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第二屆禮學與(yu) 禮製工作坊”綜述
來源:“嶽麓書(shu) 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九月廿四日丙辰
耶穌2020年11月9日
10月31日至11月1日,由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曆史係主辦的“第二屆禮學與(yu) 禮製工作坊”在嶽麓書(shu) 院舉(ju) 行,來自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四川大學、同濟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和湖南大學的16位學者參加了會(hui) 議。大會(hui) 議程分開幕式、論文報告、閉幕式。
學者合影
開幕式
開幕式由嶽麓書(shu) 院蔣鵬翔主持。他向各位參會(hui) 代表表示歡迎,隨後介紹了“禮學與(yu) 禮製工作坊”的主旨,即匯集學界青年才俊,共同探討中國古代禮學與(yu) 禮製。他表示,書(shu) 院會(hui) 把“禮學與(yu) 禮製”工作坊持續辦下去,也希望可以“走出去”,與(yu) 兄弟高校聯合舉(ju) 辦係列工作坊,並將其建設成為(wei) 在學界有較高影響力的禮學交流平台。
論文報告
本次工作坊分四場進行。每篇論文宣講時間15分鍾,評議時間5分鍾。每場論文宣講評議完畢後進行15分鍾的自由討論。
第一場
>主持
王剛(四川大學文化科技協同創新研發中心)
報告人:吳毅強(四川大學曆史文化學院)
報告題目:《嬭加編鍾銘文補正及相關(guan) 問題考辨》
他通過分析嬭加編鍾銘文,首先對嬭加的身份、時代進行了考辨,指出銘文“餘(yu) 文王之孫,穆之元子”,是嬭加自述身份,“餘(yu) ”為(wei) 嬭加自稱,“文王”並非周文王而是楚文王,“穆”亦非曾穆侯,而是楚穆王,並判定嬭加編鍾的時代為(wei) 公元前614年之後不久。同時,亦可論定嬭加之丈夫曾侯寶應屬於(yu) 春秋中期中段之人,不應早至春秋早期晚段。此外,亦可將隨仲嬭加鼎的年代範圍確定,其製作於(yu) 楚穆王在位時期(下限為(wei) 前614年)。隨仲嬭加鼎年代的確定,還有一個(ge) 積極意義(yi) ,即在曾、隨關(guan) 係問題上,說明至遲在春秋中期中段的楚穆王時代,曾國就已經稱隨。
報告人:李世佳(四川大學曆史文化學院)
報告題目:《“楚子棄疾簠”略論》
他指出楚係青銅器有一件楚子棄疾簠,器之歸屬,或認為(wei) 楚平王踐祚前所鑄器,或認為(wei) 楚國鬥氏成員鬥棄疾器。比較目前所見楚王子、王孫器,“楚子棄疾簠”銅銘中無“王子”二字,顯非楚王子器;又楚王孫器銅銘中若器主名前有顯示其身份信息(族屬、國屬等)的字眼,“王孫”二字有時可省略,楚子棄疾簠器主的稱謂方式恰與(yu) 之吻合,遂推定“楚子棄疾”或稱“楚王孫棄疾”,與(yu) 見於(yu) 《左傳(chuan) 》魯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的“王孫棄疾”係一人。
報告人:楊勇(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
報告題目:《“五祀”補說》
他指出清華簡《八氣五味五祀五行之屬》中的五祀是五官之神,不是五祀群小祀,古文經中關(guan) 於(yu) 五官之神即五祀的經說可上溯至戰國時期,因此鄭玄將五祀區分為(wei) 中祀和群小祀是必要的,但以五官之神曲解經文,構建禮製則不可取。戰國秦漢時期存在著多種不同組合的五祀群小祀,大致存在著禮製與(yu) 選擇術係統的分野。選擇術係統中的五祀經曆了從(cong) 卜筮祭禱簡到《日書(shu) 》的變化,以五行家為(wei) 代表的的選擇術吸納了禮製中的五祀,使二者走向合流,其背景正在於(yu) 五行學說的影響。
第二場
>主持
郜同麟(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文學所)
報告人:趙永磊(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院)
報告題目:《奠玉帛儀(yi) 節的生成初探》
他指出《隋書(shu) ·禮儀(yi) 誌》載隋初重正禮典,采北齊、齊梁之舊典,而未上承北周舊禮,但探討隋唐祭禮來源問題,不宜拘於(yu) 此說。隋唐郊社祭禮以奠玉帛為(wei) 主要儀(yi) 節,而無論是禮學家據禮書(shu) 所推定周代郊天禮,抑或漢晉南朝、北齊所行郊社祭禮,均無奠玉帛儀(yi) 節。奠玉帛原屬北周禮學家據《周禮》新創郊祀祭禮儀(yi) 節,且在具體(ti) 祭禮儀(yi) 節設定上,吸納《儀(yi) 禮》祭禮相關(guan) 因素,而隋唐郊社祭禮主要承襲北周舊製,使得其具體(ti) 儀(yi) 節更為(wei) 完備周密,趨於(yu) 高度成熟,並由此確立隋唐以後國家郊社祭禮的基本範式。
報告人:黃曉巍(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
報告題目:《唐初朝禮改革與(yu) 太極宮朝會(hui) 結構》
他指出唐初的大朝會(hui) 、朔望朝參,係魏晉以來曆代相承的舊製,常日視事則是唐初新成立的朝會(hui) 類型。常日視事兼具朝參、聽政的功能,並包含太極殿視事、兩(liang) 儀(yi) 殿視事兩(liang) 項具體(ti) 製度,其出現擴充了朝會(hui) 的製度、類型、頻率、功能,改變了朝會(hui) 的結構,也深刻影響了中樞決(jue) 策方式,是中國古代朝會(hui) 禮製的重大變革。《唐六典·尚書(shu) 工部》書(shu) 寫(xie) 的承天門大朝會(hui) 、太極殿朔望朝參、兩(liang) 儀(yi) 殿常日視事的整齊結構,雖與(yu) 唐初太極宮朝會(hui) 實際的空間結構不無出入,然其附會(hui) 《周禮》三朝,賦予了常日視事以經典依據,使之完成了禮製化的進程。唐初朝禮改革,是隋唐初製度建設工程的組成部分,體(ti) 現了傳(chuan) 統、經典、皇權等動因的影響,反映了唐初政治製度的改革方向和路徑。
報告人:王剛(四川大學文化科技協同創新研發中心)
報告題目:《試論宋代南郊大禮的分獻儀(yi) 節》
他指出分獻儀(yi) 節是南郊大禮中在皇帝奠玉幣期間由分獻官向從(cong) 祀群神分別奠獻的儀(yi) 式環節,為(wei) 學界較少措意。其過程雖然簡明,但同樣需要在一定的禮儀(yi) 空間內(nei) 由特定的人員切實執行。通過從(cong) 儀(yi) 式過程、神位空間排布、分獻官設置等角度對宋代南郊大禮分獻儀(yi) 節加以考察,一方麵有助於(yu) 擴展有關(guan) 宋代郊祀的認識,另一方麵亦可借此了解宋代官製與(yu) 禮製互動產(chan) 生的若中幹矛盾和應對之法。
第三場
>主持
趙永磊(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院)
報告人:鄧國軍(jun) (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
報告題目:《商末周初“戈”族貴族喪(sang) 葬製度考》
他指出戈族活躍於(yu) 殷商晚期,是晚商時期的一個(ge) 雄族。從(cong) 現有考古資料來看,“戈”族青銅器出土地雖然眾(zhong) 多,但明確且集中的僅(jin) 有兩(liang) 處:一處是安陽辛店遺址,一處是涇陽高家堡戈族墓地。二者青銅器墓葬的形製和葬俗基本一致,皆為(wei) 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底均有熟土二層台,墓底皆有腰坑,葬具皆有槨棺,頭向清楚者皆為(wei) 北向,隨葬器物皆以青銅禮器為(wei) 主。不過,二者隨葬青銅禮器組合形態有明顯差別,前者以“鼎、簋、觚、爵”為(wei) 基本組合,體(ti) 現出了“重酒”的特征;後者以“甗、鼎、簋、卣”為(wei) 基本組合,體(ti) 現出了“重食”的特征。
報告人:曾磊(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
報告題目:《武榮的軒車——一位東(dong) 漢督郵的出行儀(yi) 仗》
他指出山東(dong) 嘉祥武氏祠中有一些軒車形象,但以往研究者對這些軒車的識別卻有偏差。明確這些軒車形象,可以進一步對畫像石的內(nei) 容和性質作出更準確的判斷。這些軒車中,“為(wei) 督郵時”車特別值得注意。前石室的設計者為(wei) 了彰顯武榮,對一些車馬出行畫麵內(nei) 容進行了誇大處理。前石室的設計者將武榮的仕宦經曆濃縮在幾列車馬出行圖之中。這些車馬出行圖並非真實的車馬出行,而是以車馬出行畫麵的形式展示武榮的履曆。現在看來,即使是麵對反映墓主或祠主生前仕宦經曆的車馬出行圖,也應保持十足的謹慎,尤其是在利用這些資料考證墓主或祠主身份、禮儀(yi) 製度時,更應慎之又慎。
報告人:田訪(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
報告題目:《再論“廟見”禮》
她指出“三月廟見”是指新婦被迎娶至夫家三月後祭祀禰廟(父廟)的儀(yi) 式,被認為(wei) 是婚禮最終確立的標誌,是先秦時期婚禮的重要儀(yi) 式之一。但對於(yu) “三月廟見”的具體(ti) 內(nei) 容和意義(yi) ,曆史上注家有不同看法。她結合《儀(yi) 禮》《禮記》《左傳(chuan) 》等先秦文獻對此禮的具體(ti) 內(nei) 容、意義(yi) 以及與(yu) 之相關(guan) 的儀(yi) 式進行了再探討。
報告人:高瑞傑(上海師範大學哲學院)
報告題目:《重建“周禮”:鄭玄“周禮”觀與(yu) 經典體(ti) 係之構建》
他指出將鄭玄複置於(yu) 東(dong) 漢經學大背景下,漢章帝時麵對經學紛擾之狀曾下詔雲(yun) “五經剖判,去聖彌遠,章句遺辭,乖疑難正,恐先師微言將遂廢絶,非所以重稽古,求道真也”(《後漢書(shu) ·章帝紀》),可見章句之儒嘵嘵以爭(zheng) ,無從(cong) 撥正,以致聖人之道亦恐將麵臨(lin) “廢絕”的地步。故章帝亦憂心忡忡,下詔使人受學古文諸經傳(chuan) ,但這也隻是爲“扶微學、廣異路”,無法真正解決(jue) “乖疑難正”的經學困境。但章帝的舉(ju) 措畢竟打開一個(ge) 口子,使得更多高才達俊從(cong) 今文經尤其是十四博士之學中掙脫出來,去不拘家法與(yu) 師法博采諸經,以真正理解聖人經義(yi) ,最終實現“經義(yi) 一統”與(yu) “禮樂(le) 製作”。
第四場
>主持
李世佳(四川大學曆史文化學院)
報告人:郜同麟(中國社科院文學所)
報告題目:《繁簡與(yu) 異同——<禮記正義(yi) >與(yu) <周禮注疏>的對比研究》
他指出關(guan) 於(yu) 賈、孔對比,前人的禮學著作中已多有涉及,但鮮有全麵比較《周禮注疏》與(yu) 《禮記正義(yi) 》的作品。將二書(shu) 比較,可知賈疏某些內(nei) 容之來源,可爲二疏作校勘並補充文義(yi) 不明之處,可通過比較詳略及觀點差異知二書(shu) 釋經方法之不同。
報告人:徐淵(同濟大學中文係)
報告題目:《試論吳承仕先生的禮學成績》
他指出長期以來,由於(yu) 吳承仕《三禮名物》及其他禮學論著沒有被係統整理,所以學界對對吳氏的禮學成就一直處於(yu) 霧裏看花的狀態,可謂“隻聞其聲,不見其人”。根據對吳承仕《三禮名物》及其他相關(guan) 禮學著作的整理成果,擬在此基礎上述論吳承仕的禮學研究的軌跡及其取得的成績,並試說吳氏三禮研究的得失。
報告人:馬濤(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
報告題目:《成伯璵《禮記外傳(chuan) 》禮說探析》
他指出成伯璵《禮記外傳(chuan) 》是唐德宗貞元時期的一部禮學著作,今有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shu) 》輯本二十六條。通過條疏其中有關(guan) 禮說,可以發現,成氏《外傳(chuan) 》在多主鄭說的基礎之上,較多地吸納了唐初以來的禮學研究成果,特別是孔穎達《禮記正義(yi) 》的疏解。《外傳(chuan) 》部分說法,也同樣受到六朝寫(xie) 本竄奪以及先儒異說的影響,產(chan) 生一些誤讀鄭說之論。可見,成氏《外傳(chuan) 》禮說的構成具有較為(wei) 複雜的曆史層次,而更為(wei) 重要的一點在於(yu) ,《外傳(chuan) 》在傳(chuan) 統禮經釋讀的基礎上,吸納了魏晉以來的禮製構建成果,已非單純釋讀《三禮》經義(yi) 之作。
報告人:蔣鵬翔(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
報告題目:《禮書(shu) 解題二則》
他指出解題二則,係為(wei) 《師顧堂叢(cong) 書(shu) 》之《覆宋撫州本禮記》《和衷堂本儀(yi) 禮鄭注句讀》而作。《儀(yi) 禮鄭注句讀》是清代禮學研究的起點,但在讀此書(shu) 時,還應留意三個(ge) 問題:其勠力儀(yi) 禮的原因、其全存鄭注的意義(yi) 、其鑽研經注的旨趣。
閉幕式
閉幕式由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鄧國軍(jun) 主持。作為(wei) 本次工作坊的召集人,他代表主辦方向與(yu) 會(hui) 學者及參與(yu) 會(hui) 務工作的同學們(men) 表達了誠摯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謝。同時他談到,在書(shu) 院對青年學者工作坊的大力支持下,“禮學與(yu) 禮製”工作坊已連續舉(ju) 辦兩(liang) 屆。書(shu) 院禮學團隊誠邀其他兄弟院校參與(yu) 並承辦下一屆工作坊,吸引更多致力於(yu) 禮學與(yu) 禮製研究的同仁參與(yu) 進來,進一步擴大該工作坊在學界的影響。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