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一箭雙雕:鄉土吸納資金,房價釜底抽薪——建設鄉土社區,重建社會信用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11-02-21 08:00:00
標簽:
吳俊

作者簡介:吳俊,深圳市儒學研究會(hui)

 


治國時論之二

一箭雙雕:鄉土吸納資金,房價釜底抽薪
——建設鄉土社區,重建社會信用
作者:吳俊
來源:作者惠賜



  當今中國有一個全民關注的熱點問題:持續上漲的房價。

  高房價已經給和諧社會的建設帶來了諸多的危害:城市裏要結婚成家的青年人,大多數已經買不起房了,帶來了整個家庭對社會的不滿,在今年的兩會上,高房價成為代表們的眾矢之的就是最好的明證;政府多次承諾控製房價的上漲,可每次調控措施的出台都導致房價的再一次上漲,使得政府的公信力下降;現在購房者都是采取銀行按揭,風險都轉嫁給銀行了;房地產業的暴利,把從事其他產業的人才和資金都吸納過來,使得我國的經濟結構調整更加困難。

  政府難道真的沒有辦法把房價打下去嗎?當然不是,2007年政府出台的一些措施就使房價跌了30%。然而,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使得中國多年來一直靠出口增長來拉動GDP增長的道路被堵,房地產成為了拉動GDP增長的支柱產業。因此,政府目前是處於兩難境地:既擔心房價過高影響社會穩定,又擔心把房價打下去導致經濟蕭條、企業倒閉、員工失業。

  那麽,有沒有一個辦法,既能把房價降下來,又能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呢?

  房價上漲的主要原因,是社會上的多餘資金為了追逐高利潤而進入房市。為什麽要追求高利潤?因為目前中國社會的價值取向是有錢人的社會地位較高,或者說,商人的社會地位較高。人們為了追求更高的社會地位,當然要追求高利潤。

    錢越多的人,社會地位越高,是人類社會的一貫規律嗎?

    不是。在中世紀的歐洲,社會地位最高的階層是基督教的主教跟封建城堡的領主。他們的社會地位較高,並不是因為錢多,而是因為他們對維護當時的社會秩序穩定的貢獻最大。當時的歐洲也有商人,盡管他們錢多,但社會地位很低,導致經商的大部分是猶太人,莎士比亞的名作《威尼斯商人》就是嘲諷一個猶太商人的。在上個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國,最有地位的是工人階級。一座國營大廠被拆掉,馬上在原址蓋起一個商業樓盤,這是近年來學習西方的結果。

    因此,解決高房價問題的對策,就是國家通過頒布新的政策(具體政策見下文),抬高另外一個社會階層的地位,從而把炒房人以及炒房的資金吸引到這個階層去,因為這個階層給資金的回報同樣是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這樣就能夠達到對房價釜底抽薪的效果。

   以史為鑒,政府重點扶助的階層應該是農民,使他們的社會地位僅次於官員和國營企業中的基本隊伍的社會地位。

   目前中國幾個大的社會階層是:官員、商人、工人、農民。社會地位最高的是官員跟商人,地位最低的是農民。農民的作用對任何一個社會的穩定來說,都是最根本的,所謂“無農不穩”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中國政府同樣很重視農民、農業、農村,但是由於農民的地位最低,社會上的多餘資金不願意流入這個階層,政府隻能用財政補貼的方式來扶持農民,這樣一來,農民似乎成了國家的包袱。

   如果現在政府能夠把農民的地位抬高到商人、一般工人之上,那麽,社會上的多餘資金為了追逐較高的社會地位,就會較大程度地回流到農村中去,於是達到對房價釜底抽薪的效果。

   也許有人會問:國家憑什麽要提高農民的地位?這不是公然造成不平等嗎?

   國家不是提高所有農民的地位,而是提高那些有信用的農民的地位。政府的理由是:社會信用較高的人,能夠維護社會和諧,降低管理成本,當然應該給予較高的社會地位。

    如何來識別和保障農民守信用呢?

   要保障一個人守信用,離不開二個條件:一是要有人監督他,二是要有抵押物。

   西方社會的信用是建立在個人本位基礎上的,監督主要來自法律、警察、法官、律師,抵押物主要是以金錢來衡量的資產。

   對中國社會來說,靠法治來監督的成本太高,以金錢做抵押物的成本太低,所以在中國建立仿照西方社會的信用體係不可能成功。

   要建立中國社會的信用,必須借助中國的國情,利用中國人的特點,那就是,中國人的家庭觀念特別強,重親情,把有血緣關係的人看得重。因此,中國人的信用,最容易在親戚之中建立起來。如果一批有血緣關係的親人,能夠自願組織成為一個互相信任、互相擔保、互相監督的群體,那麽,這個群體中的每一個人不守信用的成本將大大提高。如果政府再發布一係列的政策,使得這個群體中的社會地位高於沒有結成這種群體的離散的個人,那麽,這個群體的人幾乎將自覺地守信,而那些離散的個人,也將自發地形成新的互相信任、互相擔保、互相監督的群體。

    這個群體為保障守信而對政府提供的抵押物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而不是金錢,這樣才能使他們違規的成本大大的增加。

    我們把具有這樣功能的土地,稱為鄉土,把這樣的土地族群,稱為鄉土社區。

    綜上所述,中國政府提高農民地位、重建社會信用的對策如下:

    政府建立公共的社會信用平台,社會信用由鄉土社區擔保,國家政策向土地人口乘積較大的守信群體傾鈄,如:子女上學,國企招工,幹部升遷,有土地族群作擔保者優先。

    鄉土社區的介紹信可作信用憑證,政府提供核查介紹信真偽的信息平台,通過相關網絡平台查詢各鄉土社區的信用記錄,包括違規、刑案、命案、超生記錄,對超生較多且記錄較差的鄉土社區限製其成員外流,實施鄉土禁閉,或整體解散。

    國家的優惠政策,根據土地族群的信用等級不同而給予不同等級的優惠。開國元勳及其他為國立功的族群,在政策的起步階段,得到最高的優惠,在以後的時間中,當然也可能降級。其他的族群,也可以通過信用升級,享受最高的優惠政策。

    這樣的政策,使得加入了有族群有土地的人的社會地位大大提高,正類似於二十世紀60年代,一個有單位的國企職工也充滿自豪感、安全感一樣。這樣的勢,一旦建立,必將促使城市居民加入鄉土社區,從而向本族土地投資,對高燒的房價釜底抽薪,達到一箭雙雕的效果。

    鄉土社區,其實就是個小社會,裏麵不光是隻有農業,跟城市社區一樣,也需要服務業、工商業,例如,電器維修、房屋建築、養生醫療、文化娛樂、生態治理,甚至從農產品直至終端消費的全部加工環節,都可以由土地上的人口來承擔,也就是說:糧油加工業、乳品業、罐頭醃製蜜餞果蔬加工業、紡織業、時裝業、林木加工業、皮革業等等,再加上民用消費品的終端裝配,可以吸收大量人口就業。

    因此,建設鄉土社會,既能夠重建中國社會的信用,又能夠實現經濟結構的調整,從而帶動新的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這種發展,是真正地實現了以人為本的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是徹底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最終使多數中國人能夠安居樂業。


聯係方式:
手機:13724391526
郵箱: wujun214@yahoo.com.cn
單位:深圳市儒學研究會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