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桂榛作者簡介:林桂榛,贛南興(xing) 國籍客家人,曾就學於(yu) 廣州、北京、武漢等及任教於(yu) 杭州師範大學、江蘇師範大學、曲阜師範大學等,問學中國經史與(yu) 漢前諸子,致思禮樂(le) (楽)刑(井刂)政與(yu) 東(dong) 亞(ya) 文明,並自名其論爲「自由仁敩與(yu) 民邦政治」。 |
荀子非異端,乃儒家正統;孟子是儒家高端,是儒學雲(yun) 端(對話錄)
作者:林桂榛 等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林桂榛】馮(feng) 國超:人性論、君子小人與(yu) 治國之道——論《韓非子》的內(nei) 在邏輯
摘:迄今為(wei) 止,在對《韓非子》的研究中,存在著許多爭(zheng) 議,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有:韓非是否性惡論者?韓非的道德觀是否屬於(yu) 非道德主義(yi) ?《韓非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麽(me) ,是勢治、法治還是術治?秦朝的滅亡是否意味著以《韓非子》為(wei) 代表的法家治國思想的徹底失敗?等等……本人不揣冒昧地認為(wei) :以人性論為(wei) 基礎,以對君子小人的特點和現狀的把握為(wei) 中介,以對治國之道的具體(ti) 論述為(wei) 主體(ti) 內(nei) 容,就是《韓非子》的內(nei) 在邏輯。
【林桂榛】荀韓皆非性惡論,是材性機能論,即欲求辯識論。荀韓性惡論,漢代以來最大性論謊言;性善惡混雜論,大漢西漢起最流行人性觀;倫(lun) 理性善論,戰國孟子效法楊墨抬杠楊墨的仁義(yi) 貫天充性論;性資樸不善論,荀子於(yu) 孟子撥“亂(luan) ”反正論……陰陽理氣善惡二分搭配論,秦後漢儒以來中國思維通論,莫此為(wei) 盛!
【林桂榛】補:荀韓李斯不重視道德,還是不要道德不講任何道德,看《史記》等,看他們(men) 所作所為(wei) 、所寫(xie) 所說。摘一例:[圖略,詳見文末鏈接]
(2021.03.24)
【林桂榛】日本杉本達夫《荀子》中譯本前四頁。[圖略,詳見文末鏈接]
【姚海濤】看到標荀子為(wei) “異端”的,頭就大了。
【林桂榛】荀子非異端,乃儒家正統(說倫(lun) 德是人為(wei) 作積而非本有就肯定異端敗類,非也);孟子亦非儒家異端,乃儒家高端(說倫(lun) 德是本有性根就絕對高明一等,未必),且是精神雲(yun) 端,一般人看不懂孟子高深入雲(yun) 端的——低端視角看孟子高入雲(yun) 端,譬如看其“性善”說,自然看法或結論別扭;看其“五行”說,自然看不懂,莫名其妙的。
【林桂榛】補:如果普通人都能看懂孟子高端思想,那孟子當時就不用跟時人、時儒猛辯了,大家早就苟合、苟同於(yu) 他了,還用倒處強辯、努力說服周圍嗎?讀者、看客同不同意孟子核心觀點是一回事,有沒有看懂、聽懂孟子為(wei) 什麽(me) 這麽(me) 說又是另一回事;不曲解而同意或不同意孟子是正道,曲解孟子再同意或不同意是妄道,曲解孟子不好。糟蹋高端孟子,於(yu) 孟子不恭,於(yu) 儒學失策!
總之,於(yu) 倫(lun) 理正德之來源與(yu) 增長,孟子是倫(lun) 德本有之覺知、踐顯與(yu) 持養(yang) 擴充思路,荀子是倫(lun) 德生成在思慮、辨識與(yu) 作為(wei) 積靡之思路。盡管孟荀於(yu) 關(guan) 注、推崇、持守倫(lun) 德價(jia) 值方麵毫無分歧,但孟荀於(yu) 人類倫(lun) 德的本原推究與(yu) 產(chan) 生路徑方麵是解釋與(yu) 信念不一的,是有重大理論分歧的。這個(ge) 孟荀共識與(yu) 分歧,我們(men) 後儒必須足夠清醒與(yu) 寬容,而此清醒與(yu) 寬容的前提是準確認識他們(men) 的分歧與(yu) 分歧原理、分歧根據,不能抱殘守缺或意氣判斷,必須科學理智與(yu) 哲學寬容(哲學路數不同)。
【林桂榛】把孟子學說主張定位為(wei) 平端、科學(時人與(yu) 弟子就認為(wei) 孟子學說過於(yu) 高端或神通),那荀子思想學說自然就是低端、荒謬(乃至屬庸俗或下作的了)。認清時代真相與(yu) 思想麵目,孟子是奮勇高端,荀子是平實平端,但荀子也是水準上的事,不是水準下的負值(荀子不是性惡論,是人性資樸不善論,是人德作為(wei) 積成論,這個(ge) 必須正本清源、還原真相,詳見敝人考辨之文),隻是荀子沒有那麽(me) 學說(精神)高端罷了。孟子高端(通天),荀子平實(立地),孟荀大義(yi) ,當如是觀!
正確的孟荀鑒別是跳出“善—惡”正反對言對立的漢代陷阱(劉向陷阱),回歸戰國“善—不善(樸)”對言相駁的曆史真相(董子遺規),而實際鑒別的儒學結論應該是:荀子是儒家思想水平線中的正態,孟子是儒家水平線上的高端;荀子拉乘車的孟軻下馬(真拉),孟子扯走地的荀況上馬(推測),各欲以自己軌道天馬行空或劃地而飛……孟子在高原上,荀子在平原中,海拔不一樣,境界不一樣,皆在中華大地,但有高差。
【林桂榛】補:儒學初不以正負倫(lun) 德(善惡)論判人之本性/生性/材性等,故曰“習(xi) 與(yu) 性成/節性日邁(進)/習(xi) 與(yu) 體(ti) 成/性近習(xi) 遠/習(xi) 慣若性”等等;若曰“性習(xi) (偽(wei) )有別”而“積習(xi) (偽(wei) )成性”,後性即德性非本性、生性矣,積習(xi) 所成的不移之性就是頑固的習(xi) 性、德性了,非天生或本初的材質之性矣。(請參)
戰國亂(luan) 世,世道澆漓,墨類大言天,楊類喜言性,存天義(yi) 、葆人性之說紛起,孟子繼子思言天之精神,目睹亂(luan) 世紛爭(zheng) 與(yu) 眾(zhong) 生縱性放情,拍案而起,大言人類“命天德、性仁義(yi) ”而張性善論、天德論,言倫(lun) 理五行在天亦在人,誠則通,聖則明,充實光輝則出神入化!
後之者荀子又拍案而起,於(yu) 儒門詆思孟材劇誌大、幽隱玄說,力辟仁義(yi) 善性與(yu) 天道倫(lun) 德以及更時興(xing) 的天道禨祥說,斬切天人倫(lun) 理實在之相貫以及天人神力相通之實在(情意自可貫在,若荀卿自曰神明自得之類,若荀卿亦通達於(yu) “君子以為(wei) 文,百姓以為(wei) 神”的神教或禮樂(le) ,如孔子曰“我愛其禮”),大言天道乃天體(ti) 運行及人性乃資樸不善,遵人性利欲辨識機能之真,既言修教自主,又重度製管理。
漢代由先秦孟子時所尚以“善—不善”對言論性,一變為(wei) “善—惡”對言以及以“善—惡”論性,後於(yu) 董仲舒、司馬遷者迷糊眯瞪,遂以“善—惡”二立分判看先賢、審曆史,一改荀子論性篇之“性不善/材性資樸”為(wei) “性惡—材性資樸”,並因地就宜、便捷揉合而言“性善惡混”之類的綜合新論,乃至言陰陽性情與(yu) 善惡等分搭對配。
起與(yu) 反起,興(xing) 言與(yu) 反興(xing) 言,作力與(yu) 反作力,“性無所謂善不善”→“性善”→“性不善(樸)”連續作起,後續則是材性理氣陰陽善惡等混言又作起,其中荀子“材性資樸不善論”變成了“性惡論”(若荀言性惡則必言根源亦在資樸之材也,若孟亦曰“才之罪”),孟子天德性命論則成了理氣(二性)分有共存論。
孟子論性被宋代進化,荀子論性被漢代訛化,若天道曆數概念之“五行”也因以材比德而言為(wei) 金木水火土五德屬性生尅及代表交替運變之述,遂“五行”一詞漸為(wei) 金木水火土五名物所取代矣!
千古名謂,撲朔迷離;子曰正名,循名責實。孟子五德(人德仁義(yi) 禮智聖)比於(yu) 天(比於(yu) 五行),鄒衍五行(天行)喻於(yu) 材(喻於(yu) 五材),孟荀各就人性有無仁義(yi) (禮義(yi) )之類而謂性善與(yu) 不善。
荀卿曰:材性資樸,人性不善,人情不美,天道無神,天德無義(yi) ,心慮自為(wei) ,禮義(yi) 積偽(wei) ,積善成德,神明自得!
【姚海濤】(貼圖)[圖略,詳見文末鏈接]
【林桂榛】這“荀”是指荀子?推時間敘述,則是東(dong) 海蘭(lan) 陵荀子。題辭者南豐(feng) 人?或江西臨(lin) 川南豐(feng) 縣也,宋曾鞏故裏。
【姚海濤】我覺得此荀當是荀子,原因如下。“荀教東(dong) 海,章明統類,運際五百”。一,統類思想是荀子思想。二,鄭玄與(yu) 荀子之間的時間間隔。鄭玄(127—200年)與(yu) 荀子雖不到五百,但也差不太多了。三,荀子與(yu) 鄭玄,皆重禮。四,包世臣為(wei) 包拯之後,喜歡荀子,其為(wei) 文喜引荀子之句。五,東(dong) 海蘭(lan) 陵是一固定說法,如蕭望之東(dong) 海蘭(lan) 陵人也。除了荀子,曆史上誰在蘭(lan) 陵教?又如此出名,引得包氏讚譽?
【曹景年】東(dong) 海蘭(lan) 陵,東(dong) 海郡蘭(lan) 陵縣,如同說臨(lin) 沂市蘭(lan) 陵縣。
【林桂榛】讚!孔孟荀都喜歡山東(dong) 外圍的大海,心胸開闊得很,主見還如泰山岩岩。
【姚海濤】這樣的話,就建立了由禮、統類等貫穿,從(cong) 荀子到鄭玄“五百年必有王者興(xing) ”式的學術傳(chuan) 承。
【林桂榛】此譜係牛!荀子到鄭玄五百年,鄭玄到戴震千餘(yu) 年,打造學桶……不過鄭玄比較信方術家玩意,這樣難免給荀子捅亂(luan) 。
【林桂榛】文淵閣抄本孔子20世孫孔融談商瞿傳(chuan) 易及提要,還評鄭康成學問毛病。[圖略,詳見文末鏈接]
【姚海濤】陸建華||孔子的人性世界述論
【陸建華】“述論”二字是編輯先生加的。
【林桂榛】孔子人性論可以解讀成孟子的仁義(yi) 本有本能之性善論,也可以解讀成孟子辯友告子及孔子嫡裔孔斌與(yu) 孔斌好友荀卿之人性無有仁義(yi) 或無謂善不善之資樸材性機能論、道德人偽(wei) 作為(wei) 論——每個(ge) 人眼光不一樣,孔子活時全懂他的學生就很少,他兒(er) 子、孫子也未必最懂他(荀子就批他孫子不懂),故馬浮說孔孟傳(chuan) 人不姓孔孟。
【林桂榛】翻《史記》禮樂(le) 書(shu) [圖略,詳見文末鏈接],《史記》抄《荀子》禮論篇抄了十來段,但禮論篇最後講生死、吉凶及喪(sang) 禮幾章,《史記》就戛然而止不抄了,忒掃興(xing) ,否則《荀子》禮論篇後頭之講“吉凶憂愉”章裏的“性者本始材樸也……待聖人然後分也”就可能露出傳(chuan) 本馬腳,就如《史記》樂(le) 書(shu) 露了不少今本《禮記·樂(le) 記》馬腳一樣——《史記》禮樂(le) 書(shu) 的抄定,當早於(yu) 《樂(le) 記》入禮記及《荀子》劉校。
當年司馬遷給孟荀作傳(chuan) 時,假如多說幾句話,就說“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以為(wei) 人性有仁義(yi) 曰人人性善……荀卿以為(wei) 人性無仁義(yi) ,乃非孟氏性善論而曰人性資樸不善”,這就與(yu) 漢興(xing) 之大儒董仲舒的確鑿說法對上號了,西漢末劉向就不敢亂(luan) 說並胡說八道孟荀論性如何如何了(劉向搞《洪範》“五行”就胡說八道,五行說真義(yi) 與(yu) 曆史越描越黑[秦漢大帝王庭都采用鄒說,董子亦難免俗套,馬遷稍清醒鄒戲],鄒子五德說代替原始五行說在西漢後牢牢坐實坐死了,至今沒有曆史或學問蘇醒過來)。而且司馬遷《史記》禮書(shu) 、樂(le) 書(shu) 也是在說人性好利、人情多欲,得教化與(yu) 管製以免爭(zheng) 奪亂(luan) 套沒人類正道,這跟《史記》禮樂(le) 書(shu) 愛抄的《荀子》禮樂(le) 篇一樣。
【陸建華】《論語》中關(guan) 於(yu) 顏回的資料多是孔子對顏回的評價(jia) 以及顏回所問的問題,不像孔子其他弟子那樣,有自己的思想資料。這是否說明顏回僅(jin) 僅(jin) 是孔子思想的踐行者,對孔子思想不敢發揮。
【林桂榛】司馬遷《史記》禮書(shu) 開頭錄孔子弟子子夏等曰“出見紛華盛麗(li) 而悅,入聞夫子之道而樂(le) ,二者心戰,未能自決(jue) ”,此語錄十分逼真生動。顏回、子夏高人,或早些脫“心戰”而自樂(le) 者也。
【林桂榛】子曰“從(cong) 我於(yu) 陳蔡者皆未及門也”,沒幾個(ge) 學生真心苦命追隨孔子學問與(yu) 道德的,都是混飯吃而已,古今一樣,人性也。
【陸建華】子貢對孔子算是最真心的。被孔子批評,還處處維護孔子形象。不像其他弟子互懟,還想當繼承人。
【林桂榛】有錢反不勢利眼,《紅樓夢》脂硯齋說的“今古窮酸,?7?9心最終”,富而好禮,不計名利。
【姚海濤】顏回是個(ge) 好的理解者,好學生。可能是孔子姥姥門上的人,又如此好學。貧而樂(le) 道,固然好,富而好禮,也很好的。孔子也似隱約地批評過顏回,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yu) 吾言無所不說”。可能批評他的創新屬於(yu) 改進型、發揮型,而非原創型、換代型吧。
【林桂榛】陳寒鳴:顏回與(yu) 顏氏之儒探析.PDF
【陸建華】從(cong) 《論語》來看,顏回的思想大體(ti) 可以說是由孔子認定的,也就是說是通過孔子的評價(jia) 體(ti) 現出來的。
【林桂榛】顏回德行好,是孔門修煉派。思孟其實不如顏回自修美德,思孟有政治說客(說仁義(yi) )的風範,很多儒者沒看明白。
【陳緒平】有孔孟之道,有孔顏樂(le) 處。孔孟之道,“道”讀為(wei) 王道之道,《漢誌》雲(yun) “助人君”之謂也。
【林桂榛】孔子之道一是學不可以已,心眼開放,學無止境,日日學,天天進,博學多才,萬(wan) 世學聖;二是於(yu) 世事或世道,知其不可而為(wei) 之,鳥獸(shou) 不可同群,孤獨勇者,孤獨不敗!
或沒有其他玄道,也非道一定是為(wei) 助誰,智者自知,仁者自愛,弘毅近道,求仁得仁……
(2021.03.25)
(個(ge) 別訛誤漏缺文字有補正)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