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yi) 寧陳氏與(yu) 龍陽易家
作者:廖太燕
來源:《中華讀書(shu) 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五月初十日甲辰
耶穌2020年6月30日
去年冬,南昌大學劉經富教授惠贈了他剛出版的兩(liang) 種書(shu) 籍:《陳寶箴詩文箋注·年譜簡編》(商務印書(shu) 館)、《陳寶箴家族史料整理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令人欣喜異常。筆者閑暇仔細拜讀,收獲良多,對劉老師在義(yi) 寧陳氏研究上取得的成就更為(wei) 欽服。這兩(liang) 部著作集其數十年沉浸之功,拓展和深化了多個(ge) 領域的研究,必定成為(wei) 後世研究者無法繞過的重要著作。
陳寅恪說過,東(dong) 漢以後學術文化的重心不在政治中心首都,而是分散於(yu) 名都大邑,地方大族盛門成為(wei) 學術文化的寄托之地,“中原經五胡之亂(luan) ,而學術文化尚能保持不墮者,固由地方大族之力,而漢族之學術文化變為(wei) 地方化及家門化矣。故論學術,隻有家學之可言,而學術文化與(yu) 大族盛門常不可分離也”。錢穆亦雲(yun) :“研究中國社會(hui) 與(yu) 中國文化,必當注意研究中國之家庭,此意盡人皆知。”從(cong) 家族的視角介入曆史,特別是文化史或思想史研究確實是有效的方法,筆者爬梳過義(yi) 寧陳氏與(yu) 湘鄉(xiang) 曾國藩家族、善化瞿鴻禨家族、寧鄉(xiang) 程千帆家族之間的聯結,而借助劉著披露的材料和所作的箋注又能探究義(yi) 寧陳氏與(yu) 龍陽易家之間的關(guan) 係。
陳寶箴與(yu) 易佩紳、易順鼎
陳寶箴與(yu) 易佩紳初識於(yu) 鹹豐(feng) 十年(1860),陳三立為(wei) 其父撰寫(xie) 的行狀有記“赴庚申會(hui) 試,落第。留京師三歲,得交其巨人長德及四方雋異之士,而於(yu) 易公佩紳、羅公亨奎尤以道義(yi) 經濟相切摩,有三君子之目”。他們(men) 互相鼓舞、共同期許,如易氏曾言,“君年今三十,我長君五年。君多五年期,著鞭在我先。我悔半生誤,回首多尤愆。眼看日月逝,迅如矢離弦。百歲能幾時,忍為(wei) 流俗牽。我心怵以憂,同誌期共堅。勿立千仞高,一墜乃深淵。勿言平地卑,拾級登峰巔。君行我雲(yun) 從(cong) ,負擔無息肩”(易佩紳《正月十八壽陳右銘三十》)。他們(men) 在京時或與(yu) 友朋會(hui) 飲,勾連酬酢,或共商學問、直刺現實,結成知己,如他們(men) 討論過朱子理學與(yu) 陽明心學,陳氏認為(wei) 朱熹教人為(wei) 學至精至詳,並無支離之病,但宗朱學之人以攻擊陸、王為(wei) 事,矯枉過正,其末流之失即在支離;陽明學不以空寂為(wei) 宗,但該派學者批判朱學末流過於(yu) 偏重,未能深究本末,徒以附會(hui) 宗旨為(wei) 事,此為(wei) 其缺陷。他指出躬行實踐往往各有所得,如周敦頤主靜,程頤主敬,僅(jin) 在用功上微有不同而已,即便同為(wei) 孔門弟子,子夏、曾子也是或篤信聖人或反求諸己,雖曰同堂而各有所成,故徒於(yu) 朱、陸紛紛聚訟,非為(wei) 學之正途。其實,朱熹的窮理,王陽明的致良知“皆為(wei) 誠正修齊之實功”,辯者不能因噎廢食,而學者因各有其主,各有偏重,於(yu) 是自設藩籬以自衛,不免或支離或空寂。他主張不同的學習(xi) 者應該依照自己的個(ge) 性選擇不同的學說,“聰明才智之士,患不在不明,而患躐等蹈空,無積累之實,宜多讀朱子書(shu) ;沉潛刻苦之資。患不在不勤,而患支離束縛,無歸宿之途,宜兼讀陽明書(shu) 。正取其相異而相成也”,而會(hui) 通意識極其重要,“天下之理,一本萬(wan) 殊,不觀其意,無以會(hui) 其通。”討論顯示了陳氏對理學和心學葆有的融通觀念。
陳寶箴
是年九月,英法聯軍(jun) 攻入北京,陳寶箴在酒樓上遙見圓明園大火,“燕市痛哭,幾不欲生”,乃“輟文學、討時事”。時清軍(jun) 與(yu) 太平軍(jun) 在南方各省激戰猶酣,他們(men) 相約南還從(cong) 戎,易氏先行,陳氏有歌行相送:“君不見山川變換風雲(yun) 改,朝為(wei) 桑田暮滄海。又不見城郭繁華佳氣多,昔日弦管今幹戈。人生萬(wan) 事動如此,離合悲歡等閑耳。舉(ju) 酒且飲飲莫哀,慷慨高歌送吾子。吾子昔年來帝京,放歌燕趙千人驚。環牆拂塵走光怪,摶沙忽聚如平生。春秋風雨日相見,鼙鼓東(dong) 南正酣戰。多君壯氣尚喧豗,驅叱鯨鯢走雷電。感時欲上萬(wan) 言書(shu) ,長安市上提壺盧。陰山白草霜落枯,三冬悶撥寒爐灰。鍵戶玩易換青鬢,疏狂痛詆高陽徒。吾謀不用事不已,一寸冬心寒未死。腰間錍箭簌簌響,吾子此行非無情。桓桓將軍(jun) 重揖客,跌蕩軍(jun) 門森棨戟。赤手撐持半壁天,不惜千金招駿骨。嗟哉丈夫七尺軀,八荒六合為(wei) 蓬廬。蒼生未清賊未滅,安能鬱鬱偃息沉江湖。吾子行矣且勿悲,從(cong) 來壯士輕別離、請為(wei) 變徵歌,跌蕩生奇姿,子從(cong) 此別行勿遲。昨夜軍(jun) 書(shu) 星火馳,男兒(er) 作健今其時。”(《易笏山出都將為(wei) 從(cong) 軍(jun) 之行作長歌以送之》)此詩堪稱氣機磅礴、豪邁無匹。易詩則記述了朋友間的投契與(yu) 友誼,“天下知己有此哉,數字契合於(yu) 塵埃。叔牙未識管子麵,公然許為(wei) 天下才。遂訂金蘭(lan) 成莫逆,豈非神鬼為(wei) 之媒。羅子俗恂恂,中有大略外不聞。陳子何颯爽,追風駿足脫羈鞅。京華一載餘(yu) ,觀摩日無虛。看我奮臂為(wei) 壯士,看我低頭為(wei) 腐儒。聖賢豪傑茫無著,兩(liang) 君助之情躍躍”。離別讓人彷徨,“陳子猶能強作達,悲感每托為(wei) 清狂。羅子懸惻最難遣,未免朝夕神暗傷(shang) 。”雖然我輩聚散無常,“萬(wan) 裏一堂相切磋,四海一室相包羅”(《西江兩(liang) 君留別羅惺四陳右銘》)。途中,易佩紳思念摯友,又有《道中寄懷陳右銘》。
該年冬,陳寶箴離京回鄉(xiang) 省母,途中有致易佩紳函,首先評點了湘籍文士,認為(wei) 陶澍啟其端,陶文宗尚歐、曾,而其他以文學風流煽耀於(yu) 瀟湘、洞庭之際的不遇之士多學莊子,如王闓運得莊子的機鋒以為(wei) 文字語言,易佩紳窺莊子的宗趣以談道學,某些人視王氏為(wei) 狂士,易氏為(wei) 願人,在於(yu) 不知其學之所出。他指出儒學雖經周敦頤、程頤、張載和朱熹推揚,但未能深探力索於(yu) 六經之旨以求心得,自漢以來能夠以顏回、曾子和孟子為(wei) 宗,以通肸蚃於(yu) 孔子的其實沒有。從(cong) 中見出陳氏為(wei) 學注重回溯本原,取其本旨的認知。
鹹豐(feng) 十一年(1861)十二月,陳寶箴轉抵湖南與(yu) 易佩紳會(hui) 合,易氏時隨湖南巡撫駱秉章招募楚兵數千人,建立“果健營”,羅亨奎為(wei) 副手,駐防在來鳳、龍山一帶,翼王石達開部正進攻此地。關(guan) 於(yu) 陳寶箴之所為(wei) ,陳三立所撰行狀有描述:“石達開率眾(zhong) 號十萬(wan) 來犯,死守累月,糧且盡,府君間走澧州永順以募餉。永順守張公修府故儒吏,延見府君風雪中,府君單絮衣,乃取狐裘複府君,卻曰:‘軍(jun) 士凍饑久矣,即何忍獨取暖為(wei) ?’張公為(wei) 流涕,趣召父老輸銀米濟軍(jun) 。府君持去,守益堅,寇不得逞,引去,於(yu) 是果健營之名聞東(dong) 南。”同時,陳寶箴開始展現出善於(yu) 處理人際關(guan) 係的特長,易佩紳在招兵買(mai) 馬與(yu) 所取財資的過程中與(yu) 地方官員有了矛盾,陷入僵局,陳氏積極為(wei) 其籌謀和調停,如他在致湖南布政使惲世臨(lin) 函中分析了當下形勢,指出易氏領兵不過三營,戰線又長,“株守一隅,則遠者勢難兼顧,星散置防,則所在皆形單薄”,一旦某關(guan) 隘有失,其他關(guan) 隘即形同虛設,而太平軍(jun) 屯集,以後勞力廢財將要數倍於(yu) 此,因此憑本軍(jun) 分布,漸次增募勇糧才是上策。易氏以往可能過於(yu) 激切或意氣用事,亦是出於(yu) 為(wei) 國為(wei) 民的熱忱,而非濟私,他希望惲氏不計前嫌,念其苦衷,收回“礙難照給”的決(jue) 定,予以支持,這在情、理、法上均無窒礙。我們(men) 知道,陳寶箴後來又調停過曾國藩、席寶田與(yu) 沈葆楨間的爭(zheng) 執和矛盾,均成功解決(jue) 。石達開退出湘境後,易佩紳軍(jun) 奉調入陝,陳寶箴則辭而歸省,後入席寶田軍(jun) 立下大功,為(wei) 之後從(cong) 政打下堅實的基礎。
同治七年至同治十三年,陳寶箴以知府發湖南候補,久居長沙,差不多同期易佩紳或為(wei) 官湖南或攜家閑居長沙,他們(men) 來往尤多,《郭嵩燾日記》記錄較詳,如同治十年(1871)七月即有數次,“初一日己醜(chou) 。朱香蓀邀陪龍皡臣、易笏山、陳右銘、李作舟。”“十二日。便道一過易笏山、陳右銘、張東(dong) 墅、彭海春。海春病甚篤,為(wei) 之憮然。”“十八日。左景喬(qiao) 夫人六十壽辰,一往祝賀。便回拜各處,在陳幼銘、易笏山、龍皡臣、葉介堂處久談。”同月,湘軍(jun) 中出了一件大事,統兵主管處理苗變的席寶田大病,令麾下各大將分統其軍(jun) ,導致援黔湘軍(jun) 謠言四起,人心惶惶,傳(chuan) 言有人要取而代之。時易佩紳正在軍(jun) 中督辦營務,掌管援黔湘軍(jun) 軍(jun) 需善後的陳寶箴立告易氏不可妄行更代。王文韶即派陳寶箴前往沅州,以視疾為(wei) 名了解實情,陳氏留營旬月理清戰狀本末,有效地解決(jue) 了難題。
光緒六年(1880)七月二十四日,陳寶箴過訪郭嵩燾,憶及早年佐易佩紳幕事,“追述初從(cong) 易笏山帶勇三營,由酉陽入蜀,解龍山之圍,扼賊茨岩塘。於(yu) 時意氣方盛。其言多可聽者。”(《郭嵩燾日記》第四冊(ce) )1892年易妻逝世,陳氏有挽聯“始處貧賤而備嚐憂患,終處富貴而未嚐安樂(le) ,雲(yun) 何不益以壽;夫為(wei) 大藩而讚之勇退,子為(wei) 名士而教之義(yi) 方,即此可知其賢能。”1898年,早已乞病歸裏的易佩紳卜居江西九江,而陳氏正主持湖南新政,經曆著精彩、跌蕩的晚年生涯。
易順鼎自幼就熟識陳寶箴,他光緒十三年(1887)十一月由刑部郎中改捐試用道,分發河南,隨後參與(yu) 黃河治理,該年八月黃河鄭州段決(jue) 口,災情嚴(yan) 重,河南巡撫倪文蔚奏調在粵隨張之洞總理巡緝事務的陳寶箴協同辦理河工,十二月末陳氏抵河南,為(wei) 主持督修的禮部尚書(shu) 李鴻藻籌謀治河方略。期間,易、陳有詩唱和。次年八月,治河失敗,陳氏亦因目疾請假回籍調理,易氏有詩贈別。
光緒十六年(1890)十月,陳寶箴經王文韶力薦,補授湖北按察使,十二月初上任。次年二月,陳三立挈家至武昌侍父,他與(yu) 易順鼎、程頌萬(wan) 等時時宴集於(yu) 湖北按察使衙署乃園,易氏有記,“陳右銘丈方任鄂臬,伯嚴(yan) 隨侍署中,樽酒不空,座客常滿。臬署有乃園,餘(yu) 則寓居曾祠淩霄閣,皆有亭館、花木。江山遊覽之盛,仿佛錢思公在洛陽日,永叔、聖俞、師魯輩,時時載酒為(wei) 龍門之遊也。”光緒十八年(1892),易順鼎迎母入廬山消夏,以廬山三峽泉水贈張之洞與(yu) 陳寶箴,陳氏有詩:“廿年不踐匡廬徑,讀畫因君係夢思。餉我新泉分瀑布,淪將春茗助敲詩。清流合讓支筇客,辟地須尋麵壁師。安得草堂容設榻,一甌誰足日高時。”(《謝易實甫贈廬山泉》)易順鼎有和:“斟酌古今來活國,涪翁妙意可三思。澆將無咎過秦論,賺得東(dong) 坡試院詩。塊壘何多次山子,波瀾莫二道林師。請公一口西江吸,同訂僧床野飯時。”(《次韻陳按察丈謝贈廬山泉》)陳寶箴隨後又贈詩二首,易順鼎均有複詩,形成了一段迭相唱和的佳話,這些詩歌或表述對廬山山水的向往,或表達從(cong) 俗事中抽離的願望。他們(men) 還共同參與(yu) 了一些文化事件,如黃庭堅《清隱院順濟龍王廟記》碑於(yu) 康熙五十一年在老家修河出土後成了本地文人傳(chuan) 誦不絕的盛事,後義(yi) 寧州知州張鳴珂精拓了碑文,易順鼎攜至長沙呈陳寶箴鑒覽,陳氏即去函囑代拓二三十本見贈,於(yu) 是張氏又監工拓了一次。作為(wei) 張之洞的得意門生,易順鼎入幕張府後成了特受倚重的重要人物,陳寶箴不時通過他與(yu) 張氏交流,有多通函電存留,陳氏亦重易氏之學識,相與(yu) 討論國政大事,如兩(liang) 人在甲午戰爭(zheng) 後論辯過中西商務發展上的問題。
陳三立、陳師曾與(yu) 易順鼎
陳三立與(yu) 易順鼎年少即相識,民國元年農(nong) 曆九月二十一日乃是陳氏六十壽誕,易氏賦詩賀壽,談到“海內(nei) 平生親(qin) ,陳兄我所獨。君年二十時,我年十五六”。父輩同居長沙,又是道義(yi) 之交,“兩(liang) 家居長沙,堂上稱伯叔”“患難同九死,道義(yi) 重骨肉”,二人一同長大,一同學習(xi) ,“君家閑園中,不啻我書(shu) 塾。稍稍爲詩歌,時時共燈獨”(《壬子九月二十二日爲散原六十初度賦賀一首》)。因易佩紳長期為(wei) 官貴州,易順鼎常遊走於(yu) 黔湘兩(liang) 地,光緒元年(1875)二月他赴黔省父途中在武陵舟次巧遇前往長沙的陳三立,“推篷一握手,綠鬢喜如故。剪燭恣高談,蛟龍亦驚寤。”有時易順鼎也逗留長沙,與(yu) 友人雅宴相與(yu) 酌酒唱和,又或從(cong) 外地寄詩以通聲息。之後因其父調任山西、四川、江蘇等地,易順鼎本人也分發河南,與(yu) 陳氏晤麵減少,而值得注意的是光緒十二年(1886),他入京參加會(hui) 試,與(yu) 陳三立、文廷式等常作詩鍾之會(hui) ,易氏有記,“丙戌會(hui) 試入都,四方之士雲(yun) 集,如陳伯嚴(yan) 、文芸閣、劉鎬仲、楊叔喬(qiao) 、顧印伯、曾重伯、袁叔輿輩,友朋文酒,盛極一時。每於(yu) 斜街花底,挑燭擘箋,以歌郎梅雲(yun) 輩爲上官昭儀(yi) ,選定甲乙。……伯嚴(yan) 是時,於(yu) 此體(ti) 尚不甚工,‘來本鶴膝’所作一聯雲(yun) :‘如我更多來日感,勸君莫作本朝文。’在伯嚴(yan) 特遊戲為(wei) 之,以發同人之歡喊者,然至今日亦儼(yan) 成詩讖矣。”
易順鼎
光緒十七年(1891年)十月,易順鼎受湖廣總督張之洞之招前往武昌,同年二月陳三立已至,二人同任兩(liang) 湖書(shu) 院分校。他們(men) 不時宴集於(yu) 乃園,如程頌萬(wan) 有詩《湖北臬署乃園宴集贈陳主事三立,同座者範中林、易中實、黃修園》。當時,張之洞廣招英才,一時名士雲(yun) 屯,據劉成禺言萃聚鄂中的賢士大夫分為(wei) 幾等:
南皮廣延名流,禮遇有差,往來鄂渚不入幕者,當時目為(wei) 第一名流,如王闓運、文廷式之屬,經心、江漢山長譚獻、張裕釗、吳兆泰之屬,宴會(hui) 首座,時諺呼為(wei) 分缺先。幕府諸賢,如汪鳳藻、王秉恩、錢恂、許玨、梁敦彥、鄭孝胥、程頌萬(wan) 之屬,兩(liang) 湖、經心監督分校,餘(yu) 肇康、姚晉圻、楊守敬、楊銳、屠寄、楊裕芬、鄧繹、華蘅芳、紀钜維之屬,宴會(hui) 皆列三四座以下,當時皆目為(wei) 第二名流,時諺呼為(wei) 坐補實缺,總督僚屬分司也。而梁鼎芬、蒯光典、陳三立、易順鼎位在第一二名流之間,名曰賓僚,時諺呼為(wei) 分缺間。他如陳慶年、陳衍、張世準之屬,不過領官書(shu) 局月費,時諺呼為(wei) 未入流。京官如周樹模、周錫恩之屬,禮遇有加,時諺呼為(wei) 京流子。此南皮在鄂人才之九品宗正也。至若王先謙斷絕往來,孫詒讓禮聘不答,時諺呼為(wei) 上流人物。
在張之洞主持之下,他們(men) 常有活動,據易順鼎記,“南皮師為(wei) 海內(nei) 龍門,憐才愛士,過於(yu) 畢沅。幕府人才極盛,而四方人才輻輳。餘(yu) 與(yu) 伯嚴(yan) 追逐其間,文酒流連殆無虛日。其與(yu) 詩鍾之會(hui) 者,幕府則楊叔喬(qiao) 、屠竟山、畢若溪、楊範甫、宋芸子、汪穰卿、範仲林、秋門兄弟輩。過客則文芸閣、曾仲伯、繆小山、王子裳諸君。而閩派如鄭肖彭、沈愛蒼亦同會(hui) 集,洵一時之盛也。”
光緒十八年(1892)閏六月,陳三立、梁鼎芬應易順鼎之邀共遊廬山消暑,宿琴誌樓,該樓位於(yu) 三峽橋旁,乃1890年易氏請假回籍養(yang) 親(qin) 時所建。現廬山開先寺旁石壁猶存石刻一條,錄:“光緒十八年閏六月朔陳三立、易順鼎、易順豫、梁節庵同遊。”有趣的是,他們(men) 一同聆聽了西方傳(chuan) 教士夫人彈琴,據易氏所記,“今年,陳君伯嚴(yan) 聞之,欣然規往。餘(yu) 恃熟客,請為(wei) 導師。至則青衣應門,仿佛識餘(yu) 。重聞弦聲,不異昨日。與(yu) 陳君流連感歎,不知哀樂(le) 之何從(cong) 而生。”而陳師曾受易順鼎囑托繪製了《匡山草堂圖》,陳三立有詩“聊倩兒(er) 曹提畫筆”提及。
他們(men) 在武昌的宴集尤其頻密,大集即有:同年九月初九日,眾(zhong) 人同遊公桑園,歸飲按察使署;十二月六日,同至兩(liang) 湖書(shu) 院看雪月,十二月二十日,同應張之洞之邀宴集於(yu) 淩霄閣,次年三月初三,同修禊於(yu) 武昌曾文正祠,作詩鍾之會(hui) ,張之洞遣人送酒食。同治十九年(1893)四月,陳三立偕易順鼎、羅運崍等再遊廬山,過東(dong) 林寺、淵明故裏,居琴誌樓,盡二十日,各得詩數十篇,匯刊為(wei) 一卷名《廬山詩錄》。後來易順鼎持此詩集到處征集題吟。同年七月,易母去世,陳三立有挽聯,“從(cong) 千人軍(jun) 萬(wan) 裏道,偕麾節馳驅,半生巾幗奇蹤,俊廚更了笞兒(er) 願;記前朝鬆五爪樟,映板輿行處,他日匡廬重到,澗瀑長聞哭母聲”。
甲午戰爭(zheng) 爆發,易順鼎數次上書(shu) 兩(liang) 江總督劉坤一建言獻策,力主抗戰,聞和議已成,又單身赴京遊說力阻,並斥責李鴻章、吳大澂誤國。光緒二十一年(1895)五月他從(cong) 廈門入台,與(yu) 劉永福夜晤,傾(qing) 心相談,論及國事和唐景崧不免痛哭流涕,之後以二人為(wei) 首共同起誓抗日。易氏隨後回渡求援,張之洞等大員不願承擔破壞和議的罪名,不說同意或不同意,不說接濟或不接濟。同時期,陳寶箴從(cong) 保定去電勸其返湘,免生枝節,陳三立亦擔憂摯友安全,六月六日電函勸其返鄂商議行止,幾日後又電有要事相商,望迅即至鄂。七月,易順鼎籌得義(yi) 款萬(wan) 餘(yu) 兩(liang) ,再至台南,但事已不可挽回,八月,陳三立有電“已有密旨令南洋接濟”,三日後又電提及可籌得餉銀五萬(wan) ,令易氏大喜。但很快,他收到陳氏多封電報,或談及易佩紳擔心兒(er) 子安危已至武昌,勸其速歸,或談及此前所言接濟之事乃是京城誤傳(chuan) 。九月,全台盡失,易順鼎起程赴滬,路上與(yu) 陳三立不斷互通信息。查閱《散原精舍詩文集》,從(cong) 六月初六至九月初七,陳三立有致易順鼎電稿十二則。
陳三立回湘輔佐其父主持新政時,易順鼎常至長沙,如據皮名振《皮鹿門年譜》記,光緒二十三年(1897)十月,易佩紳、易順鼎父子“為(wei) 詩壇之集”,與(yu) 會(hui) 者有八指頭陀、蔡乃煌、李秀峰、陳三立、陳師曾等。維新失敗後,陳寶箴父子被革職,永不敘用,不久陳寶箴去世,陳三立心灰意冷,轉居南京,而易順鼎得授廣西右江道等職,後再入張之洞幕隨侍武昌或京城,僅(jin) 在數次路經南京或陳氏至武昌籌劃鐵路事時才得相見,彼此贈詩卻未停止,易氏還因境況頗窘函請陳氏資助。清廷覆亡後,易順鼎和陳三立避居上海,來往頻繁,他們(men) 或一同列席某人招飲,或同與(yu) 傳(chuan) 統節日之會(hui) ,或彼此互訪,唱和亦多,如《王闓運日記》記民國元年農(nong) 曆十二月與(yu) 陳三立、易順鼎、樊增祥在滬宴集的情形,“十八日與(yu) 樊、易、陳同登岸,訪亨社,裴回往來,行數裏未得,後乃得之。小食粥酪,同至酌雅樓,請子玖、子培、子修、小石,小石不至,便約重伯、李梅癡九人同集。皆言宜留此度歲,遂定起行李。碩甫往來奔馳,竟未遑食。”“十九日壽蘇、子培來,同丞相車至靜安寺,子修、易、陳、李、樊同集。仙童急欲聯句,竟無人附和。”次年,易順鼎剪發入京,因經濟壓力而入職民國政府,又常出入於(yu) 戲樓舞台,而陳三立隱居滬上以遺老自立,潔身自好。當時評劇捧角之風盛行,易氏嚐作《數鬥血歌為(wei) 諸女伶作》稱讚名角小翠喜、小香水、金玉蘭(lan) 等,樊增祥、陳三立等責其“淩亂(luan) 放恣”“拉雜鄙俚”,因距離和觀念差異,陳、易交往益稀,但據《繆荃孫日記》,易順鼎但凡回滬,多與(yu) 陳三立、沈曾植、瞿鴻禨等雅集。1920年,易順鼎逝世,陳三立撰有《祭易實甫文》,憶及始於(yu) 總角之年的情誼,易氏波瀾起伏的生涯和不太得誌的缺憾人生,婉曲深摯。
陳三立、易順鼎交稱莫逆,詩歌風格卻大相徑庭,如汪辟疆所言易氏“才高而累變其體(ti) ,初為(wei) 溫李,繼為(wei) 杜韓,為(wei) 皮陸,為(wei) 元白,晚乃為(wei) 任華,橫放恣肆,至以詩為(wei) 戲,要不肯為(wei) 宋體(ti) ”,他早年學六朝,與(yu) 王闓運近似,後改宗中晚唐,清峻可喜、深秀精妙,卻因貪多而缺乏裁剪;陳氏前期詩清新雋雅,中期風格為(wei) 之一變,論詩惡俗惡熟,以江西詩派為(wei) 宗,“兼有杜陵、宛陵、坡、穀之長,閔亂(luan) 之懷,寫(xie) 以深語,情景理致,同冶一爐,生新奧折,歸諸穩順,初讀但驚奧澀,細味乃覺深醇。”
總之,梳理義(yi) 寧陳氏與(yu) 龍陽易家代表人物的往還交接讓我們(men) 了解了兩(liang) 個(ge) 家族間的情誼,更重要的是從(cong) 中映照出中國近現代史的演變脈絡,以及個(ge) 體(ti) 在曆史大潮中的人生選擇、命運沉浮和心靈堅守。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