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海】致良知的修身價值

欄目:思想評論
發布時間:2020-10-24 23:16:40
標簽:致良知

致良知的修身價(jia) 值

作者:夏海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九月初七日己亥

          耶穌2020年10月23日

 

致良知是王陽明全部思想的結晶,“吾平生講學,隻是‘致良知’三字”。在王陽明看來,良知是天理,“天理在人心,亙(gen) 古亙(gen) 今,無有終始。天理即是良知”。良知更是人心,或曰心之本體(ti) ,“良知者,心之本體(ti) ,即前所謂恒照者也。心之本體(ti) ,無起無不起,雖妄念之發,而良知未嚐不在”。致良知是良心的彰顯和善性的擴充,而不是知識的積累和增益,“致知雲(yun) 者,非若後儒所謂充廣其知識之謂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對於(yu) 人生而言,致良知就是修身,修身既要有本體(ti) ,又要有功夫,既要在心上用功,又要在事上磨煉。

 

致良知的前提是良知

 

良知是本體(ti) ,沒有良知,致良知無從(cong) 談起,也失去了目標。孟子是良知概念始作俑者,他以孩童自然而然愛父母、敬兄長為(wei) 例,說明“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王陽明是良知的擁躉,認為(wei) 良知是先天內(nei) 在於(yu) 人的善性和道德之心,“心自然會(hui) 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發,更無私意障礙,即所謂‘充其惻隱之心,而仁不可勝用矣’”。在《孟子》一書(shu) 中,良知概念隻出現過一次,並沒有展開和論證,而王陽明則充分論證和發揮良知的意義(yi) 。王陽明認為(wei)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靈覺處。”昭明靈覺意指良知與(yu) 心、性、靈合而為(wei) 一,“知是理之靈處。就其主宰處說,便謂之心;就其稟賦處說,便謂之性;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qin) ,無不知敬其兄,隻是這個(ge) 靈能不為(wei) 私欲遮隔,充拓得盡,便完完是他本體(ti) ,便與(yu) 天地合德”。王陽明的良知具有本體(ti) 和形上意義(yi) ,即良知是天地的本原,沒有良知,就沒有天地。“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cong) 此出,真是與(yu) 物無對。人若複得他完完全全,無少虧(kui) 欠,自不覺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間更有何樂(le) 可代?”王陽明在與(yu) 弟子錢德洪討論中指出:“良知本體(ti) 原來無有,本體(ti) 隻是太虛。太虛之中,日月星辰,風雨露雷,陰霾饐氣,何物不有?而又何一物得為(wei) 太虛之障?人心本體(ti) 亦複如是。太虛無形,一過而化,亦何費纖毫氣力?德洪功夫須要如此,便是合得本體(ti) 功夫。”

 

更重要的是,王陽明把良知理解為(wei) 是非之心,使得致良知不僅(jin) 有了本體(ti) 意義(yi) ,而且有了認識價(jia) 值;不僅(jin) 有了目標,而且有了價(jia) 值判斷。王陽明認為(wei) ,是非之心任何人都是具備的,古往今來都是相通的,“是非之心,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所謂‘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無間於(yu) 聖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有了是非之心,就有了辨別善惡的標準,利於(yu) 立身處世,應對人生和社會(hui) 的種種問題,“良知隻是個(ge) 是非之心,是非隻是個(ge) 好惡。隻好惡就盡了是非,隻是非就盡了萬(wan) 事萬(wan) 變”。有了是非之心,就有了修身尺度和人生指南,“爾那一點良知,是爾自家底準則。爾意念著處,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瞞他一些不得。良知原是完完全全的,是的還他是,非的還他非,是非隻依著他,更無有不是處。這良知還是你的明師”。

 

致良知的關(guan) 鍵是誠意

 

誠意就是在心上用功,始終保持心靈的純靜,“如明鏡然,全體(ti) 瑩徹,略無纖塵染著”。王陽明是在批評朱熹過程中突出誠意的地位和作用,“明誠相生,是故良知常覺常照。常覺常照,則如明鏡之懸,而物之來者自不能遁其妍媸矣”。朱熹區別心與(yu) 理,所以要求先格事物之理,然後獲得天理,“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在事物之理升華為(wei) 天理的過程中,朱熹強調敬的作用,“人能存得敬,則吾心湛然,天理粲然,無一分著力處,亦無一分不著力處”。王陽明是心與(yu) 理合一,所以不同意割裂心與(yu) 理、物理與(yu) 天理的聯係,認為(wei) 誠意能使心與(yu) 理、物理與(yu) 天理合一;批評朱熹的《大學》新本是“先去窮格事物之理,即茫茫蕩蕩都無著落處,須用添個(ge) ‘敬’字,方才牽扯得向身心上來,然終是沒根源。若須用添個(ge) 敬字,緣何孔門倒將一個(ge) 最緊要的字落了,直待千餘(yu) 年後要人來補出?正謂以誠意為(wei) 主,即不須添敬字。”所以提出個(ge) “誠意”來說,“正是學問的大頭腦處。”王陽明以孝心與(yu) 行孝的關(guan) 係進一步說明誠意的重要性,凸顯了主體(ti) 選擇道德行為(wei) 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此心若無人欲,純是天理,是個(ge) 誠於(yu) 孝親(qin) 的心,冬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個(ge) 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要求個(ge) 凊的道理。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出來的條件。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然後有這條件發出來”。

 

王陽明所謂的誠意,就是正心的功夫,“然至善者,心之本體(ti) 也。心有本體(ti) 那有不善?如今要正心,本體(ti) 上何處用得功?必就心之發動處才可著力也。心之發動不能無不善,故須就此處著力,便是在‘誠意’”。誠意是要避免功利之心,純乎天理之心,“所以謂之聖,隻論精一,不論多寡。隻要此心純乎天理處同,便同謂之聖。若是力量氣魄,如何盡同得?後儒隻在分兩(liang) 上較量,所以流入功利。若除去了比較分兩(liang) 的心,各人盡著自己力量精神,隻在此心純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個(ge) 個(ge) 圓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無不具足。此便是實實落落明善誠身的事”。誠意還是致知的過程,推行和擴充良知,“今欲別善惡以誠其意,惟在致其良知之所知焉爾。何則?意念之發,吾心之良知既知其為(wei) 善矣,使其不能誠有以好之”;“今於(yu) 良知之善惡者,無不誠好而誠惡之,則不自欺其良知而意可誠也已”。

 

致良知的途徑是知行合一

 

“某嚐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hui) 得時,隻說一個(ge) 知,已自有行在。隻說一個(ge) 行,已自有知在。”知行合一就是要在事上磨煉,而不是單純的冥思苦想和閉門修身養(yang) 性,“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知行合一是從(cong) 源頭上消除惡念,鼓勵善行。“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這說明在道德實踐中,善的知比善的行更重要,惡的念頭比惡的行為(wei) 更加卑劣。王陽明主張知行合一,就是因為(wei) 知行分離,容易使人輕視知而重視行,不注意從(cong) 思想上克服不善的念頭,最終導致了惡的行為(wei) ,“今人學問,隻因知行分作兩(liang) 件,故有一念發動,雖是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知行合一,就是要在思想源頭上樹立善的理念,尤其是一念發動時就要為(wei) 善去惡,“我今說個(ge) 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知行合一,就是要堅持儒家的常道和踐行仁義(yi) 禮智信。“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亙(gen) 古今,無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者也,是常道也。其應乎感也,則為(wei) 惻隱,為(wei) 羞惡,為(wei) 辭讓,為(wei) 是非;其見於(yu) 事也,則為(wei) 父子之親(qin) ,為(wei) 君臣之義(yi) ,為(wei) 夫婦之別,為(wei) 長幼之序,為(wei) 朋友之信。是惻隱也,羞惡也,辭讓也,是非也;是親(qin) 也,義(yi) 也,序也,別也,信也,一也。皆所謂心也、性也、命也。”知行合一,就是要把人的本心和善性推而廣之,惠及他人和社會(hui) ,“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yu) 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之良知之天理於(yu) 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也。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與(yu) 理而為(wei) 一者也”。

 

王陽明強調,在“致吾心之良知於(yu) 事事物物”的過程中,必須緊密聯係社會(hui) 生活,結合人生實踐。知行合一,不能舍棄人倫(lun) 事物,“使其未嚐外人倫(lun) ,遺事物,而專(zhuan) 以存心養(yang) 性為(wei) 事,則固聖門精一之學也”。知行合一,不能離開日常生活,“蓋日用之間,見聞酬酢,雖千頭萬(wan) 緒,莫非良知之發用流行,除卻見聞酬酢,亦無良知可致矣”。知行合一,不能回避人心險惡,“不逆、不臆而為(wei) 人所欺者,尚亦不失為(wei) 善。但不如能致其良知而自然先覺者之尤為(wei) 賢耳”。

 

王陽明詩雲(yun) :“肯信良知原不昧,從(cong) 他外物豈能攖?老夫今夜狂歌發,化作鈞天滿太清。”致良知充滿著善意和理性的光芒,給了王陽明信心和力量,造就了王陽明的輝煌人生。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