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央央】清明時節話清明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11-04-01 08:00:00
清明時節話清明
作者:王央央(華東師範大學哲學係)
來源:作者惠賜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具特色的傳統節日之一,其形成則經曆了一個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其所蘊涵的文化意義也具有多重性。
我國古代是典型的農耕文明,因此與農事活動密切相關的天文曆法頗為發達。早在西漢時期,《淮南子·天文訓》已基本確立了二十四節氣的名稱,“清明”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該書謂“清明”曰:“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為清明。”《歲時百問》對“清明”之所以得名有一解釋:“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亮,故謂之清明。”可見,“清明”起初是與天道有關的自然現象。清明正值仲春與暮春之交,所謂“清明斷雪”,此時氣溫逐漸升高,雨水逐漸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農諺“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清明雨紛紛,植樹又造林”,無不反應了這一點。
作為人文風俗節日的清明,又與古代寒食節與上巳節有莫大的關聯。從某種意義上說,清明節是“清明”節氣與寒食、上巳節在曆史上逐漸整合而成的一個複合節日。寒食節的起源,可謂人言言殊,其究竟起源,姑且存而不論,可以肯定的是,在曆史的流傳過程中,寒食節成了紀念春秋名士介子推的一個節日。據典籍記載,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曾流亡他鄉十九載,期間曆經艱辛,介子推始終不離不棄,曾割股給公子充饑。晉文公繼承君位後,封賞功臣謀士,介子推不願誇功爭寵,攜老母隱居於綿山。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避而不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逼介子推下山,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活活燒死,終不下山受賞為官。晉文公為悼念他,就將綿山改為介山,並將這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隻吃寒食,所以寒食節又名禁煙節或熟食節。關於寒食節起源於介之推在綿山被焚的記載,較早見於西漢桓譚《新論》,以後曆代典籍皆有記載。
據民俗學家研究,上巳節形成於春秋末期,開始在農曆三月上旬的巳日,漢以後則基本定在夏曆三月三日。上巳節早期的節俗最重要的內容是祓禊。《周禮·春官·女巫》雲:“女掌歲時祓除釁浴。”這是一種在水邊舉行的祭祀儀式,並到水中沐浴,以驅邪祛瘟,同時這也成了一種自由快活的踏青嬉戲活動。《論語》中有名的曾點言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些都為我們展示了當時社會上巳節的風俗畫卷。曆史上,由於寒食、清明、上巳三節相近,久而久之,便合為一個節日。《唐會要·休假》載:“自今已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王維《寒食城東即事》一詩中則說:“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可見,大致到了唐代,寒食、清明、上巳三節已經融合為一個節日。兩宋至明清時期,清明節俗尤為盛行,其後延綿不絕,以至於今。
清明節的活動內容,首要的自然是上墳掃墓,祭祀先祖。“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詩非常形象地體現了這一點。中國古人認為,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掃墓祭祖,為的是緬懷先人,慎終追遠,以示不數典忘祖。掃墓祭祖,雖然早在秦漢已經出現,但作為一個習俗固定下來,仍始於唐代,據《舊唐書》載:“寒食上墓,禮往無文,近代相沿,浸以成俗,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為五禮,永為常式。”清明的祭祀活動,使得天地人神一氣相通,給自然賦予一種人文的意蘊,給人生賦予一種神聖的光輝,於是,短暫的生命過程在關於祖先的記憶和天地的想象之中變得遼遠而充實、博大而永恒。
其次是郊遊踏青。“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南宋詩人吳惟信的這首清明詩,道出了人們郊遊踏青,融情於自然的愜意。清明時節,春暖花開,柳絮紛飛,正是人們郊外踏青遊玩的好時光。在中國古代,民間自古以來就有莊嚴的儀式之後縱情歡樂的文化傳統。在曆史的流傳過程中,清明節的遊玩活動,常見的有踏青、戴柳、放風箏、蕩秋千等等。這些都表現了古人豐富多樣的生活氣息,莊嚴與風情並存的生活態度。如此,一方麵,祭祀活動具有慎終追遠、返本知始的文化意義;另方麵,踏青遊玩等活動又使人們能夠忘卻生離死別的悲痛,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擁抱自然,擁抱人生,感受大地的生生之德。
最後,“清明”還有另一層深意。如前所言,“清明”本指天地萬物的清潔明亮。但是,中國古人特有的思維方式,對天道的關注總是指向人道,因此,天道的清明自然指向人道的清明。傳說,介子推被燒死之前,曾撕下一片衣襟,寫下血書,藏於樹洞,其言曰:“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複清明。”這種七言詩顯然不是先秦人的口吻,而是後人的附會。然而,附會必有一定的根據,它確實很好地體現了介子推以死諫君的決心,也表達了人們對政教清明的向往與追求。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