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柱還是爪牙
作者:帕拉格·卡納
譯者:吳萬(wan) 偉(wei)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十一月十六日丁未
耶穌2020年12月30日
東(dong) 南亞(ya) 越來越多地被視為(wei) 中美爭(zheng) 奪的戰場,但是,這樣說是對該地區開辟探索自己發展道路能力的貶損。
自今年春天以來,美國和中國的關(guan) 係日漸惡化。中國字節跳動公司旗下的一款短視頻直播平台抖音海外版(TikTok)對此作出的回應似乎是在新加坡開設了新的代表處,創造了數百個(ge) 新就業(ye) 崗位。該動作加快了這個(ge) 具有千億(yi) 美元資產(chan) 的公司長期以來的本地化趨勢,為(wei) 東(dong) 南亞(ya) 消費者提供更貼近的產(chan) 品,塑造與(yu) 政府和公用事業(ye) 的新型關(guan) 係,不僅(jin) 擴展公司的軟實力而且增強中國的軟實力。
其實,在中美貿易戰闖入新加坡和東(dong) 盟(ASEAN)其他國家成為(wei) 世人關(guan) 注的焦點之前很久,東(dong) 盟已經在經曆一場經濟複興(xing) ,這個(ge) 術語是在描述一個(ge) 涵蓋了10個(ge) 國家和7億(yi) 人口的區域。由於(yu) 供應鏈要適應技術轉移的變化,由於(yu) 中國公司和美國公司在這個(ge) 地區激烈爭(zheng) 奪商機,由於(yu) 政府和軍(jun) 方也在為(wei) 爭(zheng) 奪戰略地位而博弈,該地區似乎成了2021年甚至以後大國爭(zheng) 奪的核心。
但是,即使地緣政治爭(zheng) 奪困擾著亞(ya) 洲,供應鏈和技術仍然像潮水般越過邊界源源不斷流入該地區。因此,說美國和中國竭力將其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的競爭(zheng) 場景,更多是從(cong) 域外角度而非地區內(nei) 部而言的。單單這一點就提醒人們(men) 認識到,概念認識與(yu) 現實或者全球的可能主人與(yu) 實實在在的幸福之間的巨大差距。不管怎麽(me) 說,東(dong) 南亞(ya) 國家畢竟不是未開昆的處女地:地緣政治、貿易、投資、技術都已經在該地區盤根錯節地糾纏在一起。此地並非新冷戰的歸零點而是更加複雜得多的多層次外交博弈---某種“多重校準”,其主人公不會(hui) 選邊站而是周旋於(yu) 各方之間以便獲取最大的利益。
冷戰期間,東(dong) 南亞(ya) 被視為(wei) 要麽(me) 倒像蘇聯要麽(me) 倒向美國陣營的多米諾骨牌,但是今天,它首先是亞(ya) 洲超級區域整合的中心。美國和中國都不是東(dong) 南亞(ya) 的最大投資者,日本早在2010年前後就已經開始將其生產(chan) 供應鏈從(cong) 中國轉移到成本更低的泰國、印度尼西亞(ya) 、越南、印度等國。美國和歐盟的跨國公司采取類似的戰略,他們(men) 認識到該地區的年輕人口和快速增長的消費市場蘊含的巨大商機。“在銷售地生產(chan) ”的“中國加一”模式開始生根,並成為(wei) 將生產(chan) 多樣化的新常態。
無論是在數量還是在廣泛程度上,日本已經持續保持了主要投資者的角色。與(yu) 美國不同,日本加入了兩(liang) 大超級貿易框架體(ti) 係,跨太平洋夥(huo) 伴關(guan) 係(TPP)和區域全麵經濟夥(huo) 伴關(guan) 係協定(RCEP)。東(dong) 京甚至在尋求通過為(wei) 日本公司提供補貼的方式將其高端製造業(ye) 重新拉上岸,同時加大在東(dong) 南亞(ya) 的投資,推動向這些高速增長的市場出口的規模。在緊密納入全球供應鏈體(ti) 係之後,東(dong) 南亞(ya) 的製造業(ye) 有效贏得中美貿易戰的兩(liang) 次機會(hui) :美國公司將投資從(cong) 中國轉移到這裏以便降低成本和避免關(guan) 稅,中國則在區域全麵經濟夥(huo) 伴關(guan) 係協定框架下從(cong) 東(dong) 南亞(ya) 擴大進口來填補美國留下的空缺。
在未來一些年,亞(ya) 洲的地緣政治緊張關(guan) 係的加劇可能進一步推動東(dong) 南亞(ya) 技術供應鏈經濟的發展。美國、澳洲、日本、印度組成的四國聯盟(The Quad)已經在協作抗衡中國的領土和海上擴張,該努力已經蔓延到工業(ye) 領域,所謂的彈性供應鏈計劃(RSCI)是指涵蓋醫藥、電子設備、太陽能電池板、半導體(ti) 和其他高附加值領域的跨國公司製造業(ye) 移出中國,其中大部分就是轉往東(dong) 南亞(ya) 的。
鑒於(yu) 中國在地理上與(yu) 東(dong) 南亞(ya) 毗鄰,中國貸款方和承包商試圖為(wei) 該地區的最大基礎設施項目提供貸款完全符合邏輯。不過,數字基礎設施工程的競爭(zheng) 仍然十分激烈,其證據就是美國對中國的技術龍頭企業(ye) 華為(wei) 公司的無情絞殺。雖然華為(wei) 基於(yu) 國際標準製定的努力而擴大了在5G的市場份額,但歐洲供應商如愛立信(Ericsson)和諾基亞(ya) (Nokia)以及日本電報電話公司(NTT)也大有斬獲。這部分歸功於(yu) 印度等國家將華為(wei) 和中興(xing) 排除在核心之外,越南則阻礙華為(wei) 進入其電信網絡。
但是,這樣的態勢可能發生變化。現在,馬來西亞(ya) 、菲律賓和泰國仍然對中國的5G供應商開放,該區域的技術領袖新加坡也在建設自己的5G基站網絡,歡迎所有銷售公司在服務市場上競標。
即便技術和管理決(jue) 定在西方仍然被透過大國競爭(zheng) 的棱鏡來看待,但現實的畫麵可能更細膩微妙得多,或許更多與(yu) 消費者的要求有關(guan) ,未必一定遵循國家的利益來運行。
中國電商和支付巨頭阿裏巴巴在消費者價(jia) 值鏈方麵進行了大量的投資,已經控製了東(dong) 南亞(ya) 在線零售商來讚達(Lazada)和新加坡主要負責經營生鮮類食品的電商公司紅瑪(RedMart)的大部分股份。它現在也是該地區最大的電商資助者之一,與(yu) 當地的獨角獸(shou) 如東(dong) 南亞(ya) 網約車巨頭(Gojek)和泛東(dong) 南亞(ya) 市場電商平台蝦皮(Shopee)展開競爭(zheng) 。阿裏巴巴的成功已經在追求包容性而非排他性的增長途徑,它歡迎所有國家的銷售商,允許客戶通過信用卡支付而不是強迫他們(men) 使用銀聯卡(UnionPay)來顯示出靈活性,這樣能使其有機會(hui) 接觸龐大的中國市場。相反,亞(ya) 馬遜要在這個(ge) 地區站穩腳跟就已經很吃力了。
在推動整體(ti) 上比較貧窮的東(dong) 南亞(ya) 國家的數字錢包和支付的增長方麵,阿裏巴巴和騰訊一直采取工具性的態度,為(wei) 該地區成千上萬(wan) 人口提供基礎設施。中國在推廣其自己的技術之時也能讓數字和電子商務更好地觸及其龐大市場。
美國技術公司穀歌和臉書(shu) 也已經加入到這個(ge) 遊戲之中。對這兩(liang) 家公司來說,東(dong) 南亞(ya) 是用戶擴張和廣告增長最快的地區。臉書(shu) 在整個(ge) 亞(ya) 洲已經擁有將近六億(yi) 日常活躍的用戶,新加坡是穀歌的“新十億(yi) ”計劃的全球中心,焦點集中在適應其安卓應用程序(androids apps)和適應該地區民眾(zhong) 的多樣性寬帶速度和需要。兩(liang) 家公司都渴望擴展其在手機支付方麵的先驅項目和該地區的數字身份認同。在數字服務領域如雲(yun) 計算和企業(ye) 轉型谘詢等方麵,美國公司如亞(ya) 馬遜、微軟、穀歌等也是這個(ge) 區域的領袖---它們(men) 全都跑在阿裏巴巴的前麵。
東(dong) 南亞(ya) 擁有超過6億(yi) 5百萬(wan) 移動訂戶,顯然是超級活躍的數字市場。不過,大量人口仍然沒有銀行賬戶:據世界銀行的數據,印度尼西亞(ya) 、菲律賓和越南超過一半的人沒有獲得銀行服務。電信服務成為(wei) 走向移動銀行的途徑,而移動銀行是走向更廣泛消費的途徑,毫無疑問,該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未開發市場。經濟現代化的經驗法則是當國家為(wei) 民眾(zhong) 部署更好、更快和更便宜的技術時,發展會(hui) 加速。中國一直在那裏進行寬帶網絡和電信建設。該地區可能更喜歡美國為(wei) 他們(men) 提供可承受的替代中國技術的產(chan) 品而不僅(jin) 僅(jin) 是譴責他們(men) 使用中國產(chan) 品。
東(dong) 南亞(ya) 國家非常清楚外交和商業(ye) 層次上的所有這些爭(zheng) 奪。這個(ge) 事實鼓勵他們(men) 進一步加大推進自身區域議程的努力。其實,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東(dong) 南亞(ya) 國家不是按照冷戰路線一分兩(liang) 半,而是團結起來發揮集體(ti) 杠杆的議價(jia) 能力。
東(dong) 盟個(ge) 人數據保護框架旨在保護本地區個(ge) 人數據的一整套原則,雖然它並沒有約束性的權威,但很多政府和公司仍然致力於(yu) 歐盟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的數據保護規定,這一方麵是與(yu) 歐盟的服務貿易越來越多,同時也是要反對外國壟斷。與(yu) 此同時,東(dong) 盟的碎片化使得任何單一外來者都難以占據支配地位。電訊和銀行服務仍然是本地化占優(you) 勢。走向泛東(dong) 盟的金融服務許可證的努力是在進行之中,但其充分成熟可能仍然需要很多年。美國、中國、日本的技術公司和銀行都出現在這個(ge) 區域,但最終的融合也往往青睞獲得信任的本地銀行如新加坡星展銀行(DBS)和馬來亞(ya) 銀行(Maybank)以及電信公司如新加坡電信公司(Singtel)。即使在區域集中時仍然會(hui) 維持中間加有軟層的拚布工藝模式。
這裏的教訓就是,東(dong) 南亞(ya) 的大型技術公司在未來一些年不是中國或美國的技術殖民地,而是他們(men) 同時投入資本加入該地區的本土大公司中。
包括東(dong) 南亞(ya) 互聯網和移動平台公司冬海集團(SEA Group)在內(nei) 的傑出標誌性例子最初由美國私募基金泛大西洋投資集團(General Atlantic)和中國的騰訊公司提供資金,現在成為(wei) 本地區最大的公司之一,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東(dong) 南亞(ya) 地區最大的約車服務平台(Grab)公司的大股東(dong) 包括新加坡淡馬錫控股公司(Temasek)、日本的軟銀集團(SoftBank)和中國的滴滴出行(其股權是因為(wei) 吸收了尤步(Uber)的東(dong) 南亞(ya) 業(ye) 務而獲得的)。印度尼西亞(ya) 的共享出行服務商(Gojek)已經成為(wei) 該國的超級手機應用軟件(super-app),從(cong) 共享出行到支付無所不包,延攬日本的三菱(Mitsubishi)、美國公司穀歌、臉書(shu) 、在線支付服務商貝寶(PayPal)和維薩信用卡(Visa)公司和紅杉資本(Sequoia)等投資方。印度尼西亞(ya) 最大的電商平台(Tokopedia)是說明地緣政治競爭(zheng) 占據後排座位的另一個(ge) 例子,如果和自下而上的金融多序列比對:日本的軟銀和中國的淘寶是最大股東(dong) 。越南的第一個(ge) 獨角獸(shou) 和遊戲、電商和社交媒體(ti) 領袖VNG公司是另外一個(ge) 例子說明,牢牢紮根於(yu) 國內(nei) 需就能免於(yu) 割讓領地或哀求最大外國技術公司的尷尬,他們(men) 都必須按規則行事。
毫無疑問,美國和中國的爭(zheng) 奪在未來一些年仍然會(hui) 繼續,甚至變得更加激烈。現在美國有個(ge) 廣泛的跨黨(dang) 派共識,那就是中國不可信,必須重申盟友關(guan) 係,必須將供應鏈脫鉤。中國也會(hui) 繼續其進攻性政策,試圖用本土成長起來的替代選擇取代美國進口,渴望技術上的自給自足,並努力勸誘其他國家進入其基礎設施、金融和技術的軌道。
東(dong) 南亞(ya) 是中美兩(liang) 國競爭(zheng) 的天然舞台,但它也是地球上民族種族多樣性最複雜的地區,是政治上碎片化特征最明顯的地區。在大部分國家精心捍衛自己好不容易爭(zheng) 取來的後殖民主權獨立的背景下,這些國家無意再次向外來鄰國低頭哈腰。該地區顯然不是封閉的區域,相反,它是一塊兒(er) 吸收外來技術和實踐以增加自身重量的海綿。中美對抗的贏家或許是東(dong) 南亞(ya) 國家。
譯自:Pillar or pawn By
https://restofworld.org/2020/pillar-or-pawn/?utm_source=sendinblue&utm_campaign=Whats_Good_For_The_World_Is_Good_For_China__And_America&utm_medium
作者簡介;
帕拉格·卡納(Parag Khanna),戰略顧問公司“未來地圖”創始人和經理合夥(huo) 人,最新著作是《未來在亞(ya) 洲:21世紀的商業(ye) 、衝(chong) 突和文化》(2019)。本文的翻譯已獲作者授權。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