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廬人文學術講座”第二期舉行 孫海燕研究員論儒家心學形成之助力

欄目:會議講座
發布時間:2020-11-23 18:52:49
標簽:慢廬人文學術講座

“慢廬人文學術講座”第二期舉(ju) 行 孫海燕研究員論儒家心學形成之助力

 

 

2020年11月13日下午,第二期“慢廬人文學術講座”在洙泗書(shu) 院慕聖文化如期進行。中山大學哲學博士、廣東(dong) 省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與(yu) 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孫海燕受邀擔任主講嘉賓。孫老師主要研究方向為(wei) 儒家哲學、中國思想史。本次講座,孫老師以“汲取‘禪悟’的力量——論儒家心學形成的一大助力”為(wei) 題,向與(yu) 會(hui) 聽眾(zhong) 分享了其在禪宗與(yu) 宋明心學方麵研究的感悟體(ti) 會(hui) 。

 

 

 

主講人孫海燕研究員

 

本次講座由山東(dong) 省泰山學者青年專(zhuan) 家、曲阜師範大學中華禮樂(le) 文明研究所所長宋立林教授擔任評議人,曲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碩士研究生李文文主持了本次講座。

 

 

 

與(yu) 談人宋立林教授(左)、主講人孫海燕研究員(中)、主持人李文文(右)

 

講座伊始,孫海燕老師首先分享了其二十年前寫(xie) 的一首小詩《聖哲的背影——為(wei) 孔子而作》(文末附送),向夫子致敬。隨後,孫老師以“朱陸之辯”這一學術史上有名的公案為(wei) 切入點,對陸九淵本人究竟“見”了什麽(me) “道”,從(cong) 而有了“叫板”朱熹底氣以及緣由進行了分析。通過多年思考,孫老師認為(wei) 朱熹與(yu) 陸九淵相比缺乏了某種開悟的東(dong) 西,開悟是一種由靜坐體(ti) 悟而證成的“理境”,它不僅(jin) 是陸九淵“心即理”“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等觀念的來源,也是其道德自信的力量源泉,宋明時期的許多心學家,正是力圖通過靜坐體(ti) 悟,先在心體(ti) 上求一個(ge) “頓悟”,然後努力將此悟境保任到現實的社會(hui) 實踐中去,最終臻於(yu) “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的聖境。孫老師進一步指出,這種靜坐體(ti) 悟中的“見道”法門,並不像很多心學家認為(wei) 的那樣,源自傳(chuan) 統儒家聖王的修身傳(chuan) 統,而是心學家不自覺地吸收佛家“禪悟”的結果。最後,孫老師總結說,佛教說終歸是一種出世間法,而儒家則是一種世間法。無論程朱理學還是陸王心學,都確然是儒非禪。隻是心學在形成過程中,比理學更多地汲取“禪悟”之力,而理學家更多地繼承了傳(chuan) 統儒家的理性精神。理學家要麽(me) 缺乏這種體(ti) 驗,即便有此體(ti) 驗,也於(yu) 此多不得力,朱子與(yu) 羅欽順,即是對這種“禪悟”淺嚐輒止,而又“知非即舍”的例子。這也是很多理學家批評心學家“近禪”“是禪”的主要原因之一。

 

 

 

與(yu) 談人宋立林教授(左)、主講人孫海燕研究員(右)

 

分享結束後,宋立林教授對講座內(nei) 容進行了評議。他指出,在理解宋明理學時,程朱理學和宋明心學的不同路徑,與(yu) 禪宗的漸悟、頓悟有形式上的相似性,但絕不止於(yu) 此。同時,宋老師提到了當下以陽明學為(wei) 代表的“國學熱”同朱子學的“不火”形成了鮮明對比,宋老師引領聽眾(zhong) 對此現象進行追問,並認為(wei) 這與(yu) 當下許多人務虛不務實有直接關(guan) 係。在評議禪語時,宋老師認為(wei) “禪悟”對絕頂聰明的人是有用的,而社會(hui) 大多數都是普通根基的芸芸眾(zhong) 生,這種隻適用於(yu) 極少數人的路徑顯然不足以擔當儒家提倡的常道。在此基礎上,他認為(wei) 朱子之路是儒家的正路。最後,宋老師向孫老師進一步追問,一是先秦儒學與(yu) 宋明儒學的關(guan) 係問題;二是儒學在當下的發展路徑究竟更傾(qing) 向理學還是心學,還是超越之前的道路。就以上話題,孫老師亦表達了自己的看法,雙方互有往來,表達生動,屢出妙語,也帶動了場下聽眾(zhong) 的思考。

 

 

 

活動現場

 

 

 

合影留念

 

最後環節,與(yu) 會(hui) 人員積極參與(yu) ,就本次講座表達各自的收獲、思考、以及不同的困惑。孫老師、宋老師對聽眾(zhong) 的問題逐一回應,討論氛圍熱烈而濃厚。至此,本次講座在熱烈討論的氛圍中圓滿落幕。

 

附:

 

聖哲的背影——為(wei) 孔子而作

 

孫海燕

 

千年又千年

您走了——

在泰山崩壞   梁柱摧折的雨夜

青碧的泗水

留不住

鬱鬱的尼山

留不住

當七十子灑淚相送

——轔轔的車聲

已駛過魯國郊外的那一脈山脊

消失在

春秋的黃昏暮色中

 

 

登東(dong) 山而小魯

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登來登去還能有什麽(me) 風景

天地玄黃  龍戰於(yu) 野

當季氏的庭院舞起僭越的八佾

您走了——

風雨雞鳴  席不暇暖

蔡陳鄭衛間

一路高揚起聖潔的大纛

為(wei) 這個(ge) 古老的民族

——尋渡

尋找那秋水畔的蒹葭

還有那

掩埋千年的堯舜遺骨

 

 

鳳鳥不至  河不出圖

雖然出了衛國

又入了衛國

入了陳國

又出了陳國

可好色者

卻總躲在城市的隱私處

不肯見人

北方有佳人    絕世而獨立

傾(qing) 國傾(qing) 城的姿容

暗淡了多少聖哲的青衫

 

 

自遠涉江湖

屈指又十年草青

身畔的顏回

早已風霜曆盡

隔岸的隱者

耕種在澤邊的渡口

楚狂接輿的歌聲

久久回蕩在耳際

夫子   在這沒有星星的夜晚

蒼生睡著

您是否

夢見了久違的周公?

 

 

無邊的曠野上

有北風凜冽

就讓問津歸來的子路

燃起熊熊的篝火

照亮周室郊畿的黑暗

驚走四圍奔走的無名獸(shou)

讓淘米的仲弓

修車的宰予

采蘑菇的子貢統統回來

以達旦的弦歌

向紛爭(zheng) 的俗世

莊嚴(yan) 宣告:

縱然正道滄桑

但我們(men) 不是

迷途的亂(luan) 世孤兒(er)

 

 

暮色漸濃

混同您厚重的身影

遮掩了水橫山疊的神州

那一晚

衛國傳(chuan) 來子路死難的消息

白發蒼蒼的您

也終於(yu) 不發一言

一個(ge) 人連夜趕到川上

參悟了逝者如斯

 

 

可從(cong) 此

一個(ge) 古老的民族

再也走不出

您偌大的衣冠

天地蒼蒼   禹跡茫茫

哦    夫子

是您的那一滴

淌在曆史深邃處的淚

滋潤了——

奔嘯千年的民族河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