指導科技發展。國學研究,可從(cong) 兩(liang) 方麵講,一是禮,二是科學思想(包括理論和方法)。這樣才能真正理解中國的科學精神。傳(chuan) 統就是我們(men) 的原創。沒有傳(chuan) 統,哪來的原創?就像中醫是我們(men) 的原創。我們(men) 要在繼承好傳(chuan) 統的基礎上發展。
文化自信需要幾代人來“立”,我們(men) 不能自我鄙視
中華讀書(shu) 報:那該如何理解傳(chuan) 統文化的現代化問題?
樓宇烈:人文中的很多東(dong) 西是不存在現代化問題的,沒有“古今之變”,例如“誠信”,哪有什麽(me) 現代化?人要有敬畏心,自古至今都該如此。荀子講:“循其舊製,擇其善者而明用之。”我們(men) 一天到晚糾結於(yu) 不善的東(dong) 西幹什麽(me) ?我們(men) 不能自我鄙視。
要恢複對中國文化的信心,我們(men) 要對傳(chuan) 統文化重建。我們(men) 用100年、幾代人把文化自信推倒了,現在需要幾代人來“立”。不要把這些看成“封建”“迷信”。“封建”這個(ge) 概念也被很多人用錯了。中國自秦始皇之後就不是封建製,而是中央集權下的郡縣製。後來有過門閥製,但隋唐以來的科舉(ju) 製影響更為(wei) 深遠。西方就向中國學習(xi) 過科舉(ju) 製。我們(men) 不能一提中國傳(chuan) 統,就聯想到“封建”。
社會(hui) 敬賢達,家庭尊孝道,個(ge) 人重修身
中華讀書(shu) 報:重建傳(chuan) 統文化,恢複“禮教”的善處,我們(men) 該怎麽(me) 辦?
樓宇烈:荀子在《哀公問》中把人分為(wei) 五種:一是庸人,即“從(cong) 物如流”的芸芸眾(zhong) 生;二是士,士是有所堅持的;三是君子,君子是可以做榜樣的;四是賢人,包括鄉(xiang) 賢、賢達,要符合四個(ge) 標準:行中規繩而不傷(shang) 於(yu) 本,言足法於(yu) 天下而不傷(shang) 於(yu) 身,富有天下而無怨財,布施天下而不病貧。社會(hui) 上,賢人已經是很少的,到最高一層的聖人更是罕見,聖人可明白整個(ge) 大道,適應各種變化,通曉自然規律。現在我們(men) 要提倡社會(hui) 賢達,要讓賢人多發揮作用。
在家庭教育中,關(guan) 鍵在於(yu) “孝”的養(yang) 成。家庭教育最主要的是父母的榜樣,如果能三代同居,是最理想的狀況,因為(wei) 可以各有榜樣,父母對上一輩的態度會(hui) 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wei) 。“孝”不完全是道德教化,它是符合人天性的。魏晉時的王弼對“孝”的解釋很清楚:“自然親(qin) 愛為(wei) 孝。”人的所有品德都是從(cong) 天地萬(wan) 物學來的。差別在於(yu) ,萬(wan) 物是無意識的,是自發的,而人是有意識的。人把無意識變為(wei) 有意識,把自發變為(wei) 自覺的。我常講“烏(wu) 鴉返哺”“羊羔跪乳”,這是動物的天性,人類還懂得“義(yi) ”。
家庭教育中要相信孩子。我從(cong) 來不要求孩子背書(shu) ,明確反對小孩子讀經背經,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養(yang) 成好習(xi) 慣,例如打掃衛生。孩子自小應學習(xi) 灑掃、應對、進退之道,學會(hui) 感恩,人沒有感恩心是不行的。之後,再學習(xi) 禮樂(le) 詩文射藝。射箭要射中是很難的,需要身正、心正。在這方麵,韓國比我們(men) 保持得好,他們(men) 還保持了射禮。
中國人的生命觀,是整體(ti) 的係統的生命觀
中華讀書(shu) 報:為(wei) 何西方沒有發展出像中國這樣的“孝道”文化?是農(nong) 耕文明、地理因素的影響嗎?
樓宇烈:地理因素固然有關(guan) ,但西方沒形成中國式的“孝道”,更主要是由於(yu) 生命觀的不同。關(guan) 於(yu) 生命觀,世界主要有三大類。一是基督教的生命觀,認為(wei) 生命是神造的,生命有限,靈魂不死。每個(ge) 人都是獨立的生命體(ti) ,生命要實現永恒不朽隻能靠上帝對靈魂的拯救。二是印度文化的生命觀,這是輪回的生命觀。生命不是由單一神創造的,有很多神來維護人類,肉體(ti) 生命可以輪回。就像小鳥在籠子裏,籠子壞了要換,要關(guan) 注個(ge) 體(ti) 的上輩子、這輩子、下輩子。個(ge) 體(ti) 生命通過輪回來延續。三是中國人的生命觀,是整體(ti) 的係統的生命觀。孝經裏講,身體(ti) 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shang) 。個(ge) 體(ti) 通過後代生生不息。中國人強調不能做對不起子孫後代的事。中國文化裏的父財子承,也有父債(zhai) 子還。在西方,父債(zhai) 子是不用還的。這反映出中國文化強調責任和義(yi) 務,而西方強調權利。
繼續學習(xi) 西方,但要先建立自己的文化主體(ti) 意識
中華讀書(shu) 報:現在社會(hui) 上有一種觀點,中國已經富起來強起來,中國與(yu) 西方世界的關(guan) 係進入了複雜磨合期,我們(men) 要如何看待學習(xi) 西方?
樓宇烈:當然還要學習(xi) 西方,但我們(men) 要先建立起自己文化的主體(ti) 意識和自信,有主體(ti) 有自信才能有借鑒。這一方麵包括文化的話語權,一方麵包括文化理念,即人文的理念。一切圍繞“人”來思考,而非“物”來思考問題。我們(men) 講生態倫(lun) 理,也要講科技倫(lun) 理,人要享受生活。
對於(yu) 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傳(chuan) 播,要有寬容和開放心態。我到韓國去,韓國人認為(wei) 孔子是他們(men) 的,認為(wei) 中國有中國的孔子,韓國有韓國的孔子。我覺得不要爭(zheng) ,他們(men) 推崇孔子是好事,讓孔子被世界都接受認同,這不是很好麽(me) ?
我們(men) 重新解釋中國文化,要從(cong) 生活入手。經過多年的全球化,中國文化受到巨大衝(chong) 擊。全球化過程中,會(hui) 發生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衝(chong) 擊。西方經過軍(jun) 事殖民、政治殖民、經濟殖民,最後到文化殖民。有的西方國家說我們(men) 偷他們(men) 的東(dong) 西,這是沒道理的。文化本來就是沒有邊界的,是全人類共享的。文化是利益眾(zhong) 生,而非隻用來謀利的。西方近現代走過來,它的啟蒙運動離不開中國的影響。現在,我們(men) 不要用“誰偷誰,誰搶誰”這樣的說法。
應對疫情,要以“正氣”勝“邪氣”
中華讀書(shu) 報:這次新冠疫情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很多人甚至懷疑人生的意義(yi) ,人與(yu) 人之間失去了信任。該怎麽(me) 辦?
樓宇烈:這次疫情確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men) 的生活狀態,但疫情出現是天地中的正常現象,不用過度害怕,要相信人的自我修複能力。邪氣永遠有,戰勝疫情,要培養(yang) 自己的正氣。大家都知道文天祥的《正氣歌》,一提到它想到的就是愛國、正義(yi) 、忠信。這當然沒錯,但這首詩除了正文,你還要讀讀他的序,裏麵講的是詩的寫(xie) 作背景,如何以正氣應對邪氣。文天祥坐牢兩(liang) 年,戰勝七種邪氣,靠的就是涵養(yang) 正氣。中國古代醫書(shu) 典籍裏有大量涵養(yang) 生命的思想,如《黃帝內(nei) 經》告訴大家如何保養(yang) 、調理生命。宋徽宗寫(xie) 了《聖濟經》,講養(yang) 生、攝生。中醫和西醫可能無法直接交流,但可相互配合。中醫沒有生理解剖學。西醫生理解剖用的都是屍體(ti) ,不是活的生命體(ti) 。中醫有“內(nei) 觀關(guan) 聯學”,以前我講過“內(nei) 觀解剖學”,解剖二字不太恰當,現在用關(guan) 聯。
真正的上醫大德認為(wei) ,越少人買(mai) 藥才越好。但現在的醫學被商業(ye) 炒作控製了一切,把做人的道理都忘掉了,藥越賣越多。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