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海濤】“新聞”與“曆史”融通的一種解讀 ——以現代記者與古代史官為例

欄目:學術研究
發布時間:2020-11-07 00:08:03
標簽:曆史、古代史官、新聞、現代記者
姚海濤

作者簡介:姚海濤,男,西元一九八一年生,山東(dong) 高密人,山東(dong) 大學哲學碩士。現為(wei) 青島城市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wei) 先秦儒家哲學、荀子哲學。

新聞與(yu) 曆史融通的一種解讀

——以現代記者與(yu) 古代史官為(wei) 例

作者:姚海濤(青島城市學院)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布

          原載於(yu) 《青年記者》20174月下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九月廿一日癸醜(chou)

          耶穌2020年11月6日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古今其實並沒有我們(men) 今天通常認為(wei) 的不可逾越“鴻溝”,而是一體(ti) 無隔的關(guan) 係。“古”是離今未遠之“古”;“今”是去古未遠之“今”。所以,我們(men) 才可以今知古,以古鑒今,古為(wei) 今用,實現古今視域的融合。世界上最早的記者產(chan) 生於(yu) 16世紀的威尼斯。據許慎《說文解字敘》,我國最早的史官建置始於(yu) 黃帝時期。據《呂氏春秋》,夏末夏桀時就有“太史令”一職的設置。現代的記者與(yu) 古代的史官之間有沒有可以傳(chuan) 承與(yu) 融通的可能呢?答案是肯定的。古代雖然沒有現代意義(yi) 上的記者,但有可與(yu) 之相類比的史官。史官某種意義(yi) 上相當於(yu) 古代“記者”。古代史官可提供給現代記者以有意義(yi) 的精神傳(chuan) 統、文化底蘊方麵的支撐與(yu) 啟迪。現代記者完全可以通過古代史官並返本開新,從(cong) 而獲得持久的曆史力量。

 

現代記者與(yu) 古代史官可對接、契合甚至融通之處可從(cong) 新聞與(yu) 曆史的相似性、監督職責的神聖性、實錄性,以及需要共同具備的“四才”四個(ge) 方麵進行如下解析。

 

(一)做新聞就是做“曆史”,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新聞在一定意義(yi) 上也就是曆史。不過,新聞是當代史,確切地說是“正在進行史”。新聞終究要變成舊聞,要進入曆史領域,接受曆史真實性的檢驗。社會(hui) 上曾經流行過諸如“曆史是什麽(me) 玩意兒(er) ”,“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一類的觀點。其大體(ti) 意思是,曆史均是由人所書(shu) 寫(xie) ,可以任人塗抹,所以完全不可相信。如果這個(ge) 觀點是對的,那麽(me) 中國五千年文明史就可能會(hui) 是“偽(wei) 史”而不是“信史”,我們(men) 的文化根柢與(yu) 思想底蘊就有全都被抽掉的危險。如果真的這樣,我們(men) 就變成了無根的浮萍,甚至我們(men) 的現實也會(hui) 遭到徹底、無情的否定。這些形形色色的觀點經常出來幹擾人們(men) 的視線,其實質是“曆史虛無主義(yi) ”,值得我們(men) 好好反思和警惕。“曆史虛無主義(yi) 實際上在於(yu) 質疑、解構、挑戰中國革命及其價(jia) 值從(cong) 而自覺不自覺地為(wei) 當下形形色色的利益集團張目。”①曆史被解構、被否定了,新聞的價(jia) 值自然也會(hui) 被否定。“做新聞,既是與(yu) 時間賽跑與(yu) 同行比拚,也考驗媒體(ti) 和新聞人的曆史敏感和曆史眼光。”②真正的新聞絕對不是隔靴搔癢、弄虛作假、粉飾太平的流水帳,而是有“道”在其中,有價(jia) 值判斷、理性態度、立命擔當,當然也會(hui) 有可期之未來。新聞正如中國史學的性質一樣,是在“經典”的道德精神哺育下生成的一個(ge) 以記事為(wei) 主旨的價(jia) 值判斷係統。新聞也正像人類行為(wei) 的一個(ge) 導航係統、預警係統,對社會(hui) 的健康發展起到積極的引領與(yu) 推動作用。在這個(ge) 過程之中,記者也以自己的方式參與(yu) 了曆史,書(shu) 寫(xie) 了曆史,成就了新聞史,也書(shu) 寫(xie) 出記者史。

 

(二)做新聞就是做“監督”,要擔負起神聖職責

 

新聞工作最重要的職能是輿論監督。現代記者與(yu) 史官在古代政治體(ti) 製中的監督甚至執法作用類似。當然二者略有不同。古代史官的職責就是“君舉(ju) 必書(shu) ”——如實記錄統治者的活動,並不完全聽命於(yu) 主政者。而現代記者的職責範圍更大,涉獵領域更廣,記錄水平更高。記者的新聞工作麵對的不是極少數人,而是社會(hui) 大眾(zhong) ,要做整個(ge) 社會(hui) 的公正監督者。記者報道的層麵、門類非常齊全,可分為(wei) 政治記者、軍(jun) 事記者、經濟記者、文教記者、科技記者、體(ti) 育記者等等涉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麵麵。如同史官有抗拒權力幹擾的製度保證一樣,記者也有新聞采訪采訪、報道、出版、發行等自由和權利。如我國憲法第三十五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hui) 、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這表明我國確認和尊重公民的參與(yu) 權與(yu) 表達權。第四十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於(yu) 任何國家機關(guan) 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這是對公民監督權利的保證。記者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新聞的視角,專(zhuan) 業(ye) 的眼光,在行使自己權利的同時,也讓民眾(zhong) 知情權、監督權得以貫徹落實。讓“黑幕”與(yu) “暗箱”曝曬於(yu) 陽光之下,接受人民的審視。

 

當然憲法和法律在賦予人們(men) 自由與(yu) 權利,為(wei) 新聞記者提供了一定法律保障的同時,也從(cong) 法律上對新聞自由給予一定的製約。如我國憲法第五十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hui) 的、集體(ti) 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權利。“比如為(wei) 防止媒體(ti) 權利濫用,妨害到公眾(zhong) 利益,建立了比較完善且嚴(yan) 格的新聞審查製度。

 

(三)做新聞就是做“實錄”,要讓事實說話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古代史官對記錄哪些內(nei) 容以及如何記錄有禮法方麵的要求與(yu) 自身的專(zhuan) 業(ye) 判斷。現代記者同樣有法律方麵的要求與(yu) 新聞專(zhuan) 業(ye) 的要求,在依法采訪、報道如實記錄真實的同時,又有新聞專(zhuan) 業(ye) 方向的一些嚴(yan) 格要求。

 

史官既是古代政治體(ti) 製中的監督者,同時也是曆史記錄個(ge) 體(ti) 。據法守職、秉筆直書(shu) 是史家堅持的精神傳(chuan) 統。“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讓史官視曆史真實甚於(yu) 生命。曆史上出現了大量像董狐、司馬遷那樣“書(shu) 法不隱”的良史,他們(men) 以生命保證曆史真實。記者“無冕之王”的美譽充分說明了大眾(zhong) 對理想記者的期待。真正的好記者必須有如同齊太史一樣不畏懼崔杼之淫威,敢於(yu) 用手中的筆去揭露罪惡、伸張正義(yi) ,即使犧牲自己的生命也不顧惜的大無畏精神。

 

近年來的假新聞、有償(chang) 新聞等負麵事件也讓新聞行業(ye) 公信力受到公眾(zhong) 的質疑。如何重拾自信,走出陰霾,成為(wei) 新聞從(cong) 業(ye) 者麵前的一道難題。但我們(men) 更應看到全國有大批記者愛崗敬業(ye) ,在關(guan) 鍵時刻能夠挺身而出,用手中敏銳的相機和正義(yi) 的筆,讓老百姓及時知道了那些“黑幕”、“暗箱”,甚至以“重於(yu) 泰山”之死,保證了新聞的真實與(yu) 客觀,同時也保住了新聞的生命。

 

(四)做新聞需具備“四才”,“德、學、識、才”樣樣齊備

 

做新聞是一門很專(zhuan) 業(ye) 的學問。記者需要具備什麽(me) 素質?曆來有很多說法。如果我們(men) 從(cong) 史家需要的條件去觀照記者,就會(hui) 得到一些融通性的認知。如唐代劉知幾認為(wei) ,史家必須具備三個(ge) 條件,即史學、史才、史識。清代章學誠認為(wei) 這三個(ge) 條件還需要再加一個(ge) 條件“史德”。近人梁啟超則認為(wei) 這四個(ge) 條件有等級次序,其中史德最為(wei) 重要,次史學,又次史識,而史才居末。馮(feng) 友蘭(lan) 在《中國哲學簡史》自序中也有恰當的概括:“曆稽載籍,良史必有三長:才,學,識。學者,史料精熟也;識者,選材精當也;才者,文筆精妙也。”③

 

聯係到記者的工作,當然也需要這些“良史”必備條件。做新聞,是個(ge) 良心工作,因此需要“史德”,即記者也需要立命擔當精神,需要有新聞道德,樂(le) 以天下,憂以天下。要有與(yu) 社會(hui) 陰暗麵做鬥爭(zheng) 的勇氣,以自身的浩然正氣與(yu) 不正之風做堅決(jue) 鬥爭(zheng) 的思想準備。

 

做新聞,是需要下價(jia) 值判斷的工作。新聞本身有客觀性的要求,但也有褒貶善惡的評論。當記者麵對深度報道的選題時,新聞點評是否精當,直接決(jue) 定著新聞的質量。因此,記者自身必須有弘揚正氣之新聞道德。做新聞,是個(ge) “知識麵很雜”的工作。沒有博學精深的政治、曆史、哲學、科學方麵的知識儲(chu) 備是不行的。記者必須具備從(cong) 眾(zhong) 多素材中“去偽(wei) 存真”的鑒別能力,練就一雙“火眼金睛”——“新聞眼”。因為(wei) 記者麵對的剪材往往“量”大而“質”雜,所以要從(cong) 中提取出新聞焦點,沒有傳(chuan) 統文化底蘊與(yu) 現代廣博的知識是不可思議的。記者既要有“知微而論”的理論功力,同時也要有“專(zhuan) 業(ye) 的”實踐能力,達到知行合一。

 

記者的自我修養(yang) 還包括在對稿件的處理上要秉持打磨無止境原則,同時又要做到砥礪有方法,“日月積久”之後才能看到自身水平“質”的飛躍。

 

結語

 

現代記者應重新出發,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以古今融合視域,汲取古老精神傳(chuan) 統,讓古韻穿越時空在現代世界奏出新聲。當然新聞記錄的目的都是為(wei) 了未來不再發生,所有的記錄都要有記述與(yu) 總結,有對原因的探求與(yu) 結果的反思,得到可鑒之經驗或寶貴之教訓。記者必須尊重事實、敬畏真實,於(yu) 新聞事件中獲取堅定的實踐智慧,破除“曆史虛無主義(yi) ”迷障,破解公眾(zhong) 信任難題,不忘曆史初心,在現實中毅然砥礪前行!

 

注釋:
 
①李彬:《談談曆史虛無主義》[J],《青年記者》,2015年11月上旬刊.第84頁
 
②觀其:《曆史眼光,這個很重要》[J],《青年記者》,2015年7月上旬刊.第96頁
 
③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第3頁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