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與道體”學術研討會在中山大學舉行

欄目:新聞快訊
發布時間:2021-04-13 00:45:49
標簽:中山大學、心性與道體

心性與(yu) 道體(ti) 學術研討會(hui) 在中山大學舉(ju) 行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二月二十日己卯

          耶穌2021年4月1日

 

 

 

2021年3月27日-28日“心性與(yu) 道體(ti) ”學術研討在中山大學哲學舉(ju) 行

 

近年來,中國哲學界在會(hui) 通古今中西不同哲學資源的基礎上湧現出一係列既深植傳(chuan) 統又頗具原創的哲學形態和哲學範式,如“仁體(ti) 論哲學”“做中國哲學”“心性現象學”等等。丁耘教授的《道體(ti) 學引論》正是在此背景下出現的一部重要著作。該著出版後,其所提出的“道體(ti) 學”已引起國內(nei) 哲學界廣泛關(guan) 注與(yu) 討論,但是該書(shu) 所涉及的一些相關(guan) 重要議題如道體(ti) 與(yu) 心性的關(guan) 係等尚未得到深入展開。中山大學哲學係相關(guan) 學者近年來對東(dong) 西方傳(chuan) 統心性思想做了諸多闡發,探討了從(cong) 心性出發重思哲學基本問題的新可能。故值此丁耘教授《道體(ti) 學引論》引發學界廣泛討論之際,中山大學哲學係於(yu) 2021年3月27日-28日舉(ju) 辦了“心性與(yu) 道體(ti) ”學術研討會(hui) ,圍繞心性與(yu) 道體(ti) 、中西形上學傳(chuan) 統與(yu) 當代哲學的困境、當代中國哲學的可能性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來自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複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等全國各地三十餘(yu) 位專(zhuan) 家學者參與(yu) 了此次研討會(hui) 。

 

 

 

中山大學哲學係陳少明教授發言

 

在開幕式上,中山大學哲學係朱剛教授作為(wei) 主持人指出,“心性與(yu) 道體(ti) ”意為(wei) 心性哲學與(yu) 道體(ti) 學的相遇與(yu) 對話,以此為(wei) 契機我們(men) 可以對當代中國哲學更為(wei) 多樣的可能性加以探討。中山大學哲學係陳少明教授在致辭中談到,性與(yu) 天道都是中國哲學的重要主題,而且二者處於(yu) 內(nei) 在的相關(guan) 性之中。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張誌強教授指出丁耘教授的著作是近年中國哲學界的重要著作,該書(shu) 不僅(jin) 探討了在中國做第一哲學的可能性,同時也擺明了當今中國文化紮根中國大地、不斷創生與(yu) 開展的新姿態。這一著作超越了比較哲學的範式,是中國哲學所展現出的一種更為(wei) 有力的思想。丁耘教授首先對中山大學哲學係表達了感謝,認為(wei) 此次研討會(hui) 的舉(ju) 辦在“人、地、時”三方麵均非常合適,同時也談到了其著作的問題意識的由來、努力的目標、後續有待討論的問題等等。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誌強研究員

 

 

 

複旦大學哲學學院丁耘教授發言

 

在3月27日上午開展的第一場討論中,主持人北京大學哲學係的李猛教授首先談到,丁耘教授的著作引發的一係列問題可能會(hui) 成為(wei) 未來二十年中國哲學討論的重要主題,而第一場討論集中探討的就是這些問題。北京大學哲學係吳飛教授在報告《我為(wei) 什麽(me) 不同意丁耘、楊立華和唐文明的超越概念》旗幟鮮明地反駁了標題中提到的三位學者的超越觀,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己對超越的理解。北京大學哲學係的楊立華教授則認為(wei) ,他與(yu) 吳飛教授的差異來自於(yu) 雙方概念體(ti) 係的不同,在其報告《道體(ti) 與(yu) 生生:以莊子為(wei) 核心的討論》中他談到中國哲學所理解的命有三種含義(yi) 。在報告《氣化、形化與(yu) 德化》中,清華大學哲學係唐文明教授澄清了對於(yu) 太極圖的誤解,提出萬(wan) 物化生不同於(yu) 萬(wan) 物產(chan) 生,在太極圖第四層描繪了自然的德化,而第五層是宇宙的德化。而中山大學哲學係方向紅教授的報告《道體(ti) 學與(yu) 形上學》則從(cong) 現象學的視角出發對丁耘教授著作中的問題意識和哲學方法進行了辨析。關(guan) 於(yu) 幾位學者在報告中談到的問題,丁耘教授分別作出了回應。

 

上午第二場報告由吳飛教授主持。李猛教授在題為(wei) 《超越與(yu) 奠基:反文明的形而上學?》的報告中指出,丁耘教授在書(shu) 中開啟了新問題,提出了對古老問題的新理解,提出了新的形而上學形態,也使得西方哲學原本的古老問題重獲活力。李猛教授提出,我們(men) 或許需要考慮徹底放棄將自然作為(wei) 形而上學的中心,以文明而非自然構建中西對話的平台。吳飛教授認為(wei) ,李猛教授的報告點明了之前幾位學者未明言之處。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的蔡祥元教授在報告《中西哲學的始點與(yu) 道路之辨——從(cong) 丁耘、吳飛的論爭(zheng) 說起》中談到了“生育”與(yu) “生生”的關(guan) 係問題。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的韓驍老師的報告《現象學與(yu) 經驗道體(ti) 的可能性》談到,丁耘教授的著作中蘊含“第一哲學”的問題結構,然而他並不認同其中的新柏拉圖主義(yi) 式的解讀路線。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學院的雷思溫老師所作報告為(wei) 《古與(yu) 今的時中:道體(ti) 三義(yi) 中的根據與(yu) 時間問題》。雷思溫老師指出,丁耘教授的判攝方法以“即”為(wei) 結構,因此能容納不同學派與(yu) 文明的差異,並認為(wei) 丁耘教授的著作以中西問題為(wei) 核心,而他則更願意看到對古今差異的論述。在這場討論的最後,朱剛與(yu) 李猛兩(liang) 位教授就“如何理解人”這一問題進行了討論。

 

3月27日下午的第三場報告由張誌強教授主持。北京大學哲學係的吳增定教授在報告《實體(ti) 與(yu) 主體(ti) :一種新的形而上學探究視角》中指出,丁耘教授的著作突破性地將中西思想放在共同的平台,從(cong) 而求同存異,但這也會(hui) 忽略兩(liang) 者的差異性,淡化了內(nei) 部的張力。陝西師範大學哲學與(yu) 政府管理學院的莊振華教授的報告題為(wei) 《作為(wei) 現代理念論的黑格爾概念邏輯》。莊振華教授主要對黑格爾邏輯學進行了梳理,同時也指出丁耘教授的著作提出了一個(ge) 巨大的挑戰,即我們(men) 是否能克服黑格爾眼中那種帶有局限性的現代生活。四川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的李為(wei) 學老師的報告為(wei) 《重思現代以來的天人問題》,他談到對中國哲學的思考必須回答天人合一的問題,給出了關(guan) 於(yu) 理解天人關(guan) 係的新進路。圖賓根大學的徐逸飛博士的報告題目為(wei) 《超越的“一”抑或類比統一性的“一”——試論<道體(ti) 學引論>中的新柏拉圖主義(yi) 解釋》,認為(wei) 新柏拉圖主義(yi) 對太一的論述與(yu) 丁耘老師的著作相共鳴。之後,朱剛教授與(yu) 吳增定教授就法國現象學與(yu) 後期海德格爾的連續性與(yu) 差異性進行了討論。丁耘教授對吳增定與(yu) 李為(wei) 學兩(liang) 位的問題進行了回應,認為(wei) 對於(yu) 思想史的細節以及原理的具體(ti) 坎陷而言,還需進一步的工作。

 

第四場報告的主持人為(wei) 中山大學哲學係的李蘭(lan) 芬教授。清華大學哲學係的趙金剛老師在《太虛與(yu) 道體(ti) 》中一方麵認為(wei) ,丁耘教授的著作以及討論會(hui) 使我們(men) 窺見中國哲學在將來的形態,另一方麵也從(cong) “氣宗”的觀點出發來與(yu) 丁耘教授的“心宗”相對話。北京大學哲學係的王鑫老師所作報告為(wei) 《一元世界的開展——論朱熹的“元亨利貞”說》,報告關(guan) 注的是朱子的道體(ti) 論,並借助對“元亨利貞”的梳理,論述了道體(ti) 活動在“天-人”結構中的具體(ti) 展開。中山大學哲學係的劉偉(wei) 老師報告題為(wei) 《諸神之神——論中國思想中的太一》,以漢代祭祀的變遷這一具體(ti) 事件來討論“太一”在漢代的含義(yi) 。上海大學中文係的周展安老師在報告《“生生”與(yu) “無生”——以熊十力對章太炎的批評為(wei) 線索》梳理了熊十力與(yu) 章太炎的思想,提出要將“生生”與(yu) “無生”放到曆史的實事條件中來看。在幾位報告人之後,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孟琢老師在討論中認為(wei) ,這幾份報告對虛靜與(yu) 佛學進行了深入討論。張誌強教授則談到了“無生”與(yu) “生生”之間的相互證成關(guan) 係。

 

 

 

圖為(wei) 研討會(hui) 現場

 

3月28日上午,研討會(hui) 開展了第五場討論,主持人為(wei) 中山大學哲學係吳重慶教授。孟琢老師的報告《“靜”的訓詁及相關(guan) 義(yi) 理問題》以訓詁學的方式討論了靜與(yu) 無、靜與(yu) 動、靜與(yu) 壹的關(guan) 係。澳門大學哲學係的張程業(ye) 老師作了報告《道體(ti) 與(yu) 道德——道體(ti) 學內(nei) 外的牟宗三》,認為(wei) 丁耘教授的著作受牟宗三影響深刻,但也就丁耘教授對牟宗三的理解提出了商榷。廣東(dong) 外語外貿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的李雲(yun) 飛教授在報告《論良知呈現的現象學意蘊》中嚐試用現象學方法來克服劉宗周與(yu) 耿寧在解讀陽明學時的困境。北京大學哲學係的蘇杭老師在報告《莊子哲學中的“道體(ti) ”問題》中認為(wei) ,就形而上學層麵而言,“道體(ti) ”比“道”更能概括莊子的思想。

 

在幾場討論之後,討論會(hui) 進入了圓桌論壇環節,由澳門大學哲學係的王慶節教授主持。陳少明教授首先談到“道器的形而上學”與(yu) “理氣的形而上學”之間的差異,認為(wei) 在當代關(guan) 鍵問題不是自然,而是如何理解人。張誌強教授指出,丁耘教授的著作試圖整合人類文明,回答根本問題,而其核心洞見與(yu) 佛學有關(guan) ,並提出唯識學與(yu) 華嚴(yan) 宗的爭(zheng) 論問題。李蘭(lan) 芬教授談到了王弼以“無”來解釋“道”,並提出了“虛靜”將走向何處的問題。中山大學哲學係的陳立勝教授提出的問題是,我們(men) 應當如何啟動關(guan) 於(yu) “道體(ti) ”的話語,以及我們(men) 時代需要何種形而上學。李猛教授談到了“新”中國的形而上學的可能形態,指出新的形而上學需要吸納異己的傳(chuan) 統,並通過與(yu) 傳(chuan) 統接洽來應對當代的現實問題。唐文明教授談到現代思想以公理取代了天理,並指出體(ti) 係建構這一努力無法成功。吳增定教授認為(wei) ,關(guan) 於(yu) 西學我們(men) 談論得仍然不夠,丁耘教授實際上發現了存在論之外的另一個(ge) 線索,問題是這能否經受海德格爾的批判。方向紅教授讚同丁耘教授建構體(ti) 係的努力,並提出我們(men) 應當對建構的方法予以自覺與(yu) 反思。朱剛教授接續方向紅教授的論述,認為(wei) 我們(men) 應當回到根本問題,也即人如何理解自身的問題,以及根據何種坐標係來理解的問題。中山大學哲學係李長春老師認為(wei) ,丁耘教授的著作推進了新儒家的思想,是西學中國化的重大進展,客觀上也對中國哲學研究提出了挑戰。周展安老師討論了哲學研究與(yu) 當代中國之間的關(guan) 聯問題,認為(wei) 現代性在空間上是異質的,而在時間上是綜合的,進一步我們(men) 需要思考當代性如何具備自身的哲學形態。雷思溫老師認為(wei) 丁耘教授的著作的隱秘動機是建立中華文明的曆史連續性,而在當代最急迫的問題是資本化與(yu) 技術化問題,我們(men) 必須首先討論人的問題。李為(wei) 學老師指出,對尼采與(yu) 海德格爾等人的判攝並不意味著要拋棄他們(men) 對形而上學的批判工作,並期待丁耘教授從(cong) 中觀佛學的思想繼續闡發道體(ti) 學。吳重慶教授談到了道體(ti) 作為(wei) 文明體(ti) ,與(yu) 政體(ti) 和國體(ti) 之間的可能關(guan) 聯,以及“生生”、“生民”與(yu) “人民”之間的可能關(guan) 聯。

 

最後,陳立勝教授主持了會(hui) 議的總結環節。丁耘教授再次感謝了中山大學哲學係,指出《道體(ti) 學引論》隻是攤開了問題,並準備了概念工具箱,這些工具在後續的論述中將逐漸發揮作用。朱剛教授對丁耘教授和諸位老師的到來,以及中山大學哲學係係主任張偉(wei) 教授對此次研討會(hui) 的推動支持表達了感謝。至此,“心性與(yu) 道體(ti) ”學術研討會(hui) 圓滿結束。憑借此次研討會(hui) 對中西、古今間重大哲學問題的深入討論,以及對“新中國形而上學”可能性的提出與(yu) 探討,本次研討會(hui) 有望成為(wei) 一個(ge) 真正的哲學事件。

 

圖為(wei) 與(yu) 會(hui) 者合影留念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