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董璞中作者簡介:董璞中,本名董衛國,男,山東(dong) 東(dong) 營人,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西南政法大學哲學係副教授。 |
伟德线上平台2021元旦獻詞:
定國安家,人文立本
時光流逝,不會(hui) 因社會(hui) 的盛衰而停步;歲月穿梭,也不會(hui) 為(wei) 個(ge) 人的苦樂(le) 而駐足。注定難忘的2020年即將過去,新的一年馬上到來。
爆發於(yu) 今年的元月的新冠疫情,在一年的時間裏,幾乎傳(chuan) 遍了世界的每一個(ge) 角落,並且依然在全球肆虐。放眼全球,就現階段而言,中國所采取的疫情防控措施,無疑是成功的。現在中國大陸幾乎是全球最為(wei) 安全的地域。疫情的最終解決(jue) ,雖然還得寄希望於(yu) 高質量疫苗的研發和普及。然而,即便可以設想疫情會(hui) 在一兩(liang) 年內(nei) 克服,但是疫情給予時代的影響將是深遠的。
在疫情和諸多社會(hui) 問題的考驗麵前,唯一的超級大國作為(wei) 世界燈塔的地位已經徹底動搖。是不是會(hui) 有新的燈塔在逐漸亮起來,為(wei) 國際社會(hui) 引導大致的航向?恐怕尚無人能給出確切回答。如果有,首先,這可能需要一個(ge) 漫長的曆史過程。其次,最為(wei) 關(guan) 鍵的一個(ge) 道理,但凡是燈塔,必須是先照亮自己,然後才能照亮別人,所謂“近者悅,遠者來。”所以,完善自己依然是硬道理。
毫無疑問,疫情是人類麵臨(lin) 的共同威脅,肆虐全球的疫情讓我們(men) 更加真切地體(ti) 驗到人類是“命運共同體(ti) ”。然而,在這場人類共同的威脅麵前,我們(men) 所看到的不僅(jin) 是國家間的和衷共濟,相反,一年以來,國際政治中充滿了太多的帥鍋、誣陷和落井下石。本國利益優(you) 先、無視科學建議而迎合選民,等等,類似的問題既凸顯了西方社會(hui) 體(ti) 製的弊端,也體(ti) 現了民族國家理念的局限。在這場特殊的考驗麵前,西方世界諸多失誤,必將打破國人對西方世界的幻想。盡管中國的疫情防控絕非完美無缺,盡管中國社會(hui) 麵臨(lin) 的問題依然艱難,但是寄希望於(yu) 照搬西方模式的議論可以休矣。當然,這絕不意味著了解西方、學習(xi) 西方可以停止,相反,文明的借鑒和交融必須以開放和積極的心態繼續深化,但是立足本國曆史文化之傳(chuan) 統,直麵問題,解決(jue) 問題,推動社會(hui) 發展,當成為(wei) 普遍的共識。獨立的道路,必然出於(yu) 獨立的思想。獨立思想需植根於(yu) 自己的曆史文化。中國自古以來作為(wei) 一個(ge) “文明導向型”的共同體(ti) ,本不可能依靠照搬他國經驗而走向興(xing) 盛。文化自信之所以是基礎,根本原因在於(yu) 文化是民族智慧和時代精神的支撐。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覺和文化自知。根本的自卑恰是文化自卑,文化自卑的根源正在於(yu) 對本國曆史文化的隔膜和文化意識的沒落。
2021年是全麵小康社會(hui) 建成的收官之年。這標誌著通過改革開放近四十年的努力,我國實現了一個(ge) 階段性的目標。“小康”一詞出自於(yu) 儒家經典。如果根據《禮運》的講法,“小康”之後,我們(men) 可以期待“大同”嗎?如果是那樣,至少在政治話語上,儒家的思想資源也許並未遠離當代生活。那麽(me) ,“後小康”時代應該怎麽(me) 定位社會(hui) 發展的主要任務呢?雖然經濟發展的壓力依然非常大,但是“後小康”時代的任務會(hui) 更加關(guan) 注文化的發展嗎?
從(cong) 文化強國,到文化自信,幾年前,人們(men) 就說一個(ge) “文化中國”呼之欲出。但是似乎一個(ge) “文化中國”被呼喚了好多年,依然未曾完全出現。這恐怕需要理解“文化”的特殊含義(yi) ,明白了文化的特殊含義(yi) ,也就明白了文化建設的特殊性。“文化”一詞並非翻譯外文,在古代漢語中,“文化”本為(wei) 動詞,“文化”即“以文化之”,即“人文教化”。所謂“人文教化”即本於(yu) 人之性情的本然和人之生活的實然而導人成德的教化。所謂人之性情的本然,即自先秦儒家所揭示的人的性情規律,核心的就是孔孟的心性思想;人生活的實然,即人的家國天下的生存境遇,核心是儒家的家庭倫(lun) 理精神以及由家庭倫(lun) 理奠基的政治倫(lun) 理。儒家的根本即在於(yu) 人文教化,所以曆史上儒家自稱“文教”。人文教化的核心是道理,不是神明;儒家雖有永恒的價(jia) 值訴求,但是其指明的價(jia) 值方向是現實的人倫(lun) 義(yi) 務,而非彼岸世界。所以儒學的教育不同於(yu) 任何宗教,但是又與(yu) 任何宗教不衝(chong) 突,所以其具有普遍的包容性。同時,人文教化沒有獨立的體(ti) 製依托,而以所有的世俗生活為(wei) 依托,當然也包括政治體(ti) 製。教化的義(yi) 理根據是“體(ti) 道”,但是體(ti) 道需知行合一,而不空賴理論推理,所以不同於(yu) 西方的哲學,但是又可以與(yu) 任何哲理溝通。所以,“文化”本身即人文教化的簡稱。但凡具有人文教化精神的,才屬於(yu) “文化”的範疇。沒有人文教化的精神內(nei) 涵,即便是普通所謂“文化”形態,依然不能算是文化。以娛樂(le) 代替文化是自欺欺人,以政治宣傳(chuan) 代替文化將徒勞無功。柔性的禮樂(le) 教化奠定政治管理的社會(hui) 基礎,人文化的政治才具有最普遍的包容性和穩定性。中國曆史上有過宗教的繁榮,但是大一統的政權從(cong) 不能以宗教與(yu) 政權合一的形式得以完成。因為(wei) 對於(yu) 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而言,最普遍的政治基礎必是人文教化。政治應該人文化,而不是文化應該政治化。政治意識形態宣講代替人文教化,在戰爭(zheng) 時期可說濟一時之需,進入社會(hui) 建設時期,政治意識形態必須為(wei) 人文教化敞開空間,必須奠基於(yu) 人文教化。
文化建設必然意味著回歸曆史傳(chuan) 統。文化本身即是具有曆史意味的概念。文化不是現成的,文化本身就是在人們(men) 回顧曆史的過程中,對過往積極價(jia) 值的自我塑造。所以,文化建設需要廣闊的社會(hui) 基礎;同時,文化建設必須回歸曆史,必須尊重文化的曆史屬性。古人“複古更化”,並非是愚昧複古,而恰是在建設政權、發展經濟以後,推行人文教化,發展社會(hui) 文化時的必要思路。所謂“人惟求舊,器惟求新”,人文教化之本恰是要在引導人認識於(yu) 曆史文化的連續性中回歸生命價(jia) 值的本原。孔子主張先富後教,孟子也說“人隻有道,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其性則近於(yu) 禽獸(shou) 。”走過四十年,我們(men)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經濟發展的壓力依然非常大,但是如果久違了人文教化,似乎經濟指標成了全社會(hui) 的信仰,麵對完全物質化的價(jia) 值觀,我們(men) 又怎能尋找普遍的“美好生活”呢?
文化建設必須回歸於(yu) 人之生活的實然和人之性情的本然。人性情之本豈有變化?朱子所謂“人心不死,天理長存。”所以,文化建設的關(guan) 鍵在於(yu) 關(guan) 注到其現實基礎。家,是人文教化起點,所謂“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yu) 國”。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儒家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家文化。“家文化”不是“家庭”加“文化”,家本身就是人文教化的起點和載體(ti) ,五倫(lun) 關(guan) 係有三倫(lun) 是出於(yu) 家庭,且其他的公共倫(lun) 理也必須奠基於(yu) 家庭中培養(yang) 起來的倫(lun) 理情感。家本身就是“文化”之根基。美好社會(hui) ,幸福人生,都得以家庭和諧為(wei) 起點和基礎。敦風睦倫(lun) ,培固恩情,穩定和睦的家庭,能為(wei) 個(ge) 人生命成長和事業(ye) 發展提供基本環境,才是社會(hui) 秩序和民眾(zhong) 幸福感的根本保障。然而,當今社會(hui) 家庭問題正越來越突出,諸如婚姻不穩定、親(qin) 子關(guan) 係緊張、家教缺失、養(yang) 老困難等等,家庭不和諧成為(wei) 人們(men) 幸福感最大的挑戰。以婚姻問題為(wei) 例,疫情結束初期,新聞報道全國多地離婚登記處預約爆滿。到2019年,中國的離婚率連續17年上漲,離婚對數高達470.1萬(wan) 對,已經占到了結婚對數的一半左右。有的人甚至認為(wei) ,離婚率升高是社會(hui) 開化的表現。實則這是無視民眾(zhong) 幸福的囈語。離婚率高漲的背後,是一個(ge) 個(ge) 破碎的家庭,是一個(ge) 個(ge) 飽受創傷(shang) 的心靈。在經濟壓力麵前,在社會(hui) 危機麵前,家庭本該是避風港,然而,今天的情況恰是,家庭越來越成立人們(men) 生活中最主要的煩惱來源之一。如果家庭不再穩定,如果家庭不再溫暖,即便看著國家GDP年年上升,但是也無從(cong) 尋找“美好生活”。我們(men) 正麵臨(lin) 著一場家庭危機。隻有複興(xing) 家文化,才能讓我們(men) 有足夠的智慧和方法化解危機,重建幸福家園,為(wei) 和諧社會(hui) 築基。儒學確實需要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an) 心,但因為(wei) 植根家庭,所以儒學雖博大,但絕不讓人活得抽象。
大疫之年,高談文化是不是太過迂闊?其實不然。人類社會(hui) 麵對的危機豈有窮盡之時!大疫之年,更容易讓我們(men) 認識到人類的有限,更該“反身修德”。無論是國家還是個(ge) 人,又怎能保證自己的前方總是坦途?人能做到的隻是堅守正道。隻有在回歸文化教養(yang) 之中,時刻擺正人生社會(hui) 的根本價(jia) 值方向,隻有如此才能無悔的麵對任何挑戰和危機。這正是孟子所謂“修身俟命”之理。對於(yu) 人類的未來,儒家從(cong) 來不可簡單的歸於(yu) 樂(le) 觀主義(yi) 或悲觀主義(yi) ,他們(men) 總是心存理想,又麵對現實。儒家雖信天命,但是天命絕非宿命論。一切的希望都取決(jue) 於(yu) 人自己的願心和努力。夫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儒家的士君子並非需要在世俗倫(lun) 理身份之外另有特殊的文化身份,儒家的人文理想並非在明明德、親(qin) 民之外還有特殊的價(jia) 值追求。近代以來儒學雖失去體(ti) 製依托,但是在某種程度上說,他依然還可以每個(ge) 家庭,甚至每個(ge) 生命為(wei) 依托。所以文化建設,並非玄遠,當從(cong) 修身齊家做起。
2020年,必然是難忘的一年,對於(yu) 很多個(ge) 人、家庭以及很多國家來說,也是難熬的一年。好在這一年已經過去。也許我們(men) 的前方可能有更多的風雪,但是在每一個(ge) 冬天裏,我們(men) 都會(hui) 有春天的期待。
(伟德线上平台敬獻,董璞中執筆)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