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韓星作者簡介:韓星,男,西曆一九六〇年生,陝西藍田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出版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論》《儒法整合:秦漢政治文化論》《儒教問題:爭(zheng) 鳴與(yu) 反思》《孔學述論》《走進孔子:孔子思想的體(ti) 係、命運與(yu) 價(jia) 值》等,主編《中和學刊》《中和叢(cong) 書(shu) 》。 |
挖掘清明節文化意蘊,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文化
作者:韓星
來源:“凝聽”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二月廿一日庚辰
耶穌2021年4月2日
清明本來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而清明節作為(wei) 我國重要的傳(chuan) 統節日,是一個(ge) 祭祖和掃墓的節日。清明祭祀禮俗曆史悠久,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據史書(shu) 記載,清明禮俗源於(yu) 先秦,形成於(yu) 秦漢,《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加十五日指乙,則清明風至”,所謂“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即春分節氣過後15天,清爽明淨之風吹來,就是清明節。《歲時百問》說:“萬(wan) 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古籍《曆書(shu) 》中有雲(yun) :“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wei) 清明,時萬(wan) 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wan) 物皆顯,因此得名。”
清明之際墓祭成為(wei) 民間不可缺的禮俗活動。《漢書(shu) ·嚴(yan) 延年傳(chuan) 》載,嚴(yan) 氏即使離京千裏也要在清明“還歸東(dong) 海掃墓地”。隨著祖先崇拜和親(qin) 族意識的增強,遠古時代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了“五禮”體(ti) 係中,《唐會(hui) 要》卷二十三《寒食拜掃》唐玄宗開元二十年“宜許上墓”詔:“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世相傳(chuan) ,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廟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許上墓……,仍編入禮典,永為(wei) 常式。”清明祭祀唐宋以後隨著禮下庶人而在民間大盛。據宋《夢粱錄》記載:每到清明節,“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墓,以盡思時之敬。”參加掃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數,往往傾(qing) 家出動,掃墓活動常成為(wei) 社會(hui) 全體(ti) 成員親(qin) 身參與(yu) 的事。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wei) 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清通禮》雲(yun) :“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清明節是由傳(chuan) 統祭祀禮儀(yi) 發展而來,成為(wei) 相沿已久的習(xi) 俗,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各地存在著內(nei) 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但掃墓祭祖是共同的主題。
清明祭祀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wei) 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為(wei) 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稱為(wei) 掃墓,主要是由於(yu) 采取墓祭方式。墓祭也稱,掃墓,俗稱上墳,是對已故親(qin) 人的祭祀活動。按照傳(chuan) 統習(xi) 俗,掃墓時,人們(men) 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qin) 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wei) 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
另一種形式是祠堂祭,又稱廟祭,廟祭是宗族的共同聚會(hui) ,有的地方徑直稱為(wei) “清明會(hui) ”或“吃清明”。在祭祖儀(yi) 式結束後,族長主持共商族內(nei) 大事,申誡族法家規,最後會(hui) 聚飲食,以同食共飲的形式分享祖宗福分,團聚宗族。
祭祀是一種具有悠久曆史的禮儀(yi) ,在古代禮儀(yi) 體(ti) 係中被稱為(wei) 吉禮,位居五禮之首。中國古代祭祀對象繁多,其中最基本的三要素是天神、地祇、人鬼,後來演變成三祭之禮:祭天地、祭袓先、祭聖賢。清明節屬於(yu) 最為(wei) 廣泛的祭祀祖先之禮,具有深厚的文化蘊涵。
第一,通過喪(sang) 祭之禮來落實孝道。《論語•為(wei) 政》篇載孔子答門人問孝,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孔子回答:“父母活著的時候,要依照禮節侍奉他們(men) ;父母去世,要依照禮節葬埋他們(men) ,以後還要按時節祭祀他們(men) 。”表示祭祀之禮乃是孝道的延伸與(yu) 擴大。《禮記•祭統》更闡發到:“是故孝子之事親(qin) 也,有三道焉:生則養(yang) ,沒則喪(sang) ,喪(sang) 畢則祭。”在儒家看來,人在生前都應該孝敬父母,即使由於(yu) 不得已的原因,生前不能盡孝,死後也要通過喪(sang) 葬和祭祀之禮來表達對父母的恩情。在這個(ge) 意義(yi) 上說,祭祀可以說是孝的延伸:由生延伸到死。
第二,通過祭祀之禮落實道德教化。《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如果對於(yu) 去世者的喪(sang) 禮能慎重地處理舉(ju) 行,日久之後亦能定期舉(ju) 行祭禮不斷追思的話,社會(hui) 之風俗道德也一定可以漸漸篤厚起來的。《禮記•祭統》說:“祭者,所以追養(yang) 繼孝也。”“外則教之以尊其君長,內(nei) 則教之以孝於(yu) 其親(qin) 。……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順之至也,祭其是歟?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喪(sang) 葬與(yu) 祭祀是對已故的先人一些物質和精神的奉獻,不是要死者像活人一樣享受一切,而是作為(wei) 一種禮儀(yi) 使“民德歸厚”,使人人具有仁愛之心。這樣,通過喪(sang) 祭之禮,實際上是在潛移默化地進行教化,這樣民德民風就會(hui) 歸於(yu) 純厚樸素。
第三,通過祭祀之禮體(ti) 現感恩精神。一提到感恩,很多人往往以為(wei) 是西方的舶來品,其實我們(men) 中國文化很早就有感恩精神,兒(er) 女要感恩父母的養(yang) 育之恩。父母給了我們(men) 寶貴的生命,又費盡心血哺育我們(men) ,在我們(men) 的成長過程中,給予我們(men) 最多的便是父母。因此,我們(men) 首先要感恩父母。《禮記•祭義(yi) 》雲(yun) :“君子反古複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發其情,竭力從(cong) 事以報其親(qin) ,不敢弗盡也。”作為(wei) 有修養(yang) 的君子,要學會(hui) 追根溯源,不僅(jin) 要記住自己之所從(cong) 來的根源,更意味著永遠不忘祖先篳路藍縷的開創之功。唐代詩人孟郊《遊子吟》留下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動人詩句,把孝子的反哺之情與(yu) 報恩之意流露無餘(yu) ,滌蕩心弦,感人肺腑。祭祀之禮要體(ti) 現“報本反始”,報:報答;本:根源;反:回到;始:開始。指受恩思報,不忘所自。“萬(wan)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禮記·效特牲》)孔穎達疏曰:“謝其恩謂之報,歸其初謂之反,大義(yi) 同也。”明唐順之《故禮部左侍郎薛瑄從(cong) 祀議》:“祭之為(wei) 言報也,以報本而反其始也。”祭祀則是出於(yu) 報本反始的心理,“反始”即不忘生命之始源,“報本”即報謝生養(yang) 之恩德,故“報本”與(yu) “反始”“大義(yi) 同也”。通過祭祀禮儀(yi) 表達後代子孫對祖先表達崇敬、緬懷之情,發揮著祖先與(yu) 子孫生命情感相通、確保家族穩定與(yu) 延續,彰顯祖宗功業(ye) 與(yu) 懿德、教育子孫行為(wei) 與(yu) 操守的重要作用。
第四,通過祭祀禮儀(yi) 體(ti) 現“敬天法祖”的民族信仰。中華民族最原始的兩(liang) 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敬天法祖”原指敬拜天帝和祭掃祖先。通俗地說,就是敬奉上天,同時祭祀祖先,祈求祖先的福澤庇佑,並效法祖先的懿德嘉行、家風家法等。《禮記·郊特牲》說:“萬(wan) 物本夫天,人本夫祖……大報本反始也。”因為(wei) 萬(wan) 物本於(yu) 天,人出於(yu) 祖先,“敬天法祖”祭祀受恩思報,不忘所自。不過,古代中國祭祀有嚴(yan) 格的等級界限,天神地祗隻能由天子祭祀,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士庶人則隻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清明節、寒食節、端午節、中元節、重陽節是祭祖日,而其中以清明節最為(wei) 普遍。《禮記·大傳(chuan) 》說:“人道親(qin) 親(qin) 也。親(qin) 親(qin) 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廟嚴(yan) ,宗廟嚴(yan) 故重社稷,重社稷故愛百姓,愛百姓故刑罰中,刑罰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財用足,財用足故百誌成,百誌成故禮俗刑,禮俗刑然後樂(le) 。”人之為(wei) 人愛其父母是天性的本然。愛其父母就會(hui) 尊敬祖先,尊敬祖先就會(hui) 尊敬宗子,尊敬宗子就會(hui) 團結族人,團結族人就會(hui) 宗廟尊嚴(yan) ,宗廟尊嚴(yan) 就會(hui) 重視社稷,重視社稷就會(hui) 愛護百官,愛護百官就會(hui) 刑罰公正,刑罰公正就會(hui) 百姓安寧,百姓安寧就會(hui) 財用充足,財用充足就會(hui) 諸事如意,諸事如意就會(hui) 禮俗美好,禮俗美好就會(hui) 普天同樂(le) 。“敬天法祖”的信仰曆史悠久,一脈相承,數千年來一直流傳(chuan) 於(yu) 中華大地,至今不輟。
清明節作為(wei) 重要的傳(chuan) 統節日,越來越為(wei) 人們(men) 重視,已經成為(wei) 國家法定節日。但很多人把這個(ge) 莊重的節日當成了遊山玩水的春假。今天很有必要重新挖掘清明節深厚的文化意蘊,以虔誠的態度,感恩的心情,帶著家人,回故鄉(xiang) ,祭祖先,在濃鬱的傳(chuan) 統文化氛圍中提升我們(men) 的道德修養(yang) ,促進精神文明建設。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