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楊朝明作者簡介:楊朝明,男,西元1962年生,山東(dong) 梁山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曆史學博士。現任孔子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一屆山東(dong) 省政協常委,第十四屆中國民主促進會(hui) 中央委員,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兼任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副理事長等社會(hui) 職務。出版《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八德詮解》等學術著作20餘(yu) 部。 |
今天怎樣讀《論語》
作者:楊朝明(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表,原載《中國政協》2020年第17期
《論語》全文不到一萬(wan) 六千字,然而這樣短短一部書(shu) 卻是我們(men) 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的卓越代表。兩(liang) 千多年來的泱泱中華,從(cong) 鄉(xiang) 野農(nong) 夫到莘莘學子,無數人在童蒙之初便開始記誦“子曰”之章。《論語》作為(wei) 孔子言論的選編,是孔子儒學最早也最為(wei) 重要的典籍。無論從(cong) 文明的體(ti) 係結構,或是客觀的曆史實踐來看,我們(men) 在當今要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理解中國智慧,進一步走進“思想的中國”“學術的中國”,最重要的基礎便是讀懂《論語》。
《論語》所代表的是一個(ge) 文化體(ti) 係、價(jia) 值體(ti) 係
當我們(men) 手捧《論語》,涵詠其中的篇章字句,首先要知道它並非僅(jin) 僅(jin) 是一套古老的知識,其所彰顯與(yu) 代表的,是一種鮮活的文化的風貌、一種文明的樣態。曆經千百年的考驗,舉(ju) 世公認孔子是與(yu) 蘇格拉底、柏拉圖、釋迦牟尼等齊名的人類最偉(wei) 大的思想家。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文明,是與(yu) 基督教文明、伊斯蘭(lan) 文明等相呼應與(yu) 並峙的基本人類文明樣態。
《論語》智慧的形成,不似一些地域性文明或者思想家的天才創造那樣帶有曆史的偶然或個(ge) 人化的色彩,它的孕育與(yu) 誕生根植於(yu) 廣闊深厚的文化土壤,有其曆史的必然性。考古材料的發現證實,孔子以前中國古文明的發展曆程與(yu) 發達程度遠遠超出了很多人的設想。孔子能夠並且確實做到“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正在於(yu) 在孔子以前的上古中華文明已經有著漫長的積澱與(yu) 傳(chuan) 承。以《論語》為(wei) 代表的儒家思想,並非孔子個(ge) 人的向壁虛構或是一時之想。孔子不是“拉曆史倒車”,而是充分尊重與(yu) 重視先王聖賢的寶貴實踐經驗與(yu) 文化創造。他回顧曆史,審視來路,是為(wei) 了更好地看清未來的進路。
因此,《論語》之中蘊藏的並非一套老舊的、遠離現實生活的、可有可無的荒僻知識。千載上下,心同理同。《論語》來自於(yu) 並且反映了中華先民對於(yu) 宇宙人類、社會(hui) 人倫(lun) 、群己之間等根本問題的誠摯思考。這樣一個(ge) 文化體(ti) 係、價(jia) 值體(ti) 係,即便“百姓日用而不知”,千百年來也始終影響著又映照著中華大地上每一個(ge) 人的一生行藏。
《論語》是一部著作而非一般的“對話錄”
依照慣常的說法,《論語》是孔子的言行記錄,是一部“語錄體(ti) ”書(shu) 籍。關(guan) 於(yu) 《論語》的成書(shu) ,《漢書(shu) ·藝文誌》稱其為(wei) 孔子逝世後“門人相與(yu) 輯而論纂”而成,“論纂”或“論語”之“論”何意?我們(men) 往往對此認識不夠深入確切。
在《漢書(shu) ·藝文誌》之前,孔子後裔孔安國在談到《孔子家語》的編輯時曾提及:“弟子取其正實而切事者,別出為(wei) 《論語》,其餘(yu) 則都集錄之,名之曰《孔子家語》。”說《論語》具有“正實而切事”的特點,這是因為(wei) 弟子“取”自有關(guan) 孔子的“谘訪交相對問言語”。可見“論”與(yu) “取”的含義(yi) 近似,有“選擇”“別擇”之意。在當時,這一用法較為(wei) 普遍,如《國語》:“權節其用,論比協材。”《論語》之“語”字,《說文解字》則曰“論也”,《廣雅》曰“言也”。原來,“論語”的意思是選擇言論,“論語”即指揀選出來的論述。
孔子去世以後,“儒分為(wei) 八”。弟子後學傳(chuan) 習(xi) 師說,亟需匯集選編孔子遺說的寶貴內(nei) 容,《論語》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編輯而成。《論語》中的字句與(yu) 思想屬於(yu) 孔子,而我們(men) 也要認識到《論語》文本同樣反映了《論語》編者對於(yu) 孔子的理解。不論以常理推斷還是學術研究的證實,《論語》材料的選輯、整理、編纂都有著一個(ge) 精心細致的過程,篇與(yu) 篇之間、章與(yu) 章之間絕非材料的隨意堆砌羅列。譬如《論語》的首篇首章,在此關(guan) 鍵位置是否僅(jin) 僅(jin) 講述了三個(ge) 毫無關(guan) 聯的話題?相信很多人已經不能滿意於(yu) 舊說。故而讀《論語》要整體(ti) 讀,不能支離破碎,不可斷章取義(yi) ,因為(wei) 它本身即是一個(ge) 有機的整體(ti) ,有其內(nei) 在前後貫通的聯係與(yu) 邏輯。
“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不是前人的夢囈
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還有人稱“天不生仲尼,萬(wan) 古如長夜”,這是對孔子與(yu) 《論語》思想價(jia) 值與(yu) 意義(yi) 的高度肯定。
中國作為(wei) 一種文明的客觀呈現,就像“中國”最初的出現就是一個(ge) 文化概念那樣,在漫長的曆史發展中,中華民族曆代不斷調整充實、因革損益,逐漸鑄就了自己的文明特征。中華先民思考人性和人的價(jia) 值這一根本性問題:作為(wei) 自然人,人人皆在父母的養(yang) 育和家庭成員的關(guan) 護下長大;作為(wei) 社會(hui) 人,人都首先屬於(yu) 自身的家庭家族,人總是要由家庭走向社會(hui) ,儒家便將家庭倫(lun) 理與(yu) 社會(hui) 政治倫(lun) 理打通,把人的自然情感進行社會(hui) 化的推展、應用與(yu) 詮釋,便形成了中國人的家國一體(ti) 觀念。《論語》正是這種思維成果的最佳呈現。
既然家國是統一與(yu) 同構的,那麽(me)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就應成為(wei) 每個(ge) 社會(hui) 成員的共同理想。《論語》重視這種信念及其養(yang) 成,注重“誌於(yu) 學”“誌於(yu) 道”,強調遵道而行,循禮而動,立身處世以孝悌為(wei) 本,以忠恕之道推己及人。為(wei) 了更好做到這些,儒家注重父兄對於(yu) 子弟、君上對於(yu) 臣下的榜樣引領,為(wei) 政以德,政者正也。孔子一生求道,希望天下有道。他追慕聖賢,希望培養(yang) 更多明是非、知榮辱、敢擔當的君子,成就更多有格局、有境界、能引領的大人。
以上思想完整細致地展現於(yu) 《論語》之中。就像前麵我們(men) 已經強調的那樣,《論語》與(yu) 儒家思想絕不僅(jin) 僅(jin) 是一套知識、一件博物館裏陳列的故物,而是活生生的行動的綱領與(yu) 信仰的啟迪。它向我們(men) 展示了儒家士人如何培養(yang) 個(ge) 人進而培育更好社會(hui) 的完整邏輯、方向與(yu) 具體(ti) 步驟,因此古人稱“半部《論語》治天下”確實不為(wei) 過。
讀《論語》必須超越疑古、正本清源
讀《論語》,會(hui) 遇到許多耳熟能詳卻在理解上分歧很大的句子,這些句子因為(wei) 簡單而更易被歧解與(yu) 望文生義(yi) ,很多解釋也確實背離了《論語》本來的語境與(yu) 時代精神,沾染了解釋者個(ge) 人的取向與(yu) 趣味,嚴(yan) 重影響了對《論語》、對孔子、對儒學的整體(ti) 認識。
令人欣慰的是,最近幾十年出土的大批早期文獻,“激活”了不少傳(chuan) 世文獻,幫助我們(men) 更新了對於(yu) 早期文明的認識。把《論語》與(yu) 孔子整理的先王政典、詩書(shu) 禮樂(le) 以及相關(guan) 古代文獻相對讀,能夠更好地走進《論語》原初的思想世界。
先秦時期是儒學的創立與(yu) 形成期,儒學主張“修己安人”和“仁政”“德治”,強調權利與(yu) 責任的對等,具有顯著的“道德性”。然而秦漢以後的帝製時代中,儒學與(yu) 社會(hui) 政治結合,適應了專(zhuan) 製統治的需要,不斷強調與(yu) 強化君權、父權和夫權的一端,這一階段的儒學已經發生蛻變,帶有顯著的“不平等”色彩,因而“缺乏平等意識和自由理念”,與(yu) 現代社會(hui) 格格不入。
近代以來,中國開始了對於(yu) 儒學與(yu) “民族性”的反思。如,新文化運動便將矛頭直指孔子,借以抨擊儒學和傳(chuan) 統文化。“全盤性反傳(chuan) 統主義(yi) ”,客觀上主要針對的正是被扭曲了的帝製時代中的儒學主張。可以說,近代以來乃至於(yu) 當今人們(men) 對於(yu) 孔子儒學的理解,尚帶有明顯的過渡性特征。今天讀《論語》,學儒學,需要明辨儒學在帝製時代出現的偏頗和扭曲的部分,回歸先秦本初的語境,正本清源把握精神實質。如此方能發揮孔子思想經世化民的作用,儒學的天地才會(hui) 更加澄淨。
要結合自身與(yu) 社會(hui) 實際品讀《論語》
怎樣讀《論語》,宋代的大儒程朱都強調落到“修身”的實處。朱熹推崇二程子的說法,提醒人們(men) 不能浮於(yu) 文字表麵,指出“若以語言解著,意便不足”。因此,要“熟讀玩味”,將個(ge) 人的感受、疑惑、反響置入其中,認真體(ti) 會(hui) 孔子本人以及《論語》編者“之意”,“句句而求之,晝誦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氣,闕其疑”,把“《論語》中諸弟子問處便作自己問,聖人答處便作今日耳聞”,真正做到與(yu) 聖賢為(wei) 友,與(yu) 聖賢同行。
讀《論語》絕不能止於(yu) 文辭。所以朱子強調讀《論語》既要曉其文意,熟讀深求,更須自我對照,量度事物。學以致用就是要“知道”,理解其中之“道”。正所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隻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梁啟超也指出,人們(men) 讀《論語》當分修養(yang) 受用、學術研究兩(liang) 種目的,為(wei) 修養(yang) 受用,應當視《論語》如飯,最宜滋養(yang) 人。
如果將《論語》的學術研究比作“登峰”,修身實踐就可以視為(wei) “落地”。不言而喻,落地需要登峰,登峰為(wei) 了落地,二者應該統一起來。不少人覺得自己已然對《論語》有深刻認識,可謂登峰,然而隻有當具體(ti) 落地之時,方可以檢視自己是否真正登了峰。《論語》研究是真正高深的學術,也是實踐性很強的學問,就是因為(wei) 它需要而且可以走入人心。
讀書(shu) 有精有泛,而《論語》最宜精讀,它言簡義(yi) 豐(feng) ,真摯誠懇而意涵飽滿,它指示人生之路,助人明道修德。讀《論語》不可淺嚐輒止,浮在表麵就感知不到溫度。下學方可上達,用心讀經典,與(yu) 個(ge) 體(ti) 生命經驗相互映照鼓蕩。惟其如此,才能找到感覺,使傳(chuan) 統鮮活起來;才能“品味”出關(guan) 於(yu) 人生的“品位”,活出生命的精彩。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