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來作者簡介:陳來,男,西元一九五二年生於(yu) 北京,祖籍浙江溫州。一九七六年中南礦冶學院(現名中南大學)地質係本科畢業(ye) 。一九八一年北京大學哲學係研究生畢業(ye) ,哲學碩士。一九八五年北京大學哲學係博士研究生畢業(ye) ,哲學博士。一九八六年任北京大學哲學係副教授,一九九〇年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現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哲學係教授,北京大學哲學係博士生導師,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會(hui) 長,中央文史館館員、國務院參事。著有《朱熹哲學研究》《宋明理學》《古代宗教與(yu) 倫(lun) 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現代儒家哲學研究》《孔夫子與(yu) 現代世界》《近世東(dong) 亞(ya) 儒學研究》《仁學本體(ti) 論》《中華文明的核心價(jia) 值》《儒學美德論》《儒家文化與(yu) 民族複興(xing) 》等。 |
儒家揚棄五福觀念,發展了“好德”的幸福觀念
——中國文化中的“幸福”
作者:陳來(清華大學教授)
來源:《北京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七月廿七日庚申
耶穌2020年9月14日
幸福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意義(yi) 不同。中國古代文化中最早記載的幸福觀念見於(yu) 《尚書(shu) 》洪範篇的“五福”說,其年代約在公元前11世紀,反映了商代末期和周代初期的思想。五福是指“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終考命”。這是以長壽、富足、健康平安、愛好美德、老而善終為(wei) 基本的幸福,反映了中國古代早期的幸福觀。
資料圖安旭東(dong) 攝
中國古代在公元前6世紀出現了精神生活的反思,出現了孔子等一係列思想家。孔子代表的儒家揚棄了五福的觀念,發展了“好德”的幸福觀念,全麵提出了與(yu) 世俗幸福觀不同的超世俗幸福觀。儒家強調美德對於(yu) 幸福的重要性,認為(wei) 行善得福,“德,福之基也”。一個(ge) 人不能擁有美德,就不可能獲得幸福。人的不斷提升個(ge) 人美德的過程就是追求幸福的過程,德性達到完美即最高的幸福。在這種幸福觀中,精神上的富足和物質上的享樂(le) 是對立的,更加注重心靈的滿足與(yu) 安寧,關(guan) 注那些來自於(yu) 內(nei) 心的幸福。其次,儒家認為(wei) 人不能隻追求個(ge) 人的幸福,而應將個(ge) 人的幸福聯係他人、融入社會(hui) ,己立立人。
幸福在《論語》等儒家典籍中也被稱為(wei) “樂(le) ”。中國曆史上民間文化的價(jia) 值注重富貴福祿,重視多子多福。而在儒家看來,物質財富對幸福來說並不重要,精神快樂(le) 才是幸福的根本要素。因此,他們(men) 主張對物質財富、生死壽夭、貴賤達窮、外在環境持淡泊態度,《論語》中記載,孔子的弟子顏回生活貧困不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le) ”,生活的貧困並沒有影響他內(nei) 心學道的快樂(le) ,孔子曾對此十分讚歎。而孔子的繼承者孟子則主張“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le) 也;仰不愧於(yu) 天,俯不怍於(yu) 人,二樂(le) 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le) 也。”這是士君子重視天倫(lun) 之樂(le) (倫(lun) 理滿足)、問心無愧(內(nei) 心滿足)、作育英才(教育貢獻)的幸福觀。最後一點也體(ti) 現了使自己幸福和使他人幸福的一致。從(cong) 這個(ge) 對比可以看出大傳(chuan) 統和小傳(chuan) 統不同的幸福追求。
儒家思想一向認為(wei) ,在人生中有比個(ge) 體(ti) 生命更為(wei) 重要的價(jia) 值,要求人應當有一種為(wei) 道德價(jia) 值和理想信念而超越物質欲求的思想境界。11世紀新儒學的創立者周敦頤特別突出信念與(yu) 富貴的矛盾,在他看來,外在的富貴是常人共同追求的對象,但以富貴為(wei) 人生目的,隻是俗人對於(yu) 生活的態度。一個(ge) 君子必須超乎富貴的追求,因為(wei) 對於(yu) 君子來說,世界上有比富貴更寶貴更可愛的東(dong) 西。這種至貴至富可愛可求的東(dong) 西是“大”,相比之下,富貴利達不過是“小”。人若真能有見於(yu) “大”,則不僅(jin) 可以忘卻“小”,而且可以在內(nei) 心實現一種高度的充實、平靜、幸福和快樂(le) 。照周敦頤的這個(ge) 說法,顏回之樂(le) 並不是因為(wei) 貧賤本身有什麽(me) 可“樂(le) ”,而是顏回已經達到了一種超乎富貴的人生境界,有了這種境界的人,即使是人所不堪的貧賤也不會(hui) 影響、改變他的“樂(le) ”。這種樂(le) 是超越了人生利害而達到的內(nei) 在幸福和愉快。這是把內(nei) 在的幸福看做最高的幸福。
除了個(ge) 人幸福外,中國古代也提出了社會(hui) 幸福或幸福世界的概念。儒家主張,幸福世界就在此世實現。公元前4世紀左右寫(xie) 成的儒家的《禮記》禮運篇中提出的“大同”概念,是一個(ge) 典型的幸福世界概念。大同社會(hui) 的特點是“天下為(wei) 公”,指天下是天下人共有之天下,通過對上古社會(hui) 的一種理想化的描繪,體(ti) 現了古代儒家關(guan) 於(yu) 大同社會(hui) 的構想,即大同社會(hui) 的政治製度和倫(lun) 理觀念一切為(wei) 公而不為(wei) 私;政權傳(chuan) 賢,用人選能;社會(hui) 有良好保障和福利,人民樂(le) 意為(wei) 公共事務盡心竭力;是一個(ge) 誠信、和睦、平等的社會(hui) 。這種古代的天下觀和大同社會(hui) 理想,以及公而無私的價(jia) 值觀,為(wei) 後世儒家所傳(chuan) 承,構成了儒家的幸福世界圖景,在中國曆史上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並成為(wei) 近代中國人向往理想社會(hui) 的重要理念基礎。
總之,儒家文化的幸福觀,重視現世幸福而不是來世幸福,突出內(nei) 在幸福而不是外在幸福,關(guan) 注個(ge) 人幸福的同時關(guan) 注社會(hui) 幸福。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