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2010年人才會議對策——上下海選通才,通才輔助中央選拔人才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11-02-21 08:00:00
標簽:
吳俊

作者簡介:吳俊,深圳市儒學研究會(hui)



治國時論之三


2010年人才會(hui) 議對策
——上下海選通才,通才輔助中央選拔人才
作者:吳俊
來源:作者惠賜




    中央近期召開了2010年人才會(hui) 議,胡錦濤、溫家寶、習(xi) 近平分別作了重要講話,規格之高,非常罕見。由此可見,中央把發現人才、使用人才、培養(yang) 人才的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三位黨(dang) 和國家領導人在講話中都提到了要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為(wei) 什麽(me) 如此強調“不拘一格”呢?這說明中央意識到識別和選拔人才的製度必須要創新。

    識別和選拔人才的製度,必須具有公開、公正的特點。公開,是指人人能夠參與(yu) ;公正,是指憑能力而不是關(guan) 係。隻有公開、公正的選拔人才的製度,才能做到廣納群賢。

    黨(dang) 在打天下時期,人才的識別和選拔是由戰場來篩選——看能不能戰勝對手,因此這個(ge) 製度是公開、公正的,這也是共產(chan) 黨(dang) 具有強大戰鬥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可是到了治天下時期,這個(ge) 辦法就不適用了。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向市場經濟轉軌。由市場來篩選人才,也是公開、公正的製度。可是由於(yu) 中國的資源環境及文化背景的製約,中國社會(hui) 經過了三十年的高速發展之後,現在麵臨(lin) 重大的社會(hui) 轉型,這就是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及建設和諧社會(hui) 。要實現中央的這個(ge) 戰略意圖,勢必需要一大批懂得建設和諧社會(hui) 的人才。

   目前黨(dang) 內(nei) 選拔人才的製度,在公開、公正方麵尚存在問題,造成真正的人才不能脫穎而出。中央領導人強調“不拘一格”,就是指要探索一條新的選拔人才的製度。

    那麽(me) ,西方國家創建的一係列選拔人才製度,例如多黨(dang) 競爭(zheng) 、新聞自由、匿名審稿等,能不能適用於(yu) 今天的中國呢?回答是不能。原因是西方的這些製度都是建立在西方人的基督教文化背景之上,不具備這一文化背景的中國人引入這些製度,效果必將大打折扣。

    處於(yu) 和平時期且麵臨(lin) 重大轉型的中國,如何建立公開、公正的選拔人才製度呢?方法還是要依靠黨(dang) 的傳(chuan) 統法寶:走群眾(zhong) 路線,實行民主集中製。即選拔人才的過程,必須要有中央及人民群眾(zhong) 的參與(yu) 和監督,以保證選拔的公開公正。由於(yu) 專(zhuan) 業(ye) 知識領域存在壁壘或門檻,中央及人民群眾(zhong) 能夠識別和監督的主要是通才型人才,而不是專(zhuan) 業(ye) 型人才。

    由於(yu) 過去的科技手段不夠發達,我們(men) 很難找到實現上述條件的方法。但是到了今天,電視、網絡的巨大覆蓋性以及高效及時性,使我們(men) 能實現該方法。該方法是,借助電視、網絡舉(ju) 辦通才海選。

    首先,組織方提供一個(ge) 供候選人才公開辯論的平台,讓他們(men) 互相提問辯論,然後由評委打分;其次,安排理科、工科、農(nong) 科、醫科、文科、曆史、哲學、經濟等分科專(zhuan) 業(ye) 評委向候選人才提問並打分;第三,由群眾(zhong) 評委向候選人才提出他們(men) 所關(guan) 心的方方麵麵的問題並打分。全部過程,由電視、網絡現場直播。

    以上是省級通才的選拔。在各省人才選出之後,匯集到北京進行中央級通才的選拔,其方法基本同上,隻是增加一個(ge) 程序:中央領導人可向候選人才提出任何問題並打分。

    通過這樣的方式選拔出來的人才,實際上就是通才型人才。中國現在最缺乏的就是通才型人才。人才都是學校培養(yang) 出來的。目前中國從(cong) 小學到大學的所有課程,都是從(cong) 西方引進的。西方知識體(ti) 係的特點是分割為(wei) 不同的學術科目,培養(yang) 出來的是專(zhuan) 業(ye) 型人才,所以,西方的學人必須分為(wei) 人文學者、社會(hui) 學者、科學家等等。但實際上,物理學家、無機化學家和克隆羊的發明家,知識結構都太簡單,很難真確認識人與(yu) 環境的關(guan) 係。物理學家和化學家是精密科學的權威,是尋找基本因子建立模型的好手,近代以來的其他研究常常采用類似的理論結構,形成理障。理障就是理論體(ti) 係障礙了對於(yu) 實事複雜性的理解。社會(hui) 事務十分複雜,而通才更多地認識到複雜性,所以,隻有通才,才可能關(guan) 注複雜的社會(hui) 現象的方方麵麵,如環境、經濟、人文等,才可能關(guan) 注曆史上發生的各種重大事件,也才可能對於(yu) 較長曆史時期中的“變”和“堅持”的正負效果進行比較,總結經驗教訓,最後,才可能在權衡的基礎上得到有利於(yu) 建設和諧社會(hui) 的結論——幫助決(jue) 策者不斷地權衡調節,掌握適當的分寸。

    中國目前麵臨(lin) 的社會(hui) 問題錯綜複雜,因此,中國要建設和諧社會(hui) ,最急需的就是通才。

    要想成為(wei) 通才,需要十年甚至幾十年寒窗苦讀,這本身就是耗能很少的克製行為(wei) ,同時又是認識複雜現象的必要過程。通才不會(hui) 因為(wei) 別人在某一個(ge) 方麵高出自己就危及自己的學術地位,相反,容納的異已越多,才越可能“通”,所以通才比較容易識別專(zhuan) 才的所長。專(zhuan) 才就不同了,自己本來隻是占據著一個(ge) 獨木橋,別人一上來,就把自己擠下去了。所以西方選拔專(zhuan) 才要靠“匿名審稿”製度。而適合於(yu) 中國的選拔專(zhuan) 才的方式,是靠通才來識別專(zhuan) 才。

    因此,通過上述程序選拔出來的通才,可以協助中央選拔出社會(hui) 所需要的各種類型的人才。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