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桂榛作者簡介:林桂榛,贛南興(xing) 國籍客家人,曾就學於(yu) 廣州、北京、武漢等及任教於(yu) 杭州師範大學、江蘇師範大學、曲阜師範大學等,問學中國經史與(yu) 漢前諸子,致思禮樂(le) (楽)刑(井刂)政與(yu) 東(dong) 亞(ya) 文明,並自名其論爲「自由仁敩與(yu) 民邦政治」。 |
關(guan) 於(yu) 荀子“性樸”論的通信:史上所有談荀子“性惡”的論述將掃清
作者:林桂榛 周熾成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七月廿九日壬戌
耶穌2020年9月16日
周老師、陳老師,你們(men) 好,
我是陳老師的學生(本科生),也是郭老師的學生(博士生),茲(zi) 將我博士論文的某一章節,也是周老師您研究和討論過的——荀子《性惡》篇是否有訛錯或偽(wei) 造的問題——專(zhuan) 題討論文章一齊傳(chuan) 來於(yu) 你們(men) ,請批評,見附件。此文目前未公開發表,請內(nei) 部閱讀。
此問題至關(guan) 重要,有極大的學術價(jia) 值,若兩(liang) 千年來果然是訛字造成荀子講“性惡”,則將全麵恢複荀子的思想地位及學術聲譽,而史上所有談荀子“性惡”雲(yun) 雲(yun) 的論述將全部掃清,中國人性論值得重新思考及敘述……
新年在即,恭請大安!
學生:桂榛頓首
(2008年12月23日22:41)
小林:
帶著興(xing) 奮的心情讀完大作,感覺很好。希望你能成一家之言,超出老師。不過,我提出幾個(ge) 問題要你思考:
1.從(cong) 《荀子》一書(shu) 的篇名看,除《非十二子》和《賦》外,所有篇名都是兩(liang) 個(ge) 字。如果說荀子原來以《性不惡》三個(ge) 字來作篇名,這可能很怪。個(ge) 人覺得,《非十二子》和《賦》都不是荀子本人的作品。以二字為(wei) 篇名,是荀子的寫(xie) 作風格。
2.《性惡》明確說“今人之性,生而離其樸”,這是反對性樸論,而不是主張性樸論。如果《禮論》的作者和《性惡》(或者用你的話說《性不惡》)的作者是同一個(ge) 人,那隻能說作者改變了立場,或者自相矛盾。你改“惡”為(wei) “不善”,並不能解決(jue) 問題。
3.孟荀的對立,多為(wei) 兩(liang) 家後學的對立,他們(men) 兩(liang) 人本來不對立。《解蔽》明確肯定孟子,《大略》也同樣如此。
考慮到你手頭上可能沒有我的那本書(shu) ,我把出自書(shu) 中的文章傳(chuan) 去,另傳(chuan) 一跟我們(men) 討論的問題有關(guan) 的另一文章(未刊稿)。如果你需要看我書(shu) 中的前兩(liang) 章(隻有這兩(liang) 章跟你的論文有關(guan) ),可以複印寄去。
周熾成
附:荀子非性惡論者辯.doc孟荀漢唐影響之比較新論.doc
(2008年12月24日01:30)
周老師:您好,
首先謝謝您閱讀拙文並提討論意見。我的校勘,當時受您的啟發很大,不同僅(jin) 在於(yu) 我不認為(wei) 《性惡》全偽(wei) 與(yu) 《性惡》、《禮論》兩(liang) 篇有矛盾。於(yu) 您提出的三點審讀意見,我的理解是:
1、《性不善》作為(wei) 篇名並無不妥。(1)古書(shu) 篇名往往兩(liang) 種情況,一是篇首字眼做篇名,比如《論語》最明顯,二是其核心思想作篇名,而且篇名字眼往往該篇本有,《荀子》篇名大致都從(cong) 於(yu) 篇內(nei) 義(yi) 理。(2)古書(shu) 的篇名未必都是作者擬訂的,有些是後人傳(chuan) 抄、整理時所加,篇名不過題於(yu) 簡端而已,從(cong) 出土的戰國書(shu) 簡可以核實如此情況。(3)我原來初勘時校正文擬“性無善”或“性非善”或“性不善”,把篇名擬為(wei) “非性善”或“性不善”,但根據正文“不直、不善”修辭及義(yi) 理,荀子主旨當是批判“性善”稱“性不善”,所以按照古人慣例推定“性不善”作篇名,但“非性善”作篇名也無不可,不過“性無善”、“性非善”則不甚貼切……具體(ti) 我們(men) 很難知曉原篇名作什麽(me) ,但正文“性惡”本作“性不善”我自信確定無疑。(4)究竟是一字、二字做篇名還是三字、四字,這無關(guan) 緊要,古書(shu) 篇名字數不整齊劃一的多著,不能以多是二字作篇名推定一字、三字、四字篇名者不屬荀子,校書(shu) 首先當從(cong) 正文義(yi) 理,其他證實或證偽(wei) 都頂多屬旁證,不能成必然的主證。
2、《性惡》“離樸”字眼與(yu) 《禮論》“材樸”字眼並不矛盾,這屬文本理解有誤而所造成覺得兩(liang) 篇矛盾,覺得相互否定。附原文而勘議如下,容慢慢再討論:
[性惡篇]今人之性,目可以見,耳可以聽;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目明而耳聰,不可學明矣。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將皆失喪(sang) 其性故也。”【孟子曰,性本來善,不善是喪(sang) 性所故】曰:若是則過矣。【荀曰孟謬】今人之性,生而離其樸,離其資,必失而喪(sang) 之。【今天人的性,生而離開它的樸,離開它的資,那它才是失而喪(sang) 之(不樸了,變壞了),即壞是背樸而成。此處非論人必然背樸,而是說惡是背離樸而得,背離原狀而得,正是論證性樸也,何矛盾之有?】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所以看來人的本性是不善甚明】所謂性善者,不離其樸而美之,不離其資而利之也。【所謂“性善”當依樸資而美之利之,無樸何善之有?(當然亦是何惡之有,《左傳(chuan) 》所謂“皮不存毛安附”也),此處論所謂“性善”正是“偽(wei) 善”,即孟子把德性作本性,德性乃樸資基礎上所為(wei) 所積而成也。】使夫資樸之於(yu) 美,心意之於(yu) 善,若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故曰目明而耳聰也。【結構與(yu) 功能,資樸是結構,此本性本狀,德性是功能類問題,以耳目結構與(yu) 耳目感覺的功能間關(guan) 係類比論證資樸而後有所謂美善,皮不存毛安附也。】
[禮論篇]……故曰:性者、本始材樸也【所謂性,本來就材樸樣子,天生如此】;偽(wei) 者、文理隆盛也【隆盛的,正是偽(wei) ,非性】。無性則偽(wei) 之無所加,無偽(wei) 則性不能自美【性基礎上偽(wei) ,偽(wei) 而後善或美(也包括惡)】。性偽(wei) 合,然後成聖人之名,一天下之功於(yu) 是就也。【善的方麵,性偽(wei) 合,乃可聖,駁性善,談樸偽(wei) ,論化治是也。】
3、孟子和荀子在理論體(ti) 係方麵有著根本的衝(chong) 突,尤其是人性論方。荀子區分本性與(yu) 習(xi) 性(偽(wei) ),所以必然導致他的社會(hui) 理論是禮法論;孟子道性善,所以必然是複性求放心之類,然後空蹈仁義(yi) 、仁政類,這是宋儒性命論的濫觴;曆史觀方麵,荀子必然大罵孟子他們(men) 想象和倡言的“先王”,主張法後王、一製度。
孟荀之路的差異,王恩洋《荀子學案》有論:“蓋子思孟軻之學與(yu) 荀子不同者,一為(wei) 理性派,一為(wei) 經驗派。重理性者,以為(wei) 仁義(yi) 禮智我固有之,非外爍我也;以人性為(wei) 善,堯舜與(yu) 人同,而言必法先王、稱堯舜,高談仁義(yi) 而略於(yu) 禮製。……經驗派之反對理性派,東(dong) 西洋皆然矣。”荀子所謂的法“先王”、“後王”等問題,錢大昕、吳汝倫(lun) 他們(men) 解得最好,此也是民國時王恩洋的意思,抓住了荀子思想的實質,其他解都不到位,不明白荀子作何意……王恩洋1945年《荀子學案》雲(yun) :
“以知識道德皆為(wei) 積累而成,皆自外而得,為(wei) 經驗學派之主張。破除迷信,取消上帝與(yu) 天國,而利用自然、征服自然以利人事,為(wei) 此派學說之偉(wei) 績。西洋學說,肇始於(yu) 希臘。中經中世紀耶教教權專(zhuan) 製,埋沒人之理智於(yu) 天國上帝之氣氛中以成黑暗之世者千餘(yu) 年。自英霍布斯、培根、洛克、休謨等,次第出現,乃造成海洋派之經驗學派,破除上帝之信仰、天國之夢想,而事事求實用於(yu) 人事……總而言之,謂歐洲近代文明均導源於(yu) 經驗學派而長養(yang) 完成之,亦不為(wei) 過也。中國文化學說素與(yu) 希臘及歐洲近代學說異其途轍,然而孰謂有荀子者乃於(yu) 二千年前竟成立最完整而宏博之經驗學說於(yu) 中土,其光輝炳煥,其魄力滂沛,上同於(yu) 蘇格拉底、柏拉圖、雅裏士多德,而下合於(yu) 霍布斯、培根、邊沁、洛克、休謨而無愧,且又過之,不亦偉(wei) 乎!”(《荀子學案》卷上頁2-3)
“吾人由上述種種,具見荀子之學與(yu) 西方經驗論精神態度、理論思想之若合符節,洵足成為(wei) 二千年前之中國經驗派大師而無愧。吾人驟讀荀子之書(shu) ,幾不知其為(wei) 中國古代大師,而直謂其為(wei) 希臘、英倫(lun) 之哲人然者,是亦奇矣!雖然,二者亦有異乎?曰有。其異點安在?曰其精神態度等雖同,其所趨向之方向與(yu) 目的即其學之內(nei) 容別異也。曰其異如何?曰此乃中國學說與(yu) 西洋學說之根本不同處也,蓋西洋之思想學說,其目的與(yu) 內(nei) 容多為(wei) 向自然物理用工夫,其所得亦多為(wei) 自然物理界之真理。而中國之思想學說其目的內(nei) 容乃趨向於(yu) 人情治道上用工夫,其所得亦修己治人兩(liang) 方麵之道術也。”(《荀子學案》卷上頁11)
在《荀子學案》結束處,王意味深長並頗“自負”地說:
“餘(yu) 幼習(xi) 儒學,由陽明而上承孔孟,荀學非所好也。自講學龜山,作《老子學案》,覺吾先民學說不難整理闡發,乃遍讀諸子之書(shu) ,皆已得其體(ti) 係,及開辦東(dong) 方文教研究院,《孔子學案》、《孟子學案》次第作成,因於(yu) 去年擬作《荀子學案》。人事苒苒,迄今年孟夏始成。凡所疏釋、整理、闡發、評判,一秉大公無我之心,更無絲(si) 毫門戶蔽漏之見,此可自信其與(yu) 曆來講學者不同。不唯偉(wei) 大精密之荀學暗而複明,即古我先民文教思想造詣之宏深瑰瑋亦彌足證信。讀吾書(shu) 者,幸知此意也!”(《荀子學案》卷下頁85)
王恩洋先得我心,先得我心,我也一直思考《荀子》思想與(yu) 西方近代思想的會(hui) 通問題(孟子性命論也跟西方絕對主義(yi) 倫(lun) 理觀有一致)。不是我要談《荀子》故而在有意拔荀子到那個(ge) 高度,而是荀子本身就達到了那個(ge) 思想或學術高度,達到了西方近代思想家、哲學家的高度!王恩洋太了不起了,太了不起了,二千年來荀子的第一知音,能在1945年動蕩國難中出版這樣的評價(jia) 或研究結論,真是太了不起了,百年來研究荀子的第一高人!
荀子的思想學說有一個(ge) 完整的體(ti) 係,毫無疑問是中國三千年來第一思想家!第一智慧家當然是孔子,但思想家是體(ti) 係的,智慧家未必是體(ti) 係的,盡管孔子的思想有“貫”,但在講學或著述中有體(ti) 係的,並且是文本中呈宏大而嚴(yan) 密體(ti) 係的,那就是荀子了,荀子發展光大了孔子的思想,發展光大得最豐(feng) 富,最宏博,最深刻,最周全;荀子和《荀子》淹沒了真是可惜啊,可悲,可悲!《荀子》一書(shu) 最後一章稱荀子是“孔子弗過”絕非虛言,知音少,乃至無,真正理解之者誰?千古絕唱,一丘墳草,悲乎!
傅斯年《性命古訓辨證》有三段高論,甚確,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47、136、150頁,附之:
(1)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wei) 善矣,若夫為(wei) 不善,非才之罪也。”……夫曰“可以”,則等於(yu) 說“非定”,謂“定”則事實無證,謂“非定”則性善之論自搖矣。此等語氣,皆孟子之邏輯工夫遠不如荀子處。孟子之詞,放而無律,今若為(wei) 盧前王後之班,則孟子之詞,宜在淳於(yu) 髠之上、荀卿之下也”。
(2)孟子在墨子之後,乃不能上返之於(yu) 孔子,而下遷就於(yu) 墨說,從(cong) 而侈談洪荒,不自知其與(yu) 彼“盡信書(shu) 則不如無書(shu) ”之義(yi) 相違也。故孟子者,在性格,在言談,在邏輯,皆非孔子正傳(chuan) ,且時與(yu) 《論語》之義(yi) 相背,彼雖以去聖為(wei) 近,願樂(le) 孔子,實則純是戰國風習(xi) 中之人,墨學磅礴後激動以出之新儒學也。
(3)荀子之論學,雖與(yu) 孟子相違,然並非超脫於(yu) 儒家之外,而實為(wei) 孔子之正傳(chuan) ,蓋孟子別走新路,荀子又返其本源也(參見本書(shu) 下卷)。
最後,周老師提到的您的專(zhuan) 著是指《荀子韓非子的社會(hui) 曆史哲學》一書(shu) 嗎?如果是這本,我有的,這書(shu) 對討論荀子韓非子有貢獻,我很受啟發。附件兩(liang) 郵的文章我讀了,很受啟發,值得深入探討。我是1994-1998年在華南師大讀政治本科的,聽過周老師的大名,沒見過,好象那時周老師去留學了,能與(yu) 母校的老師切磋學術問題,非常幸運和榮幸。我們(men) 學術觀點可能有分歧,但都為(wei) 荀子他們(men) 作一些闡釋工作,這個(ge) 非常必要,很多需要正本清源。
校勘荀子和整理荀子,是當前我做的主要工作,先從(cong) 校勘文本開始為(wei) 厘清思想掃除障礙,然後在此基礎上疏理荀子思想,會(hui) 通中西象王恩洋一樣大視角地理解他。清末以前,真正跟西方近代經驗主義(yi) 哲學家、思想家相媲美的,隻有荀子一人,荀子不愧是迄今為(wei) 止中國最偉(wei) 大的思想家,可惜不僅(jin) 淹沒了,而且歪曲了,我要為(wei) 荀子搞學術翻案。《荀子》末章所雲(yun) 非虛言:
“為(wei) 說者曰:孫卿不及孔子。是不然。孫卿迫於(yu) 亂(luan) 世,遒於(yu) 嚴(yan) 刑,上無賢主,下遇暴秦,禮義(yi) 不行,教化不成,仁者絀約,天下冥冥,行全刺之,諸侯大傾(qing) 。當是時也,知者不得慮,能者不得治,賢者不得使。故君上蔽而無睹,賢人距而不受。然則孫卿懷將聖之心,蒙佯狂之色,視天下以愚。《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此之謂也。是其所以名聲不白,徒與(yu) 不眾(zhong) ,光輝不博也。今之學者,得孫卿之遺言餘(yu) 教,足以為(wei) 天下法式表儀(yi) 。所存者神,所過者化,觀其善行,孔子弗過。世不詳察,雲(yun) 非聖人,奈何!天下不治,孫卿不遇時也!德若堯禹,世少知之;方術不用,為(wei) 人所疑;其知至明,循道正行,足以為(wei) 紀綱。嗚呼!賢哉!宜為(wei) 帝王。天地不知,善桀紂,殺賢良,比幹剖心,孔子拘匡,接輿避世,箕子佯狂,田常為(wei) 亂(luan) ,闔閭擅強。為(wei) 惡得福,善者有殃。今為(wei) 說者,又不察其實,乃信其名。時世不同,譽何由生?不得為(wei) 政,功安能成?誌修德厚,孰謂不賢乎!”
桂榛 頓首
(2008年12月24日11:10)
“今人之性,生而離其樸,離其資,必失而喪(sang) 之。”這句話很重要。你理解它時,加上“如果”,與(yu) 原意相悖。按照你的這種翻譯,原文應該是“今人之性,若生而離其樸,離其資……”
虛心讀原文,實在看不出這是條件句。肯定是陳述句。讀古人的東(dong) 西,切忌太主觀。我們(men) 都要在大膽假設的時候別忘了小心求證。
我指的正是那本書(shu) ,你有就好了。你來穗讀書(shu) 的時候,正是我留加的時間。你一畢業(ye) ,我就回來了。
周熾成
(2008年12月24日23:33)
《荀子·性惡》引“孟子曰”疏證(WORD)
梁濤
(2012-10-11 08:27:49)
(群發郵件)
梁老師好:
貴大作很有史學家風範,我喜歡這樣的大作,喜歡考據性的大作,不喜歡玄想之文披個(ge) “哲學家”衣袍樣自作聰明,玄名虛詞,飾智驚愚,我的這般智力消受不起“哲學家”的大作。
在一般條理或邏輯上,抽象“性善”論必須解釋惡或人為(wei) 惡的何以可能(社會(hui) 事實),又必須解決(jue) 如何為(wei) 惡或變惡的問題,同時也必須解決(jue) 如何實際為(wei) 善的問題(人生問題);同樣邏輯,抽象“性惡”論也必須解釋善人或人為(wei) 善何以可能,也必須解決(jue) 如何為(wei) 善或變善的問題,解決(jue) 如何實際為(wei) 惡的問題,否則就不是理論圓滿了。
《孟子》當然解釋了性善卻為(wei) 何走向不善(失性、物接,牛山之喻等),也思考了如何為(wei) 善(返性、盡心、擴性等),而《荀子》“性惡”篇所敘述的三則“孟子曰”更是有條理或體(ti) 係的:第一處述“孟子曰,人之學者,其性善”是針對孟子解釋人為(wei) 善是因為(wei) 性善。第二處述“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將皆失喪(sang) 其性故也”是針對孟子解釋性善又如何變不善,而此二處皆是駁斥孟子不辨“性—偽(wei) ”之分而將偽(wei) 指為(wei) 性或將習(xi) 性妄充作本性,核心是斥孟子不知“性”。至於(yu) 第三處述“孟子曰,人之性善”,則是核心地在斥孟子不辨“善惡之分”也即不知“善”。孟子既不懂“性”概念,也不懂“善”概念,既不懂“性—偽(wei) ”之分,也不懂“善—惡”之分,這樣就把孟子漢語、漢字敘述的“性善”論在中國式的語言分析、語言辨析裏給徹底瓦解了,如果誰要複活“性善”論,那他一定首先不懂“性”及“善”二字及字義(yi) 為(wei) 何而自己妄語臆想一番並自作“哲學”的高明與(yu) 道德心性的自雄,將語辨完全脫離了語言常法……我個(ge) 人認為(wei) 《荀子》三個(ge) “孟子曰”不在於(yu) 是否在孟子外書(shu) 中是否有“性善”篇,而是三個(ge) “孟子曰”的內(nei) 容皆在今本《孟子》裏能找到痕跡或依據,也即這三“孟子曰”不是今天帶引號的學術征引必須完全符合原文原語,而是辯論性地先歸納對方的論意而陳述出來再供自己接下來一一批駁。
其次,梁老師根據王充《論衡》有“孟子作《性善》之篇”句以輔證有孟子外書(shu) 或外篇有《性善》這麽(me) 一篇並將篇名確定為(wei) “性善”二字,這也似過於(yu) 牽強。《論衡》“孟子作《性善》之篇……董仲舒覽孫孟之書(shu) ,作《情性》之說”一般都如此將裏頭的“性善”、“情性”加書(shu) 名號,其實十之八九是錯誤點讀,因為(wei) 王充《論衡·本性》篇說孟子作“性善之篇”及董子作“情性之說”是在說孟子作了關(guan) 於(yu) 性善的篇章及董子作了關(guan) 於(yu) 情性的論說,非一定在指什麽(me) 孟子作了《性善》這麽(me) 一篇及董子作了《情性》這麽(me) 一篇。
考以董子“作情性之說”部分,董子今遺著《繁露》等及其他相關(guan) 的可靠漢史裏似不存在有董子《情性》之篇,且王充敘述的董氏該情性說的內(nei) 容又見今《繁露》,但不是直接照樣地見,而是出自王充自己的概括(若非說王充的述說在《繁露》等裏已亡佚,也非絕對不可吧)。同樣的道理,王充《本性》篇裏述孟子的性善觀也是王充自己的概括,未必是直接征引已亡佚的《性善》篇等,而且王充所述孟子性善觀並非在今《孟子》裏全無,而恰恰是有,隻是需要理解和概括。如此,皆證“孟子作《性善》之篇……董仲舒覽孫孟之書(shu) ,作《情性》之說”當標作“孟子作‘性善’之篇……董仲舒覽孫孟之書(shu) ,作‘情性’之說”,其書(shu) 名必須祛除,而勿認作真實的《性善》篇及《情性》篇為(wei) 宜。
孟子的“性善”論是先秦儒家之歧出,《春秋繁露•實性》曰:“今按聖人言中,本無性善名,而有善人吾不得見之矣。使萬(wan) 民之性皆已能善,善人者何為(wei) 不見也?觀孔子言此之意,以為(wei) 善甚難當。而孟子以為(wei) 萬(wan) 民性皆能當之,過矣。”故劉向敘董子作書(shu) 美荀卿非妄!至於(yu) 荀子批判孟子“性善”論中自己所持的是否就是“性惡”論,周熾成老師《荀子韓非子的社會(hui) 曆史哲學》(2002)、《荀子:性樸論者,非性惡論者》(2007/03/20)、《荀子非性惡論者辯》(2009)等大作認為(wei) 荀子《性惡》是偽(wei) 書(shu) 是否成立(認《性惡》係偽(wei) 書(shu) 實早見於(yu) 劉念親(qin) 《荀子人性的見解》,《晨報副鐫》1923年1月16、17、18日),詳見本人的論文。
《荀子·正名》曰“以仁心說,以學心聽,以公心辨……貴公正而賤鄙爭(zheng) ,是士君子之辨說也”,歡迎交鋒,歡迎士君子之批判。
林桂榛
(2012年10月11日10:59)
(群信回複)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謝茂鬆】朝貢體(ti) 係並非西式霸權
【下一篇】【(日)中根公雄】王陽明之“知行合一”論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