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常檣作者簡介:常檣,本名常強,男,西元1983年12月生,山東(dong) 臨(lin) 清人,現任職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hui) 秘書(shu) 處,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主要研究儒家哲學、儒家文化傳(chuan) 承發展與(yu) 普及應用。著有《問道三人行》《孔子學堂微訪談》《孔子百問》《儒此便好》《走近孔子,發現自己》等。 |
握好飛向遠方的風箏之線
——以中國傳(chuan) 統家風家教助力少兒(er) 德育
作者:常檣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台灣《國文天地》2020年8月【總第423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六月廿八日壬辰
耶穌2020年8月17日
作者:常檣,本名常強,山東(dong) 臨(lin) 清人,現就職於(yu) 中國孔子基金會(hui) 秘書(shu) 處。出版書(shu) 作:《走近孔子,發現自己》《儒此便好》《孔子百問》《孔子學堂微訪談》《問道三人行》。
自古及今,少年兒(er) 童德育工作都是一個(ge) 大話題,其重要性自不待言。《易經》曰:“童蒙養(yang) 正,聖功也。”中國人自古就有一個(ge) 共識,那便是要趁早給孩子種下向上向善的種子,欲成事先成人,欲立功先修德。在育人方麵,中國傳(chuan) 統家風家教簡直就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富礦,發掘其中符合時代和社會(hui) 需求的成分,必將幫助今天的家庭建設和人才培養(yang) 。在全球化日益廣泛深刻之大背景下,伴著今日中國少兒(er) 教育製度和理念的日趨科學理性,將獨具民族特色的傳(chuan) 統家風家教融入其中顯得很有必要,這關(guan) 乎“建設什麽(me) 樣的家庭”“營造什麽(me) 樣的學校文化”“培養(yang) 什麽(me) 樣的人”甚至“建設什麽(me) 樣的國家”“延續什麽(me) 樣的文化”之大問題。
傳(chuan) 統家風:聖賢教子,詩禮傳(chuan) 家
人在兩(liang) 種情況下,言論可信度最高,一是行將就木之時,此時他已無所顧忌;一是教育子弟之時,這關(guan) 乎家族興(xing) 衰存亡,他不會(hui) 講空話、大話、假話。通過一個(ge) 人的教子言論,最容易走進他的內(nei) 心世界,感知他的心路曆程。中國傳(chuan) 統家訓家教,既屬於(yu) 以中國傳(chuan) 統知識分子為(wei) 主導的古代中國人的精神內(nei) 核,也屬於(yu) 整個(ge)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最本真、最務實、最要害的一部分內(nei) 容,不可小視。
學界普遍認為(wei) ,大約始自周朝開創者,中國家文化開始出現。受宗法製影響,中國人很早就形成“家國一體(ti) ”“家國同構”觀念,確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路,這樣的思維觀念必然催生把修齊治平的實踐功夫有機整合在一起的獨特現象——從(cong) 事於(yu) 家風建設、致力於(yu) 家訓傳(chuan) 世。特別是知識精英階層,普遍把教育子弟當做頭等大事,甚至在後嗣尚未出生時,便已開始注重“胎教之法”。據《顏氏家訓》記載:“古者,聖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
我們(men) 普遍認為(wei) ,《論語》是記錄孔門師徒思想的一部對話體(ti) 經典。但該書(shu) 中也有特例,曾專(zhuan) 門記下周公教子的一段話:“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馳其親(qin) ;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yu) 一人。’”
周公是孔子的偶像,晚年的孔子還因好久沒有夢到周公而沮喪(sang) ,後世尊周公為(wei) 儒家“元聖”,在唐朝以前,教育機構還存在著以周公為(wei) 先聖、以孔子為(wei) 先師的祭祀習(xi) 俗,自唐初開始,以孔子為(wei) 先聖、以顏回為(wei) 先師的祭祀格局正式確立。可見周公地位之高。周公作為(wei) 製禮作樂(le) 的鼻祖和周王室第一宗室,非常重視家風建設,他的教育對象,主要是兩(liang) 個(ge) 人,一個(ge) 是侄子周成王,一個(ge) 是兒(er) 子、魯國國君伯禽。上麵那句話,便是周公對伯禽的告誡。
根據現有文獻來看,孔子和他的獨子孔鯉之間的對話並不算太多。《論語》中記錄有這麽(me) 一條,被人稱作“過庭訓”:
陳亢問於(yu) 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嚐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限於(yu) 篇幅,這裏不再逐字逐句解釋上文之義(yi) 。在這段表述中,提到了孔子對孔鯉的教導——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這堪稱是孔家傳(chuan) 之後世的最著名的一條家訓,因之孔家後來有“詩禮傳(chuan) 家”一說。這也奠定了傳(chuan) 統中國世家大族、官宦文士從(cong) 事家庭建設的思想理論基礎。到了北宋,蘇東(dong) 坡還綜合孔子教子思想和教育思想,提煉出“忠厚傳(chuan) 家久,詩書(shu) 繼世長”之說,繪就出中國式家風家教的底色。
孔子家訓,別看僅(jin) 僅(jin) 六個(ge) 字,卻給我們(men) 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別看是父親(qin) 對兒(er) 子的講話,偏於(yu) 私密,但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變成為(wei) 公共財富。細究此六字,我們(men) 可以得出如下認識:第一,“詩”關(guan) 乎人的外在表現(“言”),其可延伸為(wei) 知識技能;“禮”關(guan) 乎人的生存根本(“立”),其可延伸為(wei) 道德修養(yang) ,兩(liang) 者相較,後者明顯更重要;第二,不論是“詩”,還是“禮”,都不是天生天賦的,而是要通過“學”來獲取,這突出了“學習(xi) ”對於(yu) 一個(ge) 人立身行事的重要性。
可見,孔氏家風,一是重“德”,二是重“學”。換句話說,欲家業(ye) 興(xing) 旺、子孫綿延,最根本最關(guan) 鍵之處在於(yu) ,子弟要靠學習(xi) 來不斷提升自身修養(yang) 和道德質量。孔子之後,延續至今的知名家族及其家風家教,無不圍繞著孔子教子的思想內(nei) 涵而展開。像諸葛亮的《誡子書(shu) 》、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唐太宗的《帝範》、司馬光的《居家雜儀(yi) 》、朱熹的《朱子家禮》、袁采的《袁氏世範》、呂坤的《宗約歌》、袁黃的《了凡四訓》、朱用純的《朱子家訓》、曾國藩的《曾國藩家書(shu) 》等。
家風的本質,是學風。
我們(men) 常把“家教”與(yu) “家風”“家訓”放在一起論說,其實三者存在很大區別。從(cong) 邏輯層次上看,家訓是家教的總綱,家教營造家風,三者“出場”的先後順序應當是“家訓—家教—家風”。其中,家風為(wei) 家庭建設成果的最終呈現。就本質而言,家風,歸根到底要通過一個(ge) 家庭或家族之學風呈現出來,這裏所提出的家風即學風之論斷完全符合理論邏輯和曆史真實。再反觀家訓,便可說,一切好的家訓,都是一個(ge) 家庭乃至家族的君子培養(yang) 辦法,或者說是一個(ge) 家庭或家族關(guan) 於(yu) 德育的長期學習(xi) 方案。
人生在世,無非在追求三樣東(dong) 西,無非在做三件事情,依據其境界之不同,依次為(wei) :求生、求智、求道,求生境界最低,求道境界最高,求道即是追求道德修養(yang) 、追求天地萬(wan) 物的運行規律。受儒家思想長期而深刻的浸潤,傳(chuan) 統中國人最重視對“道”的追求,或者說最重視價(jia) 值觀教育。而傳(chuan) 統中國的優(you) 良家風、家教、家訓,恰是針對求道而生,求道的問題搞明白了,求生、求智將迎刃而解。
我們(men) 常說“知識就是力量”,但有學者如楊朝明、鮑鵬山等先生就一致認為(wei) ,此話隻說了一半,還沒有說完。楊先生認為(wei) ,還應在後麵加一句“力量需要方向”;而鮑先生更直接,他認為(wei) 應在後麵加一句“良知才是方向”。兩(liang) 位學人說得都非常精彩,人若沒有良知、沒有對“道”及萬(wan) 事萬(wan) 物之規律的正確把控,才會(hui) 導致“知識越多越反動”之惡果的出現。
地球村民:世界眼光,家國情懷
2011年時,我曾到著名語言學家、時年106歲的周有光老先生家中專(zhuan) 訪他。那時,周先生思維敏捷,思路開闊,非常健談。臨(lin) 別時,我請周先生寫(xie) 一句話,他寫(xie) 道:要從(cong) 世界看國家,不要從(cong) 國家看世界。並強調,我們(men) 即將進入一個(ge) 地球村的時代,我們(men) 要學做地球村民、世界公民,要學會(hui) 用世界規則看問題、做事情,說完這些,他又補充說,我們(men) 也要珍惜民族文化,不要丟(diu) 掉老祖宗的東(dong) 西,因為(wei)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許嘉璐先生在《中華文化的前途和使命》(中華書(shu) 局2017年版)一書(shu) 中曾說,他把澳門稱作“中華式的文化理性的縮影和樣板”。2016年5月,我因公出訪澳門。其中一站是到澳門教業(ye) 中學掛牌“孔子學堂”,並就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問題進行參觀交流。在教業(ye) 中學,我聽到一個(ge) 說法,該校教育目標是培養(yang) 具有“家國情懷、傳(chuan) 統根基、世界眼光”的傑出人才。這個(ge) 學校一直秉持著“愛國愛澳”的傳(chuan) 統,積極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這不僅(jin) 令我們(men) 產(chan) 生思考,在澳門這麽(me) 一個(ge) 國際化程度如此之高的地方,其教育機構竟然如此重視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那麽(me) 中國其他地方的學校,又該堅守何種辦學立場呢?或者說,中國學校到底該培養(yang) 什麽(me) 樣的人才呢?
毫無疑問,我們(men) 要培養(yang) 的就是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國家建設者和致力於(yu) 民族複興(xing) 大業(ye) 的接班人。全球化時代,未來地球主人當具備高水平的“三商四力”——“三商”即智商、情商和德商,“四力”即想象力、創造力、擔當力和自控力。其中,德育、德商、自控力是放在第一位的,人若無德、無自我控製能力,如上所述,其言其行可能就會(hui) 走向反動的一麵。教育在德育方麵出現缺位或走偏,才將培養(yang) 出一個(ge) 又一個(ge) “精致的利己主義(yi) 者”!
今日中國,為(wei) 什麽(me) 會(hui) 出現那麽(me) 多高分低能、知識越多越反動的學生?為(wei) 什麽(me) 會(hui) 出現那麽(me) 多沒有骨氣和血性的“娘炮”?為(wei) 什麽(me) 會(hui) 出現如馬加爵(殺害4名舍友的雲(yun) 南大學學生)、吳謝宇(殺害生母的北京大學學生)、林森浩(投毒殺害舍友的複旦大學學生)等受過高等教育的亡命徒?究其根本,就在於(yu) “家國情懷、傳(chuan) 統根基”的缺失,就在於(yu) 德育的失敗。如果馬加爵、吳謝宇、林森浩們(men) 讀過孔子那句“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qin) ,非惑與(yu) ”,可能就不會(hui) 走上犯罪之路了。年輕人僅(jin) 僅(jin) 有“世界眼光”,絕不可能成為(wei) 合格的地球村民。
對此我們(men) 該怎麽(me) 辦呢?路有千萬(wan) 條,但有一條是根本性的,那便是盡早對孩子進行中國式教育,或曰中國式德育。這裏,我特別強調要“盡早”!現在我回望自己的教育經曆,發現對自己德性修養(yang) 影響最大的老師,是自己的小學班主任趙培榮老師,盡管那時還沒有對少兒(er) 德育的格外重視。在這個(ge) 意義(yi) 上講,我非常讚同今天流行的少兒(er) 讀經活動,非常看重中國傳(chuan) 統經典對少兒(er) 的教化作用。
中國傳(chuan) 統經典,特別是儒家的“四書(shu) 五經”,不屬於(yu) 知識教育、學問教育、技能教育,而是價(jia) 值觀教育,最有利於(yu) 激發孩子那顆向上向善的本心,最有利於(yu) 盡早在他們(men) 心靈中種下如梁漱溟先生所說的那種“互以對方為(wei) 重”的儒家式人際交往觀。這對於(yu) 中國孩子的立身行事,簡直有百利而無一害。普通人家可能沒有祖先遺留下專(zhuan) 屬的家書(shu) 或家訓,但我們(men) 不妨視那些曆經幾代人、幾十代人反複檢驗的民族經典為(wei) 本家家書(shu) 、家訓,並取而用之。要知道,凡為(wei) 經典,必為(wei) 高度凝練的精華、群策群力的結晶,也必為(wei) 跨越時空的傳(chuan) 奇、版權公有的瑰寶。
清人王鉞在《讀書(shu) 叢(cong) 殘》中這樣評價(jia) 《顏氏家訓》:“凡為(wei) 人子弟者,當家置一冊(ce) ,奉為(wei) 明訓,不獨顏氏。”您瞧,誰也不能說《顏氏家訓》就是顏氏一家的獨享經典。顏之推是個(ge) 了不起的父親(qin) ,他為(wei) 全體(ti) 中國家庭貢獻了最傑出的教子經典,難怪有人把他稱作“萬(wan) 世父表”(見盧建榮:《顏氏家訓:一位父親(qin) 的叮嚀》,九州出版社2019年版。原話為(wei) :“如果孔子是萬(wan) 世師表的話,顏之推就是萬(wan) 世父表了。”)。
可能有人會(hui) 說,作為(wei) 地球村民,何必癡迷於(yu) 本國本民族的傳(chuan) 統經典,大道同源,《聖經》等西方經典中亦有與(yu) “四書(shu) 五經”相似的價(jia) 值取向,讓孩子去學習(xi) 西方經典未嚐不可。對此,我們(men) 不予認同。我們(men) 認為(wei) ,中國孩子隻能在他們(men) 人生的早期,接觸中國的經典,才能培養(yang) 他們(men) 對中華民族和中國曆史的認同,而恰這種認同,才是涵養(yang) 他們(men) “家國情懷、傳(chuan) 統根基”、引導他們(men) 走上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道路的必備條件!中國孩子讀中國經典,孩子才最有尊嚴(yan) ,經典才最有價(jia) 值,中國才最有希望。對中國少兒(er) 而言,閱讀民族經典簡直堪為(wei) 陽光人生、有為(wei) 人生的正宗起點。這麽(me) 做,亦是中國式家風得以不斷傳(chuan) 承與(yu) 傳(chuan) 播的一大具體(ti) 體(ti) 現。對於(yu) 老祖宗遺留下來的好風俗、好習(xi) 慣,該傳(chuan) 承的,我們(men) 要不折不扣地傳(chuan) 承;該傳(chuan) 播的,我們(men) 也要不遺餘(yu) 力地傳(chuan) 播。
三駕馬車:同力協契,美美與(yu) 共
“童話大王”鄭淵潔先生曾說,差生是差老師和差家長聯手締造的。此言甚是。每一個(ge) 問題少年兒(er) 童的背後,都有一對問題父母和一群失職的教師。孩子有問題,負責教育他的任何一方,都難辭其咎。借用並修改網絡上的一句流行語,可謂“所有少年的自殺,都是他殺!”
我們(men) 常講,少年兒(er) 童要在人生起步階段,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但這粒扣子到底能否扣好,很大程度上還有賴於(yu) 他人的引導,他們(men) 本人可能尚不具備這個(ge) 能力。這個(ge) 忙,應當由三股力量共同承擔——家庭、學校、社會(hui) 。三者既要各司其職、各安其位,更要相互補台、同力協契、美美與(yu) 共,構成“三駕馬車”的教育格局,共同為(wei) 少年兒(er) 童的品性養(yang) 成、德性修養(yang) 添磚加瓦,保駕護航。教育事業(ye) 的靈魂是“立德樹人”,那麽(me) 家校社三方在此過程中,將扮演何種作用呢?
其一,家庭教育在“立德樹人”上,起關(guan) 鍵性作用。
教子是齊家的點睛項目。顏之推認為(wei) ,對子女無教而有愛,是一種“敗德”!所以為(wei) 人父母,一定要當仁不讓地承擔起教養(yang) 子女的重任。先說“父教”。《三字經》上說:“養(yang) 不教,父之過。”如果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那麽(me) 嚴(yan) 父在其中往往扮演著更為(wei) 關(guan) 鍵的角色。中國孔子基金會(hui) 原理事長王大千先生曾對我說,一個(ge) 合格的父親(qin) ,要做到生父、養(yang) 父、“教父”的“三位一體(ti) ”。國學大師梁啟超家“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其家庭取得如此顯赫的文化功績,離不開梁啟超的家教,傳(chuan) 世的《梁啟超教子家書(shu) 》便集中展現了梁氏的齊家智慧。
再說“母教”。我們(men) 強調“父教”,也絕對不可忽視母教。中國古代許多聖賢,都是生長在單親(qin) 家庭,由母親(qin) 一手教育出來的,如孔子、孟子、歐陽修、範仲淹等。難怪有人說“大儒常無父”。美國華裔神探李昌鈺的母親(qin) 王淑貞一個(ge) 人含辛茹苦,把13個(ge) 子女全部培養(yang) 成了博士,更是書(shu) 就了現代“母教”傳(chuan) 奇。
雖然孩子在單親(qin) 家庭中成材成功並非個(ge) 案,但我們(men) 依然要說,父母共同護佑教導下的孩子更容易在生命的早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專(zhuan) 家普遍認為(wei) ,從(cong) 孩子成長角度看,夫妻關(guan) 係大於(yu) 親(qin) 子關(guan) 係;父母好好學習(xi) ,孩子天天向上。父母恩愛和諧、舉(ju) 案齊眉、精進不息,將更有利於(yu) 孩子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優(you) 良品德的培育。
其二,學校教育在“立德樹人”上,起基礎性作用。
我們(men) 常說:“百年大計,教育為(wei) 本;教育大計,教師為(wei) 本。”若要在此後加一句話,可以毫不含糊地說,應當是——“教師大計,鑄魂為(wei) 本”。當中國青少年都在崇拜“小鮮肉”“娘炮”之時,美國青少年卻在紛紛追慕“鋼鐵俠(xia) ”“蜘蛛俠(xia) ”“美國隊長”等英雄和超人,這難道不是我們(men) 的價(jia) 值觀、我們(men) 的靈魂和思想出了問題嗎?青少年不強,又怎能指望國家強、民族強?客觀來看,今日中國的學校教育製度並非完美,但絕對是相對比較適合這個(ge) 時代的,我們(men) 不可厚古薄今。現代德育,麵臨(lin) 的並不是缺位與(yu) 否的問題,而是“更上一層樓”的問題。教育工作者的踐悟至關(guan) 重要。從(cong) 教師思想覺悟與(yu) 素質能力提升的角度來講,如果我們(men) 認可“父母好好學習(xi) ,孩子天天向上”的話,那麽(me) “教師好好學習(xi) ,學生天天向上”這句話也應是成立的。
學校乃學生接受係統而完整教育的唯一道場,學生最基本之素養(yang) 品性的養(yang) 成、最全麵之知識技能的獲取,全賴學校教育。學校教育之靈魂是學校文化,而學校文化,歸根結底是校長文化。我曾因工作之便,到全國各地中小學參觀考察。我發現一個(ge) 普遍現象,那便是許多校長都在主動把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引入到教學課程設置、校園文化建設、行為(wei) 習(xi) 慣養(yang) 成上,他們(men) 都在努力打造“孔子文化主題校園”。在這樣的校園中,校長和教師是格外受學生愛戴和尊重的,學生臉上是掛滿自信和樂(le) 觀的。
青島格蘭(lan) 德中學是一家民辦學校,他們(men) 特別重視禮儀(yi) 教育。在校長的支持下,他們(men) 安排學生在每天晨讀前,舉(ju) 行敬拜孔子、老子的儀(yi) 式。這對於(yu) 培養(yang) 學生對傳(chuan) 統文化的敬仰之情,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起到很好效果。
濟寧學院第二附屬小學校長李成泉先生是一位有文化情懷的校長,他的理想是把孔子教育思想在他的“一畝(mu) 三分地”真正落地生根。他曾講,每個(ge) 中國學校都該自覺融入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底色,而不該是特色。他還說,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好比在水池養(yang) 魚,養(yang) 水比養(yang) 魚更重要。這便是在強調文化熏陶對孩子靈魂塑造的潛移默化之功用。
順著李成泉先生的思路討論,如果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應當是中國學校的底色的話,那麽(me) ,什麽(me) 是特色呢?本土文化教育才是特色。俗語曰: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千裏不同情。中國每個(ge) 地方都有自己的獨特習(xi) 俗,學校教育也有責任把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引入教學之中,從(cong) 而豐(feng) 富學生對“鄉(xiang) 村記憶”的認知,增強愛家愛國之情。如我到北京師範大學廈門海滄附屬學校考察時就發現,這個(ge) 學校把媽祖、惠安女等獨具區域特色的文化元素都融入到了日常教學之中,受到學生的歡迎。
其三,社會(hui) 教育在“立德樹人”上,起輔助性作用。
社區教育是社會(hui) 教育的重要一環。但坦誠而言,今天中國所謂的社區,特別是大城市的社區,大多是居民按照財富多寡而聚集在一個(ge) 區域內(nei) ,他們(men) 彼此間工作事業(ye) 、興(xing) 趣愛好等方麵的交集並不多,甚至大有“老死不相往來”之勢。在這樣的情況下,談社區教育可能還為(wei) 時尚早,我們(men) 期待在未來,社區能夠真正變成居民,特別是少年兒(er) 童的精神家園,我們(men) 要努力讓所有居民都能在社區慰藉鄉(xiang) 愁,把社區打造成城市未來主人的第一故鄉(xiang) 。
目前來看,對於(yu) 大部分時間花在“兩(liang) 點一線”上的少年兒(er) 童來講,社會(hui) 教育更多體(ti) 現在他們(men) 對圖書(shu) 館、博物館、科技館、少年宮及其他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等社會(hui) 公共資源的占有與(yu) 利用上。一堂精彩的國學講座、一次奇妙的科技之旅,都有可能對他們(men) 品性涵養(yang) 起到重大的積極作用。社會(hui) 教育在“立德樹人”上起輔助性作用,但絕非可有可無,同樣不可缺席。
我們(men) 堅信,家校社“三駕馬車”的育人模式,科學合理。三方都不是在孤軍(jun) 奮戰,而是互相補充、彼此連接的“立德樹人共同體(ti) ”。打個(ge) 不是特別恰當但能說明問題的例子,之於(yu) 家校社育人工作,猶如製作瓷器——學校的職責是用模子為(wei) 瓷器賦形,家庭的職責是請美工對其進行彩繪,社會(hui) 的職責是把這個(ge) 瓷器送進熔爐去燒造,三方共同製作出一尊精美的瓷器。
概而言之,家校社三者之間,是大道同源、殊途同歸的關(guan) 係,是“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馮(feng) 友蘭(lan) 先生語)的關(guan) 係,還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yu) 共、天下大同”(費孝通先生語)的關(guan) 係。
最後,我們(men) 再回到中國傳(chuan) 統家風家教的傳(chuan) 承發展主題上來。欲做好此項工作,我想有賴“三駕馬車”朝以下幾個(ge) 方向來努力:一是親(qin) 近經典,明德明禮;二是仰望榜樣,希聖希賢;三是會(hui) 通中外,自覺自信;四是知行合一,慎初慎微;五是涵養(yang) 情懷,愛家愛國。在未來,若一切教育相關(guan) 方都能真正做到以傳(chuan) 統文化,特別是以中國傳(chuan) 統家風家教涵養(yang) 少年兒(er) 童的價(jia) 值觀、人生觀、審美觀、世界觀,風箏一般的孩子們(men) 不論飛多高、飛多遠,那根線,都將始終牢牢握在我們(men) 手中。而我們(men) ,又始終站在祖國的熱土上!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