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問禮於(yu) 老子再議
作者:熊鐵基(華中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五月初七日辛醜(chou)
耶穌2020年6月27日
由於(yu) 古書(shu) 記載的零亂(luan) ,孔子問禮於(yu) 老子一事,自古以來就有許多不同說法,但終究不能否認其事。這裏從(cong) 以下幾點再議論一下,想引起進一步的關(guan) 注。
首先,眾(zhong) 所周知,孔子一生致力於(yu) “禮學”,貢獻和影響是很大的。《禮記·禮運》有比較集中的記述,其中有一段寫(xie) 道:
言偃(子遊)複問曰:“夫子之極言禮也,可得而聞與(yu) ?”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
為(wei) 了了解夏、商(殷)古禮(注意:孔子用的是“道”字),孔子跑到杞、宋等地去調查,雖然有點收獲,但夏商之禮無法找到足夠的證據。再聯係《論語·八佾》中夏、殷禮文獻不足征的話,這是研究孔子禮學的另一個(ge) 好課題。這裏要指出,孔子“之周”和去別的地方問禮於(yu) 老子,是完全可能的。曆來正統的儒家學者也並不否認孔子問禮於(yu) 老子之事。
其次,孔子問禮於(yu) 老子不止一次也是可以肯定的,已故的孫以楷先生多次考論過孔老關(guan) 係(見其所著《浣雲(yun) 集》《道家與(yu) 中國哲學》),清理出五次之多。他還指出,要注意老子和孔子早年與(yu) 晚年思想的發展與(yu) 變化。
早年的事,引人注目的有《禮記·曾子問》的記載:
孔子曰:昔者吾從(cong) 老聃助葬於(yu) 巷黨(dang) ,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聽變。”既明反,而後行。曰:“禮也。”反葬而丘問之……吾聞諸老聃雲(yun) 。
孔子問老聃答關(guan) 於(yu) 喪(sang) 禮的具體(ti) 內(nei) 容不作詳細引述,隻注意這是一個(ge) 很重要的記載,應該屬於(yu) 早年的事,有具體(ti) 的活動(值得注意的是,老子從(cong) 事的是喪(sang) 葬活動),也有關(guan) 於(yu) 喪(sang) 禮的一些具體(ti) 解說。孔子學習(xi) 、研究喪(sang) 禮是毋庸置疑的,《禮記·曾子問》主要是講喪(sang) 禮,孔子問老子喪(sang) 禮在當時實屬正常。
又,《莊子》講孔子問於(yu) 老子的事有七八處,過去有人以《莊子》是寓言而予以否認。然而《莊子》所言之事,《史記》也采用加以記述。例如《莊子·天運》篇:
孔子見老聃歸,三日不談。弟子問……孔子曰:吾乃今於(yu) 是乎見龍!龍合而成體(ti) ,散而成章,乘雲(yun) 氣而養(yang) 乎陰陽……
而《史記》老子傳(chuan) 記述說: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yu) 老子……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能知其飛……至於(yu) 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yun) 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記述文字不同,但都是說孔子以“龍”比稱老子,表現的是一種崇敬的心理。這也許是戰國時期一種加工過的傳(chuan) 聞,《莊子》和司馬遷都采用了。這反映了孔子問禮於(yu) 老子的事實,也反映了戰囯時老子神化的事實。
再次,孔子問禮於(yu) 老子是全麵的,記載表明,孔子所問,除上述喪(sang) 禮的具體(ti) 記述之外,有關(guan) 於(yu) 古禮、天道、仁義(yi) 等好幾個(ge) 方麵。老子做過“周守藏室之史”,除個(ge) 別人(如呂思勉認為(wei) 是“守財賄之地”)之外,一般都認為(wei) 是史官,從(cong) 各種論證看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史官曆來是掌握禮學的,包括文書(shu) 、檔案乃至具體(ti) 儀(yi) 式等,古禮在周代已相當完備,所謂吉、凶、軍(jun) 、賓、嘉五禮之類。老、孔之時是東(dong) 周,不如一個(ge) 大的諸侯國,但它是作為(wei) “天子”的象征而存在的朝廷,也是小而全的,古禮自然保存在這裏,在禮崩樂(le) 壞的當時,顯得尤為(wei) 重要。從(cong) 這一點來看孔子找老子問禮,也合情合理,《莊子》的記載也透露出這種消息,其《天道》篇寫(xie) 道:
孔子西藏書(shu) 於(yu) 周室。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shu) ,則試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見老聃,而老聃不許,於(yu) 是翻《十二經》以說……
下文是一段關(guan) 於(yu) “仁義(yi) ”的對話,老聃批評孔子說仁義(yi) 。此記載時間、地點都要考證,但反映了一些事實:“孔子西藏書(shu) 於(yu) 周室”,這很符合孔子的言行;老聃曾為(wei) 周之征藏史,是史官;孔子“要在仁義(yi) ”的說法受到老聃的批評。這些都不是“寓言”。
從(cong) 有關(guan) 問禮的記載看,突出的內(nei) 容,一個(ge) 是喪(sang) 禮,另一個(ge) 就是“仁義(yi) ”之禮,後者老子是堅決(jue) 反對的。《史記·老子列傳(chuan) 》記“問禮於(yu) 老子”就隻記了老子批評孔子的話:
子所言者,其人與(yu) 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去子之驕氣與(yu) 多欲、態色與(yu) 淫誌,是皆無益於(yu) 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
下文記孔子“猶龍”之歎,再接著是老子“修道德”和其他事。應該說老子深深理解“仁義(yi) ”之類的禮學,批評它,而後“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wei) 務”。
最後,談一下老子在當時的地位。
《史記》隻有一句“周守藏室之史也”。早年呂思勉作《讀史劄記》專(zhuan) 有一條“守藏室之史”,兼論及柱下史,認為(wei) “守藏室”乃“藏賄之地”,“老子為(wei) 之史”,這就與(yu) 史官毫無關(guan) 係了。《史記》索隱按:“藏室史,乃周藏書(shu) 室之史也。又《張湯傳(chuan) 》老子為(wei) 柱下史,即藏室之柱下,因以為(wei) 官名。”漢代以後至今大多以為(wei) 老子是史官,應該是符合曆史實際的。《莊子·天道》“由聞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也應該是可信的。
這裏我們(men) 要提出一個(ge) 新問題,即老子除了史官身份,還有一個(ge) 巫方之士的身份。繼殷商巫風盛行之後的周代,各種職官仍然由原來的巫方之士擔任(我說過古代有一個(ge) 巫、方、道的演變過程),所以很長時間有巫史、巫醫之類的說法。周代官製中,巫的影響很大,《禮記·禮運》記載周王祭天帝時寫(xie) 道:
故宗祝在廟,三公在朝,三老在學。王前巫而後史,卜、筮、瞽、侑皆在左右……
仍然是一群大大小小的巫,他們(men) 有知識,有各種各樣的技術和能力,統稱之為(wei) 巫術(後來又叫方術、道術、法術)。老子作為(wei) 史官,有巫方士的身份,也是很自然的。老子為(wei) 人操辦過葬禮,更可證明他的方士身份。還應該指出,喪(sang) 葬之禮,實際是當時的宗教活動。老子在當時活動中,有行動也有理論。
方術有技術和理論兩(liang) 個(ge) 層麵,《莊子·天下》篇講的方術(同時又稱“道術”)就是理論方麵的。其中關(guan) 於(yu) 老子道術理論的概述,隻有肯定沒有批評,而且是“可謂至極”,和對其他人的道術有所批評不一樣,最後還來了一句“古之博大真人哉”。從(cong) 整個(ge) 《莊子》書(shu) 中,我們(men) 可以看到,“真人”就是神仙,莊子時代老子早已成仙了(《莊子》書(shu) 中黃帝、王母都是得道成仙的)。司馬遷寫(xie) 《史記》時,老子寫(xie) 得有點神奇,與(yu) 老子早已被神化是分不開的。老子神化的過程,是一個(ge) 值得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羅容海】天下之難持者莫如心
【下一篇】【孔勇】清代闕裏孔廟祭祀的雙重特性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