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明 著《走向後經學時代》出版暨自序、目錄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20-12-27 01:44:50
標簽:《走向後經學時代》
陳少明

作者簡介:陳少明,男,西曆1958年生,廣東(dong) 汕頭人。中山大學哲學係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副會(hui) 長,長期從(cong) 事中國哲學的教學與(yu) 研究,出版有《〈齊物論〉及其影響》,《經典世界中的人、事、物》,《做中國哲學》和《仁義(yi) 之間》等著作。

陳少明 著《走向後經學時代》出版暨自序、目錄

 

 

 

書(shu) 名:《走向後經學時代》

作者:陳少明

出版社:中山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

 

作者簡介

 

陳少明,1958年生,廣東(dong) 汕頭人。哲學博士,中山大學哲學係教授、係學術委員會(hui) 主任。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第八屆、第九屆副會(hui) 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hui) 第七屆學科評議組成員。曾獲廣東(dong) 省“珠江學者”(2009)、入選“國家重大人才工程”(2015)。長期致力於(yu) 中國哲學、哲學史方法論的教學與(yu) 研究,出版有《儒學的現代轉折》(1992)、《被解釋的傳(chuan) 統》(合著,1995、1999)、《反本質主義(yi) 與(yu) 知識問題》(合著,1995)、《漢宋學術與(yu) 現代思想》(1995、1997)、《等待刺蝟》(2004)、《〈齊物論〉及其影響》(2004、2019)、《經典世界中的人、事、物》(2008)、《做中國哲學》(2015)、《仁義(yi) 之間》(2017)等著作。

 

自序

 

(序文為(wei) 作者原稿,出版時文字略有調整)

 

陳少明

 

這本文集中的大部分作品,主要寫(xie) 於(yu) 上世紀90年代。主題也非我今天常做的以經典為(wei) 對象的哲學分析,而是近現代思想史。這個(ge) 領域是我學術生涯的起點。從(cong) 80年代開始,思想解凍後,新思潮風起雲(yun) 湧。我是在那個(ge) 令人燥動不安的歲月,帶著年輕的熱誠進入這一領域的。在選編本書(shu) 時,依然能感受到當年的期盼與(yu) 憂慮。把自己在那個(ge) 年代學與(yu) 思的基本麵貌呈現出來,是我編這個(ge) 選本的一點心願。

 

全書(shu) 從(cong) 經學的終結及變遷的角度,討論中國近現代轉折過程中的一些思潮、人物與(yu) 學問。內(nei) 容以西學的衝(chong) 激為(wei) 背景,從(cong) 經學經世、考據與(yu) 義(yi) 理三個(ge) 層次的功能在後經學時代的分化,觀察、描述失去經世作用之後,經學的考據與(yu) 義(yi) 理向現代史學(古史辨運動)與(yu) 哲學(現代新儒家)過渡的軌跡,以及由此開啟或以此為(wei) 戰場的文化保守主義(yi) 與(yu) 激進主義(yi) 之爭(zheng) 。相關(guan) 的思想論爭(zheng) 不僅(jin) 表達對社會(hui) 、政治不同的價(jia) 值訴求,同時也改寫(xie) 了新的知識版圖,其中包括新學術運動的興(xing) 起及相關(guan) 學派的形成。此外,西學與(yu) 中學的匯聚也是新知識圖景的組成部分。學問、價(jia) 值與(yu) 精神,這三個(ge) 詞構成本書(shu) 的主題。同時,明確的方法論意識,也是作者的努力所在。

 

“後經學時代”這個(ge) 概念,是承接馮(feng) 友蘭(lan) 先生對中國哲學史的劃分而來的。他把中國古代哲學劃分為(wei) 從(cong) 孔子到淮南王的子學時代和從(cong) 董仲舒到康為(wei) 王的經學時代。而經學時代的重要特征,就是思想的表達,無論新舊,皆依傍古典,包括問題與(yu) 術語。我的補充是,康有為(wei) 之後,或者從(cong) 陳獨秀開始,我們(men) 進入“後經學時代”。這一概念“至少包含兩(liang) 層意義(yi) ,其一,在社會(hui) 政治層次上,經學失卻其合法性依據的地位,中國社會(hui) 形式上走向法理化的時代,其二,在學術文化的層次上,對經的研究不必站在宗經的立場上。同時,任何學術文化的見解,都不能通過政治手段來定於(yu) 一尊,也即走向思想多元化的時代。自由主義(yi) 、馬克思主義(yi) 是這個(ge) 時代的思想動力,古史辨運動、現代新儒家等是這個(ge) 時代的思想產(chan) 兒(er) 。但前者是來自外部的衝(chong) 擊,後者則是從(cong) 傳(chuan) 統內(nei) 部蛻變的結果。如果要按子學、經學的套式劃分文化階段的話,後經學時代也不妨稱為(wei) 西學時代。”

 

采用“走向後經學時代”作為(wei) 書(shu) 名,除了點明主題外,其實是想強調,我們(men) 今天還處在“走向”的過程中。經學文化不隻是價(jia) 值取向,也包含思想方式。從(cong) 離經叛道,篡改經典,撥亂(luan) 反正,正本清源這類與(yu) 經學史密切相關(guan) 的詞語,曾在改革開放之初的政治宣傳(chuan) 中高頻運用,就知這種唯經書(shu) 為(wei) 治亂(luan) 指歸的思想傾(qing) 向,依然根深蒂固。隻不過所崇奉的經典已經換了新的版本而已。換句話說,即使是激烈的反傳(chuan) 統分子,也可能仿傳(chuan) 統的方式行事。具有這種思想方式的人,不論他聲稱什麽(me) 主義(yi) ,都是用舊腦筋站新立場。凡傳(chuan) 統必反,與(yu) 凡經書(shu) 必信一樣,也是排除異端心態的表現。走出經學時代,除了否定尊卑固化的社會(hui) 秩序外,更重要的是反對思想定於(yu) 一尊,破除思維隻會(hui) 複製或模仿的習(xi) 慣。走向後經學時代,不應以與(yu) 整個(ge) 經典文化決(jue) 裂為(wei) 前提,而是創造性的運用傳(chuan) 統思想資源,麵對未來。

 

中山大學哲學係今年複辦60周年,哲學係準備編選多套學術叢(cong) 書(shu) 作為(wei) 慶祝。從(cong) 1986年開始留校,我在這個(ge) 係任教已滿35周年。這意味著我人生的主要時光,是在這裏與(yu) 老師、同事、朋友以及學生一起渡過的。以早期習(xi) 作為(wei) 編選對象,既是個(ge) 人對這段歲月的一種紀念,也可借此對自己的思想走向進行複盤。90年代,我出版的文字遠不隻這些,但這個(ge) 主題是我基本的思想關(guan) 切。另外,文集中也有個(ge) 別超出那個(ge) 時間範圍的文章。其中,《康德哲學在近現代中國的影響》是我1986年完成的碩士論文,那是我踏上學問之途的起點。而發表於(yu) 2013年的《作為(wei) “問題”的中國知識分子》一文,是我90年代關(guan) 切的問題的延續或回音,故一並收入。在重讀這些舊文時,自然也會(hui) 萌生“悔少作”的念頭。但轉念想,難道今天的文字以後就不會(hui) 後悔嗎?聖賢還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的時候呢。在電子網絡時代,出一本書(shu) ,也就留下一個(ge) 記錄而已。這樣想,心裏也就釋然了。

 

感謝我的碩士導師,已故的丁寶蘭(lan) 教授,是他把我帶入中國近現代哲學這個(ge) 學術領域。丁先生儒雅和謙和的形象,永遠留在學生的心中。感謝袁偉(wei) 時教授,除了老師,他還是我青椒時期的直接領導。袁老師以學問關(guan) 懷社會(hui) 的精神,對我有長久的影響。此外,學生黃少微博士幫我校對了書(shu) 稿,在此一並誌謝!

 

2020年2月1日

 

於(yu) 中山大學廣州南校區

 

目錄

 

自序

世紀轉折點上的文化思潮

        一、 舊傳(chuan) 統與(yu) 新思潮

        二、 古經新釋:民族危機中的使命感

        三、 佛法入世及其後果

        四、 西潮東(dong) 卷

 

走向後經學時代

        一、 從(cong) 漢學到古史辨運動

        二、 宋學與(yu) 現代新儒家

        三、 後經學時代

 

在曆史與(yu) 理念之間――漢宋學術與(yu) 現代文化保守主義(yi)

        一、 瓶與(yu) 酒的說法

        二、 辨種性與(yu) 悼禮俗

        三、 理念的防線

 

從(cong) 性理到理性――為(wei) 紀念馮(feng) 友蘭(lan) 誕生100周年而作

        一、 性理及其問題

        二、 理的重構

        三、 以心抗理

        四、 有限理性的倫(lun) 理觀

 

為(wei) 自由衛道――徐複觀的思想、學術與(yu) 人格

        一、 為(wei) 政治而學術

        二、 從(cong) 自由看傳(chuan) 統

        三、 在漢、宋之間

        四、 一個(ge) 知識分子的肖像

 

遭遇自由:從(cong) 徐複觀看儒學對當代政治觀念的反應

        一、 政治儒學的重建

        二、 從(cong) “積極自由”看“內(nei) 在自由”

        三、 儒學與(yu) 人權

 

再論宋學與(yu) 現代新儒家

 

康德哲學在近現代中國的影響

        一、 導論:論題的確立

        二、 理智與(yu) 信仰

        三、 東(dong) 方倫(lun) 理與(yu) 西方道德

        四、 美與(yu) 人生觀

        五、 哲學與(yu) 時代

 

黑格爾哲學與(yu) 現代新儒家

        一、 在“絕對精神”背後

        二、 折衷心、理

        三、 理性與(yu) 理想

        四、 從(cong) 廣闊的背景看


思想史與(yu) 思想

        一、 為(wei) 思想史辯護

        二、 為(wei) 思想而學問

        三、 學會(hui) 思想

        四、 一種形式化的謬誤

 

思想史解釋:邏輯與(yu) 邏輯之外

        一、思想史的語言特性

        二、概念特性與(yu) 思想構成

        三、從(cong) 注釋到詮釋

        四、在方法的背後

 

作為(wei) 知識形態的思想史

        一、“思想史”概念分析

        二、從(cong) 意義(yi) 詮釋看知識考察

        三、科學史的啟示

        四、解釋模式

 

等待刺蝟――當代學風的一種思想史分析

        一、 洋典故的啟發

        二、 世紀的轉折點

        三、 “主義(yi) ”領先

        四、 新史學:刺蝟得勢之後

        五、 仍未得道

 

哲學史的正當性

 

道德重構中的製度與(yu) 修養(yang) 問題——兼論儒學與(yu) 政治自由主義(yi) 的關(guan) 係        

        一、 焦點:公德危機

        二、 製度防線

        三、 人格修養(yang) 的文化資源

        四、 哲學討論

 

作為(wei) “問題”的中國知識分子

        一、引言:正在消失的“問題”

        二、帶“原罪”的基因

        三、改造“分子”

        四、“教育要革命”

        五、最後的波瀾

        六、餘(yu) 言:“問題”消失之後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