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羽】教材如何麵對“四書五經” - 伟德平台体育

【劉鳳羽】教材如何麵對“四書五經”

欄目:儒家經典進課堂暨國民教育改革
發布時間:2011-03-29 08:00:00
標簽:
 
     
    教材如何麵對“四書五經”
    作者:劉鳳羽
    來源:2011年03月29日重慶商報
    
    
    
    據報道,《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並稱“四書”,中國台灣地區教育機構認為其對文化傳承有正麵意義,遂列入普通高中課綱,預定2012學年度,高中生每周將上一堂“四書課”,3年把“四書”熟讀一遍。
    
    “四書五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載體,更是中國曆史文化古籍中的寶典。作為“儒學之根基,六學之階梯”的“四書”,原本早已進入台灣的課堂,對民眾影響甚巨。但陳水扁推行“去中國化”政策,導致《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內容即“四書”)等課程一度被廢止。此次“四書”在馬英九倡導下重入課堂,自然就贏得了島內50後、60後的讚譽。
    
    因為這些人因曾熟讀“四書”而在修身、修學方麵受益匪淺。作家龍應台曾說,她做人做事的準則就是中學時通過必修《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奠定的;即便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談到兩岸政策時也會脫口而稱出自《論語》的“合而不同”。
    
    所以,對於“四書”入中學課程,眾多台灣家長認為是好事,因為可以增強孩子的品德修養,也有助於提高文字技巧。
    
    但於馬英九來說,目的卻遠非如此簡單。因為他近來一直強調要打造台灣的軟實力,認為國學熱必然是全球化的大趨勢。
    
    不論為了修身、修學、傳承傳統文化,還是打造軟實力,台灣地區將“四書”請進課堂的製度性安排,都值得同根同源、同文同種的中國內地借鑒。
    
    在中國內地,“四書五經”的誦讀已被摒棄數十年。但近年來,出於文化傳承、軟實力構建的迫切需要,出於對傳統文化教育薄弱下道德淪喪的擔憂,有識之士一直呼籲“四書五經”重入課堂,且不少地方已試著引入了課堂,如清華大學人文實驗班開設“四書”必修課、“四書五經”成山東大學新生必修課,但這些探索一直在爭議的口水戰中蹣跚,“四書五經”進課堂的廣泛推行,並無實質性進展——斷了數十年的文脈,豈是說續就能續的。
    
    但文脈難續,就導致了公眾傳統文化知識普遍匱乏:有調查顯示,中學生不知《論語》、《孟子》的分別為14.1%、27%,不知“五經”的更高達90.9%;僅2%的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知道很多”,68%的人“知道一些”,9%的人“知之甚少”;29.2%的官員喜歡讀傳統文化經典,這既反映了官員們對傳統文化的渴求,但反過來也說明他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還不夠——各個層麵人士同時存在的傳統文化知識欠缺,隱現的是文化傳承斷代之憂。
    
    傳承無力,構建文化軟實力自然更是空話。去年的《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報告》就顯示,相對於美國、歐盟、日本占有世界文化市場的份額分別為43%、34%、10%,中國文化產業所占份額不足4%。導致這一後果的原因雖然眾多,但傳統文化的缺失無疑是核心因素。
    
    黨的十七大已突出強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極端重要性,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又提出“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傳承”、“不斷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在此背景下,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四書五經”進不進課堂,本就不該是問題,如何進課堂、教材如何麵對“四書五經”才應是關鍵。
    
    或者,北京市教育部門在《三字經》、《弟子規》教材中滲入現代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規範,如《弟子規》中“親有疾藥先嚐”一句,教材不是強調“給父母喂藥前,要自己先嚐冷熱”,而是讓學生跳出原文從現代視野去理解,引出成長賬單、感恩父母等話題,就是很好的範例。
    
    “四書五經”進課堂,不該一直爭議不前,重要的是下決心跨出製度性安排的第一步。
    
    
    
    附錄:
    
    台灣將把儒家四書列入普通高中課綱
    
     2011年03月27日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3月27日電 據台灣TVBS電視台報道,紀錄孔子言行的《論語》和《孟子》、《大學》以及《中庸》並稱“四書”,台“教育部”認為對中華文化傳承,有正麵意義,列入普通高中課綱,就等“課程發展委員會”做最後修正,預定2012學年度,高中生每星期將上一堂“四書課”,熟讀儒家重要典籍。
    
      孔子對華人世界的影響力,連好萊塢電影都看重,紀錄至聖先師言行的《論語》,和《孟子》、《大學》、《中庸》並稱“四書”,是儒家重要典籍,台“教育部”認為高中生對“四書”該有基本認識。
    
      台“教育部次長”陳益興:“‘四書’的做法如我剛才提到的適法性沒問題,也符合文化教育政策的主要方向。”
    
      預計2012學年起,高中生每周一堂“四書課”,暫時不增加考試範圍,隻有目前語文教科書的篇章,才會出現在學測和指考,靠“四書”傳承中華文化,學生感受不一。有高中生表示,“應該還不錯,蠻有內涵的,可以增加一些基本知識。”
    
      但也有高中生說:“不怎麽希望。”記者追問原因,高中生坦言,“要背的東西已經很多了。”
    
      就此,台灣TVBS電視台認為,“硬梆梆”的“四書”要讓學生活用,師資不能馬虎,主張在地、生活、實踐性,“教育部”重振中華文化精隨,有同學認為也要跟得上時代。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