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旭東】上元醮與皇極——陸九淵《荊門軍上元設廳皇極講義》發微

欄目:學術研究
發布時間:2020-08-26 17:43:50
標簽:上元、緯書、道教、陸九淵
方旭東

作者簡介:方旭東(dong) ,男,西曆一九七零年生,安徽懷寧人,北京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著有《尊德性與(yu) 道問學——吳澄哲學思想研究》《吳澄評傳(chuan) 》《中國儒學史(宋元卷)》(合著)《繪事後素——經典解釋與(yu) 哲學研究》《原性命之理》《理學九帖》《新儒學義(yi) 理要詮》等。

上元醮與(yu) 皇極

——陸九淵《荊門軍(jun) 上元設廳皇極講義(yi) 》發微

作者:方旭東(dong) (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暨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表,原載《複旦學報.社會(hui) 科學版》2020年第4期

 

摘要:

 

上元設醮祈福與(yu) 道教的三官信仰、星鬥崇拜有關(guan) ,上元是天官賜福,天官被尊為(wei) 紫微大帝,紫微大帝指北鬥。道教關(guan) 於(yu) 北鬥握有人間生殺大權的思想,源自漢代緯書(shu) 。通過消化河圖洛書(shu) ,道教把“北極(北辰)”、“太一”與(yu) “皇極”勾連起來。道經當中“皇極”的詞義(yi) ,與(yu) 《洪範》原文用法並無二致,仍是孔安國所解釋的“大中”之意。具體(ti) 到星宿體(ti) 係,它用來指處於(yu) 天庭中心地位的北極。河圖洛書(shu) 為(wei) 北極的位置提供了直觀說明。這一切可以解釋何以陸九淵在本當設醮的上元之日要宣講《洪範》皇極大義(yi) 。

 

關(guan) 鍵詞:陸九淵;道教;緯書(shu) ;上元;醮;

 

紹熙三年(1192)春正月十三,象山在荊門,會(hui) 吏民,發明《洪範》“斂福錫民”一章大義(yi) 。

 

郡有故事,上元設醮黃堂,其說曰“為(wei) 民祈福”。先生於(yu) 是會(hui) 吏民,講《洪範》“斂福錫民”一章,以代醮事,發明人心之善,所以自求多福者,莫不曉然有感於(yu) 中,或為(wei) 之泣。有講義(yi) ,仍書(shu) 《河圖》八卦之象、《洛書(shu) 》九疇之數於(yu) 後,以曉後學。1

 

這裏所說的“講義(yi) ”即《荊門軍(jun) 上元設廳皇極講義(yi) 》(以下簡稱《皇極講義(yi) 》)。2論者已經指出象山宣講皇極具有多重意義(yi) ,然而,象山何以要以宣講皇極的方式來取代醮事?對於(yu) 這個(ge) 問題,現有論著皆未深究。筆者最近研究發現,象山宣講皇極,並非無緣無故,乃是因為(wei) 上元醮的相關(guan) 原理與(yu) 皇極大有關(guan) 係。特撰此文,以就教於(yu) 海內(nei) 外專(zhuan) 家。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梳理現有成果,指出其遺留的問題;第二部分考證荊門地區上元醮的來龍去脈;第三部分分析上元醮背後的知識、思想與(yu) 信仰,揭示其與(yu) 皇極思想的關(guan) 聯。

 

 

由於(yu) 象山跟朱子曾辯論過無極太極問題3,又由於(yu) 皇極在南宋是朝野一致關(guan) 注的熱門話題4,而朱子就有《皇極辨》之作,所以,論者一般都很自然地將象山《皇極講義(yi) 》與(yu) 朱子《皇極辨》聯係起來。

 

餘(yu) 英時在其書(shu) 中曾專(zhuan) 辟一節梳理諸家關(guan) 於(yu) “皇極”的論述,最後一例是象山。4餘(yu) 英時認為(wei) ,朱子的《皇極辨》一文是針對象山《皇極講義(yi) 》而發。5

 

這個(ge) 看法實際顛倒了《皇極辨》與(yu) 《皇極講義(yi) 》的因果關(guan) 係。束景南指出:“陸九淵在荊門會(hui) 吏民講《洪範》‘五皇極’一章,蓋針對朱熹之《皇極辨》。”6他還分析了為(wei) 何論者會(hui) 顛倒《皇極辨》與(yu) 《皇極講義(yi) 》的先後次序。

 

《皇極辨》未署作年,其後有慶元二年丙辰補記,並非《皇極辨》作年,後人誤據此補記以為(wei) 《皇極辨》作於(yu) 紹熙三年陸九淵在荊門講《洪範》“五皇極”以後,乃將事實顛倒。7

 

束景南所說的“丙辰補記”,具體(ti) 情況是這樣的:收在通行本《朱子文集》卷七十二的《皇極辨》,題作“皇極辨”,到“予於(yu) 是竊有感焉,作皇極辨”這裏,應該表示全文結束,但下麵又跟了一段文字:“馮(feng) 當可,字時行,……,慶元丙辰臘月甲寅東(dong) 齋南窗記。”8這就很容易讓人誤以為(wei) 《皇極辨》寫(xie) 於(yu) 慶元二年(丙辰,1196),也就是說,在象山紹熙三年(壬子,1192)著《皇極講義(yi) 》之後。

 

雖然束景南正確地指出象山《皇極講義(yi) 》是在朱子《皇極辨》之後,但如果把象山發表《皇極講義(yi) 》的動機概括為(wei) 針對朱子,則未免失之簡單。餘(yu) 英時與(yu) 陳來都注意到了象山宣講皇極的多重意蘊。其中,又以陳來的歸納最為(wei) 全麵。陳來指出:

 

陸九淵的宣講皇極,主要是為(wei) 了結合當地祈福風俗進行地方教化,他選洪範皇極來發明心學的福論,很能表現其巧思,而他在皇極講演中也順便對朱子的皇極說和朱子學讀書(shu) 觀作了回應。所以這個(ge) 講演一舉(ju) 三得。9

 

所謂“一舉(ju) 三得”,是指:(1)教化地方;(2)發明心學;(3)回應朱子。束景南書(shu) 中隻提到了3,而餘(yu) 英時則同時關(guan) 注到了第一點和第二點。10

 

就(1)而言,餘(yu) 英時與(yu) 陳來一致肯定了象山宣講皇極這一行為(wei) 的儒家教化性質,但他們(men) 的措辭有所不同。餘(yu) 英時直截了當地稱其為(wei) “宣揚儒教”11,陳來則避免使用“儒教”一詞,而采用了“儒家教化”這樣的說法。9

 

對於(yu) 荊門上元設醮一事,陳來將其寬泛地理解為(wei) 一種“民俗的”祈福活動12,而餘(yu) 英時則挑明,那是“道教設醮的舊習(xi) ”。13

 

這就給我們(men) 留下一個(ge) 問題:荊門上元設醮到底是一般的民俗還是道教影響下的風俗?換句話說,這個(ge) 風俗跟道教有沒有關(guan) 係?餘(yu) 英時雖然稱其為(wei) “道教設醮的舊習(xi) ”,但在書(shu) 中僅(jin) 一筆帶過,其詳不得而知。

 

孔令宏比餘(yu) 英時更進一步,將荊門上元設醮直接坐實為(wei) “正一道的齋、醮”。他在一篇文章中說:“陸九淵對正一道的齋、醮是有所了解的,否則不會(hui) 盲目反對並以講學取代它。”14但他沒有交代這樣判斷的根據。

 

就算我們(men) 接受孔令宏的說法:象山對道教的齋醮有所了解,所以,他有意反對它,以講學取代,但更實質的問題在於(yu) :何以象山要以宣講皇極的方式來取代它?皇極跟道教的上元醮有什麽(me) 特別的關(guan) 聯嗎?

 

總之,現有關(guan) 於(yu) 象山《皇極講義(yi) 》的研究,都沒有回答以下問題:荊門上元設醮的道教舊習(xi) 究竟是怎麽(me) 回事?象山又為(wei) 何要以宣講皇極的方式取而代之?這正是本文要著力加以探討的。

 

 

先來看第一個(ge) 問題:荊門上元設醮到底是一般的民俗還是道教影響下的風俗?

 

關(guan) 於(yu) 荊門上元設醮之習(xi) ,《陸九淵集》有如下描述:

 

郡有故事,上元設醮黃堂,其說曰“為(wei) 民祈福”。15

 

常歲,以是日建醮於(yu) 設廳,為(wei) 民祈福。16

 

值得注意的是這裏關(guan) 於(yu) 設醮地點的說法,一說“黃堂”,一說“設廳”。如果我們(men) 清楚這兩(liang) 個(ge) 詞的含義(yi) ,就知道,其實都是指郡守的廳堂。

 

黃堂,即太守聽事之堂。典出《後漢書(shu) 》卷二十七“郭丹傳(chuan) ”:

 

太守杜詩請為(wei) 功曹,丹薦鄉(xiang) 人長者自代而去。詩乃歎曰:“昔明王興(xing) 化,卿士讓位,今功曹推賢,可謂至德。”勑以丹事編署黃堂(李善注:黃堂,大守之廳事),以為(wei) 後法。

 

黃堂之為(wei) 太守廳事,在宋代似乎已成常識,如宋哲宗、徽宗時人黃朝英所撰《靖康緗素雜記》,即雲(yun) :“黃堂者,太守聽事之堂也,亦謂之雌堂。杜詩為(wei) 南陽太守,請郭丹為(wei) 功曹,勑以丹事編署黃堂,以為(wei) 後法是也。”(《靖康緗素雜記》卷一,清守山閣叢(cong) 書(shu) 本)

 

設廳,古代官府、寺廟之廳堂。因常作為(wei) 設宴之所,故稱。五代孟昶《韻會(hui) 》卷二七:“唐製:諸郡燕犒將吏,謂之旬設。今廳事謂設廳,公廚曰設廚。”“設廳”作為(wei) 官府廳事的用法,在宋人著述中不時可見,如宋王栐《燕翼詒謀錄》卷三:“上散青苗錢於(yu) 設廳,而置酒肆於(yu) 譙門。”宋馮(feng) 浩《江瀆廟醮設廳記》:“慶曆乙酉春,樞密學士平陽文公來帥,用立夏齋祭,又禱雨,屢至廟下,因相外門之東(dong) 得墟地二百步別為(wei) 醮設之宇。”(《成都文類》卷三十二)

 

設醮地點在州府廳事,似乎暗示它是一種官方祭祀。然而,查《宋史-禮誌》,未見上元州府設醮祈福之事。

 

祈報。《周官》:“太祝掌六祝之辭,以事鬼神,示其福祥。”於(yu) 是曆代皆有襘崇之事。宋因之,有祈、有報。祈,用酒、脯、醢,郊廟、社稷,或用少牢;其報,如常祀。或親(qin) 禱諸寺觀,或再幸,或徹樂(le) 、減膳、進蔬饌,或分遣官告天地、太廟、社稷、嶽鎮、海瀆,或望祭於(yu) 南北郊,或五龍堂、城隍廟、九龍堂、浚溝廟,諸祠,如子張、子夏、信陵君、段幹木、扁鵲、張儀(yi) 、吳起、單雄信等廟,亦祀之。或啟建道場於(yu) 諸寺觀,或遣內(nei) 臣分詣州郡,如河中之後土廟、太寧宮,亳之太清、明道宮,兗(yan) 之會(hui) 真景靈宮、太極觀,鳳翔之太平宮,舒州之靈仙觀,江州之太平觀,泗州之延祥觀,皆函香奉祝,驛往禱之。凡旱、蝗、水潦、無雪,皆崇禱焉。17

 

祈福屬吉禮,宋代有關(guan) 祈福的吉禮,多在寺、觀舉(ju) 行,似乎從(cong) 未把道場設在州府官廳。

 

既然不是官方祭祀,那麽(me) ,它應當就是所謂民俗了。荊門的這一民俗又起於(yu) 何時呢?關(guan) 於(yu) 荊楚地區的生活習(xi) 俗,南朝梁宗懍(約501~565)編撰的《荊楚歲時記》可以讓人概見早期的情形。該書(shu) “正月十五”條有如下之說:

 

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門戶。18

 

隋人杜公瞻注雲(yun) :

 

今州裏風俗,望日祭門戶。其法先以楊枝插於(yu) 左右門上,隨楊枝所指,仍以酒脯飲食及豆粥、膏糜插箸而祭之。4

 

這條材料證明,一直到隋代,荊門還沒有出現正月十五州廳設醮為(wei) 民祈福的行事。然而,記載南宋時期尤其是淳祐至鹹淳之間都城臨(lin) 安生活情況的《夢粱錄》,在“元宵”條下赫然就有州府上元設醮的記錄:

 

元宵。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昨汴京大內(nei) 前縛山棚,對宣德樓,悉以采結,山遝上皆畫群仙故事,左右以五色采結文殊、普賢,跨獅子白象,各手指內(nei) 五道出水。其水用轆轤絞上燈棚高尖處,以木櫃盛貯,逐時放下,如瀑布狀。又以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wan) 盞,望之蜿蜒,如雙龍飛走之狀。上禦宣德樓觀燈,有牌曰“宣和與(yu) 民同樂(le) ”,萬(wan) 姓觀瞻,皆稱萬(wan) 歲。今杭城元宵之際,州府設上元醮,諸獄修淨獄道場,官放公私僦屋錢三日,以寬民力。舞隊自去歲冬至日便呈行放,遇夜,官府支散錢酒犒之。元夕之時,自十四為(wei) 始,對支所犒錢酒。十五夜,帥臣出街彈壓,遇舞隊照例特犒.街坊買(mai) 賣之人,並行支錢散給。此歲歲州府科額支行,庶幾體(ti) 朝廷與(yu) 民同樂(le) 之意。姑以舞隊言之,……至十六夜收燈,舞隊方散。19(著重號為(wei) 引者後加,下同,不再一一說明)

 

“昨汴京”與(yu) “今杭城”雲(yun) 雲(yun) ,顯見“州府設上元醮”是宋室南渡之後才興(xing) 起的。上行下效,荊門仿臨(lin) 安行此醮儀(yi) ,可想而知。不過,讓人感到奇怪的是,迭修而成的清代《荊門州誌》“風俗”卷有關(guan) 上元的記載並無州府設醮之事。

 

州民每逢元旦先期掃堂庭,換桃符,……上九、十五,早起,燃燈燭,焚香楮,拜家神。上元,交饋湯圓,同慶元宵。各家張燈,燃火樹,紮龍燈,謳歌,遊賞,下浣前後,童子就塾師。20

 

如此看來,荊門上元建醮於(yu) 官廳,隻是存在於(yu) 南宋時期的短暫現象,既空前,亦絕後。那麽(me) ,這個(ge) “上元醮”的具體(ti) 內(nei) 容又是如何呢?遺憾的是,我們(men) 沒有找到直接的材料,現在隻能借助間接的材料加以推測與(yu) 想象。

 

與(yu) 象山(1139~1193)同時代的張孝祥(1132~1170),生平著有多首青詞,其中題作《上元設醮》的就有三首;此外,還有詞牌為(wei) 《鷓鴣天》的“上元設醮”兩(liang) 首。根據這五首作品,我們(men) 可以一窺“上元醮”的消息。

 

1.清都紫極,隔世幾塵;綠簡瑤草,通臣一念。撰日三元之始,馳情八景之高。伏願增衍其祥,蕩除災穢,貰其既往,新以方來。錫難老於(yu) 家庭,覃餘(yu) 休於(yu) 嗣續。21

 

2.玉清嘉會(hui) ,氣實首於(yu) 上元;金簡真儀(yi) ,福用敷於(yu) 下土。敢宣主德,率龥國人,敬披致一之誠,仰導惟新之慶。伏願輪飆臨(lin) 夜,聖澤如春。萬(wan) 歲千秋,仰奉堯年之永;五風十雨,遍為(wei) 吳會(hui) 之祥。凡我有生,長依道蔭。21

 

3.絳闕高居,躡千真而下察;綠章封事,緘一念以遙通。當甲子之上元,惟王春之正月。三官校籍,屢書(shu) 黑簿之愆;九氣騰霄,滋味黃庭之景。載披雲(yun) 笈,恭款颷遊。伏願憫此餘(yu) 齡,賜之無事。退安田裏,常遂於(yu) 豐(feng) 登;燕及子孫,更祈於(yu) 繁衍。21

 

4.詠徹瓊章夜向闌。天移星鬥下人間。九光倒影騰青簡,一氣回春繞絳壇。瞻北闕,祝南山。遙知仙仗簇清班。何人曾侍傳(chuan) 柑宴,翡翠簾開識聖顏。22

 

5.子夜封章扣紫清。五霞光裏佩環聲。驛傳(chuan) 風火龍鸞舞,步入煙霄孔翠迎。瑤簡重,羽衣輕。金童雙引到通明。三湘五莞同民樂(le) ,萬(wan) 歲千秋與(yu) 帝齡。22

 

以上作品充滿道教術語,這裏略作疏釋。

 

“綠簡”、“金簡”、“綠章”、“瓊章”、“青簡”,都是指齋醮時上奏天神的表章,一般用朱筆寫(xie) 於(yu) 青藤紙上,而金簡則是在金片上刻字,一般帝王用之,所謂“鑄金為(wei) 簡,刻書(shu) 玉篇,出於(yu) 空洞自然之文。帝王寶之,社稷長存”。23

 

“封章”,亦稱“封事”,其中的“章”就是指上奏天神的表章,亦即青詞。

 

“清都”,神話傳(chuan) 說中天帝居住的宮闕。24

 

“紫極”,即紫微垣,天帝的居所。25

 

“玉清”,道教所說的三清之一。三清一指三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亦稱天寶君)、上清靈寶天尊(亦稱太上道君、靈寶君)、太清道德天尊(亦稱太上老君)。三神所居的仙境稱玉清、上清、太清。“紫清”,指上清靈寶天尊,“紫清”是形容他發出的玄氣。26

 

“絳壇”指為(wei) 醮事而設的祭壇。27

 

“三元”,指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每逢三元日,道教徒都要舉(ju) 行齋醮。28

 

“黃庭之景”,指道教修煉時產(chan) 生的中空景象。

 

“八景”,指八方之景。29

 

“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三官之說最早見於(yu) 漢代五鬥米道(即天師道)的“三官手書(shu) ”。30道教認為(wei) ,三官各有神通: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31三官還承擔了考校人間功過的職責,《三官燈儀(yi) 》稱:“伏聞玄元妙道,運一炁而肇乾坤。清濁殊分,備三才而明日月。顯晦分於(yu) 晝夜,寒暑布於(yu) 四時。人本衝(chong) 和,為(wei) 萬(wan) 類之最靈;性本清虛,因五行而受賦。列尊卑於(yu) 貴賤,應罪福於(yu) 因緣。是以三官考校,賞功過於(yu) 無私;五帝紀明,著愆非而有在。切以人生下境,命係上天。星辰運轉,值逆流而照臨(lin) ;運限推遷,遇刑克而衝(chong) 並。”32這就是所謂“三官校籍”。33

 

“黑簿”,指三官用以記錄所考之人罪過的簿子,簿為(wei) 黑色,故名。據說,三官考校人間功過時,“功”寫(xie) 在青色的簿子上,“罪”或“過”寫(xie) 在黑色的簿子上。34

 

“雲(yun) 笈”,原指道家藏書(shu) 的書(shu) 箱,此指各種道經。北宋時,張君房纂成大型道教類書(shu) 《雲(yun) 笈七簽》,凡122卷。

 

“天移星鬥下人間”,指設醮恭請星君下凡。道教有星鬥崇拜,北鬥、南鬥、東(dong) 鬥、西鬥、中鬥,即“五方星鬥”,都在崇拜之列,唐宋時期形成“拜鬥”科儀(yi) 。

 

“九光倒影”,指設醮時布的燈光。先秦祭祀中的火祭衍化為(wei) 道教的燈儀(yi) ,《正統道藏》收錄的燈儀(yi) 經書(shu) 就有二十多種,燈儀(yi) 與(yu) 拜鬥科儀(yi) 有密切關(guan) 係。

 

從(cong) 青詞來看,上元設醮的目的在向天神祈福消災,所謂“增衍其祥,蕩除災穢”。所祈之福,五花八門,既有為(wei) 皇帝求的“萬(wan) 歲千秋”,也有為(wei) 百姓求的“五風十雨”,更多則是為(wei) 個(ge) 人及家庭求的,所謂“錫難老於(yu) 家庭,覃餘(yu) 休於(yu) 嗣續”、“憫此餘(yu) 齡,賜之無事”、“退安田裏,常遂於(yu) 豐(feng) 登”、“燕及子孫,更祈於(yu) 繁衍”雲(yun) 雲(yun) 。

 

雖然青詞限於(yu) 體(ti) 例沒有交代設醮的具體(ti) 細節,但通過它,我們(men) 還是可以了解到上元設醮的一些基本要素,那就是:

 

1.建壇。這個(ge) 壇要做一定的布置,比如敷以絳紗,所以稱為(wei) 絳壇。按照一定的燈儀(yi) 布燈。

 

2.請神。設壇備禮是為(wei) 了迎請各路神仙下凡,被請的神仙眾(zhong) 多,所以稱“仙班”。上元日尤其要請賜福的天官。

 

3.拜鬥。又稱朝鬥。就是朝拜天上的星鬥,尤其是北鬥。祭拜星鬥的方法很多,其中有一種叫“步罡踏鬥”,就是在醮壇上按九宮八卦的星宿方位,以步踏之。35

 

4.上章。這個(ge) 表章是用駢體(ti) 文寫(xie) 的青詞,上麵寫(xie) 了祈福的話。寫(xie) 好之後,還要封起來,所謂封章或封事。

 

5.存想。就是通過冥想,想象天庭仙境的情況,諸如“馳情八景之高”、“滋味黃庭之景”雲(yun) 雲(yun) 。

 

 

象山於(yu) 紹熙二年九月始至荊門軍(jun) 履職視事,翌年正月十三就宣講皇極以代醮事。36作為(wei) 行政首長,他是第一次麵對“上元設醮”的安排,結果,他一上來就對“上元設醮”的舊習(xi) 做了改革。這也符合他一貫的痛快直接的行事風格。

 

象山當然有他行動的自由,但是,如果上元州府設醮是高宗以來立下的規矩,而設醮的目的又是“為(wei) 民祈福”,象山不從(cong) “故事”而一意孤行,難免會(hui) 招來物議,給上任不到一年的自己增添不必要的麻煩。象山固然有強烈的個(ge) 性,但他作為(wei) 官員,還是恪盡職守,尤其是在祭祀事務的處理上,循規蹈矩,並不追求特立獨行。這一點在他紹熙三年多次禱雨的行為(wei) 上表現得十分明顯。37如果了解上元醮背後的知識、思想與(yu) 信仰,就會(hui) 發現,象山的宣講皇極其實並不出格,它跟上元醮的精神可謂一脈相通。

 

前已述及,上元設醮祈福與(yu) 道教的三官信仰有關(guan) 。上元是所謂天官賜福。根據道教的星鬥信仰38,天官被尊為(wei) 紫微大帝。39也就是說,上元是天官紫微大帝前來人間賜福。40

 

上引張孝祥的青詞,就有“清都”“紫極”這些表示“紫微”的詞,還有“天移星鬥下人間”這樣的話,而“紫微垣”自古被認為(wei) 是天帝或天皇居住的地方。所謂天帝或天皇,也就是北極星。道教認為(wei) 北鬥七星主日月五行,有回死注生之功、消災度厄之力。

 

《老子中經》雲(yun) :

 

璿璣者,北鬥君也,天之侯王也,主製萬(wan) 二千神,持人命籍。41

 

《太上玄錄北鬥本命延生真經》雲(yun) :

 

北辰垂象,而眾(zhong) 星拱之,為(wei) 造化之樞機,作人神之主宰。宣威三界,統禦萬(wan) 靈,判人間善惡之期,司陰府是非之目。42

 

《太上玄靈北鬥本命長生妙經》雲(yun) :

 

太上曰“天一生水”,水生自北方,故紫微之垣高崇北辰,北辰之宿列為(wei) 七元。首引貪辰,尾名破曜,中立文曲,以為(wei) 天地之樞軸。是以北鬥司生司殺,兼物濟人之都會(hui) 也。凡諸有情之人,既稟天地之氣,陰陽之令,為(wei) 男為(wei) 女,可壽可夭,皆出北鬥之政命也。42

 

以上所引道經,有關(guan) 北鬥負有人間生殺予奪大權的思想,其直接來源是漢代緯書(shu) 。43

 

《河圖帝覽嬉》:

 

鬥七星,富貴之官也。其旁二星,主爵祿;其中一星,主壽夭。44

 

《尚書(shu) 緯-考靈曜》:

 

七星在人為(wei) 七瑞。北鬥居天之中,當昆侖(lun) 之上,運轉所指,隨二十四氣,正十二辰,建十二月,又州國分野、年命,莫不致之,故為(wei) 七政。45

 

緯書(shu) 的這些說法實際是對《史記-天官書(shu) 》的發揮。《史記-天官書(shu) 》稱:

 

(北)鬥為(wei) 帝車,運於(yu) 中央,臨(lin) 製四鄉(xiang) 。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係於(yu) 鬥。46

 

所謂“帝”,是指“中宮大帝”北極星。《天官書(shu) 》開篇雲(yun) :

 

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屬。後句四星,末大星正妃,餘(yu) 三星後宮之屬也。環之匡衛十二星,籓臣。皆曰紫宮。47

 

關(guan) 於(yu) “中宮”,《史記索隱》解釋:中宮大帝,其精北極星。48關(guan) 於(yu) “北極星”,《索隱》引《爾雅》“北極謂之北辰”,又《春秋合誠圖》“北辰,其星五,在紫微中”,楊泉《物理論》“北極,天之中,陽氣之北極也。極南為(wei) 太陽,極北為(wei) 太陰。日、月、五星行太陰則無光,行太陽則能照,故為(wei) 昏明寒暑之限極也”諸說以明之。49“太一”,《索隱》寫(xie) 作“泰一”,認為(wei) 它是天帝的別名。50

 

也就是說,北極星又被稱為(wei) “太一”(泰一)。關(guan) 於(yu) “太一”,《史記-封禪書(shu) 》還提到,古代天子春秋祭“太一”51,注者稱,“太一”是北極神的別名52。事實上,屈原、宋玉的作品證明戰國時“太一”祭祀已經存在。53

 

《史記》有關(guan) “北極”就是“天帝”、“太一”的說法,為(wei) 緯書(shu) 所繼承。如《春秋緯》雲(yun) :“北極星,其一明大者,太一之光。含元氣,以鬥布常,開命運節序。神明流精生一,以立黃帝。道起於(yu) 元,一為(wei) 貴,故太一為(wei) 北極天帝位。”《詩緯》雲(yun) :“北極,天皇大帝,其精生人。”

 

而道教的“醮”,原本就是為(wei) 祭祀太一(北極)諸星而設,《隋書(shu) -經籍誌》雲(yun) :

 

夜中,於(yu) 星辰之下,陳設酒脯餅餌幣物,曆祀天皇太一,祀五星列宿,為(wei) 書(shu) 如上章之儀(yi) 以奏之,名之為(wei) 醮。54

 

《雲(yun) 笈七籤》載有《九真帝君九陰混合縱景萬(wan) 化陰天訣》,九次提到泰一神。《雲(yun) 笈七籤》卷二十四《總說星》所述北鬥七星之名,完全照搬了《春秋緯-運鬥樞》。道教中的神,名“太一”的,多得不計其數,其中最有名的是太一(也寫(xie) 作“太乙”)救苦天尊。55

 

道教的這種“北極/太一”信仰,到了後世,人們(men) 漸漸忘記它與(yu) 漢代緯書(shu) 的關(guan) 聯,更想不到它可以一直追溯到儒家經典《尚書(shu) 》那裏。其實,司馬遷寫(xie) 《天官書(shu) 》、《封禪書(shu) 》,《尚書(shu) -舜典》當中如下一段話應是某種觸機:

 

(舜)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肆類於(yu) 上帝,禋於(yu) 六宗,望於(yu) 山川,遍於(yu) 群神。輯五瑞。56

 

正是司馬遷把“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與(yu) 北鬥七星聯係起來57,從(cong) 而為(wei) 他的星象政治學打開了大門。58而“璿璣玉衡”本來都是玉器,後世注家以之為(wei) 天文觀測儀(yi) 器。59

 

這個(ge) 星象政治學爾後為(wei) 緯書(shu) 作者發揚光大60,最後又被道教吸收進它的星鬥信仰、福報哲學,上元祭祀天官紫微大帝,特其一例而已。

 

從(cong) “北極(北辰)”、“太一”到“皇極”僅(jin) 一步之遙,而這關(guan) 鍵的一步是通過消化河圖、洛書(shu) 實現的。

 

如所周知,河圖洛書(shu) 之說出自《易-係辭》:“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雒(洛)出書(shu) ,聖人則之。”劉歆認為(wei) ,河圖就是伏羲八卦,洛書(shu) 就是《洪範》九疇。61

 

《易緯-乾鑿度》在將“太一”與(yu) “北辰”比附的同時,較之前人,又演繹出“太一行九宮”之說。其說雲(yun) :

 

《易》一陰一陽合而為(wei) 十五之謂道。陽變七之九,陰變八之六,亦合於(yu) 十五,則彖變之數若一。陽動而進,變七之九,象其氣之息也;陰動而退,變八之六,象其氣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數以行九宮,四正四維皆合於(yu) 十五。(卷下)

 

關(guan) 於(yu) “太一取其數以行九宮,四正四維皆合於(yu) 十五”,鄭玄注:

 

“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常行於(yu) 八卦日辰之間,曰天一,或曰太一。出入所遊息於(yu) 紫宮之內(nei) 外,其星因以為(wei) 名焉。故《星經》曰:“天一,太一,主氣之神。”“行”,猶待也。“四正四維”,以八卦神所居,故亦名之曰宮。天一下行,猶天子出巡狩,省方嶽之事,每卒則複。太一下行八卦之宮,每四乃還於(yu) 中央。中央者,北辰之所居,故謂之九宮。天數大分,以陽出,以陰入,陽起於(yu) 子,陰起於(yu) 午,是以太一下九宮,從(cong) 坎宮始。坎,中男;始,亦言無適也。自此而從(cong) 於(yu) 坤宮。坤,母也。又自此而從(cong) 震宮。震,長男也。又自此而從(cong) 巽宮。巽,長女也。所行者半矣,還息於(yu) 中央之宮。既又自此而從(cong) 乾宮。乾,父也。自此而從(cong) 兌(dui) 宮。兌(dui) ,少女也。又自此而從(cong) 於(yu) 艮宮。艮,少男也。又自此從(cong) 於(yu) 離宮。離,中女也。行則周矣,上遊息於(yu) 天一、太一之宮,而返於(yu) 紫宮。行從(cong) 坎宮始,終於(yu) 離宮。數自太一行之,坎為(wei) 名耳。……此數者合十五,言有法也。

 

根據鄭玄描述的這個(ge) 行進路線,最後畫出的九宮圖,與(yu) 《大戴禮記》所載“明堂九室”,在方位配置上完全一致。62

 

《乾鑿度》的“太一行九宮”說影響甚大,唐代方士王希明(生卒年不詳,盛年在開元間)的《太一金鏡式經》(簡稱《太一式》)即用其說。

 

太一,天帝之神也,下司九宮,中建皇極。63

 

可以看到,《太一式》直接打通了“太一”與(yu) “皇極”。在星宿體(ti) 係當中納入來自《洪範》的“皇極”,這種做法,道經中亦有反映。

 

《老子中經》64雲(yun) :

 

太一君有八使者,八卦神也。太一在中央,總閱諸神,案此定錄,不得逋亡。八使者,以八節之日上對太一。65

 

徑直用八卦來稱呼太一(北極)的八名使者。

 

《南鬥延壽燈儀(yi) 》本為(wei) 指導如何建立拜鬥星壇而撰,卻出現了“皇極”一語。

 

臣聞:天賦群靈,均有自然之命;人懷大本,鹹歸皇極之中。養(yang) 之者,福謝尤生;敗之者,禍因自起。永惟宰製,實在司存。倘有祈禳,宜修誠懇。今辰,某洗心滌慮,養(yang) 氣存神,夙懷慕道之心,仰畏在天之像,謹依科式,建立星壇,備香花燈燭之儀(yi) ,歸命明德官大聖南鬥天府司命上相鎮國真君。伏願天誘其衷,鹹迪綿長之道,物蒙其澤,悉無短折之凶。66

 

“皇極”在道經中出現並非偶然,道經作者是有意識地將河圖洛書(shu) 這類文獻作為(wei) 齋醮科儀(yi) 的一個(ge) 資源加以利用。比如,《南鬥延壽燈儀(yi) 》就說:“是以按河圖之品格,披靈寶之科儀(yi) ,嚴(yan) 設星燈,恭陳醮禮。”66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古序》則說,元始天尊“乃出三五章儀(yi) ,河圖醮法,拜表上章之訣。”67杜光庭《道門科範大全集》所收《解禳星運儀(yi) 》雲(yun) :“竊尋經首,河圖有披告之文;檢閱真科,靈寶有懺祈之典。敢緣慈訓,式備醮儀(yi) 。延降尊靈,祀崇真聖。”68

 

道經當中“皇極”的詞義(yi) ,對《洪範》原文的用法並無改變,仍是孔安國所解釋的“大中”之意。具體(ti) 到星宿體(ti) 係,它用來指處於(yu) 天庭中心地位的北極。而無論是河圖還是洛書(shu) ,都為(wei) 北極的位置提供了直觀的說明。

 

正是看到這一點,在本當設醮的上元之日,象山決(jue) 定來宣講《洪範》皇極大義(yi) 。如果了解到上元醮背後的天官信仰、星鬥崇拜以及福報哲學,對於(yu) 象山以宣講皇極來取代道教醮儀(yi) 的行為(wei) ,就不會(hui) 有什麽(me) 違和之感了。

 

象山在講義(yi) 之後附了河圖八卦之象、洛書(shu) 九疇之數,河圖中央是太極,洛書(shu) 中間是數字五,其中有深意存焉。蓋《漢書(shu) -五行誌》隻說到《洪範》九疇是洛(雒)書(shu) 原文,今象山將河圖與(yu) 洛書(shu) 並列,顯示出:他實際上是把洪範當中處於(yu) 五的皇極理解為(wei) 八卦圖(河圖)當中的太極。69

 

如所周知,與(yu) 朱子不同,關(guan) 於(yu) 皇極的解釋,象山堅持孔安國大中之說。透過本文的考察,我們(men) 有理由猜想,也許道教上元醮有關(guan) 天官、北極的知識、思想與(yu) 信仰給了他某種啟發。不過,話說回來,道教的這些理論本來就不是其自身發明,而是頗多取資於(yu) 《易》、《書(shu) 》古經以及漢唐陰陽家之說。象山的宣講皇極,在某種意義(yi) 上,可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注釋
 
1《年譜》“紹熙三年”條,《陸九淵集》卷三十六,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510頁。
2參見《陸九淵集》卷二十三,第283~286頁。
3詳可參見陳來:《朱子哲學研究》第十六章“朱陸之爭”第八節“無極之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390~395頁。
4詳可參見餘英時:《朱熹的曆史世界》下篇第十二章“皇權與皇極”第七節“環繞‘皇極’的爭論”,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第808~844頁。
5餘氏認為,象山《皇極講義》當中論“讀書”的那些話“若其心正,其事善,雖不曾識字,亦自有讀書之功。其心不正,其事不善,雖多讀書,有何所用?用之不善,反增其惡耳。”(《陸九淵集》,第285頁)明顯是針對朱子的。參見餘英時:《朱熹的曆史世界》下篇,第838頁。
6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增訂本)》卷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053頁。在“一一八九,淳熙十六年,己酉,六十歲”條下,亦有類似說法:“其後,陸在荊門講《洪範》‘五皇極’,乃針對朱《皇極辨》也。”(同上書,第964頁)
7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增訂本)》下編,963~964頁。
8朱熹:《皇極辨》,《朱子文集》卷七十二,《朱子全書》第二十四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457頁。
9陳來:《“一破千古之惑”——朱子對〈洪範〉皇極說的解釋》,《北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
10關於(1),餘英時的說法是:“《皇極講義》是對荊門軍的吏民宣揚儒教的講詞”。關於(2),餘英時的原話是:“陸九淵借《洪範-皇極》傳布他的‘心’學。”(餘英時:《朱熹的曆史世界》下篇,第838頁)
11餘英時:《朱熹的曆史世界》下篇,第838頁。
12陳來說:“荊門風俗,正月須行作醮儀式,以祈福。作為地方行政領導的陸九淵自然要隨俗,他借行醮禮的機會,通過發明《洪範》‘斂時五福’的意義,把民俗的祈福與儒家教化聯結起來,把民俗的功利祈福轉化為儒家‘正心為福’的精神建設。應該說,陸九淵這一儒家文化實踐是值得讚賞的。”(陳來:《“一破千古之惑”——朱子對〈洪範〉皇極說的解釋》,《北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
13“九淵講《皇極》斂福錫民是代替道教設醮的舊習”(餘英時:《朱熹的曆史世界》下篇,第838頁)。
14孔令宏:《陸九淵思想與道家、道教》,載劉大鈞主編:《儒學釋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57~358頁。
15《年譜》,《陸九淵集》卷三十六,第510頁。
16《皇極講義》,《陸九淵集》卷二十三,第285頁。
17《宋史》卷一百零二,誌第五十五,禮五。
18《荊楚歲時記》,長沙:嶽麓書社,1986年,第15、15頁。
19【宋】吳自牧撰:《夢粱錄》卷一,“中國風土誌叢刊”,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第33~36頁。
20《乾隆荊門州誌同治荊門直隸州誌》卷十一,頁二,《中國地方誌集成:湖北府縣誌》第40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10頁。
21張孝祥:《於湖居士文集》卷二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48、248~249、249頁。
22《於湖居士文集》卷三十二,第312、312頁。
23敦煌文書S.3389號《洞淵神咒經》卷四。北周道經《無上秘要》卷四十一《投簡品》:“今奏金簡,言名玉清,封付靈嶽,長為天臣。”(《道藏》第25冊,第136頁)
24《列子-周穆王》:“清都、紫微、鈞天、廣樂,帝之所居。”
25“紫極”後亦作為皇帝或皇極的象征,借指帝王宮殿。關於“紫極”,詳細的考察,可參看包豔:《唐時長江流域紫極宮造像考》,《中國美術研究》2016年第2期。
26《黃庭經》紫清章第二十九:“紫清上皇大道君,太玄太和俠侍端。化生萬物使我仙,飛升十天駕玉輪。晝夜七日思勿眠,子能行此可長存。積功成煉非自然,是由精誠亦由專。內守堅固真之真,虛中恬淡自致神。”巫山第十峰紫霞真人注曰:紫清,上清之玄氣也。(【唐】梁丘子等注:《黃庭經集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年,第238頁)
27關於道教祭壇的詳細情況,可參看張澤宏:《道教禮儀學》第四章“道教齋醮科儀的壇儀格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第82~91頁。
28《唐六典》載:“其四曰三元齋:正月十五日天官,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為下元,皆法身自懺愆罪焉”(卷四),道教徒“每至三元,恒修齋醮。”(《全唐文》卷三百四十,顏真卿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476頁)
29道經《三一九宮法》雲:“太上所以出極八景,入驂瓊軒,玉女三千,侍真扶轅,靈犯俠唱,神後執巾者,實守雌一之道,用以高會玄晨也。”(《三洞珠囊》卷五十,明正統道藏本)《王母贈魏夫人歌》:“駕我八景輿,歘然入玉清。”(《雲笈七籤》卷九十六,明正統道藏本)
30【晉】陳壽撰《三國誌-魏誌-張魯傳》“(張魯)雄據巴、漢,垂三十年”句,【南朝宋】裴鬆之注引【三國-魏】魚豢《典略》雲:“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使病者家出米五鬥,以為常。故號曰五鬥米師。”亦見《後漢書-劉焉傳》注引。
31關於“三官”的詳細研究,可參看石衍豐:《略談道教“三官”》(《宗教學研究》1987年刊),雷偉平:《上海三官神話與信仰研究》(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6年,第27~28頁)。
32《道藏》第3冊,第570頁。
33三官校籍的具體程序是:先在三會日(即:正月七日舉遷賞會,七月七日慶生中會,十月五日建生大會)進行考校,然後到三元日上報天庭。參見《上清靈寶大法》:“天地水三官,二十七府,百二十曹,凡三會日(引者按:)考校罪福,三元日奏禦上宮,可以行道建齋,修身謝過。”(《道藏》第34冊,第51頁)
34“三元有三官,分為九宮,總二十七府,百二十曹。左陽生官,右陰死官。左府青簿書有功者,右府黑簿書有罪者。”(《九天生神章》注,正統道藏第10冊,第8162頁)
35關於“步罡踏鬥”,詳可參看張澤宏:《步罡踏鬥:道教祭禮儀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劉仲宇:《踏罡步鬥的源流和宗教功能》,《宗教》1998年第3-4期。
36參見《年譜》“紹熙二年”條及“紹熙三年”條,《陸九淵集》,第508~510頁。
37以紹熙二年冬至紹熙三年春久旱,象山於紹熙三年夏四月先後在西山、東山設壇禱雨,有禱雨文四篇,謝雨文兩篇,今皆存於文集,參見《陸九淵集》卷二十六,第309~311頁。每次都循禮設壇致禱,事後又行謝禮,絲毫不敢怠慢,甚至因為東山禱雨效果不佳而自訟禮數未備,加以補救,參見《東山刑鵝禱雨文》,《陸九淵集》,第311頁。
38關於道教的星鬥信仰,詳細的討論,參看潘宗賢與梁發主編:《道教與星鬥信仰》(濟南:齊魯書社,2014年)。
39道經《三官北鬥經》言:“上元一品,九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下元三品,五炁解厄水官,暘穀神王。”(《道藏》第31冊,第570頁以下)
40《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注》卷一《因緣經》:“正月十五上元,宮主一品九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於是日分遣十天靈官、神仙兵馬、上聖高真、妙行真人、無鞅數眾,同下人間,校戒罪福也。”(《道藏》第17冊,第98頁)
41《雲笈七籖》卷一八,《道藏》第22冊,第135頁。《太平經》解釋說:“天鬥所破乃死,故魁主死亡,乃至危也。故帝王氣起少陽,太陽常守鬥建。死亡氣乃起於少陰,太陰常守鬥魁。”(王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314頁)
42《道藏》第11冊,第347、349頁。
43關於漢代的北鬥信仰,詳可參看甄盡忠:《漢代北鬥信仰的文化意涵》,《石家莊學院學報》2016年第4期。
44安居香山、中村彰八輯:《緯書集成》,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135頁。
45趙在翰、鍾肇鵬、蕭文鬱編:《七緯》,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243頁。
46《史記》卷二十七,“天官書第五”,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1291頁。
47《史記》卷二十七,“天官書第五”,第1291頁。按:《漢書-天文誌》也有這段話,惟“太一”寫作“泰一”:“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泰一之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屬。後句四星,末大星正妃,餘三星後宮之屬也。環之匡衛十二星,籓臣。皆曰紫宮。”“紫宮”是“太一”的居所,這樣的說法亦見《淮南子-天文》:“太微者,太一之庭也。紫宮者,太一之居也。”
48《索隱》引《春秋文耀鉤》雲:“中宮,大帝,其精北極星。含元出氣,流精生一也。”(《史記》,第1289頁)
49《史記》,第1289頁。
50《索隱》按:《春秋合誠圖》雲:“紫微,大帝室,太一之精也”。《正義》:泰一,天帝之別名也。劉伯莊雲:“泰一,天神之最尊貴者也。”
51(漢武帝時)亳人謬忌奏祠太一方,曰:“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東南郊,用太牢,七日,為壇開八通之鬼道。”於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長安東南郊,常奉祠如忌方(《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第六”)。
52《索隱》:《樂葉圖征》曰:“天宮,紫微。北極,天一、太一。”宋均雲:“天一、太一,北極神之別名。”《春秋佐助期》曰:“紫宮,天皇曜魄寶之所理也。”石氏雲:“天一、太一各一星,在紫宮門外,立承事天皇大帝。”(《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第六”)
53屈原《九歌》中的《東皇太一》就是祭太一神,關於東皇太一,【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引五臣注雲:“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東,以配東帝,故雲東皇。”(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第57頁)宋玉《高唐賦》:“有方之士,羨門高溪,上成鬱林,公樂巨穀。進純犧,禱璿宮,醮諸神,禮太一。”(《文選》卷十九,《六臣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267頁)
54《隋書》第4冊,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1092~1093頁。
55關於“太一”在道教中的地位,詳可參看顧頡剛《三皇考》一文(載其所著:《古史辨自序》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尤其是第366頁以下)。
56《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54~55頁。
57“北鬥七星,所謂‘旋、璣、玉衡,以齊七政’”(《史記》卷二十七,“天官書第五”,第1291頁)。
58“星象政治學”一語,筆者借自龔鵬程,參見其論文《儒家的星象政治學》(原載《一九九八龔鵬程學思報告》,南華大學,1999年。後收入其所著《儒學新思》,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龔鵬程講儒》上,北京:東方出版社,2015年),以及《星象的政學與道學》(收入《道教與星鬥信仰》)。
59對於“璿璣玉衡”的解釋,曆來有爭議。筆者以為,天文儀器說於理為長。詳細的討論,可參看趙繼寧:《〈史記-天官書〉考釋》(武漢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60如《春秋元命苞》雲:“天生大列,為中宮大極星。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傍兩星巨辰子位,故為北辰以起節度,亦為紫微宮。紫之言此也。官之中,天神圓法,陰陽開閉,皆在此中。北者,高也。極者,藏也,言太一之星,高居深藏,故名北極也。立三台以為三公,北鬥九星為九卿,二十七大夫,內宿部衛之列,八十一紀以為元士,幾百二十官焉,下應十二子。三台主明德宣將也。西奇、文信二星謂上能,為司命,主壽。次二星謂中能,為司中,主宗室。震方二星謂下能,為司祿,主兵武,所以照德塞違也”,又說:“鬥為帝令,出號布政,授度四方,故置輔星以佐功。鬥為人君之象,而號令之主也。”《春秋文曜鉤》則說文星六星為上將、次將、貴相、司祿、司命、司中。鬥為天之喉舌。《春秋運鬥樞》說:“北鬥七星,所謂‘璿璣玉衡以齊七政’。杓攜龍角,衡殷南鬥,魁枕參首。是謂帝車,運乎中央,臨製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係於鬥。”《春秋合誠圖》雲:“天皇大帝,北辰星也,含元稟陽,舒精吐光,居紫宮中,製馭中央。”《禮緯鬥威儀》:“宮主君、商主臣、角主父、征主子、羽主夫、少宮主婦、少商主政,是法北鬥而為七政……君乘土而王,其政太平,則官星黃大,其餘六星輝光四起。”
61參見《漢書-五行誌上》。
62《乾鑿度》的九宮圖,劉牧視為“河圖”,朱子視為“洛書”,在易學史上有爭議。關於《易緯》的文本研究,可參看蕭洪恩:《易緯今注今譯》(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6年)。關於《乾鑿度》的易學思想,可參看任蜜林:《〈易緯-乾鑿度〉易學思想闡微》(載《中國儒學》第九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457~488頁)。
63引文出自王希明:《太一金鏡式經》“序”,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64關於《老子中經》,學界研究頗多,最新的論文有張曉雷:《〈老子中經〉相關問題新考》(《宗教學研究》2018年第4期)。作者認為,《老子中經》的書名直接來源於漢代讖緯內學傳統。
65《雲笈七籤》卷一八,《道藏》第22冊。
66《道藏》第3冊,第565、565頁。
67《道藏》第30冊,第649頁。
68《道藏》第31冊,第864頁。
69葛兆光曾對北極、太一、道、太極四個概念之間的關聯做過詳細考證,但他沒有關注皇極問題,也沒有指出道教星鬥信仰與陰陽五行思想複雜的關聯,參見其所著:《眾妙之門——北極與太一、道、太極》,載《中國文化》1990年第2期)。龔鵬程在一個注中提到了用太極、北極北辰解釋皇極的思路,但他未作評論,不置可否。參見其所著:《儒家的星象政治學》,《龔鵬程講儒》上,第40頁。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