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朱人求作者簡介:朱人求,男,西元一九七一年生,安徽宿鬆人,中山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廈門大學特聘教授,二級教授,人文學院副院長,國學研究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兼職中華朱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著有《儒家文化哲學研究》《大學衍義(yi) 》《東(dong) 亞(ya) 朱子學的新視野》《百年東(dong) 亞(ya) 朱子學》等。 |
東(dong) 亞(ya) 《朱子家禮》的承傳(chuan) 與(yu) 創新
作者:朱人求 和溪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閏四月十八癸未
耶穌2020年6月9日
中國古稱“華夏”,《春秋左傳(chuan) 正義(yi) 》雲(yun) :“中國有禮儀(yi) 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作為(wei) “衣冠上國,禮儀(yi) 之邦”,“禮”在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中擔負著調節社會(hui) 秩序、維係國家穩定的功能。傳(chuan) 統禮製文化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wei) 中華禮製文化中流傳(chuan) 最廣、影響最深的典範文本,朱子《家禮》秉承《儀(yi) 禮》及宋代官方禮書(shu) ,以《溫公書(shu) 儀(yi) 》為(wei) 藍本,斟酌古今、折中損益、集諸家之長。
曆史貢獻及其傳(chuan) 承
朱子集宋代理學之大成,承啟古今禮學之變革,《朱子家禮》成書(shu) 於(yu) 南宋末年,是朱子對自己禮學思想的實踐性著作。這套禮儀(yi) 製度,在製定時秉承禮儀(yi) ,刪繁就簡,中和官方禮儀(yi) 與(yu) 民間禮儀(yi) ,貼近普通百姓,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對中國封建社會(hui) 後期的民間通用禮儀(yi) 影響頗深。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朱子家禮·昏禮》被國家禮典所采用,自此《朱子家禮》上升為(wei) 國家通用禮儀(yi) 。
在中國禮學發展進程中,宋代是承上啟下的關(guan) 鍵時代,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義(yi) 。《朱子家禮》成書(shu) 於(yu) 南宋,是宋儒對傳(chuan) 統禮儀(yi) 承傳(chuan) 與(yu) 創新的標誌性成果。《朱子家禮》的編訂與(yu) 宋代科舉(ju) 取士、庶民社會(hui) 勃興(xing) 、兩(liang) 宋時期私家修禮之風興(xing) 盛等社會(hui) 現象密切相關(guan) 。北宋立國采用科舉(ju) 取士,打破了過去貴族門閥把持朝政的現象,出身寒微的士人可以通過科舉(ju) 完成階層的跨越,同時士家大族若想繼續維持較高的社會(hui) 地位,也需要與(yu) 普通士子一起通過科舉(ju) 求取功名,這一製度加速了社會(hui) 階層的流通。同時,宋代商品經濟快速發展,人們(men) 的財富意識逐漸增強,庶民社會(hui) 勃興(xing) ,富人階層以其雄厚的財力為(wei) 後盾,交通權貴、聯姻仕宦、納財買(mai) 官及培養(yang) 子弟入仕,對過去固有的社會(hui) 等級製度形成衝(chong) 擊,並引發一係列的社會(hui) 問題。
官僚士大夫群體(ti) 對推行禮儀(yi) 、教化導民逐漸形成統一認知,官修禮書(shu) 日趨接近庶民層麵,私家修禮之風興(xing) 盛。但官修禮書(shu) 多尊古禮,程序繁縟;私家禮書(shu) 對行禮儀(yi) 節雖有損益,卻常常言辭難懂、程序不詳;民間仍舊自依俗禮行事,而民間俗禮亦有不少粗陋、悖禮之處。朱子早年目睹此中亂(luan) 象,深曉其弊,因此編定《家禮》程序時以實用、易行為(wei) 上:他打破古代廟製限製,首創“祠堂製度”;簡化古禮程序,將婚禮“六禮”刪為(wei) “三禮”;同時秉承“兼及士庶、化民成俗”的原則對冠、婚、喪(sang) 、祭及日常居家諸禮進行了明確而細致的規定。朱子在不違禮義(yi) 的原則下,特別注重禮儀(yi) 製度的時代性與(yu) 創新性,努力使《家禮》成為(wei) 貼近士庶實際生活,規範冠、婚、喪(sang) 、祭及日常居家諸事的士庶通禮,以期真正實現禮儀(yi) 製度的普及化、家庭化。
《朱子家禮》自成書(shu) 後廣為(wei) 流傳(chuan) ,至元、明、清三代,其地位已由私家之禮上升為(wei) 官方之禮,各種注釋、節編、改編本也紛紛問世。明朝建立後,明太祖將《家禮》之部分儀(yi) 程納入《大明集禮》中,以官方禮書(shu) 的形式呈現《家禮》程序。明成祖更將《家禮》全書(shu) 直接頒行天下,不再透過官方禮書(shu) 對其進行節選,顯示《朱子家禮》已經具有官方禮書(shu) 的地位。在官方的大力推廣下,《家禮》不但被官方刊刻的《性理大全》《明會(hui) 典》等書(shu) 收錄、刊布,亦在民間出現了注釋本、節編本、附圖本、綜合改編本等不同形式的《家禮》相關(guan) 書(shu) 籍,如楊複的《家禮附注》、劉垓孫的《家禮增注》、劉璋的《家禮補注》、丘濬的《家禮儀(yi) 節》等,這類書(shu) 籍加強了《朱子家禮》的實用性,使其傳(chuan) 播更為(wei) 廣泛,更易為(wei) 庶民階層所接受。進入清代,《朱子家禮》的傳(chuan) 播呈學術化和世俗化雙軌趨勢發展:在學術研究層麵,伴隨著清初禮學思潮的複興(xing) ,對《家禮》製度及名物進行訓詁考辨之類的著作不斷湧現;在實踐傳(chuan) 播層麵,《家禮》延續明代的發展趨勢,繼續深入庶民階層,進一步走向世俗化。清代民間對《朱子家禮》進行節編、簡化活動極盛,《家禮》也由此盛極而衰,在與(yu) 俗禮充分融合的過程中,《家禮》逐漸流於(yu) 形式而變得有名無實。1911年,隨著清王朝的解體(ti) ,朱子學由國家最高統治哲學走向民間,《朱子家禮》也由官方走向民間並日漸式微。
《朱子家禮》遠播東(dong) 亞(ya)
禮樂(le) 文明為(wei) 華夏文明之精髓。朱子認為(wei) ,家禮乃“日用之常禮,固不可以一日不修”。朱子這一思想不僅(jin) 是中國的共識,也是近世東(dong) 亞(ya) 世界的共識。《朱子家禮》不僅(jin) 對宋代以後的中國社會(hui) 影響深遠,並且遠播東(dong) 亞(ya) 諸國,成為(wei) 15世紀之後東(dong) 亞(ya) 世界普遍遵循的生活方式。韓國學者盧仁淑認為(wei) “《文公家禮》在中國所發生之影響,實未若韓國之深遠”。
明清時期,朝鮮李氏王朝與(yu) 中國為(wei) 宗藩關(guan) 係,在政治上接受中國冊(ce) 封,在文化上則“經與(yu) 禮,一遵朱子,無敢少差”。李朝太祖李成桂認為(wei) “冠婚喪(sang) 祭,國之大法”,令本朝禮儀(yi) “一用朱子《家禮》”。太宗三年(1403),李朝政府下令將《朱子家禮》納入科舉(ju) 內(nei) 容,“令初入仕者,並試《朱文公家禮》,使曹請之也,雖已入仕者,七品以下亦令試之”。在官方的大力推動下,民間對《朱子家禮》的研究、應用亦蓬勃發展,各種實用文本、變通文本紛紛湧現。如星湖先生李瀷之《星湖禮式》“折衷古今之禮,斟酌士庶之製……隨事立式,要為(wei) 一家之則”。再如李縡之《四禮便覽》,尊為(wei) 朝鮮《朱子家禮》的民間改良版和通用版。中宗更於(yu) 納妃之際親(qin) 踐婚禮之儀(yi) ,以正禮製。
在朝鮮半島,《朱子家禮》被士大夫視若國禮,奉之為(wei) 圭臬,家禮學也成為(wei) 朝鮮李朝之顯學。李朝儒者本諸朱子之說,對《朱子家禮》進行多角度研究闡發,自成宗六年(1475)敕命編定《國朝五禮儀(yi) 》後,《朱子家禮》研究日盛,即便目錄學大家李圭景在麵對汗牛充棟的禮書(shu) 著作時也隻能說:“未嚐知詳有幾家,隨得隨錄,以便考閱,兼作證辨。”由此可知,《朱子家禮》在朝鮮封建社會(hui) 製度鞏固與(yu) 社會(hui) 倫(lun) 理道德發展中作用極為(wei) 重要。時至今日,每年春秋兩(liang) 季,韓國成均館仍會(hui) 舉(ju) 行祭孔的釋奠禮,《朱子家禮》對朝鮮半島禮俗影響之深由此可見一斑。
據文獻記載,15世紀,即室町時代中期《朱子家禮》傳(chuan) 入日本。雖然日本學者牧野巽認為(wei) 《家禮》在日本並未觸及實際生活,吾妻重二、田世民卻認為(wei) 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其實,仔細翻閱著於(yu) 日本寬文七年(1667)的《大和家禮》,冠婚禮內(nei) 容及程序與(yu) 《朱子家禮》相差無幾。在日本江戶時代,知識分子對《朱子家禮》表現出濃厚的興(xing) 趣。日本知識分子研習(xi) 《家禮》,尤重喪(sang) 禮和祭禮,並有大量論著和實踐。江戶初期林羅山、中江藤樹、山崎闇齋、野中兼山、林鵝峰、德川光圀等,都有《朱子家禮》喪(sang) 祭禮的實踐經驗。自江戶後期以降,日本祖先祭祀中的牌位乃遵循《朱子家禮》的製式,可見《朱子家禮》已經普及到家家戶戶。
《朱子家禮》對越南的影響始於(yu) 15世紀前半期,在黎朝仁宗完善科舉(ju) 製度之後。聖宗時代繼承前朝,向中國明朝學習(xi) ,旨在建設以朱子學為(wei) 理想的儒教國家。《朱子家禮》似在此時開始受到關(guan) 注,聖宗時代的婚禮及服喪(sang) 均依《朱子家禮》進行。在琉球方麵,從(cong) 18世紀初期蔡文溥的《四本堂家禮》中能清楚地看到《朱子家禮》的影響。就目前所掌握資料看,朝鮮半島受影響最大,日本、越南次之。
綜上所述,自南宋以來,《朱子家禮》逐步由私家之禮演變為(wei) 官方之禮,由士大夫之禮兼及庶民之禮,由中國走向東(dong) 亞(ya) 世界,並影響東(dong) 亞(ya) 世界五百多年,最終滲透生活,成為(wei) 東(dong) 亞(ya) 世界共同遵守的禮儀(yi) 規範。盡管朱子學作為(wei) 主流意識形態已退出曆史舞台,然而在當今東(dong) 亞(ya) 地區仍然是活化的傳(chuan) 統。
朱人求:國家社科重大課題“東(dong) 亞(ya) 朱子學的承傳(chuan) 與(yu) 創新研究”首席專(zhuan) 家和核心成員、廈門大學教授;
和溪:廈門大學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