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朱承作者簡介:朱承,男,安徽安慶人,西元1977年生,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暨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著有《治心與(yu) 治世——王陽明哲學的政治向度》《儒家的如何是好》《信念與(yu) 教化——陽明後學的政治哲學》《禮樂(le) 文明與(yu) 生活政治》等。 |
樂(le) 詩之教
作者:朱承(華東(dong) 師範大學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八月十九日辛巳
耶穌2020年10月5日
所謂“樂(le) 詩之教”,指的是儒家以歌辭演唱、音樂(le) 伴奏、舞蹈搬演等文藝方式來推行公共教化,以實現其社會(hui) 倫(lun) 理與(yu) 政治意圖的一種教育形式。其政治功能主要體(ti) 現在以下三個(ge) 方麵。
△《毛詩注疏》書(shu) 影資料圖片
壹
首先是教化功能。在“樂(le) ”與(yu) “詩”有機融合的和諧氛圍裏,通過耳目器官的聞見感知,來進行心靈反思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yang) ,進而達到感化他人與(yu) 教化社會(hui) 的效果。孟子曾說:“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孟子·盡心下》)從(cong) 教化角度來看,所謂“仁言”,就是一種將某種道理告之於(yu) 人的理性說教;所謂“仁聲”,則相當於(yu) 通過一種人們(men) 喜聞樂(le) 見的藝術形式將某種道理演繹出來,讓人在感官感知的基礎上去體(ti) 認這種道理。如果說“仁言”是對有著深厚理性教養(yang) 的人來說的,那麽(me) “仁聲”則可能是對一般大眾(zhong) 而言,能更好地幫助人們(men) 在藝術的熏陶下接受教化。這是因為(wei) “樂(le) 教”具有非常有效的社會(hui) 教化功能:“先王之製禮樂(le) 也,非特以歡耳目極口腹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行理義(yi) 也……樂(le) 也者,聖人之所樂(le) 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故樂(le) 行而倫(lun) 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禮記·樂(le) 記》)“樂(le) ”與(yu) “詩”有機融合的樂(le) 詩之教形式,不像“刑”與(yu) “禮”那樣刻板剛性,而是具有優(you) 美柔順的基本特質。故其宣暢和平,涵泳德性,最為(wei) 民眾(zhong) 喜聞樂(le) 見,使人精神愉悅:“大樂(le) ,君臣、父子、長少之所歡欣而說也。”(《呂氏春秋·大樂(le) 篇》)足見“樂(le) 詩”能夠給人帶來精神氣質上的變化。關(guan) 於(yu) “樂(le) 教”的基本功能,陸賈《新語·道基篇》說:“禮義(yi) 不行,綱紀不立,後世衰廢;於(yu) 是後聖乃定五經,明六藝……乃調之以管弦絲(si) 竹之音,設鍾鼓歌舞之樂(le) ,以節奢侈,正風俗,通文雅。”司馬遷《史記·樂(le) 書(shu) 》說:“以為(wei) 州異國殊,情習(xi) 不同,故博采風俗,協比聲律,以補短移化,助流政教。天子躬於(yu) 明堂臨(lin) 觀,而萬(wan) 民鹹蕩滌邪穢,斟酌飽滿,以飾厥性。故雲(yun) 《雅》《頌》之音理而民正,嘄噭之聲興(xing) 而士奮,鄭衛之曲動而心淫。”按照漢儒的看法,樂(le) 詩之教可以作為(wei) 國家治理手段的重要內(nei) 容之一,用來“助流政教”,以最為(wei) 簡便的方法,實現“變民風、化民俗”的政治目的。為(wei) 什麽(me) “樂(le) 詩”能達到教化的效果?儒家認為(wei) ,“樂(le) 詩”能夠“治心”,也就是“樂(le) 詩”能激發道德心,而道德心是一切社會(hui) 良好秩序的前提。這是因為(wei) :“致樂(le) 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le) ,樂(le) 則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神。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致樂(le) 以治心者也。致禮以治躬則莊敬,莊敬則嚴(yan) 威。心中斯須不和不樂(le) ,而鄙詐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禮記·樂(le) 記》)足見“樂(le) 詩”由心生,是人心的符號性外化,表征著人心的情感與(yu) 意誌。而“樂(le) 詩”一旦呈現出來以後,又可以作為(wei) 一種外在手段,強化人們(men) 原初的情感與(yu) 意誌,或者是將製樂(le) 和作詩者的情感與(yu) 意誌推而廣之,為(wei) 更多的人接受,從(cong) 而引導和改變更多人的情感與(yu) 意誌。如是,“樂(le) 詩”也就成為(wei) 提高自我修養(yang) 、強化自我教育、提升自我成就的重要手段,也就是儒家所強調的君子要“興(xing) 於(yu) 《詩》,立於(yu) 禮,成於(yu) 樂(le) ”(《論語·泰伯篇》)。
△《呂氏春秋》書(shu) 影資料圖片
貳
其次,樂(le) 詩之教與(yu) 王道的推行關(guan) 聯在一起。儒家認為(wei) ,霸道是憑借武力或暴力等強製力量來推行其政治目的,而王道則是通過征服人們(men) 的內(nei) 在心靈來實現其政治目的。故在推行王道的過程中,類似於(yu) “樂(le) 詩”之類平和人心的懷柔之術是不可或缺的。當然,樂(le) 詩之教要與(yu) 禮、刑、政等手段相互配合,以便在奉行王道的過程中達到剛柔並濟的社會(hui) 功效。就社會(hui) 治理來說,禮、刑、政等手段都是一種剛性規範,通過規訓和懲罰達到治理效果。而“樂(le) 詩”則不然,它是一種柔性手段,是通過藝術感化促進人們(men) 對於(yu) 某種價(jia) 值觀念的認同。“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禮以道其誌,樂(le) 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le) 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禮記·樂(le) 記》)這也就是說,禮、樂(le) 、刑、政在治理國家的問題上,在效果上百慮一致、殊途同歸,“樂(le) 詩”是一個(ge) 軟手段,以“優(you) 美”方式來達到天下大治這一“崇高”目的。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來看,“樂(le) 詩”不僅(jin) 是藝術生活,更是政治生活,是當時國家經常運用的一種政治治理手段。作為(wei) 一種治理手段,“樂(le) 詩”可以作為(wei) 禮、政、刑等剛性手段的潤滑劑,用柔性手段來維護良好的社會(hui) 秩序:“暴民不作,諸侯賓服,兵革不試,五刑部用,百姓無患,天子不怒,如此則樂(le) 達矣。”(《禮記·樂(le) 記》)故“樂(le) 詩”以柔性來教化政治,自然可以與(yu) 禮、政、刑等治理手段一起來實現王道,並能以相對和美與(yu) 絕對和平的方式來消除社會(hui) 的暴戾風氣,以實現無暴力、無怨怒的王道政治。
叁
最後,“樂(le) 詩”還是政治評價(jia) 的一種載體(ti) 。儒家在觀察和評價(jia) 現實政治時,往往把樂(le) 舞的審美判斷引申為(wei) 政治判斷。儒家認為(wei) ,音樂(le) 與(yu) 政治相通,可以作為(wei) 判斷為(wei) 政得失的一項指標,即所謂“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le) ,審樂(le) 以知政,而治道備矣”(《禮記·樂(le) 記》)。《詩經》裏的詩歌,不僅(jin) “雅詩”與(yu) “頌詩”裏有很多詩篇直接與(yu) 政治相聯係,就連“風詩”裏也有很多詩篇與(yu) 各類政治事件密切相關(guan) ,或者可以從(cong) 政治視角予以解讀。如人們(men) 解說《魏風·碩鼠》詩旨時,往往會(hui) 從(cong) 批判社會(hui) 階層差異與(yu) 分化、向往理想的樂(le) 土這樣一種政治角度予以闡釋。故法國學者葛蘭(lan) 言在《古代中國的節慶與(yu) 歌謠》中指出:“《國風》歌謠本身就與(yu) 曆史事件聯係在一起,用來說明道德哲學的準則和政治學的準則。”《詩經》的樂(le) 詩演奏,既可以說明當時的政治曆史事件,也可以通過這些事件的闡述,從(cong) 中演繹出對政治與(yu) 道德的看法。關(guan) 於(yu) “審樂(le) 知政”,春秋後期吳公子季劄赴魯觀樂(le) 時,從(cong) 魯國人為(wei) 其演唱與(yu) 表演的《詩經》不同歌詩內(nei) 容和樂(le) 舞形式之中,發現了政治與(yu) 德性的差異並進行了藝術評價(jia) 後,逐一引申到政治人物、政治品德、社會(hui) 治理等國家政治事務中去,並對政治事務進行社會(hui) 評述。雖然這裏不能排除具有一定的牽強附會(hui) 之處,但對於(yu) 儒家來說,這恰恰是說明了樂(le) 舞、詩歌不是純粹技術性和藝術性的,而是政治性、道德性的。而正是因為(wei) 樂(le) 舞、詩歌從(cong) 製作上就具有政治性、道德性的考量,那麽(me) 從(cong) 觀賞的角度,當然能夠品味出不同的政治意義(yi) 。此處,審美判斷就不獨為(wei) 藝術問題,而是一個(ge) 政治問題。
△《論語集解》書(shu) 影資料圖片
結語
總之,“樂(le) 詩之教”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承載著重要的政治功能。儒家致力於(yu) 將政治秩序落實在感性的生活中,將政治與(yu) 道德觀念滲透到“樂(le) 詩”中去,並把它們(men) 推廣到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中,使得人們(men) 在日常的藝術生活中感知政治,認同某種價(jia) 值觀念與(yu) 秩序,在藝術生活層麵落實儒家的政治理想。這種通過“樂(le) 詩之教”形式對藝術生活與(yu) 政治生活的有機融合,不僅(jin) 是詩禮文化形成的內(nei) 在動力,而且彰顯出詩禮文化的藝術性與(yu) 政治性完美結合的基本特質。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