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競恒作者簡介: 李競恒,字久道,西元一九八四年生,四川江油人,複旦大學曆史學博士。現任四川師範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教師。出版專(zhuan) 著有《愛有差等:先秦儒家與(yu) 華夏製度文明的構建》《幹戈之影:商代的戰爭(zheng) 觀念、武裝者與(yu) 武器裝備研究》《論語新劄:自由孔學的曆史世界》《早期中國的龍鳳文化》。 |
無為(wei) 而治其實是儒家思想
作者:李競恒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南方周末》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五月十五日己酉
耶穌2020年7月5日
很多人認為(wei) 無為(wei) 而治是“道家思想”,這樣說當然也不能說錯,但政治治理的角度來說,最早提出無為(wei) 而治的,恰恰是儒家,而這一思想在漫長的曆史中,一直有演化和未曾中斷的脈絡。
早在孔子那裏,就提出了為(wei) 政者當靜默無為(wei) 的觀點。《論語·為(wei) 政》說“為(wei) 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zhong) 星共(拱)之”,意思就是為(wei) 政者要像靜默的北極星一樣,無為(wei) 而治,用德性教化和感染追隨者,讓他們(men) 成為(wei) 眾(zhong) 星圍繞。隻不過,孔子盛讚靜默不動的北極星,在漢代被一些學者改為(wei) 了不斷變動的北鬥,這可能和秦漢國家權力的強化有關(guan) ,強調治理者角色的積極性(李競恒:《論語新劄:自由孔學的曆史世界》,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25—26頁)。但顯然,漢儒的改動並不是孔子原意。在《論語·衛靈公》中,孔子又讚美了古代君王的典範舜帝,“無為(wei) 而治者,其舜也與(yu) ?夫何為(wei) 哉?恭己正南麵而已矣。”在此,他明確指出舜的美德,在於(yu) “無為(wei) 而治”,他本人隻是恭敬地端墨無為(wei) ,做好一個(ge) 道德和禮儀(yi) 上的表率,垂拱南麵,聽任天下各部落、各氏族進行自治。
在《憲問》篇中,子張問高宗諒陰之事,孔子回答說,“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於(yu) 塚(zhong) 宰三年”,就是說君主作為(wei) 禮儀(yi) 性的角色,可以長達三年從(cong) 事“諒陰”,實現禮儀(yi) 和美德的實踐與(yu) 養(yang) 成,而具體(ti) 治理可以交給宰輔。孔子這條主張,很容易令人聯想起宋儒程頤“天下治亂(luan) 係宰相,君德成就責經筵”之說。餘(yu) 英時先生認為(wei) ,程頤要求君主隻負責養(yang) 成君德,“一方麵將天下治亂(luan) 的大任劃歸宰相,另一方麵則要求皇帝北麵以師經筵講官。在程頤的設想中,這是縮短君臣之間政治距離的兩(liang) 個(ge) 主要軌道”(餘(yu) 英時:《朱熹的曆史世界》,三聯書(shu) 店,2011年,第226頁)。南宋陳亮也強調,以儒立國的宋代製度,對君主的要求正是“端拱於(yu) 上而天下自治”(《龍川文集》卷二《論執要之道》)。宋儒繼承的這種對君主的認識,其淵源正來自先秦原始儒學的“無為(wei) ”思想。類似的,在《雍也》篇中,孔子讚賞弟子仲弓有擔任君主的美德,朱熹說,這是因為(wei) 仲弓“寬洪簡重,有人君之度也”,就是說君主為(wei) 政寬大簡單而不失威嚴(yan) ,是其人格美德,也是這一思想淵源的產(chan) 物。
在《禮記·中庸》篇中,這一原始儒學文獻也提出了無為(wei) 而治思想,“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舜舉(ju) 眾(zhong) 賢在位,垂衣裳恭己無為(wei) 而天下治”。這裏又舉(ju) 了舜為(wei) 例,說他垂衣裳而治天下,也是君主無為(wei) 而治,具體(ti) 事物交給各氏族酋長“眾(zhong) 賢”去打理。這些“眾(zhong) 賢”,《大戴禮記·主言》說“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也是談舜整天坐在席子上,輕鬆地無為(wei) 而治,具體(ti) 做事的是夏部落的酋長禹,和東(dong) 夷部落的酋長皋陶。戰國時代的儒者,將這一思想追溯到更為(wei) 久遠的黃帝時代,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周易·係辭下》)。另外在《孟子·滕文公上》,也引用過孔子之言“君薨,聽於(yu) 塚(zhong) 宰”的君主無為(wei) 觀念。類似的例子還見於(yu) 上博楚簡《昔者君老》,新君繼位後“無聞無聽,不問不令,唯哀悲是思”。
到了漢代,這種早期儒家的觀念,也見於(yu) 《淮南子》。你可能會(hui) 說,這書(shu) 是偏道家的,也有雜家色彩,憑啥說這是儒家思想?筆者的意見是,哪部分是儒家思想,主要還得看內(nei) 在義(yi) 理,肯定誰,否定誰。比如《淮南子·泰族》:“舜為(wei) 天子,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周公肴臑不收於(yu) 前,鍾鼓不解於(yu) 懸,而四夷服。趙政晝決(jue) 獄而夜理書(shu) ,禦史冠蓋接於(yu) 郡縣,複稽趨留,戍五嶺以備越,築修城以守胡,然奸邪萌生,盜賊群居,事愈煩而亂(luan) 愈生”。在此,這裏讚美了舜、周公,都是儒家的聖賢,反麵人物則是儒家蔑視的秦始皇趙政。舜無為(wei) 而治,彈琴唱歌,任由天下自治,得到了良好成果。周公每天吃肉聽音樂(le) ,也多無為(wei) ,卻四夷賓服,秩序井然。秦始皇從(cong) 早到晚忙著判案子,讀公文,越折騰破事越多,他們(men) 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與(yu) 此類似的儒家思想,也見於(yu) 《淮南子·主術訓》:“君人之道,其猶零星之屍也。儼(yan) 然玄默,而吉祥受福。”就是說,君主要像祭祀禮儀(yi) 上扮演神像的“屍”那樣,當個(ge) 泥菩薩,靜默不動,自然會(hui) 得到吉祥。
一直到晉朝,舜成天彈琴唱歌的無為(wei) 形象,都是被視為(wei) 高度正麵的。《晉書(shu) ·段灼傳(chuan) 》說“舜彈五弦之琴,詠《南風》之詩,而天下自理”。段灼就給晉武帝建議說“陛下當深思遠念,杜漸防萌,彈琴詠詩,垂拱而已。”意思是,希望晉武帝模仿舜帝,逍遙地彈琴唱歌,沉默垂拱無為(wei) ,這才是最好的治理。實際上,在魏晉時期的名士,雖然崇尚玄學,但底色仍然是儒家的,準確說是以儒家禮法為(wei) 根基,以三玄放逸為(wei) 補用,名士風流並不以背棄周孔為(wei) 前提。在東(dong) 晉出現的梅本偽(wei) 古文尚書(shu) 《武成》中,也專(zhuan) 門強調要“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可見東(dong) 晉人認為(wei) 垂拱而治的思想源自於(yu) 古老的殷周先王之道。東(dong) 晉宰相王導執政,寬簡清靜,甚至被稱為(wei) “網漏吞舟”,正是儒家治理思想的體(ti) 現,並捎帶一點道玄修飾色彩。
此種無為(wei) 、清靜、寬簡的治理思想,在此後一直延續。乃至到王夫之那裏,仍然一以貫之:“夫古之天子,未嚐任獨斷也,虛靜以慎守前王之法,雖聰明神武,若無有焉,此之謂無為(wei) 而治·····則有天子而若無。”(《讀通鑒論》卷十三,中華書(shu) 局,第403頁)。綜合來看,無為(wei) 而治的思想最早源自孔子,經其後學傳(chuan) 承,一直不絕如縷,並不是道家獨有的發明。《老子》文本與(yu) 思想晚於(yu) 孔子,這也基本是現在學術界的共識。當然,我們(men) 不是說《老子》無為(wei) 思想源自於(yu) 儒家,且二者對於(yu) “無為(wei) ”的理解也存在差異,但將“無為(wei) ”視為(wei) 一種治理思想,確實是儒家的學說。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李競恒】墨家和現代靈知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