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專家學者“雲端”話清明

欄目:新聞快訊
發布時間:2021-04-09 01:49:49
標簽:雲端、話清明

兩(liang) 岸專(zhuan) 家學者“雲(yun) 端”話清明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二月廿二日辛巳

          耶穌2021年4年3日

 

據新華社上海電(記者 潘清)“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在日前舉(ju) 行的“第八屆海峽兩(liang) 岸清明文化論壇”上,台北會(hui) 場嘉賓在線用閩南語吟唱唐代詩人杜牧名篇,引起與(yu) 會(hui) 者共鳴。

 

會(hui) 上,圍繞“清明文化的生命關(guan) 懷”“清明文化與(yu) 民族認同”“清明文化永續傳(chuan) 承”等議題,近百位嘉賓學者在“雲(yun) 端”展開熱議。

 

“通過舉(ju) 辦論壇我深深體(ti) 會(hui) 到,清明文化所承載的‘慎終追遠’精神信仰在兩(liang) 岸都獲得了很好的傳(chuan) 承。這對於(yu) 強化民族認同、深化兩(liang) 岸關(guan) 係具有深刻意義(yi) 。”論壇創辦人、上海市公共關(guan) 係研究院院長陳士良說。

 

台灣元智大學人文社會(hui) 學院前院長劉阿榮表示,追求兩(liang) 岸和諧和平穩定的關(guan) 係,對於(yu) 民眾(zhong) 福祉和民族文化的發展都有積極正向的價(jia) 值。血緣與(yu) 文化的傳(chuan) 承是當前兩(liang) 岸互動最自然的紐帶。兩(liang) 岸大部分民眾(zhong) 都了解並遵循清明等民族節慶和習(xi) 俗,體(ti) 現了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與(yu) 珍惜。

 

參與(yu) 論壇的嘉賓紛紛表達了對兩(liang) 岸攜手弘揚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期許,並呼籲通過推動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現清明文化的永續傳(chuan) 承。

 

上海社會(hui) 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程鵬認為(wei) ,青少年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人,校園是文化傳(chuan) 承的重要空間。語言敘事、景觀生產(chan) 、儀(yi) 式展演等校園傳(chuan) 承路徑,有助於(yu) 青少年掌握理解清明文化的內(nei) 涵。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眾(zhong) 號、短視頻等網絡渠道宣傳(chuan) 清明文化,可以實現跨地域交流合作,進一步凝聚民族認同,推動“兩(liang) 岸一家親(qin) ”。

 

在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博士、澳門理工學院講師董致麟看來,經濟是兩(liang) 岸融合的主要發展路徑,文化將是兩(liang) 岸融合發展的重要方向。他建議透過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科技結合及“體(ti) 驗式交流”,吸引年輕人了解兩(liang) 岸文化的共同性,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海峽兩(liang) 岸清明文化論壇”創立於(yu) 2011年。本屆論壇以“尊重生命永續傳(chuan) 承”為(wei) 主題,由上海市公共關(guan) 係研究院、台灣章亞(ya) 若教育基金會(hui) 、台灣中華兩(liang) 岸關(guan) 係發展協會(hui) 及陝西省榆林市清明文化研究會(hui) 聯合主辦。受疫情影響,論壇以視頻連線方式舉(ju) 行,並分別在上海、台北、陝西設置主會(hui) 場,在北京、澳門設置分會(hui) 場。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