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壁生作者簡介:陳壁生,男,西曆一九七九年生,廣東(dong) 潮陽人,中山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清華大學哲學係教授,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著有《激變時代的精神探尋》《經學、製度與(yu) 生活——<論語>“父子相隱”章疏證》《經學的瓦解》《孝經學史》等。 |
原標題:陳壁生“文明史與(yu) 解經學”講座綜述
來源:“欽明書(shu) 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五月廿七日辛酉
耶穌2020年7月17日
四川大學儒家哲學“雲(yun) 切磋班”
【主講】陳壁生
【主題】文明史與(yu) 解經學:經學發展的兩(liang) 個(ge) 方向
2020年7月12日晚,由四川大學儒家哲學方向主辦的“雲(yun) 切磋班”舉(ju) 辦了首期線上講座,邀請了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的陳壁生教授作為(wei) 主講,主題為(wei) “文明史與(yu) 解經學:經學發展的兩(liang) 個(ge) 方向”。四川大學的曾海軍(jun) 老師作為(wei) “雲(yun) 切磋班”的發起人與(yu) 本期主持,首先為(wei) 大家介紹了發起“雲(yun) 切磋班”的初衷,旨在為(wei) 儒家哲學方向的老師、在讀生及畢業(ye) 生,提供一個(ge) 繼續相互切磋的線上平台,並同時麵向社會(hui) 開放。
經學研究的十年回顧
經學研究成為(wei) 典型現象是近十年才發生的事情,陳老師首先對近十年來的經學研究進行了回顧。經學研究的複興(xing) ,其基本背景是對“中西”與(yu) “古今”問題的根本性調整。經由整理國故運動之後,學術研究中普遍把中西問題理解為(wei) 古今問題,中國變成“曆史”。典型者如胡適,他將國學理解為(wei) 國故學,中國傳(chuan) 統都是一堆散漫材料,要用西學的眼光來整理這些材料。這樣理解的問題在於(yu) 無法真正地麵對中國問題本身。而在近十幾年來,中國學界重新理解這一問題的過程中,重新調整這種關(guan) 係,還原中西問題,也還原古今問題。一旦中西問題是中西問題,第一個(ge) 追問就是:所謂的中國,到底是什麽(me) ?五四以來的學術最核心的一點,就是不需要追問這個(ge) 問題,因為(wei) 未來已經是西方,所以就中西問題已經消解在古今問題裏麵,不需要考慮中國是什麽(me) 。因此,經學研究興(xing) 起最重要的一個(ge) 原因,即出於(yu) 深入理解中國的需要。
十多年來,經學研究的表現大概可以從(cong) 五個(ge) 方麵說。
第一個(ge) 是“大陸新儒家”的興(xing) 起。大陸新儒學的一部分,與(yu) 經學的興(xing) 起有非常密切的關(guan) 係。
第二個(ge) 是基於(yu) 經學意識的專(zhuan) 門著作大量出現。比如《春秋公羊學史》等等。現在的經學史寫(xie) 作與(yu) 以前的學術史做法有很大差別。簡單來說,學術史是自胡適提出“國學”概念之後演變出來的一種體(ti) 裁,主要思路是將中國古代的書(shu) 籍以書(shu) 名為(wei) 標準分門別類,而最終通常表現為(wei) 某一部書(shu) 的通史或者斷代史。但如果在經學的視角中,一部經書(shu) 的曆史,其實是其經學問題、觀念演變的曆史,對經學史的梳理是經學研究,而不是學術史整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個(ge) 是經學與(yu) 曆史的互動問題。也即,關(guan) 注重要的曆史事件,更需要關(guan) 注主導這些曆史事件的人的思想。比如陳蘇鎮教授在《〈春秋〉與(yu) “漢道”》一書(shu) 中,將政治史與(yu) 其背後起決(jue) 定作用的政治文化相關(guan) 聯,就是比較值得借鑒的曆史研究。又比如董仲舒的《春秋決(jue) 獄》,表麵上是一本司法類典籍,但其間如何引經、如何決(jue) 斷都包含著異常複雜的問題,對研究者來說,如果不懂《春秋》也就不能看懂《春秋決(jue) 獄》。這就意味著,雖然有一些思想理論並不完全進入曆史,但它一直牽扯著曆史的進展,成為(wei) 決(jue) 定曆史發展方向的關(guan) 鍵因素。清末民初的曆史研究也還比較注重經學與(yu) 曆史的互動,尤其關(guan) 注製度史與(yu) 禮學的密切關(guan) 係,像王國維以禮製為(wei) 基礎寫(xie) 作《殷周製度論》,陳寅恪也大量討論隋唐禮製來理解曆史變遷。
第四個(ge) 是“春秋學”與(yu) “禮學”的興(xing) 起。陳老師認為(wei) 這一點或許是經學複興(xing) 中最重要的現象。傳(chuan) 統學問對這兩(liang) 部經典的討論,使這兩(liang) 部經具有了囊括、定義(yi) 整個(ge) 經學體(ti) 係的能力。具體(ti) 而言,《春秋》在經過董子和《公羊傳(chuan) 》的解釋後成為(wei) 了與(yu) 兩(liang) 漢今文經學密切相關(guan) 的經典;另一方麵,鄭玄以禮注經,使禮學成為(wei) 群經的基礎。及至晚清,這兩(liang) 方麵學問也是作為(wei) 經學體(ti) 係化的基礎性學問,比如章太炎和康有為(wei) 以《春秋》為(wei) 基礎,構建係統化的經學理論,而曹元弼則以《禮》為(wei) 基礎。
第五點是從(cong) 人物研究上看,比如對於(yu) 康有為(wei) 、章太炎、廖平、皮錫瑞、曹元弼、張錫恭等人的研究都超過前人,有了突破性進展。
經學與(yu) 文明史問題
在勾畫了近十年經學研究的麵貌後,陳老師討論了經學與(yu) 文明史的問題。這個(ge) 問題關(guan) 涉於(yu) 中國何以成為(wei) 中國?而其背後實際是“文明”的問題。那“文明”又是什麽(me) 呢?在西方,“文明”的觀念與(yu) “殖民主義(yi) ”的興(xing) 起相關(guan) 。西方既自視“文明”,又視殖民地為(wei) 野蠻,那麽(me) “文明”就指脫離野蠻的一種狀態。在中國,雖然沒有宗教,但是有教化,而教化的基礎就是“文明”;而像夷夏之辨、人禽之別,也都是墊定“文明”的基礎性理論。那麽(me) ,從(cong) 經學的角度理解文明,就是要理解中國的秩序是如何構建起來的。反之,如果沒有文明,也就沒有中國,這樣一個(ge) “中國”包含著曆史中國與(yu) 現代中國。李源澄在《經學通論》中說:“經學成為(wei) 吾國人之大憲章。”這個(ge) “大憲章”既指引國家理想、政治領域與(yu) 其間得失,也貫穿私人生活、人物品評以及曆律修訂。經學為(wei) 社會(hui) 的種種方麵提供依據,因此也可以說,這個(ge) “大憲章”塑造了整個(ge) 中國文明。因此,中國問題的背後是秩序問題,而秩序的背後是對理想生活的理解。
以上是對經學與(yu) 文明的一個(ge) 整體(ti) 理解。如果對這個(ge) 問題做具體(ti) 一些的闡釋,可以以孔子為(wei) 節點來展開討論。對於(yu) 孔子之前三代看法,不同的經學立場有著不同的認識,比如古文經學更認為(wei) 三代是一個(ge) 理想的秩序,三代之中又有家天下與(yu) 公天下的差別,等等,又比如王國維在《殷周製度論》中將文明的起源追溯至周朝,周公通過喪(sang) 服體(ti) 製與(yu) 宗法體(ti) 製將天下凝結為(wei) 一個(ge) 道德整體(ti) ,由此奠定了整個(ge) 中國文明的根基。
在孔子之後,大概又可以分為(wei) 三種不同的學術形態,它們(men) 分別對應著三個(ge) 不同的曆史階段。由董仲舒開其端的兩(liang) 漢今文經學塑造著兩(liang) 漢的政治、社會(hui) 以及生活;而漢唐之間的政治與(yu) 古文經學有更為(wei) 密切的聯係,今文家的革命說就難以出現在這個(ge) 時期,而《尚書(shu) 》中的禪讓更比反複作為(wei) 工具進行操練。同時,這一時期也極重由鄭玄所建構的貫穿六經的“禮學”。及至宋明,以朱子為(wei) 代表的理學成為(wei) 了主導,理學家們(men) 通過提倡聖人可學而至,使理學成為(wei) 了士大夫的精神支柱,並將儒學與(yu) 政治作一種道德化的理解,具體(ti) 表現在以祠堂、家禮、書(shu) 院和鄉(xiang) 約來對達成政治影響。以上三種是最主要的學術形態,而與(yu) 之對應的三個(ge) 曆史階段,則與(yu) 這三種學術形態密切相關(guan) 。所以,通過經學研究,可以更加深入的理解中國文明的演變,理解我們(men) 是誰,我們(men) 從(cong) 何處來,將要走向何方。
經學史與(yu) 解經學
既已說明經學與(yu) 文明史的關(guan) 係,更進一步就是經學內(nei) 部的問題了,即經學史與(yu) 解經學的問題。陳老師解釋道,二者並非矛盾的概念,將經注貫穿起來,常常就是經學史。那麽(me) 何為(wei) 經學史?簡單來說是,是對曆代注釋,及其思想功能的研究。所以經學史研究也是經學研究的組成部分。
其次,陳老師認為(wei) 經學是一種“政治哲學”,並解釋道,這裏所說“政治哲學”並不是與(yu) “社會(hui) ”相對,也不是與(yu) “經濟、文化”相對。政治是對於(yu) 人的存在狀況的理解方式,也即人是如何在共同生活中存在的。因此也可以說,中國的所有學問都不出於(yu) “政治”之外,包括道家和佛家。
比如荀子認為(wei) 惟有“人能群”而禽獸(shou) 是“不能群”的,“群”的生存狀況就是一種政治生存。又如在中國對文明的理解中,伏羲畫八卦是文明的開端,因為(wei) 有八卦,便有陰陽、夫婦、父子、尊卑等。
由上述例證可見,每個(ge) 人都是與(yu) 他人結合的存在,這樣的“他人”並不僅(jin) 僅(jin) 限於(yu) 身邊人,更是尚未謀麵的陌生人、是天下人。所以在儒家文明中,“家”、“國”、“天下”的觀念是一有皆有、同時並存的,舍其一而失其全。
在人類生活經驗中,人並不是單獨存在的個(ge) 體(ti) ,也不僅(jin) 是以血緣聯結的宗族社群,人類社會(hui) 是一個(ge) 大的共同體(ti) ,而經學本身就是對這種大共同體(ti) 的生活方式的理解。在這一意義(yi) 上說,理學也是經學的構成部分。
再次,是關(guan) 於(yu) 經學觀念的現代應用的問題。陳老師舉(ju) 例說,比如趙汀陽老師講“天下”觀念,其理論本身包含著對大量經學問題的理解,這也讓“天下”概念在當今社會(hui) 能夠重新“活”起來。要使傳(chuan) 統觀念真正在現代社會(hui) 獲得意義(yi) ,有解釋現代生活的力量,是極為(wei) 困難的,趙汀陽老師對“天下”觀念的重新詮釋,是一個(ge) 典型的例子。相比之下,像“家”“國”的觀念卻仍無法有這樣的解釋的力量。
展望:何謂經學研究?
在最後部分,陳老師對經學研究進行了展望。一方麵再次強調了經學研究有別於(yu) 經書(shu) 研究:對經書(shu) 做一種文獻式的整理,這是經書(shu) 研究;而經學研究與(yu) “學”相關(guan) ,是圍繞著經書(shu) 展開的學問。學者通過研讀注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保證“古代”立場。另一方麵提示我們(men) 經學研究有自身的“內(nei) 在”問題。一些基本的經學觀念,如親(qin) 親(qin) 尊尊、文質、三統,等等,這些觀念與(yu) 經書(shu) 緊密相關(guan) ,但有時候並不以一種鮮明的思想麵貌呈現,所以對這些觀念的研究有時候會(hui) 特別的艱難。從(cong) 積極的一麵來說,正是因為(wei) 這些觀念並未受到足夠的重視,也使它們(men) 成為(wei) 有待開拓的新領域。
問答環節
陳老師發言過後,曾老師進行了簡短的點評,並邀請丁老師首先與(yu) 陳老師對話。隨即,屏幕中出現了丁老師,帶著按捺不住的喜悅之情。丁老師回憶了與(yu) 陳老師相識、交往的種種經過,至此時正好一整個(ge) 十年了。又提到陳老師每每來川大講學,對這邊同學無不有感動興(xing) 發之效。隨後兩(liang) 位老師就講座內(nei) 容進行了一番“切磋”。首先,丁老師認為(wei) 理學雖然可以說是政治哲學,但主要是一種道德哲學,而道德哲學是政治哲學的基礎。隨後,丁老師就著講座內(nei) 容提了兩(liang) 個(ge) 問題。第一個(ge) 問題是關(guan) 於(yu) 中西古今的問題。從(cong) 胡適以來把中西問題措置成古今問題,如果有人反過來以古今為(wei) 中西,應當如何回應?為(wei) 更加具體(ti) ,丁老師引用了陳老師在講座中的兩(liang) 處表達,第一處說,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走的是兩(liang) 條道路;第二處說,經學研究需要強調古代立場。從(cong) 這兩(liang) 處表達可以理解陳老師提出的古代立場是對文明源頭以及經典本位的注重。那麽(me) 這樣一種古代立場是否會(hui) 反過來強化以古今為(wei) 中西的措置呢?第二個(ge) 問題,“文明史”和“解經學”這兩(liang) 種路徑如何與(yu) 傳(chuan) 統中的經學方式相承接?能不能說“文明史”的路徑是古文經學的接續,而“解經學”是否表現出今文經學的性格呢?另外,《春秋》而成為(wei) “公羊學”,“三禮”而成為(wei) “周禮學”,其中意味著什麽(me) ?比如陳老師說《公羊》代表《春秋》成為(wei) 群經之首,那麽(me) 反過來,《詩》《書(shu) 》《易》對於(yu) 奠定經學根基的作用是尚待開發的,還是終究沒有?經學的係統化、一致化如何在複雜化和矛盾化中被容納?
陳老師回應道:我們(men) 當然無法改變自己作為(wei) 現代人的事實,但是對於(yu) 做傳(chuan) 統學問的人而言,需要有一個(ge) 古代的立場以為(wei) 現代生活提供批判性資源。這是因為(wei) ,中國的古今有斷裂,越是不一樣的理解就越能提供一個(ge) 不一樣的視角,也越能表明古代立場的重要性。對於(yu) 丁老師的第二個(ge) 問題,陳老師認為(wei) 自己確實是帶有一定的反思性來理解鄭玄和朱子,而自身梳理文獻的方式也確實帶有古文經學的色彩,所以這個(ge) 問題仍待繼續思考。關(guan) 於(yu) 六經位置的問題,更完整的說法應該是:“春秋學”、“三禮學”再加上“四書(shu) 學”都可以統帥群經。但目前隻有朱子部分的做到了以“四書(shu) 學”統帥群經,遺憾的是朱子沒有注《春秋》。雖然以上三種統帥方式不同,但某種意義(yi) 上,“春秋學”與(yu) “四書(shu) 學”的方式卻有些類似,都是用背後的思想原則來統帥不同的經典;“禮學”則不同,是貫穿在群經之中的。那麽(me) 更進一步,《詩》《書(shu) 》《易》是否可以統領群經?或許可以,但是這個(ge) 可能性在曆史上並沒有出現,所以不能作為(wei) 一個(ge) 例證。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些討論背後實際有一個(ge) 預設,即經學在晚清之後必須進行理論化。因為(wei) ,如果經典以注疏的形式存在而不將其理論化,就無法回應現代性的挑戰。而隻要理論化,經典與(yu) 經典之間就一定有主次,甚至於(yu) 把某些經典排除掉,比如朱子認為(wei) 《孝經》要分經傳(chuan) ,康有為(wei) 認為(wei) 《周禮》、《毛詩》是假的,曹元弼尊崇鄭玄但卻不太注重《周禮》而更重《儀(yi) 禮》等等。
丁老師認為(wei) 陳老師的回應很有啟發,並認為(wei) 理論化或許使得經學要付出一些代價(jia) 。之後高老師也和藹地出現在鏡頭前對陳老師表達了想念之情,並提出了自己的問題。概括而言:三代之前是否涵蓋在三代之中?孔子作為(wei) 承前啟後的重要一環,如何在此脈絡中看孔子的地位呢?“天下”觀念在現代學術中已經有學者開始探討,那麽(me) “家”“國”觀念的複興(xing) 可以如何展開?
陳老師回答高老師:對孔子任何細微的理解,都直接關(guan) 涉到整個(ge) 儒學理論體(ti) 係的穩固性。比如通過《論語》去理解孔子,與(yu) 經由《公羊傳(chuan) 》理解孔子,就有很大的差別,雖然兩(liang) 種理解不矛盾,但要闡述其間的差異就是極度艱難的任務。陳老師認為(wei) 自己目前對文明史、解經學的研究,要麽(me) 是對孔子之言的具體(ti) 闡釋,要麽(me) 是對言說背景的描述,但這些都不直接關(guan) 涉對於(yu) 孔子的理解。
關(guan) 於(yu) “家”“國”觀念的激活問題,其實古人講的“家”“國”與(yu) 現代人的理解有很大不同。比如,古人認為(wei) 構成家國的核心在於(yu) 人倫(lun) ,而現代國家的架構是不考慮人倫(lun) 的。陳來老師去年出版了一本《儒學美德論》,其中有幾篇文章涉及中國現代轉型中的公德與(yu) 私德的討論,引發了廣泛的討論。
如果說對“家”的理解要貫通古今,那麽(me) ,背後事實上是家中的人倫(lun) 關(guan) 係問題。以父子關(guan) 係為(wei) 例,在古代是天然不平等的,而要將其植入現代人人平等的思想之中就變成了難以調和的矛盾。但陳老師也相信,以後中國社會(hui) 的發展,學術研究的深入,能夠更好地發掘傳(chuan) 統的“家”“國”觀念。
劉偉(wei) 老師問道:陳老師所說《春秋》和《禮》可以作為(wei) 群經之首,是《周禮》、《儀(yi) 禮》還是在它們(men) 背後作為(wei) 概念的禮?《禮》經中究竟哪些是可以複活的?如果說《春秋》之法揭示了文明的基本特征,那麽(me) 這些特征是什麽(me) ?展開來說,將經學作為(wei) 常道理解是認為(wei) 經學有一個(ge) 固定不變的本質。但如果從(cong) 近年來“文明論”的視角理解經學,則更多是關(guan) 於(yu) 本源的追問,而非對結構的描述。比如,有人會(hui) 認為(wei) 經學的本質是宗族或者是天下、國家等等。也就是說,關(guan) 於(yu) 經學研究可以有兩(liang) 種路徑:一種是追溯中國文明的源頭,並尋求一個(ge) 根基;一種是展望中國文明的未來,探尋返本開新的方式。那麽(me) 在未來和本源的關(guan) 聯之中來定位經學的開展,就可以問“三禮”中的哪些禮可以為(wei) 今天的文明奠定基礎?另外,現代經學研究似乎與(yu) 曆史學、考古學表現出更多的聯係,那麽(me) 《詩經》和《尚書(shu) 》或許能承擔更多的對於(yu) 文明史的塑造。
陳老師答道:這個(ge) 禮是《周禮》、《儀(yi) 禮》背後的“禮”,是“禮”的概念。如果要討論經學與(yu) 其他思想的關(guan) 聯性,陳老師是更傾(qing) 向於(yu) 把“三禮”和漢以後的政治結合起來,而不會(hui) 把禮和曆史學、考古學以及對於(yu) 三代的追溯結合起來,因為(wei) 這裏麵涉及的問題過於(yu) 複雜。也就是說,研究禮可能有兩(liang) 種方式,一種是把《禮》當成群經之一,將其與(yu) 其他經典結合起來,鄭玄守住了這個(ge) 範圍;另一種是把禮放到曆史維度中理解,從(cong) 考古材料到三代經文,再到殷周禮製,接著是兩(liang) 漢禮樂(le) 製度。但後一種方式並不是經學研究,而是曆史研究,甚至是比較糟糕的曆史研究。因為(wei) 經過整理國故運動和古史辨,不能夠直接把《周禮》、《儀(yi) 禮》看成周公的曆史文獻。
討論至此,講座已經遠超預期結束時間。但陳老師又在曾老師不經意的提示下,逐個(ge) 耐心地回答了同學們(men) 在聊天窗口裏留下的提問。坐在屏幕前的同學們(men) 雖然不是親(qin) 臨(lin) 現場,應該也都收獲滿滿。有被陳老師宏闊的視野以及紮實的學風所感染者,也有受陳老師學問方式所影響者,還有因陳老師生動活潑的講述而樂(le) 得不能自已者。講座才剛結束,同學們(men) 就紛紛期待陳老師下一次帶來的精神盛宴。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