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代中豐(feng) 富清明文化
作者:鄭娜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二月廿四日癸未
耶穌2021年4月5日
圖為(wei) 清明節前,遊客在杭州西湖白堤觀賞春日美景。龍巍 攝
又是一年清明至。今年是清明節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的第15年,也是其成為(wei) 國家法定假日的第13年。十餘(yu) 年,經過政府和民間的合力推動,清明節出現了文化複歸的趨勢,傳(chuan) 統習(xi) 俗與(yu) 時代內(nei) 涵兼具的清明新文化已然形成。
清明節來源於(yu) 節氣,後來由於(yu) 寒食節的融入,出現了“清明祭祖掃墓”的習(xi) 俗,並延續至今,這是清明節在曆史發展中最大的變化,也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重視孝道、慎終追遠的民族性格的體(ti) 現。從(cong) 古至今,追悼與(yu) 祭祀始終是中國人過清明最重要的內(nei) 容。進入現代社會(hui) ,特別是經過這十幾年的發展,“清明祭祖掃墓”習(xi) 俗不論在內(nei) 涵上還是形式上,都有了新變化。
現代清明祭祀分為(wei) 三個(ge) 層次:祭先人、祭先烈和祭先賢。家族祖先需要祭奠,這是孝道。先烈為(wei) 民族解放與(yu) 和平正義(yi) 拋頭顱、灑熱血,值得後人緬懷敬仰。從(cong) 黃帝、炎帝到舜帝、大禹、伏羲、女媧、孔子、關(guan) 公……公祭先賢可以更好地保留和延續我們(men) 的文化傳(chuan) 統,凝聚全世界中華兒(er) 女的情感。現代清明祭祀發展到今天,更好地表達了中華民族對普通生命的尊崇和對曆史文化的尊重。
不隻是祭祀的內(nei) 涵更為(wei) 豐(feng) 富,現代清明節的祭祀方式也融入了許多現代元素。舊時,人們(men) 的祭祀方式一般是燒紙錢、焚香秉燭、供祭品。隨著社會(hui) 發展和人們(men) 觀念的變化,現在出現了鮮花祭祀、音樂(le) 祭祀、居家祭祀、網上祭祀、植樹祭祀、社區公祭等祭祀方式。環保文明的祭掃方式更加多元。慎終追遠、文明祭祀等理念在新一代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傳(chuan) 統的清明節除了祭祖外,還有許多風俗,如踏青、插柳、放風箏、蕩秋千、踢毽子等。十幾年來,經過悉心澆灌和涵養(yang) ,這些原本日漸枯萎的文化活動又勃興(xing) 起來,呈現出新的形式以適應現代社會(hui) 需求。比如“踏春”變成了春遊,“插柳”轉化為(wei) 植樹造林。被立為(wei) 國家法定假日後,清明節還承載了人們(men) 購物、休閑、旅遊等多種需求。小長假催生出更多消費需求和商機,為(wei) 多個(ge) 行業(ye) 帶來經濟增長。這種“假日現象”是清明節在當代最大的變化。
在浩瀚的曆史長河中,一個(ge) 節日的形成是時間和人們(men) 雙向互動的結果。作為(wei) 中國重要的傳(chuan) 統節日,清明節蘊含著華夏文明的文化基因。在城市化、市場化、國際化不斷發展,現代生活與(yu) 傳(chuan) 統節日不斷碰撞與(yu) 衝(chong) 突的當下,清明節的文化複歸告訴我們(men) ,唯有不斷豐(feng) 富發展,才能更好地保護傳(chuan) 承傳(chuan) 統節日、守護民族精神家園。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