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高東輝】追尋他鄉“真正的儒者” ——兼評嚴春寶博士的林文慶研究

欄目:思想評論
發布時間:2020-11-16 15:05:34
標簽:嚴春寶博士、真正的儒者

追尋他鄉(xiang) “真正的儒者”

——兼評嚴(yan) 春寶博士的林文慶研究

作者:張華 高東(dong) 輝(海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來源:《中國圖書(shu) 評論》2020年01期

 

1

 

儒學是內(nei) 嵌於(yu) 中國人生命氣質之中的一種世界性的文化資源,它像一座富礦,蘊藏著對現代人的精神生命、未來人類社會(hui) 發展有積極意義(yi) 的恒常價(jia) 值。[1]

 

關(guan) 於(yu) 儒家文化在當今世界的傳(chuan) 播及影響,是近年來學界探討較多的一個(ge) 話題。新加坡作為(wei) 華族人口占據多數的國家,儒家文化源遠流長、影響深遠。其中,享譽東(dong) 南亞(ya) 的新加坡土生華人、擔任私立廈門大學校長16年之久的林文慶博士,對儒學在新加坡的發展傳(chuan) 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鬱達夫稱其為(wei) “真正的儒者”“有學問而兼有道德的典型”。[2]

 

林文慶祖籍福建,是在新加坡出生的第三代華人,大學期間就讀於(yu) 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期間,因身為(wei) 中國人但不懂中國文化而感到羞愧,便開始自學中文、研讀古籍,在這個(ge) 過程中,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深深地吸引了他,民族自尊的喚醒促使他完成了自己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由此踏上了對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回歸之路,並窮其一生致力於(yu) 儒家思想的研究與(yu) 傳(chuan) 播。林文慶的一生充滿傳(chuan) 奇色彩,他是著名的醫生、稱職的立法議員、成功的企業(ye) 家、活躍的社會(hui) 改革家、頗有影響的教育家、儒家文化的積極倡導者。李光耀稱讚他是“兼通雙語、學貫中西的華人傑出典範”。在英屬馬來亞(ya) 殖民地,林文慶與(yu) 辜鴻銘、李光耀一起被稱為(wei) “英屬三聖”。然而,受曆史、政治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林文慶在中國遭遇了和新加坡截然不同的際遇。長期以來,國內(nei) 學術界甚少關(guan) 於(yu) 林文慶的學術層麵的專(zhuan) 門探討及研究,令人深感遺憾。

 

幸得嚴(yan) 春寶博士近年來對林文慶的研究,為(wei) 我們(men) 揭開了長期為(wei) 學術界所忽視的一段記憶。《一生真偽(wei) 有誰知:大學校長林文慶》是嚴(yan) 春寶博士關(guan) 於(yu) 林文慶研究的第一部學術性傳(chuan) 記,該書(shu) 集學術性與(yu) 資料性於(yu) 一體(ti) ,自出版後備受好評,不僅(jin) 入選《中華讀書(shu) 報》2010年“年度圖書(shu) 100佳”,還受到了香港鳳凰衛視中文台“開卷八分鍾”欄目的連續推介。[3]此後,嚴(yan) 春寶博士繼續搜集、整理了一批林文慶的中英文著述,並將其中最能代表林文慶儒學思想的部分文章編纂、翻譯成了中文版的《林文慶儒學文選譯注》(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2014年)以及中英文雙語版的Essays of Lim Boon Keng on Confucianism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s(《林文慶儒學文選》,Singapore:World Scientific,2015年)。正如香港中文大學梁元生教授所說,這三本著作的出版基本上奠定了嚴(yan) 春寶博士作為(wei) “林文慶研究專(zhuan) 家”的地位。[4]

 

2

 

《他鄉(xiang) 的聖人——林文慶的儒學思想》(以下簡稱《他鄉(xiang) 的聖人》)是嚴(yan) 春寶博士關(guan) 於(yu) 林文慶研究的第四部專(zhuan) 著,如果說前三部專(zhuan) 著是讓讀者“知道”了林文慶是“誰”,那麽(me) 《他鄉(xiang) 的聖人》一書(shu) 則是作者為(wei) 讓讀者更進一步深入“理解”林文慶為(wei) 儒學貢獻了“什麽(me) ”所做的最新努力。值得注意的是,嚴(yan) 春寶博士在研究林文慶的儒學思想時並不拘泥於(yu) 曆史學的思維方式,而是從(cong) 思想史的視角出發,將林文慶的儒學思想從(cong) 最初如何形成到內(nei) 涵特征再到最後的踐行一一道來,為(wei) 讀者還原了一個(ge) “真正的儒者”形象,對我們(men) 全麵、客觀、深入地認識林文慶,以及更進一步認識、理解儒家文化在新加坡的傳(chuan) 播發展,無疑有著重要的理論價(jia) 值和現實意義(yi) 。具體(ti) 來說,該書(shu) 主要有三個(ge) 特點:

 

第一,作者對林文慶的儒學思想進行了全麵係統的總結。作者首先從(cong) 林文慶儒學思想形成的源泉著筆,以“從(cong) 他鄉(xiang) 回望心靈的原鄉(xiang) ”對其儒學思想從(cong) 萌芽、發展、轉變乃至最終形成的過程進行了概括,進而指出“從(cong) 他鄉(xiang) ”到“原鄉(xiang) ”、從(cong) 西方基督教文化到中國傳(chuan) 統儒家思想轉變的動因,即是其作為(wei) 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的自我喚醒。在此基礎上,作者得出結論,林文慶的儒學思想在研究方法論上符合西方哲學的一般建構模式,但是在內(nei) 容上反映的核心思想卻是儒家的一係列原理和觀點,這種將西方哲學中的“理性”和“批判意識”與(yu) 中國哲學中的“體(ti) 悟”方式融為(wei) 一體(ti) 的儒學研究模式,可謂頗具特色。[4]61

 

第二,作者對林文慶儒學思想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進行了深刻解讀。林文慶雖然是一位接受過西方醫學訓練的科學家,但是他自幼在儒家傳(chuan) 統環境的熏陶下生活,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他具備了一定的儒學素養(yang) ,並能在儒學研究中自覺地運用科學的思維,進行邏輯推理。在林文慶看來,既然人是自然進化的結果,人類自誕生後才會(hui) 產(chan) 生各種各樣的社會(hui) 關(guan) 係,那麽(me) 人性也必然由進化而來,其中,孝道作為(wei) 儒家的倫(lun) 理基礎與(yu) 核心,上承父母(孝順)下啟兄弟姐妹(悌),向外延伸至朋友,而朋友恰好是一個(ge) 人超越家庭後走向社會(hui) 的第一步,依次推理,則會(hui) 延伸到社會(hui) 、國家乃至於(yu) 世界,照此推理分析,孝道必然會(hui) 成為(wei) 愛國主義(yi) 精神誕生的溫床。[4]82對此,作者提出,林文慶對儒學的認識,充分說明儒學與(yu) 科學不是互斥的,而是相容、互促的,這正是其儒學思想的獨特性所在。此外,作者認為(wei) 林文慶的愛人觀,亦可視為(wei) 是對儒學研究的一大貢獻。在林文慶看來,儒家所提倡的愛人的起點源於(yu) 親(qin) 人的愛,即從(cong) 對父母兄弟姐妹的愛開始,逐步延伸到對外人的愛,而基督教的博愛觀則在一開始就提倡愛所有的人,既包括親(qin) 人也包括陌生人。二者相比,基督教的博愛觀因為(wei) 沒有愛的基礎缺乏一定的說服力,最終必然流於(yu) 形式。[4]72

 

第三,作者結合林文慶的“事功”及“力行”對儒學的實踐性進行了具體(ti) 闡釋。林文慶一生推崇儒家思想,這不僅(jin) 體(ti) 現在語言上的追隨,更是身體(ti) 力行地大力弘揚和積極傳(chuan) 播。自英國學成歸來,林文慶關(guan) 注到華人日益西化並逐漸背離華人文化傳(chuan) 統的現象,他便以儒家思想為(wei) 理論基礎,在新加坡華人社會(hui) 中發起了一係列的文化教育和社會(hui) 思想改革運動。擔任廈門大學校長後更是將儒家思想作為(wei) 其矢誌辦學、傳(chuan) 承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思想動力。麵對日寇的侵略,林文慶多次呼籲海內(nei) 外華僑(qiao) 華人要團結一致,同仇敵愾。從(cong) 林文慶對儒學的身體(ti) 力行實踐中,作者感悟道:“儒學的實踐性,就在於(yu) 儒家是一種以‘體(ti) 悟’的方式,來探索、認識並改造自身生存的世界,而絕不僅(jin) 僅(jin) 是一套空洞的說教理論!”[4]113

 

嚴(yan) 春寶博士在書(shu) 中指出,林文慶非常重視儒家思想中的教化功能,因此在他使用的語義(yi) 環境中,儒家或儒學大多是以儒教或孔教的名稱出現。[4]59關(guan) 於(yu) 儒學是否為(wei) 宗教問題的討論由來已久,自魏晉南北朝以來便有將儒學與(yu) 佛教、道教並稱為(wei) “三教”的傳(chuan) 統,但古人並沒有將“儒學”與(yu) “儒教”進行明確的區分。時至今日,關(guan) 於(yu) “儒學是否為(wei) 宗教”的問題仍然有肯定、否定以及介於(yu) 兩(liang) 者之間的“準宗教”說。筆者以為(wei) ,林文慶關(guan) 於(yu) “儒學是宗教”的觀點是其進行儒學研究的態度和立場,他對儒學精神特質——教化的認識感悟,充分說明了其對儒學有著自己獨到、深刻的理解。林文慶以西學為(wei) 借鏡對儒學所做的理論反思和價(jia) 值評判,對我們(men) 今天重新審視傳(chuan) 統文化的價(jia) 值具有一定的啟發。但是,對於(yu) 作者提出的“林文慶的儒學思想是儒家文明與(yu) 基督教文明融合的結果,代表了儒學自宋明理學之後的第二個(ge) 轉向”的說法,[4]18筆者以為(wei) 作者是否過分誇大了林文慶在中國儒學史上對儒學研究的貢獻,有待商榷。

 

3

 

一位學者不惜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持續地將四部嚴(yan) 肅的學術著作集中於(yu) 同一個(ge) 研究對象,最直接的原因應該有三點:其一,研究對象具有某種典型的複雜性,有必要從(cong) 不同的角度切入以做某一方麵的集中討論;其二,研究者用力甚勤,有必要將自己的研究做到極致,全麵而深入,遂將自己的相關(guan) 成果漸次公布,以引起更多同道學者的關(guan) 注與(yu) 重視;其三,嚴(yan) 春寶博士出生於(yu) 孔孟之鄉(xiang) 的山東(dong) ,儒學作為(wei) 一種先天的熏陶使其自然比較關(guan) 注儒家傳(chuan) 統文化,而立之年又因緣巧合遠赴新加坡的經曆,更是加深了他對海外儒家人物林文慶的理解,客居新加坡的身份,也進一步強化了其對文化上“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林文慶的同情。

 

日前,嚴(yan) 春寶博士的第五部專(zhuan) 著《新加坡儒學史》已經完稿。從(cong) 某種程度上說,《新加坡儒學史》也可看作是對林文慶儒學思想研究的進一步拓展和深化,因為(wei) 林文慶正是新加坡儒學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縱觀嚴(yan) 春寶博士的研究曆程,從(cong) “寫(xie) 傳(chuan) 記以識其人”到“讀其書(shu) 以明其學”,再到“理解和剖析其思想”,作者由表及裏,由淺入深,一步步走進林文慶的內(nei) 心世界,挖掘出其思想真諦,為(wei) 廣大讀者還原了一個(ge) 真實的、有血有肉的“真正的儒者”。在此基礎上,從(cong) 林文慶對新加坡儒學發展的貢獻入手,進一步上升到對新加坡儒學傳(chuan) 播與(yu) 演進予以全麵的考察與(yu) 研究。如此一來,不僅(jin) 拓寬了儒學的廣度,也拓展了儒學的深度。

 

在當下這個(ge) 急功近利、急劇變革的時代,人們(men) 需要尋找靈魂歸棲的精神家園,用精神來充盈人生。作者的研究對象是儒者,多年來一路追尋“真正的儒者”,顯然也使作者心中收獲諸多。他在書(shu) 中亦為(wei) 我們(men) 勾勒出了其心目中的儒者形象:所謂儒者,是指一個(ge) 人不僅(jin) 能從(cong) 理論上深刻把握和領會(hui) 儒學的真諦,更能在現實生活中自覺做到踐行儒家的教誨和信條,從(cong) 而達到身心合一、內(nei) 外一致、言行統一的儒家境界,即一個(ge) 真正的儒者是自然的言、思、行的高度統一體(ti) 。[4]113作為(wei) 讀者,筆者認為(wei) ,《他鄉(xiang) 的聖人》一書(shu) 不僅(jin) 僅(jin) 是作者對林文慶儒學思想的歸納與(yu) 總結,更是作者多年來從(cong) 事哲學思考的心得和感悟。此外,筆者也不能不感歎:作者的寫(xie) 作風格、語言是如此生動有趣,亦應看成是嚴(yan) 春寶博士的一大特色。嚴(yan) 格來說,有些論述似乎還采用了“非學術化”的語言風格,但是這不僅(jin) 沒有影響到我們(men) 的閱讀感受,反而令人耳目一新,引起了繼續閱讀的欲望和興(xing) 趣。

 

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他鄉(xiang) 的聖人》一書(shu) 的後記中敞開心扉發出了其多年從(cong) 事學術探索的感悟,即“思考比讀書(shu) 更重要”!這不僅(jin) 是對當代大學生們(men) 振聾發聵的熱切呼籲,也是年輕人從(cong) 事學術研究時應當堅持的原則和方法,值得我們(men) 認真反思。嚴(yan) 春寶博士飽滿的學術熱情、嚴(yan) 謹的治學態度、堅持不懈的行事風格,令人敬佩,我們(men) 期待他的《新加坡儒學史》早日問世。

 

注釋
 
[1]劉宗賢.21世紀:儒學的地位及儒學研究的發展[J].中國文化研究,2000(3):24.
 
[2]嚴春寶.一生真偽有誰知:大學校長林文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299.
 
[3]https://news.ifeng.com/history/video/detail_2012_05/22/14727669_0.shtml.
 
[4]嚴春寶.他鄉的聖人——林文慶的儒學思想[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