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競恒作者簡介: 李競恒,字久道,西元一九八四年生,四川江油人,複旦大學曆史學博士。現任四川師範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教師。出版專(zhuan) 著有《愛有差等:先秦儒家與(yu) 華夏製度文明的構建》《幹戈之影:商代的戰爭(zheng) 觀念、武裝者與(yu) 武器裝備研究》《論語新劄:自由孔學的曆史世界》《早期中國的龍鳳文化》。 |
清明節話廟祭和墓祭:後者起源於(yu) 唐,與(yu) 家族共同體(ti) 觀念削弱有關(guan)
作者:李競恒
來源:《南方周末》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二月廿二日辛巳
耶穌2021年4年3日
廟祭是一個(ge) 維係若幹死者作為(wei) 小共同體(ti) 的結構,體(ti) 現的是死者死後呈現為(wei) 家族共同體(ti) ,無論一個(ge) 君主或貴族再了不起,他的權力來源和成就也歸屬於(yu) 這個(ge) 死者與(yu) 生者的共同體(ti) 。憑借這個(ge) 共同體(ti) 的網絡結構和曆史慣性,個(ge) 體(ti) 的權力受到習(xi) 慣的製約。而墓祭則主要是麵對死者這一個(ge) 具體(ti) 的個(ge) 體(ti) ,是脫離了家族共同體(ti) 和習(xi) 慣約束的個(ge) 體(ti) 。
清明上墳掃墓祭祖,起源於(yu) 唐代的寒食節上墳。(新華社記者 張浩波/圖)
清明上墳掃墓祭祖,起源於(yu) 唐代的寒食節上墳,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書(shu) 說,“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世相傳(chuan) ,浸以成俗”,“宜許上墓,用拜掃禮”,就是說唐人自己也知道寒食節掃墓是不符合先秦經書(shu) 和古禮的。因為(wei) 先秦古禮那裏,祭祀祖先是“廟祭”,而不是墓祭,這一點對於(yu) 現代人來說是比較陌生的。
先秦典籍詳細記載了廟祭,就是在貴族的祖廟中向祖先神牌獻祭,有時或者讓死者的孫子或臣下穿著死者的衣服擔任“神屍”,吃喝祭品受祭。《禮記•檀弓上》說“古也墓而不墳”,就是說墓葬不太重要,連地麵標誌都不用做。
顧炎武談到,最早提及到墳墓上祭拜的是《禮記•曾子問》的“向墓而為(wei) 壇”,古不墓祭是先秦古禮的原則,但向墓為(wei) 壇隻是一種“禮之權”,是一種權宜之計。“秦興(xing) 西戎,宗廟之禮無聞,而特起寢殿於(yu) 墓側(ce) ”。就是說先秦華夏正統古禮是一定要到祖廟、宗廟裏麵去祭祀的,而秦國因為(wei) 出自西戎蠻族,不懂得正統之禮,所以大搞到墳墓上去祭祀。而這一點影響了漢代以來的製度,隻有晉宣王遺囑要求子孫不準上墳祭祀才是“尤為(wei) 近古”。而梁武帝以來到唐朝皇帝開始“謁陵”,甚至把寒食節上墳編入“五禮”,都是違背先秦古禮的,所以韓愈《豐(feng) 陵行》中批評這些上墳行為(wei) ,並指出“墓藏廟祭不可亂(luan) ”(《日知錄》卷十五)。韓愈要堅守古禮,反對唐朝上墳,他堅持的理由就是先秦古製中墓葬的功能是埋葬遺體(ti) ,而祖先隻會(hui) 在祖廟中接受祭祀和祭品。
顧炎武也將廟祭逐漸變為(wei) 墓祭視為(wei) 一種墮落的過程,他認為(wei) 墮落開先河的原因是秦國野蠻沒文化。從(cong) 考古發掘來看,殷商和周代一些諸侯國還是有墓祭的,比如1976年發掘的商代王陵墓區,發現了很多祭祀坑,這說明商人會(hui) 在墓葬旁舉(ju) 行祭祀(《考古》1982年4期)。周代的晉國有不守禮的曆史,孔子評價(jia) 晉文公“譎而不正”,甚至想用周天子葬禮的“請隧”,有曲沃代翼、假途滅虢等一係列詭譎不守禮的背景。體(ti) 現在祭祀上,晉國也大搞墓祭,晉侯墓地晉侯、晉侯夫人墓前墓道旁都有祭祀坑,有的埋馬,有的埋牛(《考古》1997年11期)。
顧炎武批評的秦國,自然也是大搞墓祭的,甘肅禮縣大堡山秦公大墓,M2可能是秦莊公墓,M3可能是秦襄公墓,大墓旁都有祭祀坑,“這種祭祀坑和墓葬的密切關(guan) 係與(yu) 我們(men) 在安陽所看到的祭祀坑與(yu) 大墓的關(guan) 係大致相同,就是祭祀附近大墓墓主的”(《文物》2011年5期)。這是秦人和殷人都墓祭的證據。到了戰國時期,隨著禮崩樂(le) 壞的加劇,出現了大量墓祭現象,如中山國的君主墳墓都修建在高大的土台之上,上麵還修建著華麗(li) 的享台建築,用來祭祀墓主。
那麽(me) 廟祭和墓祭背後,到底有怎樣不同的精神世界和社會(hui) 組織結構呢?簡單來說,廟祭是一個(ge) 維係若幹死者作為(wei) 小共同體(ti) 的結構,體(ti) 現的是死者死後呈現為(wei) 家族共同體(ti) ,無論一個(ge) 君主或貴族再了不起,他的權力來源和成就也歸屬於(yu) 這個(ge) 死者與(yu) 生者的共同體(ti) 。憑借這個(ge) 共同體(ti) 的網絡結構和曆史慣性,個(ge) 體(ti) 的權力受到習(xi) 慣的製約。而墓祭則主要是麵對死者這一個(ge) 具體(ti) 的個(ge) 體(ti) ,是脫離了家族共同體(ti) 和習(xi) 慣約束的個(ge) 體(ti) 。
尤其是“禮崩樂(le) 壞”,君權崛起,從(cong) 君主個(ge) 體(ti) 的角度來說,墓祭顯然是更好的體(ti) 驗,一個(ge) 偉(wei) 大君主應該享受獨立的陵寢和祭祀。巍峨的秦始皇陵,就是很好的注腳。有學者觀察到戰國時期君主墓葬“有意在淡化宗族血緣關(guan) 係,凸顯國君至高無上地位的‘獨立陵園製’。獨立陵園製的出現表明以宗法製度為(wei) 基礎的血緣政治受到了巨大衝(chong) 擊,君權淩駕於(yu) 一切之上”(宋玲平:《晉係墓葬製度研究》)。“將祭祀逝去祖先的一部分活動轉移到墓穴之上的享堂內(nei) 進行,可能與(yu) 東(dong) 周時期血緣宗法觀念的逐步削弱有關(guan) 。不再刻意強調宗族宗廟內(nei) 的神主排位與(yu) 血緣聯合,而逐步顯現個(ge) 體(ti) 家庭以及墓主個(ge) 人的存在與(yu) 地位”(胡進駐:《殷墟晚商墓葬研究》)。
可以看出,廟祭變為(wei) 墓祭,其實是伴隨著小共同體(ti) 瓦解,社會(hui) 原子化和君權崛起的一個(ge) 過程。死後世界從(cong) 一個(ge) 家族的成員們(men) 共同接受子孫祭品,通過“血食”延續魂魄,變為(wei) 一個(ge) 個(ge) 體(ti) 在自己的墳墓領地內(nei) 吃喝玩耍。秦始皇陵到西漢帝王的巨大陵寢,都在凸顯作為(wei) 個(ge) 體(ti) 君主的偉(wei) 大和個(ge) 性,而陵園的龐大附屬建築也為(wei) 帝王個(ge) 體(ti) 提供墓祭。他們(men) 治下被編戶齊民的民眾(zhong) ,也沒有家族之廟,而是獨自向原子小家庭的死者墓祭。過去,家族不死則個(ge) 體(ti) 永生,此時,個(ge) 體(ti) 之死就是死亡,因此原子個(ge) 體(ti) 求神仙和煉丹思想開始大量興(xing) 盛。用漢武帝的話說,如果能像黃帝一樣乘龍升天,“吾視去妻、子如脫屐耳”。
唐代將寒食墓祭納入“五禮”,顯然並不是禮,而隻是一種“權”。宋代寒食節並入清明節,清明上墳作為(wei) 一種民間的“俗”,也是“權”和一個(ge) 客觀事實。但很多宋儒是想重建先秦古禮的,朱熹批評“今士人無家廟”,張栻嚐試“謀建家廟”,甚至鼓勵平民模仿先秦貴族建立家廟,修訂家譜,其實就是努力重建社會(hui) 的過程。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