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謝茂鬆作者簡介:謝茂鬆,男,香港中文大學曆史係博士。現任中國國家創新與(yu) 發展戰略研究會(hui) 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資深研究員,中央黨(dang) 校文史部兼任教授,主要研經學,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文明與(yu) 國家戰略。著有《大臣之道:心性之學與(yu) 理勢合一》等專(zhuan) 著。 |
朝貢體(ti) 係並非西式霸權
作者:謝茂鬆(國家創新與(yu) 發展戰略研究會(hui) 中國文明和中國道路研究中心主任)
來源:環球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七月廿九日壬戌
耶穌2020年9月16日
朝貢體(ti) 係,作為(wei) 古代中國處理與(yu) 周邊國家關(guan) 係的來往方式,往往被西方有些政治人物曲解甚至汙名化為(wei) 霸權,殊不知這恰恰是西方自身曆史的投射;而個(ge) 別周邊國家對此也同樣有曲解,或者視之為(wei) 霸權,或者視之為(wei) 中國單方麵的讓利。
朝貢體(ti) 係首先被視為(wei) 貿易關(guan) 係,古代中國實行"厚往薄來"的原則,周邊國家向中國朝貢的物品的價(jia) 值,遠低於(yu) 中國所回贈者,即中國回贈時會(hui) 加厚。有人因此認為(wei) 古代中國是得"名",朝貢國是得"實"。這隻是表麵現象,就實質而言,朝貢貿易中大、小國之間的"厚往薄來",用中國民間老百姓之間過年過節的互相送禮為(wei) 例來理解,就能更加清楚。親(qin) 戚朋友之間互送年節,主人接受年節禮物,回贈客人禮物,即"還禮""回禮"時往往都要加多價(jia) 值,尤其是作為(wei) 地位相對更高者。所以送年節,一般都是輩分或地位相對低者主動先送禮給高者,但這並非是不平等。
過年過節之間的互送禮物,並非需要多麽(me) 貴重的禮物,在其功能在於(yu) 通過"禮尚往來"維係親(qin) 戚、朋友之間的緊密關(guan) 係,以免久不維係而生疏。如果親(qin) 戚朋友之間連著一兩(liang) 年不送禮,互相之間的關(guan) 係就疏遠了。通過"禮尚往來"來建立並維係持久關(guan) 係的最重要功能,就是形成互助的共同體(ti) 關(guan) 係,一方有急難,對方會(hui) 根據親(qin) 疏遠近的關(guan) 係給予援助。這種互助關(guan) 係通過互送禮物來加強情感的凝聚,這是作為(wei) 中國文明實質的"禮樂(le) 文明"在"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日常生活中的體(ti) 現,即是"禮教"。
基於(yu) "厚往薄來"的原則,絕大部分周邊國家樂(le) 於(yu) 與(yu) 古代中國建立朝貢關(guan) 係,曆史上還不乏虛構小國來騙取朝貢的例子。更何況,明、清兩(liang) 代的朝貢貿易並不隻是周邊國家朝貢與(yu) 中央王朝回贈這一種貿易形式,還包括朝貢國使節的隨行者與(yu) 古代中國特許的商人在首都的會(hui) 同館即使節住處進行交易。以及與(yu) 使節同行的商人團在古代中國指定的各朝貢國不同的進口港來進行商品交易,這才是規模與(yu) 利潤最大的。如此,方能全麵理解與(yu) 古代中國的貿易的巨大利益對於(yu) 各周邊國家的吸引力。而人們(men) 對朝貢貿易的理解往往多局限於(yu) "朝貢—回贈"這一形式。
人們(men) 對於(yu) 朝貢體(ti) 係的理解除了局限於(yu) "朝貢—回贈"之外,也忽視了朝貢體(ti) 係也是一種政治關(guan) 係,即朝貢體(ti) 係乃是統合政治、經濟的治理體(ti) 係。就作為(wei) 政治的朝貢體(ti) 係而言,作為(wei) 大國的古代中國備受周邊國家重視,周邊國家認同中國的權威與(yu) 文明價(jia) 值,中國則冊(ce) 封朝貢國,認同該國統治者的合法性,該國統治者通過被中國冊(ce) 封而在其國內(nei) 建立權威,這兩(liang) 方麵構成了名分與(yu) 禮樂(le) 秩序。在這一秩序安排下,中國作為(wei) 大國具有保護小國的責任,避免小國內(nei) 亂(luan) 以及被其他國家侵略。
中國與(yu) 周邊國家的關(guan) 係就是孟子所說"惟仁者能以大事小""惟智者能以小事大""以大事小者,樂(le) 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也。樂(le) 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作為(wei) 大國能不倚強淩弱而"以大事小"是出於(yu) 仁義(yi) 之心;小國"以小事大"則是智。"以大事小"與(yu) "以小事大"成為(wei) 一種實質性的對等關(guan) 係。
"禮"的原則是《禮記》所說"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這是互相之間回報的原則。既是回報,那麽(me) 就是如孔子在有人問是否"以德報怨"時回答說:"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孔子反對"以德報怨"說,強調完全對等的原則。
在整個(ge) 體(ti) 係中,如果有國家視仁義(yi) 為(wei) 無物,有意挑戰甚至破壞秩序,"威"的力量就會(hui) 顯示出來,這就是《周易·係辭傳(chuan) 》所說:"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國家德威、威信不可褻(xie) 瀆,更不容冒犯;德威、威信都包含一"威"字,威不可輕用,到不得已時則不可不用。長遠來看,用威而小懲對於(yu) 失信國而言並非壞事。《周易》的謙卦對此有更具體(ti) 的詮釋,"謙卦"象征謙虛德行,是《周易》六十四卦中唯一的六爻皆吉之卦。謙卦六五爻說:"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征伐,無不利。象曰:利用征伐,征不服也。"北宋理學家程頤對此有深刻的詮釋:"為(wei) 人君而持謙順,天下所歸心也。然君道不可專(zhuan) 尚謙柔,必須威武相濟,然後能懷服天下,故利行侵伐也。威德並著,然後盡君道之宜而無所不利也。征不服者,征其文德謙遜所不能服者也。文德而不能服,而不用威武,何以平治天下?非人君之中道,謙之過也。"《係辭傳(chuan) 》與(yu) 謙卦一方麵強調"不見利不勸""不富以其鄰"而"惟財能聚人",顯示了中華文明對於(yu) 人性的深刻洞悉;另一方麵又強調對於(yu) 以文德謙遜也不能服者不用威,則是謙虛過度而犯了姑息、寬縱的過錯了,這就不是謙虛了。所謂"征者,正也",是正小人桀驁不馴之不正。
曆史上鄭和下西洋,拓展朝貢體(ti) 係,總體(ti) 上是和平的,但也離不開強大的國力、軍(jun) 威作為(wei) 支撐,從(cong) 而構成對於(yu) 沿途圖謀不軌者的軍(jun) 事威懾,其中在遇到冒犯時也用武力予以打擊。在此期間,倭寇屢屢入侵中國東(dong) 南沿海,但都屢屢被明朝以海戰方式擊敗,甚至一次性被殲數千人。日本此後數十年與(yu) 明朝修好,甚至將一些倭寇頭目送到中國來任憑處置。這一切都離不開古代中國處理周邊關(guan) 係的德威並重的雙重原則,"以大事小"之"仁"離不開大國之威。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