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愛”:先秦儒家的成人之道
作者:楊永濤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臘月初三日癸亥
耶穌2021年1月15日
儒家的學問究其根本是做人的學問。成為(wei) 一個(ge) 什麽(me) 樣的人?怎樣去達成這樣的目標?是孔子以降的儒家學者所共同追尋的目標。而解決(jue) 這樣一個(ge) 問題,需要從(cong) 先秦儒家,也就是儒學的原點處出發,將相關(guan) 概念梳理清楚。
成人是成人之美嗎?
“學”是“成人”的重要途徑。而“學”字作為(wei) 《論語》開篇第一字,也具有重要的意義(yi) 。在《論語》中有關(guan) 於(yu) “成人”的最重要的一段論述: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le) ,亦可以為(wei) 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yi) ,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wei) 成人矣。”
有學者認為(wei) 這裏的“成人”是“成人之美”的意思,可能是對這一句的誤讀。在先秦曆史文化中,“成”有動詞和名詞兩(liang) 種形式。有作“成功”講的名詞,有作“成為(wei) (成就)”講的動詞。朱熹認為(wei) 本句“成者,誘掖獎勸以成其事也”,“成其事”就是成就的意思,也有“達”其事的意味。而考察《論語》中“人”的意思則更廣泛。有指廣義(yi) 的人(人類),如:人而無信、人而不仁。從(cong) 劃分人群上:有指普通人,如三人行;有指特指的人群,如:仁人、中人、小人、鄉(xiang) 人、門人。從(cong) 人己關(guan) 係上,指他人。但具體(ti) 是何意應當由文本出發,本句之意應從(cong) “仁人”之義(yi) 。在先秦時期諸多曆史文獻中,“成人”多指成為(wei) 德才兼備的人。朱熹認為(wei) “成人”為(wei) “全人”,強調了“德才兼備”的氣質,亦可稱為(wei) 君子。
孔子在這裏區分了兩(liang) 種“成人”觀,第一種是集“不欲”“勇”“藝”“文之以禮樂(le) ”等諸多高尚品質的人;第二種是集“義(yi) ”“勇”“信”等諸品質的人。而孔子所說的“今之成人”自然而然屬於(yu) 一種現實的教法,是當時最切實的操練方法。孔子並不是機械地教化門人和生民,他是活潑地、通過師生間的互動來教化學生的。就第一種而言,所謂的“知、不欲、勇、藝、禮樂(le) ”應當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層麵理解。前三者是人的內(nei) 在的精神氣象所展現出來的高尚品德,與(yu) 《中庸》中“知、仁、勇”三達德相近。而“藝、禮樂(le) ”更多強調了人的生命美感。子曰:“誌於(yu) 道,據於(yu) 德,依於(yu) 人,遊於(yu) 藝。”藝強調了人的精神生命之自由與(yu) 靈氣的充分展露,而容易偏於(yu) 流俗,需要“節”之以禮,“熏”之以樂(le) 。藝強調了生命之自由,禮強調了生命之不自由,而樂(le) 則強調了生命之中正自然。“藝、禮、樂(le) ”三者在一般人看來多為(wei) 外在顯露的行為(wei) 。而“知、不欲、勇”更多是內(nei) 在的精神品性,“不欲”曆來解釋頗多,其實與(yu) “無欲則剛”是可以互相發明的,“剛”指的是內(nei) 心之不動搖和堅定,也是一種內(nei) 在的精神氣象。因此,“成人”作為(wei) 一種成為(wei) “仁人”的表征,是一種聖人的氣象與(yu) 威儀(yi) ,需要做到“德才兼備”,並且能夠從(cong) 容涵化儒家的核心精神。而關(guan) 於(yu) 《荀子》中“自愛”一詞的仁學解讀,將為(wei) 我們(men) 理解原始儒家成人之道提供一個(ge) 更為(wei) 廣闊的視野。
“自愛”隻是愛自己嗎?
上文我們(men) 對孔子關(guan) 於(yu) “成人”二字的解釋進行了疏解,而先秦儒家的成人之道(成仁之道)還沒有完全展現在我們(men) 麵前。如何全麵地理解儒家的仁道,答案就在下段文獻中的“自愛”二字。
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對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子曰:“可謂士矣。”子貢入,子曰:“賜!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貢對曰:“知者知人,仁者愛人。”子曰:“可謂士君子矣。”顏淵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顏淵對曰:“知者自知,仁者自愛。”子曰:“可謂明君子矣。”
從(cong) 字麵上看,文中“自愛”是愛自己的意思,而且今天比較流行的《荀子》英譯本都將“自愛”譯為(wei) “love himself”。如果這樣理解,那“自愛”與(yu) “使人愛己”還有區別嗎?為(wei) 什麽(me) 孔子對於(yu) 子路和顏回的評價(jia) 差別巨大?評子路為(wei) 士,評顏回為(wei) 明君子?在這一章的具體(ti) 語境中,“自愛”反映的不僅(jin) 僅(jin) 是愛自己,更多的是要不斷地完善自己,自尊自愛,並且能夠推己及人,成為(wei) 儒家德性中最高的成人,也就是聖人。
為(wei) 什麽(me) 把“自愛”簡單理解成“隻愛自己”是不準確的?其一,在上文已經提到了,如果“自愛”就是“使人愛己”的意思,那絕對就是前後文矛盾,不能成立。其二,先秦諸子很早就已注意“愛”在人類的情感與(yu) 人生價(jia) 值的重要性。尤其是墨家強調“兼愛”,意思是沒有區別地愛任何人。而儒家的“仁愛”卻強調有條件地愛,人隻有先敬愛自己的父母,才能一步步擴展,去愛別人。就像是石落水中的水波紋一樣,層層向外。越向外接觸到的範圍越大,人群越多,伴隨著的是感情越淡,水紋波動地也就越淺。社會(hui) 學家費孝通先生稱這種現象為(wei) 差序格局。這無疑是符合人情人性的,也是儒家之愛的本有特質。其三,就文意而言,顏回所提出的“愛”具有更高的道德境界,“自愛”並不僅(jin) 僅(jin) 是愛自己,在很大程度上指通過讓自己得到不斷的完善的同時,也能夠讓別人耳濡目染到自己的“仁愛”的品德,從(cong) 而督促每個(ge) 人在自覺的“自愛”過程中都能得到互相提升。進而可以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層麵理解:第一個(ge) 層麵是:“我欲仁斯仁至矣”的道德自覺,第二個(ge) 層麵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德教化。因此,這個(ge) “自愛”在儒家那裏是一個(ge) 自我完善並且能夠證成他人自足圓滿的過程。
“自愛”一以貫之於(yu) 孔子仁學
由上可理解,“自愛”並不是“愛自己”那麽(me) 簡單,更多的是圍繞著“自己”進行道德操練,並且自覺地、平等地感化、教化他人。這是一個(ge) 一體(ti) 兩(liang) 麵的過程,這個(ge) 過程是不停滯的,是一直前進的,正如《論語》中的“學而時習(xi) 之”、《荀子》中的“學不可以已”等不斷學習(xi) 的精神一致。人對於(yu) 精神生命的追尋是無盡的,對於(yu) 強調修身的中國哲學而言,道德的修持體(ti) 現在每時每刻、不同地域之中,入聖之機或許就在“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等刹那間對仁道的真切體(ti) 悟。
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曾子認為(wei)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把“忠”描述為(wei)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把“恕”描述為(wei) “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都強調了自我與(yu) 他人之間如何相處,這裏並不是強調“我”與(yu) “他人”是完全二分的,而是把“他人”事情當作“我”的事情,看成是“我”自身的發展。孔子和荀子都指出,“古之學者為(wei) 己,今之學者為(wei) 人”。這是說,古代的聖賢都是通過“自愛”之道來修身學習(xi) 。而今天的人去學習(xi) 是為(wei) 了自己的私利。這也正合上文所指忠恕之道。
對“自愛”一詞的仁學解讀,是打通從(cong) 孔子到荀子仁學發展理路的重要一環,這段文獻是先秦儒家發展到戰國中後期孟荀合流的重要表現。將其放在先秦儒家成人之道的視角進行考察,不僅(jin) 使得先秦時期“成人”這一理想圖景更加明確和豐(feng) 富,也讓我們(men) 對“自愛”這一實踐路徑更加清晰和自覺。因此,從(cong) 思想史演進的角度看,“自愛”或許是先秦儒家成人之道的最終方案。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