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丁耘作者簡介:丁耘,男,西曆一九六九年生於(yu) 上海。一九八七年入複旦大學哲學係學習(xi) 。一九九七年獲哲學博士學位。一九九七年起任教於(yu) 複旦大學哲學係。著有《儒家與(yu) 啟蒙:哲學會(hui) 通視野下的當前中國思想》(生活·讀書(shu) ·新知三聯書(shu) 店2011年版) ,《中道之國:政治·哲學論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出版),《道體(ti) 學引論》(華東(dong) 師範大出版社2019年版)。 |
丁耘 著《儒家與(yu) 啟蒙——哲學會(hui) 通視野下的當前中國思想》(增訂版)出版暨後記、引言
書(shu) 名:《儒家與(yu) 啟蒙——哲學會(hui) 通視野下的當前中國思想》(增訂版)
作者:丁耘
出版社:生活·讀書(shu) ·新知 三聯書(shu) 店
出版時間:2020年9月
【內(nei) 容簡介】
新世紀以來,人類進入了前所難料的新處境。中國思想界的問題旨趣與(yu) 研究方式也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可以說在一個(ge) 更完整的視野裏,以更真切的方式重新開展了“古今中西”問題的討論。《儒家與(yu) 啟蒙》即是以自己的方式探究了古今中西之辯的思想症結,並從(cong) 哲學會(hui) 通的角度加以深入。
作者認為(wei) 中國現代性問題的主要線索是啟蒙主體(ti) 性自我揚棄的辯證法。而在以西方古典哲學的方式觀察並描繪出現代生活世界本身的政治性之後,被揚棄的啟蒙主體(ti) 性就在本質的政治一維上重新獲得了一個(ge) 體(ti) 會(hui) 、進入並激活中國傳(chuan) 統特別是儒家傳(chuan) 統的道路。本書(shu) 依據這條道路,分別就啟蒙與(yu) 儒家的關(guan) 係及其哲學根據做了深入的探討。全書(shu) 共有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啟蒙為(wei) 關(guan) 鍵概念重思八十年代以來的中國當代思想基本問題。第二部分以儒家為(wei) 關(guan) 鍵概念重思晚清特別是五四以來的中國現代思想基本問題。第三部分探討了古今中西之問的哲學基礎。
本書(shu) 第一版主要收錄了作者在新世紀頭十年的重要文章。本次再版,作者做了增刪,增加了近十年的一些相關(guan) 文章,較為(wei) 完整地呈現了其對“古今中西”問題的最新思考與(yu) 理論推進。
【作者簡介】
丁耘,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著有《道體(ti) 學引論》《中道之國》等,譯有馬丁·海德格爾的《現象學之基本問題》。
【目錄】
引言 重啟古今中西之問
第一編 啟蒙主體(ti) 性之終結
1.啟蒙主體(ti) 性與(yu) 三十年思想史
2.文化民族主義(yi) ,刺蝟的還是狐狸的
3.現時代知識分子如何以天下為(wei) 己任
第二編 儒家之斷續
1.略評當前儒學的政治論述
2.張廣生《返本開新——近世今文經與(yu) 儒家政教》序言
3.康有為(wei) :在十九與(yu) 二十世紀之間——章永樂(le) 《萬(wan) 國競爭(zheng) 》序
4.新民與(yu) 庶民——新文化運動中的梁啟超問題
5.五四、儒家與(yu) 啟蒙
6. 中國哲學無法不直麵梁漱溟的遺產(chan) (訪談)
7.大陸新儒家與(yu) 儒家社會(hui) 主義(yi)
第三編 哲學之會(hui) 通與(yu) 分際
1.論西方哲學中國化的三個(ge) 階段
2.哲學與(yu) 神學的政治對照——《會(hui) 飲篇》解
3.是與(yu) 易
4.易傳(chuan) 與(yu) 生生
後記
增訂本後記
【增訂本後記】
《儒家與(yu) 啟蒙》初版問世已曆多年,坊間搜羅不易,三聯書(shu) 店的朋友建議再版。舊版多21世紀的第一個(ge) 10年間、三十來歲時的舊作。世事興(xing) 旺,人到中年。目下時勢、心境均有些不同。原樣重印,實非所願。故趁此機會(hui) ,增刪了一些篇目,同時改訂了各編標題。個(ge) 別地方做了文字訂正,引言、後記則一仍其舊。
丁耘
2019年8月9日周五
暴風雨之夜
【引言】
重啟古今中西之問
選自丁耘《儒家與(yu) 啟蒙》“引言”
近十年來,中國學術思想的氣質和特點發生了很大變化。與(yu) 上世紀相比,這十年在對研究傳(chuan) 統與(yu) 學術紀律的強調上,應當說延續與(yu) 推進了九十年代的風氣。但在問題視野的完整性上,則多半是對八十年代精神的回應與(yu) 深入。
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顯然取得了長足進步,以至於(yu) 現代社會(hui) 的一些固有問題甚至根本問題都以更加清晰的形態湧現出來。八十年代的思想界主流是憧憬一個(ge) 隱然在地平線上浮現的現代社會(hui) ,因而反能對現代性有個(ge) 不無粗率然而大致完整的概觀。九十年代沿襲了八十年代對現代社會(hui) 的憧憬,但在社會(hui) 與(yu) 學科兩(liang) 者均迅速分化的情形下——這本身就是現代化一個(ge) 重要的麵相——九十年代失落了站在臨(lin) 界點的八十年代那種可以兩(liang) 麵瞻視的優(you) 越視野。至於(yu) 八十年代是否在這個(ge) 位置上做了周詳冷靜的觀察,那是另一個(ge) 問題。
八十年代精神的原典導師是康德,九十年代的導師則是康德的兩(liang) 極分化——韋伯及海德格爾。九十年代的中國學術屬於(yu) 社會(hui) 科學,因而海德格爾還在韋伯之次。這就是說,現代化是這個(ge) 時代的思想基調,而對現代性的哲學反思,則僅(jin) 是第二聲部的襯托。更不必說,韋伯那裏本來就包含著所謂的反思維度。但現代社會(hui) 科學本身的現代反思維度,在九十年代仍然是隱而未彰的。九十年代的另一個(ge) 推進,則是對現代社會(hui) 的政治建構做了一些理論上的探索,以彌補八十年代實踐上的頓挫。
這二十年來高度發展的現代化,使得現代社會(hui) 的麵目在中國人眼裏從(cong) 來沒有這麽(me) 清晰過;現代社會(hui) 裏人所得到的享用,和他必然付出的代價(jia) ,也從(cong) 來沒那麽(me) 實在過。是生活本身,教育了我們(men) 從(cong) 頭來看這個(ge) 現代性。在這個(ge) 時代裏,那些仍未喪(sang) 失其銳敏的心靈,無論以什麽(me) 進路,都必然會(hui) 再次抵達八十年代初的那個(ge) 老問題——古今中西問題。
然而八十年代這個(ge) 幾乎唯一的大問題,實有其更久遠的淵源——這也是自始即糾纏於(yu) 中國現代曆史的老問題。對於(yu) 中國人來說,古今問題之所以不斷重現,當然不是因為(wei) 歐洲的什麽(me) 時代也有類似爭(zheng) 論,而是由於(yu) 中國人遭遇現代之後的全部生活曆程本身。古今問題必然蘊含的文明間關(guan) 係問題,本身既有現代性自身內(nei) 部的來源,也提示了超越現代性的外部可能。
中國現代思想,每當社會(hui) 麵臨(lin) 巨大轉變、曆史在岔口歧途忽感迷失之際,必興(xing) 起新一輪的古今中西之辯。如從(cong) 晚清算起,這次應當是中國現代思想發軔以來的第五期——前四期是維新運動前後、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後、三十年代社會(hui) 史論戰、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前三次的思考與(yu) 爭(zheng) 論最終都被證明是更為(wei) 徹底的革命之先聲。第四次作為(wei) 改革的先聲,則重新激發了前三次討論中那些被革命主題壓製到曆史表麵之下的動機。
在這全部的古今中西之思中,這一次的時機頗為(wei) 獨特。如果說之前的爭(zheng) 論都是在現代社會(hui) 尚未以被期待的方式到來之前發生的,那麽(me) 這一次,我們(men) 卻是在自己及他方經驗的開展之中,來重啟這個(ge) 思考。
或因如此,在這輪討論中,比之前的三次更多地出現了對現代的反思和對傳(chuan) 統的溫情。這種基於(yu) 理解的溫情甚至鼓勵有的儒學研習(xi) 者表現出跨越了五四以來的新儒學、直接紹繼清代經學的努力。這種態度顯示這一輪古今中西之辯比其他三次更多地與(yu) 晚清相似。
當然,與(yu) 正在脫離傳(chuan) 統、進入現代、朝貢體(ti) 係解體(ti) 的晚清不同,已進入現代、重思傳(chuan) 統的本輪思考將更多地從(cong) 人類本身的現代命運以及當前中國的世界位置入手。位置總是思考的起點,如果說不是基點的話。
此次思考與(yu) 八十年代有連續性,也有明顯的不同。正如新文化運動前後與(yu) 三十年代社會(hui) 史論戰之間既有連續性,也有不同那樣。
總之,這個(ge) 重啟直接承續的是八十年代的思考。八十年代對於(yu) 現代化的期待,被概括在它的啟蒙理想中。這是古今問題為(wei) 主,中西問題為(wei) 輔。而這次反思間接紹繼的,卻是晚清以降關(guan) 於(yu) 中國傳(chuan) 統——其可概括為(wei) 儒學——的爭(zheng) 論。這是中西問題為(wei) 的,古今問題為(wei) 矢。本篇之所以名為(wei) “儒家與(yu) 啟蒙”,實有誌於(yu) 探究晚清以來互為(wei) 表裏的古今中西問題。
或問:這是天下數一數二的大問題,能以小冊(ce) 子、小文章研究嗎?答曰:如不得要領,則五車之書(shu) 亦未必切題。如觀之有術,即使不以皇皇巨著載之,亦不可謂未得厥要。前四次關(guan) 於(yu) 古今中西的一切論辯解析,多出以報章時文,便是明證。
或問:九十年代以來中國社會(hui) 科學有了長足的進步,這樣的問題為(wei) 何不以學科的方式研究?答曰:學問與(yu) 學科未必合一。學科式的學術自有其利弊,於(yu) 今日則已蔚然主流。而能自我作古,在“學科”外殺出一片天地者鮮矣。中國思想今日漸入困厄,泰半害於(yu) “學科”。如不欲中華之學絕於(yu) 偏狹遷就、因循支離,非立新風氣,從(cong) 頭振作不可。作者少年問學,得惠於(yu) 八十年代諸賢多矣。雖未及其盛,在精神上則絕不否認為(wei) 八十年代之子。請允許我延續八十年代的姿態,保留一點在與(yu) “學科”的若即若離之中探索真理的自由。
本篇雖作者從(cong) 十年來部分文章所蒐集,卻不期然自有體(ti) 統,可見當代思想之律動,個(ge) 人即不自覺,亦無法置身其外。今勒為(wei) 三編,啟蒙、儒學、哲學各據其一。而其要旨,則是從(cong) 不同方麵與(yu) 層麵觀察考辯古今-中西問題。啟蒙編總論這三十年思想變遷大勢以及可能的出路,將古今問題轉並入中西問題。儒學編則試圖從(cong) 新一輪古今之爭(zheng) 的處境中,在啟蒙之後的時代裏重新激發儒家新的可能性。
以上兩(liang) 編思想評論居多。古今中西問題,其根本在體(ti) 用問題。而體(ti) 用問題在其自身的形態裏則是哲學問題,或至少與(yu) 哲學相應的問題。在西方哲學是本體(ti) 問題,在中國思想則是道體(ti) 問題、心性問題。能從(cong) 體(ti) 用上考慮古今中西,當有慧眼,已屬罕見。而知道從(cong) 哲學上闡述體(ti) 用論,再以之判斷古今中西各大精神史形態,則非巨擘不辦。作者不才,雖略窺此理,未及發皇。姑於(yu) 哲學編中,列入十年來的思考綱要,特別是方法論與(yu) 問題論上的探索。周密完整之構,尚俟來日。
凡人一生中,十年時間固已不短。但對這一輪的古今中西之思來說,則還遠遠不夠。中國,也許整個(ge) 人類,都又到了一個(ge) 關(guan) 頭。在這個(ge) 關(guan) 頭的複雜艱險麵前,那些關(guan) 於(yu) 人類未來的種種陳詞濫調大都變得蒼白無力。而以反省現代激活古典資源的當代中國思想者,也許能以中國人解決(jue) 大問題的傳(chuan) 統能力,為(wei) 人類找到一條新的出路。讓我們(men) 這樣期待、這樣努力、這樣見證吧。
2011年夏 上海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