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明作者簡介:陳明,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湖南長沙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博士。曾任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副研究員,首都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現任湘潭大學碧泉書(shu) 院教授。一九九四年創辦《原道》輯刊任主編至二〇二二年。著有《儒學的曆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維》《文化儒學》《浮生論學——李澤厚陳明對談錄》《儒教與(yu) 公民社會(hui) 》《儒家文明論稿》《易庸學通義(yi) 》《江山遼闊立多時》,主編有“原道文叢(cong) ”若幹種。 |
在追求物質生活進一步豐(feng) 富的同時,我們(men) 也應該給自己的靈魂留一點上升空間。
【題解】這是一個(ge) 浮躁的社會(hui) ,心靈的不平靜形諸於(yu) 外,神馬都是浮雲(yun) 。每個(ge) 人都在物質的大潮中隨波逐流,而不能沉靜地對待生活乃至生命。《大學》雲(yun) :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當神馬都變成浮雲(yun) 】
浮躁是現代性的特征。因為(wei) 世界被分解,人也失去統一性,靈與(yu) 肉不僅(jin) 分離,而且以肉釋靈,身體(ti) 成為(wei) 本體(ti) 。而後現代的特征,則更是碎片化,“神馬都是浮雲(yun) ”。浮雲(yun) 似的目標,令人目不暇接,套用莊子的話:“吾生也有涯而欲也無涯,以有涯逐無涯,殆矣”——顯然,結局隻能是誇父逐日,在饑渴中死去。
但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說,這也是一種進步,隻是為(wei) 了這個(ge) 進步我們(men) 付出的代價(jia) 是不是太大?又該如何彌補?事實上,生命是以個(ge) 體(ti) 的形式存在的,一切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離開了個(ge) 體(ti) 這個(ge) 經驗主體(ti) 的承擔都是虛無飄渺的。
宗教或許是應對浮躁的良藥之一。宗教一般建立在關(guan) 於(yu) 靈(指靈魂、性靈等)的基礎上,也可稱為(wei) 靈的守護者。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裏,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以物質需要的滿足為(wei) 前提的,所以它應該是指向精神的、靈魂的,這是一個(ge) 更高層次的目標。
【知止而後方能定】
怎麽(me) 才能在浮躁的社會(hui) 中尋找心靈的安寧?或者古人的智慧可以給我們(men) 幫助。《大學》裏說“知止而後能定”,“止”的原意是腳趾。“知止”是人知其所止的意思。作為(wei) 目標,它是主體(ti) 意識的投射或外化。不同背景的哲學家列維納斯和塞爾,都認為(wei) 意誌、欲望、理想、信念等都是意向性的、目標性的。
具體(ti) 到個(ge) 人,定、靜、安、慮、得應該從(cong) 每個(ge) 人的經驗中得到驗證。人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怎麽(me) 走?肯定是朝向心中的目標。又如何確立目標?最後剩下的問題必然是:我是誰?從(cong) 哪裏來?到哪裏去?而這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大學》中的“止於(yu) 至善”,是儒家提供的選擇。與(yu) 《聖經》中的論述是基督教提供的選擇一樣。每個(ge) 人都會(hui) 根據自己的機緣、心性做出自己的選擇。這裏麵很難說有什麽(me) 高下的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對人生的整體(ti) 規劃,隻有以這樣一種終極性目標為(wei) 基礎,才能帶給心靈深處相對穩定的平靜。這個(ge) 目標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它是生命的最高本質——“目標”即意味著它是待實現的,是生命存在本身。
【《大學》不僅(jin) 是行為(wei) 規範】
宋儒把《大學》理解為(wei) “大人之學”,即成人之學,學的不再是“灑掃應對進退”等事,而是要“明德、新民,止於(yu) 至善”。這個(ge) “至善”是聖希天的天地境界,是戴震說的“與(yu) 天下共遂其生”。我理解“得”是指“止於(yu) 至善”這個(ge) 目標的確立。那麽(me) 確立這個(ge) 目標之後,如何將其內(nei) 化為(wei) 自己的人生目標?
《大學》有一個(ge) 十分係統的論述:“古之欲明明德於(yu) 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成為(wei) 作為(wei) 經驗個(ge) 體(ti) 的我們(men) 立誌、誌於(yu) 道的起點。這裏要強調的是“格”,即“感而通之”的意思。物之所以可感,是因為(wei) 它不是單純的物理事實,而是一個(ge) 體(ti) 現著天地生生之德靈性存在。“鳶飛戾天,魚躍於(yu) 淵”體(ti) 現的是宇宙生機,宇宙被理解為(wei) 一個(ge) 大生命體(ti) 。它是有目的的,因而是有價(jia) 值的,也因而是有意誌的。作為(wei) 其中之一員,我們(men) 如果靈性尚存,難道不會(hui) 凜然有感凜然有悟嗎?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每個(ge) 人都該有目標】
在這個(ge) 精神流放,意義(yi) 缺失的時代,身可以有家,心卻在流浪。尋找一個(ge) 精神家園,精彩地度過一生恐怕是很多人的渴望,而沒有目標的生活就像是在大海中失航一樣,讓人感到無助和恐慌。所以,對於(yu) 個(ge) 人來說,目標的設定與(yu) 個(ge) 人的人生價(jia) 值、人生意義(yi) 相連。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一個(ge) 漸進的過程,這個(ge) 過程最終指向的“至善”,所以從(cong) 修身開始,要求人們(men) 謹遵仁、義(yi) 、禮、智、信,懂得仁愛、忠義(yi) 、禮和、睿智、誠信。這對我們(men) 建立和諧社會(hui) 不無益處。人希賢,賢希聖,聖希天。在這裏,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可以找到與(yu) 自己位置相對應的進一步追求的目標。
傳(chuan) 統社會(hui) 中的目標實際是一個(ge) 道德目標。說到底就是一個(ge) “如何做人”的問題,先學做人再學做事。成為(wei) 一個(ge) 道德完善的人,應該是一個(ge) 普遍的價(jia) 值原則,這也應該是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所需要的。
【不要成為(wei) 票子的奴隸】
其實,說現代人沒有目標也是不合適的,很多人追逐金錢、職位、房子、車子等物質財富,這也是目標。不過目標有境界高低的不同,不同的目標指向不同的人生。現代人趨於(yu) 逐物而為(wei) 物所役,這是一種悲哀。物質生活是我們(men) 生存的基本條件,但不是最終目標。像古人一樣“窮且益堅不墜青雲(yun) 之誌”也許有點難,但是現在我們(men) 大部分人已經衣食足、倉(cang) 廩實了,在追求物質生活進一步豐(feng) 富的同時,給自己的靈魂也留一點上升空間,不僅(jin) 應該,同時也屬可行吧?
【物欲必須有一個(ge) “度”】
造成逐物潮流,應該跟社會(hui) 和個(ge) 人兩(liang) 方麵都有關(guan) 係。首先,物質是人們(men) 必不可缺的生存基礎,如荀子所說,“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ti) 膚理好愉佚”,這是人性的一方麵,人們(men) 希望過得安逸舒服,而這些必須通過物質來滿足,這是人們(men) 追逐物質利益的一個(ge) 誘因。但是,物欲必須有一個(ge) “度”的問題,這個(ge) “度”就與(yu) 教化有關(guan) ,與(yu) 社會(hui) 風氣有關(guan) 。當今社會(hui) 強調所謂的“物質決(jue) 定論”,勢必導致物欲橫流的社會(hui) 取向,同時又缺乏道德引導及精神建設,這種風氣將無所約束進而泛濫了。
本文撰文 晨報記者 周懷宗
經典誦讀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qin) 民,在止於(yu) 至善。《大學》
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
大其心則能體(ti) 天下之物,物有未體(ti) ,則心為(wei) 有外。
張載《正蒙》
萬(wan) 物皆備於(yu) 我矣,反身而誠,樂(le) 莫大焉。《孟子》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表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