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方旭東作者簡介:方旭東(dong) ,男,西曆一九七零年生,安徽懷寧人,北京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著有《尊德性與(yu) 道問學——吳澄哲學思想研究》《吳澄評傳(chuan) 》《中國儒學史(宋元卷)》(合著)《繪事後素——經典解釋與(yu) 哲學研究》《原性命之理》《理學九帖》《新儒學義(yi) 理要詮》等。 |
原標題:“五倫(lun) ”並不排斥契約
作者:方旭東(dong) (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布,原載《中外醫學哲學》[香港]2020年第2期(Volume 18)
範瑞平教授〈大疫當前:訴諸儒家文明的倫(lun) 理資源〉一文,對於(yu) 至今仍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疫情做出了一個(ge) 儒家學者的深刻思考,既富於(yu) 社會(hui) 擔當的精神,又具有理論前瞻的意義(yi) 。筆者讀後,感到受益匪淺。範教授大作涉及儒家倫(lun) 理學一係列重要問題,值得仔細討論。關(guan) 於(yu) 儒家倫(lun) 理學為(wei) 美德倫(lun) 理學這一點,筆者對範教授不敢苟同,隨後就此展開了深入對話,其成果將另文發表。限於(yu) 篇幅,這裏主要想就“五倫(lun) ”與(yu) 契約的關(guan) 係問題做一交流。
範教授在文中提出,在儒家看來,作為(wei) “五倫(lun) ”重要組成部分的家人關(guan) 係,其基礎是親(qin) 情而不是契約。筆者認為(wei) ,範教授的這個(ge) 判斷值得再思。
據筆者觀察,範教授關(guan) 於(yu) 儒家家人觀的這個(ge) 判斷是基於(yu) 一種文明比較的視角。眾(zhong) 所周知,近代以來,西方關(guan) 於(yu) 社會(hui) 、國家起源的主流觀點是契約論。契約論的觀點甚至滲透到西方社會(hui) 的家人關(guan) 係,像梁漱溟就說,西洋人處處算帳,而儒家講的“仁”與(yu) “算帳的生活”完全相反。(梁漱溟2005,461)儒家把“孝”看成天經地義(yi) ,而康德則以為(wei) ,成年子女對於(yu) 他們(men) 的父母並沒有盡孝的義(yi) 務。
一方麵,子女對於(yu) 父母的養(yang) 育不欠什麽(me) 賬;另一方麵,父母也以同樣理由從(cong) 他們(men) 對子女的責任中解脫出來。這樣,雙方就贏得了或再次贏得了他們(men) 的天然自由,於(yu) 是這個(ge) 家庭的社團——它按照法理曾是必須的——就解體(ti) 了(如果還要維持,就要靠契約了)。(Kant 1907,95-98)
因此,當範教授指出,“在儒家看來,家人關(guan) 係的基礎是親(qin) 情而不是契約”,就很容易取得讀者的認同。然而,不得不說,這是一個(ge) 沿襲已久卻似是而非的看法。更糟糕的是,為(wei) 了說明儒家的這種“非契約論的”家人關(guan) 係,範教授選了一個(ge) 很不恰當的例子。他說:甚至男女結成夫妻也主要不是通過契約,而是通過誓言來實現的——所謂“天作之合”,“通家之好”。
範教授似乎沒有意識到,在構成家人關(guan) 係的三倫(lun) (父子、夫婦、兄弟)當中,夫婦這一倫(lun) 恰恰不是建立在親(qin) 情之上的,因為(wei) 夫婦不存在血緣關(guan) 係,是所謂“合兩(liang) 姓之好”,不像父子或兄弟,那兩(liang) 種關(guan) 係的紐帶是血緣而帶來的親(qin) 情。無論如何,即便範教授也隻是說,男女結成夫妻是“通過誓言來實現的”,而沒有直接說,“夫妻關(guan) 係建立在親(qin) 情的基礎之上”。
可能範教授潛意識裏認為(wei) ,“通過誓言來實現”就意味著與(yu) 契約無關(guan) ,所以,盡管他沒有明確表示夫妻關(guan) 係建立在親(qin) 情的基礎之上,卻似乎認定,夫妻關(guan) 係的基礎決(jue) 不是契約。
如果範教授真是這樣想的,那隻能說他對“誓言”的理解有失偏頗。古人的“誓言”,本來就包括雙方結盟的場合。而結盟,當然是一種訂立契約的行為(wei) 。現代成語“爾虞我詐”就來源於(yu) 《左傳(chuan) 》的一個(ge) 結盟故事。
也許範教授所理解的結成夫妻的“誓言”是指古代愛情故事常見的那種海誓山盟,從(cong) 而可以說夫妻關(guan) 係建立在“情”而非“契”的基礎之上。海誓山盟當然可以說是雙方一往情深、矢誌不渝的表現。但對中國古人而言,結成夫妻,主要不是通過男女雙方誓言的方式,而是所謂“明媒正娶”。如果僅(jin) 憑男女雙方的誓言,那充其量隻是兒(er) 女私情,多出現於(yu) 所謂“私定終身”的情形。
中式婚姻的建立,主要還是通過雙方家庭的締約。在男女雙方的交往中,除了禮物外,還有特定的文字憑證,即所謂“三書(shu) ”,包括:聘書(shu) ,禮書(shu) 和迎親(qin) 書(shu) 。聘書(shu) 是指訂親(qin) 之書(shu) ,是男女雙方正式締結婚約,納吉時用的。禮書(shu) 為(wei) 過禮之書(shu) ,就是彩禮的清單,是納征(納幣)時用的。迎親(qin) 書(shu) ,即迎娶新娘之書(shu) ,結婚當日(親(qin) 迎)接新娘過門時用的。
自古及今,中國很多地方存在著這樣一個(ge) 不成文的規矩:隻要女方收了男方的聘禮,夫妻的名分就算正式確立,不必非要等到女方過門。這就是夫婦名分“定於(yu) 納幣,非定於(yu) 親(qin) 迎。”(張壽安2005,第五章)
婚約當然是一種契約,而且是非常鄭重的契約。所以,怎麽(me) 能說夫妻關(guan) 係的建立“主要不是通過契約來實現的”呢?
其實,“五倫(lun) ”當中,不單夫妻這一倫(lun) 是通過契約建立的,君臣這一倫(lun) ,按照孟子的觀點,也建立在契約的基礎之上,所謂“不為(wei) 臣不見”(《孟子.滕文公下》6.7)。孟子關(guan) 於(yu) “君臣”的理論,如果要概括成一句話,那就是:我做不做臣,得看你是不是我的君。換言之,你把我當臣,我才把你當君。甚至,從(cong) 孔子對“君臣”的論述“君君臣臣”(《論語.顏淵》12.11)當中,我們(men) 也可以讀出幾分“契約論”的意味。(方旭東(dong) 2010,40-49)
總之,“五倫(lun) ”並不排斥契約。範教授強調儒家不以契約關(guan) 係理解家人關(guan) 係乃至五倫(lun) ,可能是出於(yu) 對契約的某種成見,這種成見以為(wei) ,凡說到“契約”,就是西方功利主義(yi) 所講的那種帶有很強的物質利益交換意圖的契約。儒家固然沒有這種強烈的功利意圖,但也並非毫無平等互利的契約意識。
參考文獻
方旭東:〈服從還是不服從?——孟子論人臣的政治義務〉,《文史哲》,2010年第2期,頁40-49。FANG Xudong. “Subject or Not: Mencius on Political Obligation of Subjects,” Humanity, History and Philosophy, 2010 (2), pp. 40-49.
範瑞平:〈大疫當前:訴諸儒家文明的倫理資源〉,《中外醫學哲學》,2020年,第XVIII卷,第2期,頁7-33。FAN Ruiping. “Combating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An Appeal to Confucian Ethical Resour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 Comparative Philosophy of Medicine, XVIII: 2 (2020), pp. 7-33.
張壽安:〈‘成婦?成妻?’——清儒論婚姻之成立 〉,《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ZHANG Shou-an. “Woman or Wife? : The Confucian Perspective on Establishment of Marriage in Qing Dynasty,” The Intellectual Vigor of Ritual Text-criticism in 18th Century: The Debates of Ritual Teaching and Rethinking of Ritual Order (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梁漱溟全集》第一冊,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LIANG Shuming. “Culture and Philosophy of East and West,” Complete Works of Liang Shuming, Vol. 1 (Jinan: Shandong Renmin Press, 2005).
Kant, Immanuel. Metaphysik der Sitten (Leipzig: Felix Meiner, 1907).
注釋:
[1] (宣公十五年)夏五月,楚師將去宋。申犀稽首於王之馬前,曰:“毋畏知死而不敢廢王命,王棄言焉。”王不能答。申叔時仆,曰:“築室反耕者,宋必聽命。”從之。宋人懼,使華元夜入楚師,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雖然,城下之盟,有以國斃,不能從也。去我三十裏,唯命是聽。’”子反懼,與之盟。而告王,退三十裏。宋及楚平,華元為質。盟曰:“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