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榛 周啟榮等】荀子學園關於“五行”與十月製曆法的討論 - 伟德平台体育

【林桂榛 周啟榮等】荀子學園關於“五行”與十月製曆法的討論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20-12-20 23:50:57
標簽:五行、十月製曆法
林桂榛

作者簡介:林桂榛,贛南興(xing) 國籍客家人,曾就學於(yu) 廣州、北京、武漢等及任教於(yu) 杭州師範大學、江蘇師範大學、曲阜師範大學等,問學中國經史與(yu) 漢前諸子,致思禮樂(le) (楽)刑(井刂)政與(yu) 東(dong) 亞(ya) 文明,並自名其論爲「自由仁敩與(yu) 民邦政治」。

荀子學園關(guan) 於(yu) 五行與(yu) 十月製曆法的討論

作者:林桂榛 周啟榮等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林桂榛】孔子五行五材與(yu) 孟鄒兩(liang) 種五德

(以上12日,當日下午四時五行研討會(hui) 發言錄音22分鍾)

【林桂榛】12日下午我五行問題發言,引孔子語有幾處口誤,如當作《禮記》“播五行於(yu) 四時,和而後月生”、帛書(shu) “不可以水火金土木盡稱也,故律之以柔剛”。是討論時即興(xing) 口述,其他口誤不逐一指出。

【林桂榛】五行正源歌還沒寫(xie) 完,寫(xie) 完再大家一哂。(插圖略)

(後發布在

【姚海濤】聽了林老師講的五行論錄音,又一次被說服。正本清源之論。

【林桂榛】不要迷信,要證偽(wei) 它,無論誰說的。

【姚海濤】不迷信,不盲從(cong) ,唯真是從(cong) 。依荀子教誨,仁心說、學心聽、公心辨。

【林桂榛】帛書(shu) 裏孔子言五行與(yu) 五材。(插圖略)

 ̄ ̄ ̄ ̄ ̄ ̄ ̄ ̄ ̄ ̄ ̄ ̄ ̄ ̄

【林桂榛】轉發:

[謝永鑫]琅琊學習(xi) 隨感:來時一路霾彌漫,歸時處處碧海天。師友高談撥雲(yun) 霧,四時五行天道觀。琅琊台上風怒號,齋堂山下海浪翻。忽雪忽晴多奇變,難怪始皇樂(le) 不還。

[謝永鑫]學習(xi) 桂榛兄大文,感覺中醫五行說似乎也被判成了妖妄之學。

[林桂榛]中醫五行說是戰國以來理論,孔子無之。天地水火陰陽與(yu) 曆數四時五行八正九解不明,中國天道與(yu) 人世哲學精髓更不明。

[林桂榛]從(cong) 孟子理論到朱子理論再到戴震哲學,要進行曆史真相之清算。清算真相,不等於(yu) 否定價(jia) 值。清算真相,是人文研究的第一使命。

[曹景年]個(ge) 人感覺,區分張仲景的經方醫學和內(nei) 經的陰陽五行很有必要。兩(liang) 者似乎不是一個(ge) 體(ti) 係。

[林桂榛]經方醫學是藥學,是臨(lin) 床經驗之學。至於(yu) 醫巫一體(ti) ,中外初貌。

[問永寧]五行和醫本無牽扯,漢代之前。

[林桂榛]問老師本次五行會(hui) 議未能來講演,吾道痛哭!

[問永寧]有機會(hui) 聊聊五行說與(yu) 儒家文化圈的邊界問題,五行觀的硬工夫與(yu) 軟實力問題。

[林桂榛]春天再來一次五行十人談。靈山島東(dong) 岸高台民宿裏,晨昏對日談五行,談周董程朱,切實一點,拿幹貨來。

[問永寧]配合五行大義(yi) 談太玄數。

[林桂榛]揚雄的,問老師拿手好戲,聽不懂啊。五行大義(yi) ,得找套日本古抄本,好好學習(xi) 。

[問永寧]清華劉國忠先生有整理本。

[林桂榛]清華劉國忠先生有整理本——問老師,劉著1999遼教版《五行大義(yi) 研究》不是根據日本古抄本吧?我有該書(shu) ,不知擱哪架了,印象裏非日本古本為(wei) 根據。另設法弄到日本古本影本,學習(xi) 學習(xi) 。

 ̄ ̄ ̄ ̄ ̄ ̄ ̄ ̄ ̄ ̄ ̄ ̄ ̄ ̄

【曹景年】林老師五行論確有振聾發聵之功。五行屬天道無疑,隻是,五行具體(ti) 該如何解釋,能否解釋為(wei) 十月曆法的一部分,尚需進一步論證。

【姚海濤】是的,這樣一解釋和荀子對思孟學派“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的批判就若合符節了。

【林桂榛】五行概念的源起與(yu) 十月製曆法相關(guan) ,十月遠古曆法的存在根本無法否定。黃帝崇拜炎黃之號,其實也是太陽崇拜的痕跡。神概念與(yu) 龍崇拜,亦是閃電崇拜的延伸或衍化,沒有什麽(me) 神秘莫測。斑駁史跡,還原真相。還原原本或本源後,自可一貫而下去印證。地球是演變的,人種是演變的,觀念也是演變的。

【姚海濤】龍是閃電?恐龍?鱷魚?眾(zhong) 說紛紜,莫衷一是。

【林桂榛】龍神是有鱷魚的影子,這個(ge) 有個(ge) 考古視頻講過,忘記題目了。孔子所談那沐腫水怪,即有鱷魚痕跡。但龍神的核心,100%來源於(yu) 閃電崇拜。

【姚海濤】何新持鱷魚論。

【林桂榛】《周易》經傳(chuan) 很多天文知識或天文背景,後儒很多沒看懂,孔子大道哲學早亡,於(yu) 是後儒還攀著天道天理日夜談倫(lun) 理、談道德哲學並自雄兩(liang) 千年,笑煞地下荀卿子亦兩(liang) 千年。

【曹景年】曾寫(xie) 過一部人道儒家論,專(zhuan) 斥以天道論倫(lun) 理道德者,現在在墊書(shu) 桌。

【林桂榛】@曹景年  你寫(xie) 的?那荀子嫡傳(chuan) 了,趕快賣出來。新道統巨著。

【曹景年】林老師的天道論煌煌四十萬(wan) 言,才是嫡傳(chuan) 巨著。

【林桂榛】我的垃圾或半垃圾,國字號人才才是儒學希望!

(荀子學園 2020.12.14)

 

【周啟榮】@林桂榛  林老師對“五行”的研究在哪些方麵是梁啟超、顧頡剛、徐複觀等學者忽略了,或者理解錯了?

【林桂榛】@周啟榮  曆代儒生哲學家都沒有達到孔子的天文學知識層次(易傳(chuan) 哲學),概念混亂(luan) ,拚命臆造,就如論性一樣(戰國以來駁雜附湊扭合)。孔子何等人,何等曆史博學、人命清醒。

咬定五行即漢代成論之金木水火土,那麽(me) 鄒衍理論也不明了(鄒衍的金木水火土實名五德論不叫五行論,孟子叫五行論實亦五德論,孟鄒二種五德論),對很多先秦戰國文獻不明甚至不惜篡改原文或原意(如《尚書(shu) 》“汩陳其五行”、“威侮五行怠棄三正”,甚至“初一曰五行”,或孫子等“五行無常勝”),戰國秦漢其五行論拚湊攪和時代的文獻與(yu) 思想真相也不追問究竟了(如《內(nei) 經》揉合論,如董仲舒、劉向攪和,如鄭玄與(yu) 孔穎達之糊塗),甚至連司馬遷清清楚楚反反複複說的“五行”也不問真相了。專(zhuan) 職曆史學家總是最博學與(yu) 最清醒的,孔子亦是如此,宋馬端臨(lin) 治學亦然。

【周啟榮】梁啟超、顧頡剛、徐複觀等早指出《論語》、《孟子》裏沒有“五行”這個(ge) 詞,更不要說具有鄒衍天道“五德終始”涵義(yi) 的觀念了!

【林桂榛】我的學生聽課筆記裏從(cong) 來沒有記錄我批評美國日本,不等於(yu) 不談或不批……《帛書(shu) 易傳(chuan) 》 《禮運》孔子曰,證明偽(wei) 書(shu) 或偽(wei) 造試試。孔子說黃道往複、陰陽運化、四時交替、五行變遷,證明此說不存在試試。刻板效應,無可複加!孔子溫良不生氣,你信麽(me) ?理氣二性論,八百多年來幾人質疑過?伽利略做實驗前,幾人懷疑過亞(ya) 裏士多德物理定論?哥白尼之前懷疑地心宇宙論有誰?

【周啟榮】最重要的事實是:先秦儒家(後來的鄒衍除外)沒有將道德、曆史變遷與(yu) 陰陽五行的“天道”規律掛上關(guan) 係的觀點,在民國時期的古史辯疑古研究與(yu) 辯論裏已經成為(wei) 學術界的共識了!

【林桂榛】不見的!孟子就是將人倫(lun) 德性與(yu) 天道掛鉤的儒門猛將、思想大師,先秦人,比鄒衍早!

【周啟榮】你如果說孔子思想裏有天文知識,如匏瓜,那是沒有問題。但這跟“五行”的問題沒有關(guan) 係!孟子有“天道”思想,但跟“五行”思想沒有關(guan) 係!

【林桂榛】那馬王堆帛書(shu) 是偽(wei) 造,荀子非十二子也偽(wei) 造,孔子說五行是偽(wei) 造,荀子批思孟五行也是偽(wei) 造。那還了得,都是偽(wei) 造或偽(wei) 書(shu) 。

【周啟榮】@林桂榛  1. 咬定五行即漢代成論之金木水火土,那麽(me) 鄒衍理論也不明了,2. 鄒衍的金木水火土實叫五德論不叫五行論,3. 孟子叫五行論實亦五德論。——如果現在還有人持1的觀點,這個(ge) 人如果不是沒有看過顧頡剛的研究,孤陋寡聞,便需要反駁論證顧頡剛的錯誤。2. 看過和看懂顧頡剛的研究都知道。3. 孟子裏沒有“五行”這個(ge) 詞和觀念。孟子說“德行”有五種不等如有“五行”的天道概念!如果沒看過顧頡剛還說得過去。看過還這樣說的人就沒有當學者的能力!顧頡剛大部分有關(guan) 陰陽五行、五德終始論出於(yu) 鄒衍,與(yu) 孔、孟、荀沒有關(guan) 係的觀點早已經被學界接受了!如果不是要翻案,或有新的觀點,要分析指出顧頡剛的錯誤,不必再浪費資源,“鞭打死馬”! 先秦儒家與(yu) 天文學是可以研究的好題目,但與(yu) 鄒衍的“陰陽五行”曆史循環論沒有關(guan) 係!

【林桂榛】@周啟榮  顧公早還是《帛書(shu) 易傳(chuan) 》 早?按顧公定論,大禹是條蟲!

【林桂榛】誰講天道論,就必須把史上別人的不同講法都先專(zhuan) 門行文推倒一下才合格?周老師沒看明我的專(zhuan) 書(shu) 或長文,就斷言我沒看過顧書(shu) 或不了解或未征引顧書(shu) ,拿顧公“定論”當擋箭牌,不看帛書(shu) 等更古老證據,不回答我提出的是否偽(wei) 書(shu) 問題,糾纏顧公定論,才是孰前孰後不分的較真之錯。

【陳迎年】讚!

【周啟榮】@林桂榛  我去伟德线上平台看了你那篇長文《五行本為(wei) 曆數概念詳證》,開了眼界,現在稍稍知道你的論文與(yu) 顧頡剛、徐複觀、陳久金、劉起釪等人在哪些方麵持有不同意見!你的觀點是在陳久金的基礎上加以拓展的。你的主要論點自己有很握要的說明。你認為(wei) :“原始五行說非指金、木、水、火、土之五物,而指曆數一、二、三、四、五之五時,起源於(yu) 十、五以分周天一歲(取整360日)的十月製(十幹)古曆法,與(yu) 陰陽、四時、八正等概念同構,屬於(yu) 天文天象學的天道論體(ti) 係。” 這是新的觀點,最少對於(yu) 我來說!但如果隻考慮你在論文中列舉(ju) 陳久金所提出的10條證據來說,我覺得還是有討論的空間!

【林桂榛】我喜歡周老師證偽(wei) 我,隻要可靠,我一定接受!對我結論最有殺傷(shang) 力的,不過是《洪範》第三個(ge) “初一曰五行”這處而已(同篇前一“五行”及《甘誓》“五行”根本不是問題,一是訛文,二是天行曆數,五行三正皆天行時間概念)。“初一曰五行”句出自洛書(shu) ,解釋它為(wei) 金木水火土五材的是後出,我接前人推測《洪範》古老,但“初一曰五行”訛自“初一曰五材”(與(yu) 後麵說解該“五行”金木水火土正吻合);或推測這是戰國作品,即使訛文也是戰國鄒衍等以來的抄寫(xie) 或抄改。我這個(ge) “訛文”或“妄改”說之推測,缺乏足夠的章句內(nei) 修辭之證據,不給力,故可大力質疑。

至於(yu) 其他方麵,包括孫墨書(shu) 本經部分的“五行”,都不是問題,都是曆數,別被金木水火土刻板成見迷糊住腦經不轉不反省了。司馬遷何等博學,一點都不糊塗,說儒家也非常到位,說“五行”更是準確無隙。《帛書(shu) 易傳(chuan) 》裏孔子明確說:以陰陽賅論日月等眾(zhong) 多天體(ti) 運行及大地水熱變遷,以柔剛賅論水火木金土等眾(zhong) 多形物,以上下賅論各種人倫(lun) 結構,以八卦賅論四時變化、萬(wan) 物生息,孔子易學何等高明!這就是《易傳(chuan) 》真精髓(很多終生研究周易的,連“易”字都未搞明白來龍去脈與(yu) 真義(yi) 精髓),這就是孔子天道哲學,這就是荀子天道論,你可以質疑,但推翻不了,除非證偽(wei) 這些敘述之書(shu) 是偽(wei) 書(shu) 偽(wei) 造,包括《禮記》裏重要相關(guan) 篇章。

至於(yu) 《孔子家語》以及《黃帝內(nei) 經》等,已是比較後的作品或成書(shu) (這更是定論),不能拿來證明孔子,甚至拿來證明孟子。——孟子說倫(lun) 理通天,又何其高明,同意不同意是讀者的事,孟子就是這麽(me) 莊嚴(yan) 威猛。

【林桂榛】孟子大力推進(深化)孔子的倫(lun) 理論,荀子大力推進(發展)孔子的治理論,各有思想側(ce) 重及理論演繹,也各有周密一貫、溯天及人之體(ti) 係……即使彼此核心哲理思路不相欣賞或重疊,但於(yu) 孔後儒學發展缺一不可,求真學者必須正視二者差異即彼此得失,思想者則各取所好,揚孟揚荀,蘿卜白菜——蘿卜非白菜(大白菜),蘿卜白菜皆蔬菜,保持清醒,別亂(luan) 攪和。

 ̄ ̄ ̄ ̄ ̄ ̄ ̄ ̄ ̄ ̄ ̄ ̄ ̄ ̄

【周啟榮】我們(men) 逐條討論。(1)孫星衍疏《尚書(shu) ·洪範》引鄭康成「行者順天行氣」。首先,這是個(ge) 東(dong) 漢學者對於(yu) “五行”的“行”的解釋。鄭玄訓“行”為(wei) “氣”。以“五行”為(wei) “氣”的解釋,民國學者都已經注意到。“氣”雖然屬天象但不一定與(yu) 曆法有關(guan) !所以這一條證據不是十分有力。從(cong) “天象”到“曆法”還有很大的距離!鄒衍講的五德終始都屬於(yu) “天象”但你不會(hui) 視之為(wei) 曆法!第二,如果鄭玄時期的東(dong) 漢,他仍然知道五行應該解釋為(wei) 曆法,那麽(me) ,說明“五行”一詞當時還是有人賦予它以不同的涵義(yi) 。“五行”在東(dong) 漢仍然有人不用“五行”指金、木、水、火、土的五材。

【林桂榛】天道“五行”與(yu) 形物“五材”,經過孟鄒之流的比附、牽湊思維,加以陰陽合曆的十二月曆法長期定型與(yu) 天幹十月五行早已消亡遠去(概念或五數的模型還在,故後世仍老湊十五搞比附湊數),至戰國末期與(yu) 西漢已攪和一體(ti) (看董子書(shu) 就知,內(nei) 經更如此),東(dong) 漢時代更刻板了,都盡力牽到五形物之名去解,鄭玄也套住了(鄭玄就看不懂荀子“樂(le) 者樂(le) 也”,以樂(le) 皆為(wei) 快樂(le) 歡喜,謬甚)。至隋唐蕭吉、孔穎達已完全迷糊了。清人四庫提要對數術的判斷,不算糊塗。

【周啟榮】鄭玄如果不懂“五行”指曆法,他訓“行”為(wei) “氣”便沒有曆法的涵義(yi) 了!那麽(me) ,陳久金這條證據便不成立了!

【林桂榛】鄭玄不是傻子,他知道根據章句去推,去訓義(yi) 。五材配天時,自然行氣之義(yi) 在其中,毫無疑問。但正麵直接訓解古書(shu) “五行”(不管孟鄒前還是後的)多是“金木水火土”,漢代常識。

【周啟榮】你的意思是:鄭玄對“五行”的解讀同時具有“五材”與(yu) 陳久金所說的曆法”涵義(yi) ?

【林桂榛】周老師質疑很好,容我全麵統計鄭玄注經中“五行”之注釋句子,再詳細答複您,我以前搜集不夠全麵。

【林桂榛】鄭孔訓“行”,注意了本義(yi) (他沒法脫離語言常義(yi) );但訓“五行”,就不是這回事了,詳待搜集整理研究。

【周啟榮】就是說:鄭玄當單獨解“行”便一定用本義(yi) (曆法)但凡遇到“五行”便放棄本義(yi) ,改用五材義(yi) 。是這樣嗎?

【林桂榛】不能確鑿回答此質疑,我得再研究,不能亂(luan) 說。查完鄭玄所有注之後,才有資格回答周老師質疑,否則胡扯。

【周啟榮】我們(men) 慢慢研究,實事求是!

【周啟榮】上麵提出的問題同樣適用於(yu) 陳久金的第二條證據。(2)又引《白虎通·五行》「言行者,欲言為(wei) 天行氣之義(yi) 也」。

【林桂榛】謝謝周老師布置我大作業(ye) :《鄭玄“五行”注研究》《孔穎達“五行”注分析》。

【周啟榮】我沒有答案,隻負責給你提問題。你來找答案。

【林桂榛】周老師勉勵我們(men) 深入思考,故是作業(ye) !《內(nei) 經》就攪和了,一麵有天行用法,多數又是五材含義(yi) ,這是一個(ge) 概念攪和、過渡階段,直至漢代至隋唐以來定型刻板,天下言“五行”者難逃金木水火土五德之形物也。

【周啟榮】第三條更有意思!3. 《春秋繁露·五刑相生》「天地之氣,合而為(wei) 一,分為(wei) 陰陽,判為(wei) 四時,列為(wei) 五行」顧頡剛認為(wei) 《春秋繁露》一半篇章與(yu) 鄒衍的五行論有關(guan) 。雖然董仲舒深受鄒衍陰陽五行說的影響,但他仍然知道“五行”指曆法!

【林桂榛】上條是錯的,我以前更正過(如下圖)[插圖略],該條五行應該不是天行含義(yi) ,董子沒有這個(ge) 清醒曆史知識。鄒、董相關(guan) 或一脈。孟鄒董對中國哲人的思維影響太大了,再加唐宋理氣性命思維,後人基本難逃這些羅網。

【周啟榮】綜合陳久金頭三條的證據,我們(men) 可以得到一個(ge) 結論:西漢、東(dong) 漢的博學多聞的人知道“五行”指曆法,但也經常以“五行”為(wei) 金木水火土“五材”,甚至“五德”(董仲舒)。

【周啟榮】我看了一下《白虎通》:“五行者,何謂也?謂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言為(wei) 天行氣之義(yi) 也。”你引文中陳久金隻引後半證明“五行”具有曆法的涵義(yi) ,但前麵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材!這條證據隻能證明東(dong) 漢時期,“五行”最少有幾個(ge) 涵義(yi) :五材、五德、或曆法!但“行氣”不一定指曆法!

【林桂榛】我沒說就是曆法,是說殘留天行(陰陽行氣)的含義(yi) 。漢儒也沒辦法,他逃不了原始文獻,但本質上於(yu) “五行”概念還是往金木水火土五德之物靠,沒辦法,這是習(xi) 慣,是思潮或輿論,中國史最大哲學贏家是鄒衍,其次是孟子,還有董仲舒。《周易》史的最大贏家,也不是商瞿子木、馯臂子弓或荀子,是方術先生,很經常。

【周啟榮】我們(men) 是討論陳久金提出的“證據”,看看是否有力的證據,證明“五行”1. 具有曆法涵義(yi) ,2. 曆法是“五行”的最初或本義(yi) 。其他問題暫不討論。

【林桂榛】謝謝周老師質疑。

【王紅超】這個(ge) 討論太精彩了,過癮。

 ̄ ̄ ̄ ̄ ̄ ̄ ̄ ̄ ̄ ̄ ̄ ̄ ̄ ̄

【曹景年】五行指五星,有沒有依據?主要是有沒有天文學依據?十月曆,一個(ge) 星主倆(lia) 月,十個(ge) 月就是五星,即五行,五星即金木水火土五星,這樣兩(liang) 種五行說就合一了。我完全是胡說八道。

【林桂榛】@曹景年  五天體(ti) (星)號金木水火土來源星占術,劉向早說過了,定論。星占術的一個(ge) 重要方法就是瞎比附,為(wei) 某目的!天人比附,星占術要門之一。

一定先有金木水火土概念,然後才有金木水火土以指代五星說法(如鄒衍五物比天德天運一樣),觀念或名稱之史的真相不是相反:因為(wei) 五星,所以金木水火土,或所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之物——五物根本就不自行,更不在天而行(地火與(yu) 天火即太陽熱輻有似而有別,但經常混稱一體(ti) ,《易傳(chuan) 》以天火為(wei) 主述火水相射、陰陽遷化,並體(ti) 現為(wei) 四時五行軌道數字描述);水火土木數物,堯舜之前就知道重要,甲骨文更有,生活難離也,冶銅術後有金屬器具,就加金雲(yun) 雲(yun) 了。

天五行→地五材,五行叫金木水火土,一如:稱某人石頭、小老鼠,綽號流行後,不知石頭、小老鼠真姓名的多著,一個(ge) 事理!

【姚海濤】感到林老師的五行為(wei) 曆數說,就像達爾文的進化論一樣,非常有道理。但要找到人與(yu) 猿的完美的進化過程,實在很難。要想無懈可擊,也有一定難度。

【林桂榛】把“五行”概念或觀念的衍變揭示出來,是史家的使命,必須對曆史真相負責,跟破凶殺案一樣,大家一起來偵(zhen) 探,不預設任何前提或成見。

【林桂榛】劉向《說苑·辨物》:所謂五星者,一曰歲星、二曰熒惑、三曰鎮星、四曰太白、五曰辰星。欃槍彗孛,旬始枉矢,蚩尤之旗,皆五星盈縮之所生也。五星之所犯,各以金木水火土為(wei) 占。……

【林桂榛】劉向《說苑·辨物》:《書(shu) 》曰:“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璿璣謂此辰勾陳樞星也。以其魁杓之所指二十八宿為(wei) 吉凶禍福;天文列舍盈縮之占,各以類為(wei) 驗。夫占變之道,二而已矣。二者陰陽之數也,故《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道也者,物之動莫不由道也。”是故發於(yu) 一,成於(yu) 二,備於(yu) 三,周於(yu) 四,行於(yu) 五;是故玄象著明,莫大於(yu) 日月;察變之動,莫著於(yu) 五星。

【林桂榛】劉向《說苑·辨物》:所謂二十八星者:東(dong) 方曰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曰鬥牛須女虛危營室東(dong) 壁,西方曰奎婁胃昂畢觜參,南方曰東(dong) 井輿鬼柳七星張翼軫。所謂宿者,日月五星之所宿也。其在宿運外內(nei) 者,以宮名別,其根荄皆發於(yu) 地而華形於(yu) 天。所謂五星者,一曰歲星、二曰熒惑、三曰鎮星、四曰太白、五曰辰星。欃槍彗孛,旬始枉矢,蚩尤之旗,皆五星盈縮之所生也。五星之所犯,各以金木水火土為(wei) 占。春秋冬夏伏見有時,失其常,離其時,則為(wei) 變異,得其時,居其常,是謂吉祥。

【林桂榛】劉向《辨物》篇比附性的占術故事(又見《國語》):虢公夢在廟,有神人麵白毛,虎爪執鉞,立在西阿。公懼而走,神曰:“無走!帝今日使晉襲於(yu) 爾門。”公拜頓首。覺,召史嚚占之。嚚曰:“如君之言,則蓐收也,天之罰神也。天事官成。”

【姚海濤】《係辭》中雲(yun)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yu) 天,俯則觀法於(yu) 地,觀鳥獸(shou) 之文與(yu) 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yu) 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wan) 物之情。”可見天象之事為(wei) 古人重視之大事。古人必對世界有一個(ge) 解釋,才心安。天象是其必然要直麵者。從(cong) 天象角度理解古人智慧,是合宜的。

(荀子學園 2020.12.15)

 

我們(men) 繼續分析陳久金提出的證據。第四條:“(4)《管子·五行》「作立五行以正天時,五官以正人位」”——《管子》學者一般認為(wei) 成書(shu) 於(yu) 戰國時期。這句“立五行以正天時”確實有像與(yu) 計算時間的曆法有關(guan) 。用來證明“五行”指曆法是合理的。但是這條證據不能證明五行這個(ge) 曆法涵義(yi) 是它的本義(yi) 或最早的涵義(yi) ,因為(wei) 《管子》的文本年代很晚!

陳久金的第五條證據:“(5)《尚書(shu) ·皋陶謨》「撫於(yu) 五辰,庶績其凝」及孫星衍疏引《詩傳(chuan) 》「辰者,時也」”——這條裏“五行”沒有出現。劉氏據清代學者孫星衍所引《詩傳(chuan) 》的“辰者,時也”來解釋“五行”的“行”即“辰”,五行就是五辰,而五辰就是五時。但為(wei) 什麽(me) “五行”就是“五辰”沒有論證。中間需要證明“辰”與(yu) “行”同義(yi) 。不知道劉氏的著作裏有沒有提供這個(ge) 缺少的論證環節!

再看第六條證據:(6)《禮記·禮運》「播五行於(yu) 四時,故五時謂之五辰」——這條好像為(wei) 第五條證據提供了缺少的“五行”即是“五辰”的證據。但《禮記禮運》原文是:“播五行於(yu) 四時,和而後月生也。”引文後麵“故五時謂之五辰”可能是孫星衍加的注釋。不能用作證明“五行”也名“五辰”。所以,第五、第六條證據也不是有力堅實的證據。

證據(7)《左傳(chuan) ·昭公元年》「分為(wei) 四時,序為(wei) 五節」——這條“五行”或“行”沒有出現。劉氏以“五節”為(wei) “五行”。雖然“五節”像與(yu) 時間有關(guan) ,但需要證明“行”通“節”。這個(ge) 證明由第八條證據提供。

第八條證據:(8)班固《白虎通德論》「行有五,時有四,何?四時為(wei) 時,五行為(wei) 節」——這條證據回答第七條的問題:“行”通“節”。“五行”即“五節”。但“行有五,時有四”明顯把“行“與(yu) “時”區分,“行”不屬於(yu) 時間,所以“五節”不一定與(yu) 時間或曆法有關(guan) 。此外,這條證據是東(dong) 漢時期,更不能證明涵義(yi) 是“五行”的本義(yi) !

第九條證據:(9)《後漢書(shu) ·東(dong) 平王蒼傳(chuan) 》「五時衣各一襲」——這條證據好像證明“五時”具有季節的涵義(yi) 。所以結合第八條證據,“五行”就是“五時”。但是上麵已經指出,白虎通的“五節”不一定指時間。所以不能作“五時”解。另外,這文獻證據已經是南朝時期,更加不能用來證明“五行”的本義(yi) 是曆法了!

最後一條:(10)《春秋緯說題辭》「易者,氣之節,含五精,宣律曆,上經象天,下經計曆」——這條證據用了受鄒衍陰陽五行說影響了緯書(shu) !這條證據沒有“五行”一詞,但有“五精”。莫非“五精”就是“五行”!這比附是不合理的!

總結以上各條證據的分析,我認為(wei) 陳久金提出的“證據”並非有說服力的證據,不能充分合理地證明“五行”1. 具有曆法涵義(yi) ,2. 曆法是“五行”最初或本義(yi) 。隻有《管子》那條可以接受與(yu) 曆法有關(guan) 。但陳久金列舉(ju) 的文獻證明了“五行”在先秦以至兩(liang) 漢具有多種涵義(yi) ,從(cong) 氣、材到時,加上鄒衍的“德”。“五行”在先秦文獻既然有好幾個(ge) 涵義(yi) ,我們(men) 遇到這個(ge) 詞便需要按照語境來斷定它應有的涵義(yi) !

【林桂榛】周老師說《管子》不靠譜,又說《管子》某句與(yu) 曆法相關(guan) ,已自相……語境雲(yun) 雲(yun) ,常常傳(chuan) 情入色,沒有一家解釋不是自詡根據語境、根據前後文的!陰陽五行、四時五行,是一個(ge) 敘述體(ti) 係,深入字訓、章句、古人天道論體(ti) 係,才能把握……孤立看著句子就自己想,然後統計分類,終究想當然,不得要領。

文字上,“行”是運行(甲骨文我講清楚了,數人成列行進貌,行進也,行列也),“五行”是分五之運行,何運行呢?言漢代殘留順天行氣之解,即為(wei) 引出五行的天行分五之本義(yi) ,也即其描述黃道運行的時間序列之義(yi) (十節五行,十幹五運)。陰陽變遷體(ti) 現為(wei) 四時,四時再分五行(即十月十天幹,播於(yu) 四時也),這是華夏正統天道哲學的核心,是先秦諸家之共識!

思孟崇德,感通天地,萬(wan) 物備我,追尋本源,貫天而下,盡性知天,於(yu) 是附湊當時天道論常語也曰“五行”(就如今日整天附湊西哲常語談中國思想史,好像沒有彼類哲學宏高概念就沒法中國哲學說寫(xie) 了一樣)。鄒衍高人,更來一個(ge) 五材之德附湊比附,比附天運交替、五行無常,於(yu) 是五材生尅描述五行交替,並附湊什麽(me) 五色五音五位之類,戰國方士五類哲學也——此類哲學,到戴震都沒破,別說董子、朱子了!

“五行”還有其他含義(yi) 、其他用法(如《禮記·鄉(xiang) 飲酒義(yi) 》與(yu) 荀子《樂(le) 論》五行等),但主流就是孔子、孟子、鄒子的三種內(nei) 涵或內(nei) 容。至於(yu) 將天道、人德、地材乃至身體(ti) 分割相配,這種數術哲學在西漢早已完整定型。金木水火土“五行”刻板後,並非金木水火土含義(yi) 的古文獻“五行”,也多是金木水火土理解與(yu) 注釋了,就類似說孔子是性善論(其實不是)、先秦中國哲學的核心之一是“性善—性惡”(其實未必是)。

中國哲學方士味十足,中國倫(lun) 理哲學宗教味十足,不要低估孟子深刻,不要高估朱子聰明。

【周啟榮】《管子·五行》「作立五行以正天時,五官以正人位」”——確實有像與(yu) 計算時間的曆法有關(guan) 。用來這條證據不能證明五行個(ge) 曆法涵義(yi) 是它的本義(yi) 或最早的涵義(yi) ,因為(wei) 《管子》的文本年代很晚!”——我這段話哪裏有矛盾?

【林桂榛】《管子》雜匯書(shu) ,很多戰國篇語,那句就是五行本義(yi) ,不是不是,也不是無可為(wei) 充分證據之一。孟子很清楚當時“五行”是啥,否則哪來那些高明!鄒子、荀子也知道“五行”是啥,孔子更知道,堯舜黃帝更更知道(司馬遷與(yu) 《尚書(shu) ·甘誓》的意思)。

【周啟榮】@林桂榛  你可否就我對陳久金的每一條“證據”的分析指出我的錯誤,不要一大段話重複你的觀點。你的觀點必須建立在證據之上,如果證據有問題,觀點便不成立了!

【林桂榛】@周啟榮  我不入周老師套子,搞逐一與(yu) 您辯。

【周啟榮】@林桂榛  怎麽(me) 分析證據成了“套子”了!曆史研究是要講證據的,不是你說“五行”本義(yi) 是曆法,那就是真理!不能一一回應我的質疑是不會(hui) 服人的!你重複自己的觀點一千次也沒有用!實事求是,認真討論!

【林桂榛】我與(yu) 周老師辯論,會(hui) 累死,不智。故算了,但“五行”鄭注孔疏的問題,我一定好好去完成這項作業(ye) ,完成後再奉告您。

【姚海濤】林老師要真正做到無可質疑,把所有鏈條編織得透風,恐怕難度大。加油。

【林桂榛】沒必要那麽(me) 累,隻要真懂,就會(hui) 去抓《尚書(shu) 》那條漏洞,抓關(guan) 鍵漏洞。概念演變,是前衍後,而非相反。

【林桂榛】鄒衍以金木水火土五物之德(其德即其生尅性能)說天運、天行並稱之“(天運)五德”,時人或後人稱鄒子那五天德之名(金木水火土)叫“五行”……如果這個(ge) 簡單的曆史真實都理解不了,那就更別說孟子、荀子某反調因緣了。治史者,應該首先去反擊司馬遷《史記》說“五行”,甚至澄清帛書(shu) 數種“五行”及荀子之刺,才是英明。

(荀子學園 2020.12.16)

 

【陸建華】我們(men) 群裏周先生和桂榛的辯論,周先生和楊萬(wan) 江先生的辯論,都是比較直接的。在辯論中能看出彼此的觀點、立足點乃至性格。

【林桂榛】某書(shu) 章句理解之辯論是最有意思,因為(wei) 具體(ti) 。宏大的辯論,難見高低,公婆都有宏大論據……孔子不辯論,就是為(wei) 我所用,獨立創造,表麵述而不作,其實自成一體(ti) 。

【林桂榛】“五行”正源歌(40章80句)

【陸建華】五行之“行”究竟指什麽(me) ,我搞不清楚,每次給學生上原著選讀,講到《洪範》我就在這個(ge) 地方講不清楚。水火木金土等是不是五行的象征物?如果是,五行、五材的關(guan) 係就可能搞清了。如果五行涉及曆法,五行就很可能與(yu) 天象有關(guan) 。

【姚海濤】郭齊勇教授曾評介林老師的這一觀點雲(yun) :“令人耳目一新甚至震耳發聵,甚至有些駭人聽聞。但觀其作為(wei) 結論依據、來源的詳博論證,則知其並非憑空臆想、言之無據。”

【林桂榛】@陸建華  《洪範》三“五行”後兩(liang) “五行”得認真研究(前一“汩陳其五行”必是“汩成其行”之訛無疑,修辭可推知),最早經句即《洛書(shu) 》原文是“五行”,解句是五材五物而已(《墨子》經說篇也分經與(yu) 說的,說篇必後出,畢沅校《墨子》謂說篇不出墨翟)。且整個(ge) “九疇”經句即《洛書(shu) 》也是講五材意思,經句後文“協用五紀”的五紀講了曆法,包含曆法,不能與(yu) 天道“五行”重複。

先秦“五行”數種含義(yi) ,得努力去尋找真源,才是人文科學研究。“五行”概念不可能既源於(yu) 五材五物,又源於(yu) 天行天幹五節,還源於(yu) 思孟五種欲圖通天的偉(wei) 大內(nei) 德,沒有這麽(me) 扯淡的……學問在於(yu) 澄清真相,而不是僅(jin) 僅(jin) 人雲(yun) 亦雲(yun) 日談常識、鼓噪價(jia) 值——敘述常識、鼓噪價(jia) 值,誰都會(hui) ,中學生都會(hui) ,太低劣,對不起民脂人稅來的的教授薪水!

【陸建華】@林桂榛  我搞不懂五行之“行”。上課時不自信。

【陸建華】原著選讀真的不好上。以前上到《太極圖說》,講到“人極”,都是不動腦子,按照教材來講,解之為(wei) 做人的最高原則、標準之類,前幾天上課時忽然覺得不對,應該解之為(wei) 做人的準則。極,準則、標準,並非最高的準則、標準。

【林桂榛】@陸建華  李約瑟質疑的對,社科院曆史所王貴民統計研究過甲骨文“行”。此字摹寫(xie) 數人成列而行(並非摹寫(xie) 什麽(me) 路口),行列、行進二義(yi) 從(cong) 此出(讀音本一樣),後世“行”字含義(yi) 或用法不逃甲骨文基本含義(yi) ……五行之行即天行,四時五行,陰陽五行,天行也,該五行解作“金木水火土”才是不動腦子人雲(yun) 亦雲(yun) ,被戰國以來金木水火土五德論完全遮蔽大腦或眼睛了。

【陸建華】讚!

【林桂榛】把孔子想象得沒有天道論,想象得不知道世界(宇宙)怎麽(me) 回事,甚至不知道人怎麽(me) 回事怎麽(me) 治,或者弄成孔子神經質宗教徒或形而上學柏拉圖一樣,沒這回事。深入古書(shu) ,勿誣夫子。

【林桂榛】孔荀一脈,天人昭然。孔孟一脈,德義(yi) 齊天。

【陳迎年】嗬嗬。

【陸建華】孔子的性與(yu) 天道不可得而聞,其肯定有天道論。

【林桂榛】然!於(yu) 《易傳(chuan) 》記載為(wei) 詳,子木、子弓紹述之,天行大道昭然。

【姚海濤】子貢雖有言語之才,但就一大商人耳。孔子因材施教,故不教他天道論。子貢宮牆、日月之喻絕非虛言,實是夫子天道論之旁證。

【周啟榮】@林桂榛  先秦“五行”數種含義(yi) ,得努力去尋找真源,才是人文科學研究。“五行”概念不可能既源於(yu) 五材五物,又源於(yu) 天行天幹五節,還源於(yu) 思孟五種欲圖通天的偉(wei) 大內(nei) 德。——理論上“五行”作為(wei) 一個(ge) 概念可以要求尋找最初的涵義(yi) 。這是從(cong) 思想史的角度來而提出的概念問題。但是,從(cong) 語言的社會(hui) 學角度來分析,“五行”隻是“五”跟“行”兩(liang) 個(ge) 字合拚連成為(wei) 一詞的用法。“行”有多種涵義(yi) ,所以當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語境或時代(西周、春秋、戰國、漢)他們(men) 使用“五行”便不能都視為(wei) 同一個(ge) 概念,它隻是同一個(ge) 詞組,一個(ge) 語言符號,而不必是同一個(ge) 概念!

所以,我們(men) 可以有兩(liang) 個(ge) 研究態度:1. 把“五行”視為(wei) 一個(ge) 概念、名稱,而這個(ge) 概念隻有原來的涵義(yi) 才是正確的。凡不用本義(yi) 使用“五行”的人,包括先秦、漢代的人都不懂“五行”的涵義(yi) 。我覺得你是持這個(ge) 立場的學者。第2種研究態度,是把“五行”視為(wei) 一個(ge) 語言符號,兩(liang) 個(ge) 字的組合。它可以隨“行”的涵義(yi) 而改變。所以“五行”可以指五材:金木水火土,也可以指五種行為(wei) 、或五氣,或鄒衍漢儒的“五德”。“五行”的具體(ti) 涵義(yi) 應該按文獻的語境來決(jue) 定,而不是必定要用所謂“本義(yi) ”去解釋。這是我的研究立場。不知你是否同意我對你的研究立場的描述?

【曹景年】按周老師的說法,五行可能在先秦不是一個(ge) 專(zhuan) 有名詞,而隻是一個(ge) 普通詞組。

【周啟榮】可以是,也可以不是。

【曹景年】如同四書(shu) ,宋之前提到四書(shu) ,也不是專(zhuan) 有名詞,隻是說有四本書(shu) 。五行亦可能如此。

【周啟榮】很好的例子!

【曹景年】周老師這個(ge) 觀點很有啟發。

【周啟榮】在先秦文獻裏,稱“經”的文本不一定與(yu) 儒家有關(guan) 係!

【林桂榛】@周啟榮  五行即五個(ge) 行,沒問題!然而哪五個(ge) 行呢,去好好考察古人用法,搞清前後真相,是學者責任。 

【姚海濤】“五行”在先秦恐怕不是一個(ge) 普通詞組。若無固定意義(yi) ,荀子還煞有介事地批判思孟“五行”?

【周啟榮】在《荀子》裏應該是指他認為(wei) 屬於(yu) 孟子思想的“五行”!

【曹景年】像六藝,我覺得也不是專(zhuan) 有名詞。

【周啟榮】中文不像英文有大寫(xie) ,是否專(zhuan) 有名詞全看語境與(yu) 曆史!

【林桂榛】@姚海濤  “五行”是常語,孔子等一點都不傻,春秋時沒亂(luan) 用。但戰國好事者、思想家喜歡攀附、改造,為(wei) 自己所用,也是偉(wei) 大“創新”,“雙一流”創新就得這樣子。

【周啟榮】@林桂榛  但戰國好事者、思想家喜歡攀附、改造,為(wei) 自己所用——曆史家是要研究這個(ge) 過程,而不是批評他們(men) “亂(luan) 用”!

【姚海濤】@周啟榮 是的,荀子當是認為(wei) 五行有其本義(yi) ,而思孟派卻將“往舊”之“五行”解釋得“無類”、“無說”、“無解”。

【林桂榛】@周啟榮  我思考了十來年,並完全推翻原來博士論文開題題目(原來是曆代人情論研究),全部推倒扔掉,重新再來,整了《天道》小書(shu) 騙了個(ge) 博士學位,並提出了個(ge) 人係列看法,大家一笑。

【謝永鑫】不笑不足以為(wei) 道。

【林桂榛】大笑就好,精神通爽。

【姚海濤】六年磨一劍,古舊五行得重詮。林老師的學術創新不可忽也。

【周啟榮】解讀文獻、必須有語言曆史的角度!先秦文獻裏,“詩”、“書(shu) ”有用作專(zhuan) 有名詞,指詩經、尚書(shu) 的,也有泛指文體(ti) 義(yi) 詩歌與(yu) 書(shu) 籍的。《論語》、《荀子》裏多指《詩經》與(yu) 《尚書(shu) 》,但不能一概而論!

【周啟榮】@林桂榛  你提出“五行”的本義(yi) 是與(yu) 曆法有關(guan) ,這個(ge) 觀點即使假定是對的,但不能說先秦文獻裏“五行”如果不用作曆法的本義(yi) 都是錯的,是亂(luan) 用。沒錯,你不能說鄒衍亂(luan) 用“五行”這個(ge) 詞。你說得對,他改做了“五行”的涵義(yi) ,不再用作曆法。但語言就是不斷的被改做的,被賦予新的涵義(yi) !我們(men) 今天“亂(luan) 用”的詞鋪天蓋地:網絡、同誌、頂、踩、樓上、爬樓……用你的觀點,都是“亂(luan) 用”,不用本義(yi) !

【林桂榛】@周啟榮  估計周老師於(yu) 漢語修辭術有欠缺,每天都陰溝流水(english)。(按:說亂(luan) 用是修辭,搞清曆史真相後說亂(luan) 用也說偉(wei) 大創新,有錯麽(me) ?不中道麽(me) ?)

【陸建華】@周啟榮  《洪範》中五行之“行”是什麽(me) 意思?

【周啟榮】@陸建華  我認為(wei) 《洪範》“汩陳其五行”的“五行”指五材:金木水火土。

【林桂榛】@周啟榮  於(yu) 該句的理解,正印證周老師漢語修辭術一般。

【周啟榮】@林桂榛  你還沒回答我的問題,是否同意我對你的研究方法的描述?

【林桂榛】@周啟榮  最好自己去研究“五行”史料得結論,不去討論現在人結論,這才是一手一流研究

【林桂榛】順便有個(ge) 趣事:某教授群有教授問某某起名講究金木水火土尅啥問題,敢情中國的文史哲教授還活在戰國方士時代……孔子要搞五物占、五星占或二八星占,或幹支占,早發達到各侯擁慧相迎。孔子根本就不願當小妖/騙子,不搞星占象術、幹支占數術、五物占附會(hui) 術,連生病都厭惡學生作法術搞祈禱:死於(yu) 爾等之手,不如死於(yu) 大路!(“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yu) 其死於(yu) 臣之手也,無寧死於(yu) 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yu) 道路乎?”“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曰:“丘之禱久矣。”)

【陸建華】我是請教五行中“行”這個(ge) 字的字義(yi) ,不是請教“五行”的意思。古書(shu) ,如果要把每個(ge) 字都搞清楚,實在是太難了。

【姚海濤】其實,我們(men) 也可以想得更多,有沒有可能是“行”這個(ge) 字,還有和它相似的字,存在天生易被誤讀的可能呢?當然可能不易找到。其實向更早的材料中去找是一條好思路。比如,“苟日新”從(cong) 古材料中知道,是“茍日新”,破了千古大妄。

【林桂榛】@周啟榮  周老師,研究此問題實無什麽(me) 方法或竅門,沒有什麽(me) 立場。同代橫切看,曆代縱切看,縱橫交織,以考以辨。研究得溯源而上,研究亦得順流而下,並交錯予以相互印證,搞清全貌!史家隻問真相,不問其他,褒貶源頭或分流是另外一回事,各家說法,各家所好,予以尊重,理解萬(wan) 歲(就如於(yu) 孟子之牛轟,理解之昭揭之光大之,於(yu) 朱子體(ti) 係亦然) 。

【林桂榛】@姚海濤  古人常語你就別假想它都訛字而將錯就錯了,極不嚴(yan) 肅,古人不都是傻子。別這樣疑神疑鬼的。

【姚海濤】清儒擅改古書(shu) ,教訓深刻。此“五行”當無此訛,簡言之,我想多了。

【周啟榮】清儒也批評宋儒改古書(shu) !

【林桂榛】“五行”概念沒有錯,含義(yi) 變代多賦予而已,個(ge) 別傳(chuan) 抄的古書(shu) 用字或有訛。當大體(ti) 如是觀,常態常理也。

【林桂榛】@周啟榮  我認為(wei) 《洪範》“汩陳其五行”的“五行”指五材:金木水火土。——鯀讓水流金木水火土,還四字格修辭這裏突變五字句,糊塗得一塌糊塗!!!正確的必是“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衍“五”字,妄增!

【林桂榛】迷信抄傳(chuan) 本或古注,不經嚴(yan) 密推理考定審視,經學守舊也。

【周啟榮】@陸建華  “五行”的“行”指什麽(me) 要看“五行”所在的文獻中所應解的涵義(yi) 。中文詞語以雙字詞為(wei) 最多。當一個(ge) 雙字詞的涵義(yi) 定型產(chan) 生新的涵義(yi) 後,它的個(ge) 別涵義(yi) 便失去了原來獨立的涵義(yi) 。例如“天下“、“風月”、“風流”、“大夫”、“四部”、“六書(shu) ”等詞,原來的“下”、“風”、“流”、“夫”、“書(shu) ”的獨立涵義(yi) 已經被新的涵義(yi) 取代,很多雙字詞的涵義(yi) 與(yu) 組成字的原來涵義(yi) 不再相關(guan) 。“五行”也一樣。在先秦文獻裏“五行”作為(wei) 一個(ge) 雙字詞也有幾個(ge) 涵義(yi) ,所以“行”字在不同的涵義(yi) 裏的涵義(yi) 是受整個(ge) 詞決(jue) 定,它已經沒有作為(wei) 單詞的獨立涵義(yi) 了!

【周啟榮】@林桂榛  你提出的邏輯問題很好!既然是洪水,五行裏有水,所以解五行為(wei) 金木水火土是矛盾的。但五材義(yi) 的五行泛指民生日用的基本材料,包括水。但鯀治水無方,導致洪水泛濫,淹沒摧毀破壞民生生活環境,洪水雖然是水,但是不受控製的水,不是有利民生日常生活的水。所以,洪水淹沒了,破環了日用飲食需要的用水係統。所以這裏沒有邏輯矛盾的問題!

【林桂榛】汩陳其(水)行,變成了汩陳其(水)五行(金木水火土),不是修辭與(yu) 大腦有故障麽(me) ?!這點都看不出來,咋辦!

【姚海濤】@林桂榛  你不是經常說古人或當代學者糊塗嗎?寫(xie) 文章不合邏輯的情況,包括我自己有時也是會(hui) 發生的!《尚書(shu) ·洪範》的作者一定像你那樣頭腦清楚,論證那麽(me) 嚴(yan) 謹,不犯矛盾的毛病嗎?你抬舉(ju) 了《尚書(shu) 》的作者,視之為(wei) 邏輯嚴(yan) 密的論文!過度解讀了!

【林桂榛】@周啟榮  非也,我總是假設先秦不評職稱、不搞科舉(ju) 、不搞膜拜的先秦古人比今人聰明,不會(hui) 胡說八道地修辭混亂(luan) 、不知底裏、雲(yun) 來霧去、亂(luan) 七八糟。

《洪範》三處“五行”問題,後二處我推測《洛書(shu) 》原來就是“初一曰五材”,戰國鄒子五德化五行散布天下後,抄傳(chuan) 者自作聰明改“五行”了,但是章句內(nei) 五材五物含義(yi) 改不了,隻能改個(ge) 原文表麵詞而已。仔細一審,還是能發現馬腳的。

《洪範》後兩(liang) 五行,大體(ti) 可推,雖目前無出土鐵證。一如宋代朱子就推出孟子“聖人之於(yu) 天道也”句衍了一個(ge) “人”字,清學人段玉裁則專(zhuan) 文正之,後出土文獻亦旁證坐實之,其實段推已十分靠譜,修辭一審即明。——章句中的修辭揣摩與(yu) 義(yi) 理推理,是鑽研校勘訛字或衍文的第一錐子!

【林桂榛】不僅(jin) 章句的九疇體(ti) 係,不僅(jin) 《洪範》的解說,可作內(nei) 證。而且鄒衍以五物之德比擬天運終始,可以側(ce) 麵證明《洪範》五物處原來是“五材”。另外,今傳(chuan) 本司馬遷《史記》引《尚書(shu) ·洪範》,亦當是後隨《洪範》同改,《洪範》之改晚於(yu) 司馬遷(司馬遷很清楚“五行”為(wei) 何,述鄒衍也是五德論概念,非五行論概念),劉向演繹《洪範》,則是鄒衍、董子之類的玩法了,演繹得特別高超。

【林桂榛】《荀子·性惡》就是一個(ge) 改了表麵措辭字眼(不善→惡),而實質內(nei) 容改不了的活證。改得了“不善”字眼,改不了論證性不善(開篇即言人有欲常致壞行壞果以駁孟子性本善論)、人性本貌或原點為(wei) 資樸無善惡的係列論證之措句。——大家覺得《洪範》、《性惡》訛字是天方夜譚,我覺得是古書(shu) 傳(chuan) 抄史上真實的曇花一現。

【周啟榮】你是猜測《洪範》原來不是“五行”而是“五材”,是後如抄錯或自作聰明改了!今本史記、漢書(shu) 引《洪範》都作“五行”!你是猜測畢竟還是猜測,需要證明《尚書(shu) 》、《史記》、《漢書(shu) 》都同樣抄錯,或被纂改了!

【林桂榛】當然是我個(ge) 人胡說八道獨家言,毫無保票,留給曆史。“五行”的真正文獻謎案焦點,就在《洪範》,其他不是焦點。

【周啟榮】你提出的觀點可備一說!直到有更有力的證據再討論!目前仍屬於(yu) 猜測階段,沒蓋棺定論!

【林桂榛】曆史從(cong) 來沒有永久棺材,沒有永恒,都會(hui) 腐爛重生!

【周啟榮】是的!棺蓋了還會(hui) 有盜墓者。

【林桂榛】周老師幽默。

【周啟榮】棺永遠蓋不住因為(wei) 後來學者必須在死裏整!

 ̄ ̄ ̄ ̄ ̄ ̄ ̄ ̄ ̄ ̄ ̄ ̄ ̄ ̄

【周啟榮】@林桂榛  我認為(wei) 《左傳(chuan) 》昭公二十三年的“五行”即“五祀”,即“五神”,更正確說,掌管五材之神,算不算與(yu) 天道有關(guan) ?你怎麽(me) 看?

【林桂榛】周老師,手頭無注疏書(shu) ,不敢亂(luan) 說。白文修辭上,“則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氣,用其五行”,氣就天,行就地,注家好像說該“五行”是五材金木水火土?《左傳(chuan) 》好像三處“五行”,得仔細考量。

【周啟榮】@林桂榛  對不起,應該是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實列受氏姓,封為(wei) 上公,祀為(wei) 貴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後土。”

【林桂榛】@周啟榮  《左傳(chuan) 》這個(ge) “五官—五祀”跟《白虎通·五祀》說的“祭五祀、順五行”應該類似。都配五時五材五位等去祭祀,還配髒腑,與(yu) 《黃帝內(nei) 經》髒腑論類似了。

《白虎通·五祀》:五祀所以歲一遍何?順五行也。故春即祭戶。戶者,人所出入,亦春萬(wan) 物始觸戶而出也。夏祭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養(yang) 也,夏亦火王,長養(yang) 萬(wan) 物。秋祭門。門以閉藏自固也,秋亦萬(wan) 物成熟,內(nei) 備自守也。冬祭井。井者,水之生藏任地中,冬亦水王,萬(wan) 物伏藏。六月祭中溜。中溜者,像土在中央也,六月亦土王也。故《月令》春言“其祀戶,祭先脾”,夏言“其祀灶,祭先肺”,秋言“其祀門,祭先肝”,冬言“其祀井,祭先腎”,中央言“其祀中溜,祭先心。”春祀戶,祭所以時先脾者何?脾者,土也,春木王煞土,故以所勝祭之也;是冬腎,六月心,非所勝也,以祭何?以為(wei) 土位在中央,至尊,故祭以心。心者,藏之尊者。水最卑,不得食其所勝。

【曹景年】林老師書(shu) 裏第14條有意思(插圖略),如果說四時是指生長收藏,那五行豈不是指寒暑燥濕風?

【陳緒平】不是這個(ge) 意思吧?

【曹景年】寒暑燥濕風,五種與(yu) 天氣有關(guan) 的自然現象。從(cong) 這個(ge) 角度看,五行或許是指五種氣,寒氣暑氣等,五行與(yu) 四時相關(guan) ,而又不同,二者同指天道言。

【陳緒平】二者同指天道言——好像也可以這樣逐一對應的理解嗎?

【曹景年】林老師關(guan) 於(yu) 五行的資料搜集很全麵,如果將這些資料綜合起來研究,差不多可以摸清五行的真相。

【陳緒平】四時五行值得花大力氣做好,期待林老師的成果。

【林桂榛】《內(nei) 經》很複雜,有些章句裏“五行”就是“天行”義(yi) ,全書(shu) 是揉合的“五行”,不全是金木水火土。人體(ti) 髒腑分金木水火土,比附之方術類也。

【林桂榛】@曹景年   寒暑燥濕風,五種與(yu) 天氣有關(guan) 的自然現象——寒暑是熱量(昜)多寡變化,燥濕是水分(侌)多寡變化,風或氣是大氣運行(攜帶侌昜即攜帶水熱,尤其風攜帶熱量迅速運行之功效)。此即古語所謂陰陽變化或變遷問題,中國古人最初以“陰陽”與(yu) 時曆性的“四時五行”描述天道自然運轉或地球大地生息,並統於(yu) 《周易》之“易”字,相當高明(如《易傳(chuan) 》),孔子真的了不起,《易傳(chuan) 》思想了不起!

 ̄ ̄ ̄ ̄ ̄ ̄ ̄ ̄ ̄ ̄ ̄ ̄ ̄ ̄

【林桂榛】轉發:

[林桂榛]比如,“苟日新”從(cong) 古材料中知道,是“茍日新”,破了千古大妄。——二gou字實一也,繁體(ti) 還寫(xie) 作茍。艸頭分寫(xie) 或連寫(xie) ,正常現象,沒有什麽(me) 千古真妄吧。

[姚海濤]我意思主要是朱子解“苟”為(wei) “誠”,假設之詞語。大誤。而當解為(wei) “敬”,也就是茍。而讀音與(yu) 敬同,而不是狗音。

[林桂榛]廖名春老師好像說是敬,忘記出處了。應該是敬。苟日新,莫名其妙。

[林桂榛]討論裏你沒說完,我看糊塗了。

[姚海濤]沒事兒(er) 。我從(cong) 武漢大學肖聖中的《古文字學》課上,聽到,其實顧炎武、黃侃,清代學人,都知道朱子錯了。

[林桂榛]這是篇文作者引銅器銘文之文句吧,誰最早提出是“敬日新”,可以查查。

[姚海濤]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顧炎武甚至說,這三句話,全是押韻。所以,從(cong) 音韻學角度,必須讀敬。

[姚海濤]我明天發你截圖,前賢所論甚妙。

[林桂榛]好的。讀古書(shu) ,不懂清儒式訓詁或古文字,麻煩大了,經常鬧笑話!當然,亂(luan) 訓詁的笑話一樣多!

[林桂榛]照你提供的材料,茍應該是敬的初字,如果它不讀苟的話。

[姚海濤]是的。

 ̄ ̄ ̄ ̄ ̄ ̄ ̄ ̄ ̄ ̄ ̄ ̄ ̄ ̄

【周啟榮】“五行”一詞在先秦文獻中,其中一個(ge) 涵義(yi) 指五種天(自然界)的“氣”,學者早就知道了!

【曹景年】寒暑燥濕風嗎?

【周啟榮】@曹景年  接近董仲舒:“五行之隨,各如其序,五行之官,各致其能。是故木居東(dong) 方而主春氣,火居南方而主夏氣,金居西方而主秋氣,水居北方而主冬氣。是故木主生而金主殺,火主暑而水主寒。”

【林桂榛】天行推氣,順天行氣,秦漢儒早知之!因為(wei) 天行及描述天行(黃道)的幹支數術尤其常數五/十、六/十二乃至再倍數二十、二十四,還有36、72、60、90等分年日數,組合成龐大的天人萬(wan) 物論體(ti) 係,搭配得簡直無所不包。

【林桂榛】因天行而布萬(wan) 物,因天數而配對萬(wan) 物,萬(wan) 物以數賅,這是一個(ge) 華夏先哲極其正常普遍的思維模式。

轉:終於(yu) 找到「宮商角徵羽」最全的代表琴曲,養(yang) 生從(cong) 聽覺開始

【周啟榮】“五行”指“氣”。董仲舒:“人本含六律五行氣而生。”王充:“凡變復之道,所以能相感動者,以物類也。有寒則復之以溫,溫復解之以寒。故以龍致雨,以刑逐暑,皆緣五行之氣,用相感勝之。”

【林桂榛】五行之氣實是周年十變之氣,隻是漢儒未必如此準確理解(受鄒子以來的影響)。董仲舒“五行氣”是金木水火土氣還是周年天幹十節之氣?要反複仔細推敲章句!漢儒言順天行氣,是漢儒不敢把先秦所有文獻的“五行”都凝固地解為(wei) 金木水火土五物,他們(men) 知道很多地方的“五行”是就天行而言的,故如此靠過去,靠到天行上……孔子教六藝之數,不僅(jin) 象希臘一樣是度量衡的數,更是曆法之數,曆法才是根本,如恩格斯《自然辯證法》說的一樣。中國幾何的勾股定理,正是觀日測影之數學的發現,曆法是數學發展重要源頭!(《周髀算經》講勾股,講勾股就是講觀日測影之數學。)

【林桂榛】@周啟榮  五行概念=(直接等於(yu) )氣概念,文本理解完全錯誤。

【周啟榮】要看在哪篇文本出現!

【周啟榮】王充“社、土也,五行異氣”,王充錯了嗎?王充是反對鄒衍陰陽五行論的,但他對“五行”這個(ge) 詞也用來指“氣”,星、指“物”。“且一人之身,含五行之氣”;“星有五,五行之精,金、木、水、火、土各異光色”;“水火燒溺,凡能害人者,皆五行之物”。在一個(ge) 人的著作裏,“五行”一詞也可以同時出現幾個(ge) 字麵上不同的涵義(yi) !不能執著“五行”必須指“本義(yi) ”或某一個(ge) 涵義(yi) !

【周啟榮】@林桂榛  我現在把你對文獻解讀的方法命名為(wei) “本義(yi) 訓詁法”以便區分不同的解讀方法!

(荀子學園 2020.12.17)

 

【陸建華】@周啟榮  五行跟五行之氣不是一回事吧?根據五行之氣,判定五行指氣,不對吧?

【周啟榮】@陸建華  先要決(jue) 定是討論哪個(ge) 文本?

【陸建華】不要看上下文,把五行之氣解為(wei) 五行都是不對的。

【周啟榮】你是說:五行之氣的“五行”是否指“五氣”需要由上下文來決(jue) 定。是嗎?

【陸建華】你根據五行之氣,判定五行指氣,我認為(wei) 是不對的。這不需要看上下文。

【周啟榮】@陸建華  王充是反對鄒衍陰陽五行論的。但他對“五行”這個(ge) 詞也用來指“氣”,星、指“物”。“且一人之身,含五行之氣”;“星有五,五行之精,金、木、水、火、土各異光色”;“水火燒溺,凡能害人者,皆五行之物”。在一個(ge) 人的著作裏,“五行”一詞也可以同時出現幾個(ge) 字麵上不同的涵義(yi) !不能執著“五行”必須指“本義(yi) ”或某一個(ge) 涵義(yi) !

【周啟榮】@陸建華  五行是否指“氣”看語境!上麵不說了嗎?

【林桂榛】五行氣、五行之氣,五行=氣。類似:男女情,男女之情,男女=情。——這是啥修辭判斷?這不是邏輯問題,是漢語修辭問題!

【林桂榛】周老師不要老說我是什麽(me) 頑固的“本義(yi) ”訓詁法,概括不對。漢語修辭,得高度注意,得有章法,不能亂(luan) “訓詁”或“語境”!

【陸建華】由五行之氣判斷五行指氣,按照您的說法,“您的書(shu) ”就是指“您”?

【林桂榛】@陸建華  讚! 

【周啟榮】修辭法固然需要考慮!

【周啟榮】@陸建華  五行是否指“氣”看語境!上麵不說了嗎?具體(ti) 討論哪一句?

【陸建華】不論討論哪一句,您根據五行之氣,判定五行指氣,都是不對的。

【周啟榮】王充這句:“且一人之身,含五行之氣”。

【林桂榛】王充:“社、土也,五行異氣”——這裏五行異氣,無論天行五行,還是五德之材的五行,都五行≠氣!什麽(me) 語境雲(yun) 雲(yun) ,不管用!修辭不明,啥語境都白搭。

【陸建華】@周啟榮  王充這句:“且一人之身,含五行之氣。”這個(ge) 五行之氣,說明五行指氣?

【周啟榮】@陸建華  是的!在王充這一句裏“且一人之身,含五行之氣”的“五行”指氣!

【林桂榛】王充這句:“且一人之身,含五行之氣”——金木水火土之氣,或者《禮運》“播五行(十節)於(yu) 四時”、“五行(天行)之秀氣”,如此而已。(天行分十、五之節)

【陸建華】@周啟榮  按照您的邏輯,“您的書(shu) ”指“您”?

【林桂榛】五行的內(nei) 涵事物是指“氣”,這是一個(ge) 前所未有的經學發明或訓詁。

【曹景年】一人之身,含五行之氣,強調一與(yu) 五的差別。意為(wei) ,一個(ge) 人的身體(ti) ,還有五種氣。如同說,一個(ge) 人,占了五間房,五間,是不是指房?

【姚海濤】五行之行,不是量詞,五間之間是量詞。

【林桂榛】這種基本修辭問題,不能亂(luan) 來,否則離譜!

【曹景年】某某之某,不一定是某某的某這種從(cong) 屬關(guan) 係,也可能是同義(yi) 並列關(guan) 係,這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比如四部之書(shu) ,就是指四部書(shu) ,書(shu) 就是指的四部。

【林桂榛】四部之書(shu) ,“四部”修飾或限定“書(shu) ”,此“書(shu) ”則言四部範圍內(nei) 的書(shu) 。但是,依然不能由此得出“四部=書(shu) ”或“書(shu) =四部”的普遍判斷。“四部=四部類”,專(zhuan) 有名詞,特指某編書(shu) 藏書(shu) 之書(shu) ,四部書(shu) 即指該類;但“四部”在語言上不是書(shu) ,是四類的意思。五行氣也是五行之氣,五行未必=氣,五行也未必=五,五個(ge) 行而已,哪五個(ge) 行?具體(ti) 再研究,看孔子、孟子、鄒子及其以後的人怎麽(me) 說,看究竟他作者想說什麽(me) ,想修辭表達什麽(me) ,懷抱著什麽(me) 觀念?

【曹景年】四部是書(shu) ,五行是氣——四部是書(shu) 的一種,五行是氣的五種,這樣理解合適嗎?

【林桂榛】四部之部書(shu) ,五行之行氣,不是五部書(shu) ,也非四行氣。

【周啟榮】@林桂榛  “五行氣也是五行之氣,五行未必=氣,五行也未必=五,五個(ge) 行而已,哪五個(ge) 行,具體(ti) 再研究”——這話說得太好了!我同意!既然你承認“五行”一詞的涵義(yi) 不是確定的,那麽(me) 堅持先秦文獻裏的“五行”必須指曆法便自相矛盾了!

【林桂榛】@周啟榮  周公啊,語言是演變的,所以我們(men) 在探討怎麽(me) 具體(ti) 演變嘛。先秦、秦漢文獻那麽(me) 多,誰說“五行”全是天行曆數含義(yi) 啊,那太蠢了,沒人看得下去的!

 ̄ ̄ ̄ ̄ ̄ ̄ ̄ ̄ ̄ ̄ ̄ ̄ ̄ ̄

【周啟榮】@陸建華 @林桂榛  “陰陽之氣”的陰陽理解為(wei) 氣可以嗎?

【陸建華】“陰陽之氣”這個(ge) 詞出自哪裏?

【周啟榮】@陸建華  這是另一個(ge) 問題。

【陸建華】所以,討論不能離開原來的主題。

【周啟榮】我沒有,原來一直討論“五行”的涵義(yi) ,不是嗎?

【陸建華】您現在要討論“陰陽之氣”了。

【周啟榮】“陰陽之氣”的陰陽理解為(wei) 氣可以嗎?你還沒回答這問題?

【陸建華】“陰陽之氣”這個(ge) 詞出自何處?您先把出處搞出來,我們(men) 再來討論之。

【林桂榛】漢代有陰陽氣的說法。

【陸建華】另外,討論“陰陽之氣”,跟討論五行之氣,是兩(liang) 回事。

【周啟榮】@陸建華  “陰陽之氣”見於(yu) 莊子、文子、大戴禮記、周禮、春秋繁露、黃帝內(nei) 經……

【周啟榮】@林桂榛  所以我們(men) 在探討怎麽(me) 具體(ti) 演變嘛。先秦、秦漢文獻那麽(me) 多,誰說“五行”全是天行曆數含義(yi) 啊,那太蠢了——這就對了!我們(men) 現在同意“五行”一詞在先秦文獻裏有多個(ge) 涵義(yi) !那我們(men) 的討論可以停止了!

【林桂榛】@周啟榮  光知有多個(ge) 含義(yi) 不算高明,查古籍原書(shu) 或查訓詁辭書(shu) 統計羅列即可做到……把這些不同含義(yi) 的來龍去脈搞清楚,把觀念或學說的流變史清晰搞透真相,才是真正的曆史學家。菜單羅列學問,不算破案學問!

【周啟榮】@林桂榛  菜單羅列學問,不算破案學問!——我同意!

【林桂榛】大家齊努力!

【陸建華】史料中要有“陰陽之氣”這四個(ge) 字。

【周啟榮】去《中國哲學書(shu) 電子計劃》一檢索便有了!

【陸建華】您檢索一個(ge) 出來。

【周啟榮】我已經做了,“陰陽之氣”見於(yu) 莊子、文子、大戴禮記、周禮、春秋繁露、黃帝內(nei) 經……

【林桂榛】補:“陰陽氣”有19見,“陰陽之氣”有39見,檢索見:https://ctext.org/pre-qin-and-han/ens

【陸建華】因為(wei) 陰陽有時指陰氣、陽氣,所以,陰陽之氣指陰陽二氣。

【周啟榮】你的問題是什麽(me) ?

【陸建華】五行指啥都沒搞清楚,光憑五行之氣就不能判斷五行是氣。如果前文有金氣、木氣、水氣、火氣、土氣等說法,後麵出現“五行之氣”,我們(men) 能判斷五行是氣。當然,不需要出現“五行之氣”,也能判斷五行是氣。

【陸建華】我是就“五行之氣”進行討論的。

【周啟榮】@陸建華  上麵林老師已經同意:“秦漢文獻那麽(me) 多,誰說‘五行’全是天行曆數含義(yi) 啊,那太蠢了”。同樣道理,沒有人說:“五行”一定指“氣”!大家繼續努力研究!

【陸建華】好的,大家繼續努力,謝謝!

【周啟榮】@陸建華  大家努力!

 ̄ ̄ ̄ ̄ ̄ ̄ ̄ ̄ ̄ ̄ ̄ ̄ ̄ ̄

【林桂榛】古人知道天地定位(地球情況)、火水相射(日地關(guan) 係)、陰陽相推(水熱運轉)、大氣運轉(尤其風之氣),講陰陽氣完全正常,是一個(ge) 完整的天道論體(ti) 係裏的概念。後儒或他學,把氣脫離地球大氣層運動而進步本源化或終極化去講,進一步玄化去講,已非《易傳(chuan) 》或孔子的陰陽五行天道論了,是玄學或道學化的哲學理論了,清儒什麽(me) 幾大家也沒逃出此窠臼,秦漢以來尤其漢魏隋唐以來根深蒂固。大家一起努力來研究發展真相,一起給中國觀念史、學說史、理論史破案辨真。

【謝永鑫】請教老師們(men) 兩(liang) 個(ge) 問題:一,興(xing) 於(yu) 詩,這個(ge) 興(xing) 字,文字學上如何理解。二,子醜(chou) 寅卯這十二時辰,是如何演變出來的。

【林桂榛】興(xing) 者起也,起於(yu) 詩,六藝詩教為(wei) 首,或情感詩教興(xing) ?沒看注疏,純粹信口開河胡扯。第二個(ge) 問題,完全是個(ge) 謎,幹支名的來源問題是個(ge) 謎,比五行概念還謎,太難了!

【林桂榛】總體(ti) ,天幹名來自十月製曆法的十日即十節,大體(ti) 靠譜。地支十二名,馮(feng) 時《百年來甲骨文天文曆法研究》曰商代不以十二地支命名一晝夜之十二時辰,但亦肯定商代已以十二地支單獨紀日。我推測十二地支名來源於(yu) 十天幹下每月36日三分後的12日之名,3個(ge) 地支為(wei) 一個(ge) 天幹,十個(ge) 天幹為(wei) 一周年。天幹布節為(wei) 十,地支布日為(wei) 十二,每年布十天幹,每幹布3個(ge) 十二支。後來幹脆演繹為(wei) 天幹地支搭配為(wei) 60日,6個(ge) 幹支為(wei) 一周年(整年360日),再加歲末日子,無限地搭配以記日子,避免幹支名黃道同一日子重複(每個(ge) 黃道日或許幹支不一樣,但有幹支,可記數,可占卜)。至於(yu) 十二地支名配生肖稱年份,或來自星占術,來自歲星星占術(歲星周天為(wei) 地球十二年左右),具體(ti) 得深入研究,目前說法很多,所謂民間大師說法更多了,看不過來。

【曹景年】興(xing) 於(yu) 詩,立於(yu) 禮,成於(yu) 樂(le) ,講的是一套演習(xi) 禮儀(yi) 的程序,興(xing) 於(yu) 詩,即以詩作開頭,興(xing) 起,就像現在的晚會(hui) ,開頭來段歌舞暖場。我也是信口開河說說。

【曹景年】十月製曆法,一年分十個(ge) 月,那麽(me) 這個(ge) 所謂的月與(yu) 月亮無關(guan) ,故不能稱月,那該稱什麽(me) 呢?十個(ge) 什麽(me) ?

【林桂榛】十月是今天簡便說法,古人就叫十日五行!

【曹景年】那是不是一年不是分十份,而是直接分五份?一份叫一行?

【林桂榛】分五分十沒有實質差別,皆先十等分,獨手為(wei) 五,雙手為(wei) 十,十為(wei) 大,五為(wei) 小,故習(xi) 慣以五行代稱十日(十月),正常語言發展現象。

【曹景年】十月曆與(yu) 漢代實行的以十月為(wei) 歲首,有沒有關(guan) 係?

【林桂榛】應沒什麽(me) 關(guan) 係吧,周代十月曆法已實際消亡,何況漢代啊!古人以冬至為(wei) 歲首(冬至很容易判定,這是天文觀測之必然),冬至為(wei) 歲首,遠古常態,《孔子》電影裏也講冬至。(準確說是冬至日)

【林桂榛】“旬”這個(ge) 字至今殘留有十日義(yi) ,實際“旬”字為(wei) 太陽周天一圈的意思(看金文旬字即明),這是對太陽視運動進行曆數概括的數量觀念。

【曹景年】冬至和夏至是曆法中最具有標誌意義(yi) 的兩(liang) 天,如果十月曆以冬至為(wei) 歲首,就是說冬至是第一行的第一天,但夏至就不好安排了,它不是任何一行的第一天。也就是說,五行中,除了第一行第一天有意義(yi) 外,其餘(yu) 皆無天文學意義(yi) 。

【林桂榛】補:也有曆數意義(yi) ,起點是冬至日而已,冬至日為(wei) 黃道拐點,北半球易觀測。

【林桂榛】十幹每幹統攝36日,五行每行統攝72日,古文獻很清楚!古人以周年十節(36×10)為(wei) 十日,又簡為(wei) 五行(72×5),再加5/6日餘(yu) 數,故曰“反複其道,七日來複”、“歲遷六日,終而複始”、“(天運之)複,其見天地之心”。這是很清晰的問題,不是什麽(me) 奇怪或奧秘,周孔時代小學生都知道這玩意兒(er) !後儒理解不了,尤其理解不了《易傳(chuan) 》很多說天文的句子,並且自作聰明瞎扯一通一堆,那是後儒的固陋問題(《易傳(chuan) 》出自子木、子弓一派無疑)。

【林桂榛】天行,五行,實皆就太陽行而言(即黃道往複之行)。乾卦“天行健”,就是敘述太陽之類的天體(ti) 之德,於(yu) 萬(wan) 物有德澤的太陽“自強不息”,君子法之!

【林桂榛】劉向《說苑·辨物》:“所謂五星者,一曰歲星、二曰熒惑、三曰鎮星、四曰太白、五曰辰星。欃槍彗孛,旬始枉矢,蚩尤之旗,皆五星盈縮之所生也。五星之所犯,各以金木水火土為(wei) 占。”

那種認為(wei) 金木水火土類五行具體(ti) 名來自金木水火土五星名的說法,是完全錯誤的(包括《尚書(shu) 》大家劉起釪如此解“五行”)。五星,無論哪幾種星哪幾顆星,原有特名,有名稱的,後因星占術,以人間金木水火土簡易別稱之。五星名金木水火土是從(cong) 地到天,而非從(cong) 天到地,更非從(cong) 地(五材)到天(五星)再入地(五材)繞幾道彎子而得了金木水火土五名。鄒衍以人間常見的金木水火土五物之德去比擬天運天行之消息消長(天德五,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交剝相替),正是“五行”名金木水火土乃由地入天概念演變之第一等的最好證明或證據。

【林桂榛】王充《論衡·說日》:禹貢《山海經》言:“日有十,在海外。東(dong) 方有湯穀,上有扶桑,十日浴沐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淮南書(shu) 》又言:“燭十日。堯時十日竝出,萬(wan) 物焦枯,堯上射十日。”以故不竝一日見也。世俗又名甲乙為(wei) 日,甲至癸凡十日……夫日猶月也,日而有十,月有十二乎?地無十火,天安得十日?然則所謂十日者,殆更自有他物,光質如日之狀,居湯穀中水,時緣據扶桑,禹益見之,則紀十日。……

王充《論衡》裏頭有不少科學內(nei) 容,《說日》嚴(yan) 駁十日說,竟不知古十日說乃堯舜黃帝以來天幹十日曆數說之殘跡也,王充與(yu) 真正科學家與(yu) 曆史學家還有距離。

(以上18日)


(荀子學園 2020.12.12-18)


▲全文圖文版詳見:

 

責任編輯:近複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