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不會(hui) 終結,還會(hui) 繼續演進
——評潘嶽《中國五胡入華和歐洲蠻族入侵》
作者:關(guan) 凱(滿族)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二月廿七日丙戌
耶穌2021年4月8日
也許,如果我們(men) 泛泛地說人性普同,似乎不會(hui) 有太多的人反對。但一旦把“文化”作為(wei) 一個(ge) 變量引入對這個(ge) 問題的討論,事情就可能變得有些複雜,畢竟我們(men) 每一個(ge) 人都是在自己一種幾乎不自知自覺的文化“默認程序”中思考問題的。
真正理解中西文明的同異,是中西方國家交往和交流的重要基礎,也是在有分歧和衝(chong) 突時溝通問題與(yu) 解決(jue) 矛盾的理解基礎。
公元300-600年間,世界還沒有連成一體(ti) ,不同的文明還在相對孤立地發展。但全球的氣候對各種文明社會(hui) 的影響卻是相通的,同樣作為(wei) 古代最重要的文明帝國的中國與(yu) 羅馬曆史遭遇極其相似,北方蠻族南下入侵,帝國衰敗、分裂甚至解體(ti) 。於(yu) 是,羅馬帝國滅亡,中國經曆了“五族亂(luan) 華”。
究竟應該稱之為(wei) “五族亂(luan) 華”還是“五族入華”,這是史家因應當下價(jia) 值觀的修正表述。中華史書(shu) 主要是用漢語書(shu) 寫(xie) ,華夏中心觀自是其立論的基點。正如現代性文明誕生於(yu) 西歐原本蠻族聚居之域,世界就被分成了近東(dong) 、中東(dong) 、遠東(dong) 和新大陸,用得久了,大家皆習(xi) 以為(wei) 常。
蠻族入侵在東(dong) 西兩(liang) 界造成的唯一但也是極為(wei) 重要的差異是,代表中原文明的晉朝中央政體(ti) 隻是縮小了版圖而沒有同羅馬帝國一樣消亡。同時,曆史依然在朝著相似的路徑發展,即都在現實鬥爭(zheng) 中嚐試走向大一統。如經過一百多年的征戰,蠻族王朝法蘭(lan) 克出現了查理曼大帝,統一了整個(ge) 西歐;而中國北方的北魏也出現了拓跋燾,比較穩定地統一了北方的廣大區域。潘文極為(wei) 重要的抓住了一個(ge) 曆史要點,即中西文明的曆史分叉。通過理解曆史分叉,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西文明的差異,特別是兩(liang) 種文明的內(nei) 在邏輯的不同。
如果按照曆史三段論來比較中西文明,可以說以軸心文明為(wei) 主的古代文明時期,中西方的曆史軌跡是其為(wei) 相似的;到了中古文明時期,曆史軌跡出現了明顯的分叉,中西方文明在遭遇了極為(wei) 類似的“蠻族入侵”後,走入了根本不同的曆史發展道路,西方走向封建製導致列國林立、戰爭(zheng) 不斷,還因宗教分歧加劇了各國戰爭(zheng) ,最後不得不建立起民族國家規則體(ti) 係以結束和避免戰爭(zheng) ,但這套規則並不能避免戰爭(zheng) ,反倒是因為(wei) 民族國家的相互確立而更進一步導致國家間的戰爭(zheng) ——一戰和二戰。而同一曆史長時段的中國則步入了自身文明邏輯的循環,隨著隋唐王朝的建立,大一統成為(wei) 了曆史“慣性”,中華文明與(yu) 大一統互為(wei) 表裏,然而政治社會(hui) 的變遷也同樣導致了王朝衰敗和裂變,大唐天下的分裂,到北宋和遼的局部統一,最後元朝再次大一統,完成了又一個(ge) 循環。
很顯然,中古時期的中國和西方,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曆史軌道,而這次分叉的開端,則在公元3-6世紀之間。中西文明何以在古代漫長的相似軌跡之後步入極其不同甚至相反的發展軌跡呢?這個(ge) 問題是個(ge) 真問題和大問題。
理解這個(ge) 問題,中西文明比較是極為(wei) 重要的方法。因此問題在於(yu) 如何進行恰切的中西文明比較。我們(men) 知道西方最初正式比較中西的是黑格爾,雖然黑格爾以“世界曆史”的觀念比較中西,以“曆史的終結”的曆史哲學訓斥中國沒有“曆史”,但即便如此,黑格爾也沒有(也不敢)否認中國文明,此後隨著西方世界史的發展,即便到了湯因比的《曆史研究》,雖然給予了中國文明正當地位,但其對中國文明的理解程度依然不高。問題何在?
簡化來說,西方人想要了解中國,更多的還是通過閱讀他們(men) 本國文字或者英語書(shu) 籍,西方學者或有中文程度較高的,但其理解中國文化的速度與(yu) 程度也不會(hui) 太高(原因之一在於(yu) 典籍太過豐(feng) 富)。因此,溝通中西文明的理解,需要我國學者做出更多努力。更深入地從(cong) 世界曆史和比較文明的視野來挖掘中國曆史和中國故事,“實史求事,實事求是”地講好中國故事,這是極為(wei) 要緊的。
公元3-6世紀是軸心文明的分化期,一個(ge) 非常重要的曆史分叉,從(cong) 中理解後續文明發展軌跡的分歧在於(yu) 文明邏輯的差異,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在於(yu) 西歐文明發展更像是一種偶然性軌道,而是中華文明則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異。
西歐何以成為(wei) 現代性文明偶然性發生的重要源頭?此問題在韋伯看來主要是宗教原因,即宗教改革之後新教社會(hui) 的道德倫(lun) 理與(yu) 現代性的選擇性親(qin) 和。但在政治上,西歐文明解決(jue) 不了政治單位碎片化的頑疾,事實上現代性的民族國家體(ti) 製加劇了這種國家分立的結構。不過西方的幸運在於(yu) 新大陸出現了美國,無意中重現了現代版的羅馬帝國。
西歐曆史上因采邑而封建,王權的基礎在於(yu) 采邑。查理曼大帝之後無法脫離土地的分封建立王權。臣服與(yu) 庇護的權力機製的關(guan) 鍵不在於(yu) 封建而在於(yu) 采邑,從(cong) 此西方因采邑而入封建,始終無法完成歐洲統一,直到拿破侖(lun) 那次險些成功的努力,所以拿破侖(lun) 被黑格爾視為(wei) 曆史的終結。但黑格爾想不到自己真正的思想繼承人出現在新大陸,冷戰結束的那一瞬間,他的衣缽傳(chuan) 人福山興(xing) 奮地高呼“曆史終於(yu) 終結了”。
可惜的是,福山錯了。有中國在,曆史就不會(hui) 以這種方式終結。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