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淡寧 汪沛】疫情之後,多極世界的全球化將興起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20-06-23 21:44:18
標簽:
貝淡寧

作者簡介:貝淡寧(Daniel A. Bell),男,西曆一九六四年出生於(yu) 加拿大蒙特利爾。 一九九一年獲牛津大學哲學博士(政治學)。現為(wei) 山東(dong) 大學政治學與(yu) 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清華大學教授。著有《賢能政治》(中信出版社,2016年)《社群主義(yi) 及其批評》(牛津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三、生活·讀書(shu) ·新知三聯書(shu) 店二〇〇一)、《中國新儒家: 變革的社會(hui) 中的政治和日常生活》(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二〇〇八年、上海三聯書(shu) 店二〇一〇)、《超越自由民主》(上海三聯書(shu) 店二〇〇九年)等。

疫情之後,多極世界的全球化將興(xing) 起

作者:貝淡寧  汪沛

來源:《新京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五月初二日丙申

          耶穌2020年6月22日

 

 

 

貝淡寧生於(yu) 加拿大,知名哲學家、政治學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中國學術顧問理事會(hui) 成員。曾任清華大學蘇世民書(shu) 院教授,現為(wei) 山東(dong) 大學政治學與(yu) 公共管理學院院長。

 

 

 

汪沛哲學博士,清華大學曆史係博士後,法國索邦大學訪問學者,複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專(zhuan) 業(ye) 領域為(wei) 法國哲學、比較哲學與(yu) 中國思想史。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各國都積極應對,但具體(ti) 措施卻各有不同。如果我們(men) 將這次疫情看作一場對國家的考驗,東(dong) 亞(ya) 國家的答卷似乎比不少西方國家更勝一籌。不少學者認為(wei) ,這與(yu) 東(dong) 亞(ya) 儒家文化圈的傳(chuan) 統相關(guan) 。哲學家、政治學家貝淡寧也持此觀點。貝淡寧出生於(yu) 加拿大,受到儒家思想影響開始學習(xi) 中文,目前他已在中國生活了17年。他認為(wei) ,這次疫情反映出了中國的儒法思想、尊師重教、珍重老年人生命的傳(chuan) 統。

 

今年2月份以來,貝淡寧與(yu) 太太汪沛在居家隔離期間,寫(xie) 了不少鼓舞士氣的時評,分析艱難抗疫帶給中國新的可能性。汪沛是複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她與(yu) 貝淡寧合著的新書(shu) 《正義(yi) 等級論:為(wei) 什麽(me) 社會(hui) 等級在中國和世界其他地方如此重要》,也於(yu) 今年在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因為(wei) 疫情,他們(men) 不得不取消了去很多國家推廣新書(shu) 的計劃,但也因此有了更多思考和寫(xie) 作的時間。

 

東(dong) 亞(ya) 儒家文化圈在這次防疫中有哪些共性?海外世界對中國有哪些誤解?新冠肺炎疫情會(hui) 引發新一輪冷戰嗎?全球化會(hui) 走向長期衰退嗎?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zhuan) 訪時,貝淡寧和汪沛表達了他們(men) 的看法。二人對疫後世界的趨勢表示樂(le) 觀,在他們(men) 看來,所謂全球化衰退,隻是單極世界領導的全球化衰退了,而多極世界中更為(wei) 均衡和公平的全球化正在興(xing) 起。

 

文化與(yu) 經曆,讓東(dong) 亞(ya) 更善於(yu) 防疫

 

新京報:如果我們(men) 將新冠肺炎疫情看作一場對國家的考驗,東(dong) 亞(ya) 國家似乎普遍比西方國家做得更好。不少學者認為(wei) 這與(yu) 東(dong) 亞(ya) 儒家文化圈的傳(chuan) 統相關(guan) 。貝淡寧教授之前在采訪中談到過這一點,尊重君子、盡責公民的儒家價(jia) 值觀是中國抗疫的文化密碼。不過,針對同一種現象,另有一些海外學者持相對負麵的觀點,比如韓裔德國哲學家韓炳哲,認為(wei) 東(dong) 亞(ya) “儒家思想”的“服從(cong) ”傳(chuan) 統,讓人們(men) 更容易接受戴口罩,並信賴政府、“數字監控”係統等。你們(men) 怎麽(me) 看待這種態度的分歧?

 

貝淡寧:我認為(wei) 二者之間沒有什麽(me) 不一致的。中國有兩(liang) 種政治傳(chuan) 統,儒家和法家。儒家認為(wei) ,政府官員應該為(wei) 人民謀幸福,也就是我們(men) 後來所說的“為(wei) 人民服務”;法家則認為(wei) ,一個(ge) 強大的國家應采取嚴(yan) 厲的處罰手段處理緊急情況。每當遭遇危機時,這兩(liang) 種傳(chuan) 統總會(hui) 在中國發揮作用。人們(men) 普遍接受這些措施背後存在的道德基礎:強硬措施是為(wei) 了維護人民福祉。這些文化傳(chuan) 統對中國人有著深遠影響,也在韓國、越南等東(dong) 亞(ya) 國家根深蒂固。

 

不過,文化因素不是唯一的原因,東(dong) 亞(ya) 國家在應對疫情方麵更有經驗。中國人在2003年經曆過非典,韓國人在2015年經曆過中東(dong) 呼吸綜合征,日本人有戴口罩的習(xi) 慣——不隻是為(wei) 了自己,也是保護他人免於(yu) 病毒感染。

 

當然,也有一些西方國家在應對疫情方麵做得很好,比如丹麥、挪威等北歐國家,還有新西蘭(lan) 這樣的小島國,這些國家有很深的社會(hui) 信任和社會(hui) 責任傳(chuan) 統。這些國家人口較少,壓力也相對更小一些。不過美國,以及我的家鄉(xiang) 加拿大就做得不怎麽(me) 樣了。

 

汪沛:之所以出現這種誤解,也因為(wei) 一些海外學者對中國老百姓的生活缺乏了解。中國最初遭受疫情衝(chong) 擊時,年輕人非常謹慎,父母輩則不把疫情當回事,於(yu) 是出現了這樣的情形:年輕人苦口婆心勸父母不要出門、一定要戴口罩。西方人習(xi) 慣性地將其歸結於(yu) 對政府強製的服從(cong) ,實際上,人們(men) 對於(yu) 家人生命的關(guan) 懷與(yu) 珍重,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一部分。

 

此外,中國老百姓十分在意專(zhuan) 家的意見,尊師重教、尊重君子也是儒家傳(chuan) 統的體(ti) 現。比如,鍾南山院士的話在老年人之中也有很大的影響力。

 

貝淡寧:實際上,很多國家缺乏尊重專(zhuan) 家的傳(chuan) 統。比如,美國有很強的反精英主義(yi) 傳(chuan) 統。在這次疫情中,美國人往往譴責政府做得不好,在一定程度上這是事實,但同樣也出於(yu) 他們(men) 對於(yu) 精英文化的一貫反叛。他們(men) 沒有類似儒家社會(hui) 的“君子”概念,這給他們(men) 應對新冠危機造成了一定的困擾。

 

新京報:在你們(men) 看來,中國的社會(hui) 秩序似乎也有助於(yu) 應對疫情?你們(men) 曾提出這樣一個(ge) 觀點:可取的等級製度是為(wei) 公民服務的。

 

貝淡寧:中國有三種與(yu) 之相關(guan) 的社會(hui) 等級製度,第一種是為(wei) 人民謀幸福的強大政府,我們(men) 可以稱之為(wei) 儒法傳(chuan) 統,這種傳(chuan) 統在中國已有2000年;第二種是對於(yu) 專(zhuan) 家和君子的尊重;此外還有第三種,即家庭秩序,人們(men) 出於(yu) 孝道尊重老人。新冠疫情期間,一些國家提出了群體(ti) 免疫的方案,這本質上是為(wei) 整個(ge) 社會(hui) 而犧牲老人群體(ti) 。然而,沒有一個(ge) 講究孝道的國家會(hui) 采納這種瘋狂的提議。

 

新京報:西方社會(hui) 有尊重個(ge) 體(ti) 的文化傳(chuan) 統,為(wei) 什麽(me) 疫情期間對待老人的態度卻不同?

 

貝淡寧:西方社會(hui) 理解的人人平等,意味著我們(men) 需要尊重每個(ge) 個(ge) 體(ti) 。但中國人所謂的“孝心”,其實是一種等級秩序,這意味著老人是特殊的——中國人認為(wei) ,隻要活到老學到老,人越老就越有理性和智慧,老人更具經驗和權威。如果老人心智不明,不講道理,甚至要用暴力解決(jue) 問題,自然也暫時失去了讓成年子女孝順他們(men) 的資格。哪怕我們(men) 給孝順這一品德加上很多限製條件,很多西方國家也未必認同這種孝順,在這次疫情中也表現出對於(yu) 老年人的缺乏同情。

 

多極世界力量更均衡,合作也更公平

 

新京報:疫情期間,國際社會(hui) 上出現了一些針對中國的汙名化現象,中國應該如何扭轉這種汙名化?

 

貝淡寧:作為(wei) 疫情最早暴發的地方,中國在某種意義(yi) 上總是被責備的對象。中國一直以來對其他國家進行醫療援助,這是一種很好的做法,唯有以謙恭、善意的方式進行,才能收獲更好的效果。

 

汪沛:這種汙名化本身就是種族歧視和不合理等級的體(ti) 現,都是我們(men) 批判的對象,因為(wei) 它隻會(hui) 促進分裂和對立,而不是人類共同麵對危難的團結。中國在疫情中一直對他國有較多支援。3月份,商務部外貿司司長李興(xing) 乾表示,盡管目前中國的口罩、藥品供應仍然短缺,但中國政府對醫療物資的出口高度重視、積極支持,樂(le) 見出口企業(ye) 組織口罩等醫療物資對外供應,以實際行動為(wei) 全球防疫作出應有的貢獻。這不是完全從(cong) 自己國家利益出發的做法,但從(cong) 全球疫情防控來看,無疑是正義(yi) 的舉(ju) 動。

 

我們(men) 認為(wei) 對於(yu) 國際關(guan) 係有兩(liang) 種看法,第一種是“弱互惠”,各國從(cong) 自己利益出發做決(jue) 策;第二種是“強互惠”,各國考量雙方共同的價(jia) 值觀做出決(jue) 策。正所謂“君子喻於(yu) 義(yi) ”,這種強互惠會(hui) 加深與(yu) 他國友誼的紐帶。比如意大利受到疫情衝(chong) 擊後,並未得到歐洲其他國家的救援回應,中國則迅速派出醫生前去支援。此外,有關(guan) 病毒的起源,也需要全世界的科學家共同探索、研究。

 

新京報:當下中美關(guan) 係依然緊張,這次疫情是否可能引發新一輪冷戰?

 

汪沛:我們(men) 不認為(wei) 這是美國和中國爆發冷戰的時刻。相反,多極的世界和多元的文化,更適合描述現在的狀況。美蘇冷戰結束以來,世界從(cong) “雙極”變成了“單極”,如今則正在從(cong) “單極”向“多極”進行轉變,這個(ge) 過程已經開始。然而,轉變究竟以何種方式呈現、在不同區域所體(ti) 現的差異有多大、多久才能成為(wei) 定局、又有多久才能讓人們(men) 接受、對世界各國人民會(hui) 造成怎樣的影響,其實很難預測。就像疫情的流行一樣,危機的到來總是令人猝不及防。

 

區域性力量的極點湧現出來,不再是美國一家獨大,也不是中美兩(liang) 極對立。我們(men) 看到北美、歐洲、俄羅斯、東(dong) 亞(ya) 、印度的圖景,以及伊斯蘭(lan) 世界的呐喊、非洲的崛起。如果區域性力量自發、主動地促進友好合作關(guan) 係,在多極世界中合作會(hui) 更為(wei) 公平,力量之間也更為(wei) 均衡,我們(men) 對這種多極的未來是比較樂(le) 觀的。

 

新京報:疫情加劇了地緣政治的改變。英國學者約翰·格雷認為(wei) ,全球化的鼎盛時代已經結束,更加嚴(yan) 格的邊境控製將成為(wei) 全球格局的持久特征,依賴全球生產(chan) 和供應鏈的經濟體(ti) 係,也正在演變為(wei) 一個(ge) 相互聯係更少的經濟體(ti) 係。你們(men) 怎麽(me) 看?

 

汪沛:我們(men) 不認為(wei) 是全球化衰退了,更準確地說,單極世界領導的全球化正在衰退,而多極世界的全球化正在興(xing) 起。全球依然需要更多的經濟合作,而在疫情觸發下,國家內(nei) 部需要完備的工業(ye) 體(ti) 係以維持國家安全也沒錯,二者不是矛盾的,何況在當下,沒有任何國家能真正做到自給自足。多極世界中的合作對小國來說更加公平,在強互惠的紐帶下,一種公正的等級製度讓那些小國也能得利。

 

新京報:全球化帶來的多元文化主義(yi) 思潮也受到一些質疑,比如左派理論家特裏·伊戈爾頓批評多樣性本身未必是一種價(jia) 值,不考慮實際情況就推崇多樣性是虛偽(wei) 且不負責任的。你們(men) 如何看待多元文化的衝(chong) 突與(yu) 矛盾?

 

汪沛:多元文化衝(chong) 突的確存在,它在理念上沒有錯,但需要具體(ti) 的倫(lun) 理與(yu) 政治實踐。以前我們(men) 對於(yu) 多元文化更多是空談,大家往往隻關(guan) 心中國和美國,卻不了解印度、中東(dong) 、非洲、拉美等區域,要麽(me) 就是帶著已經極為(wei) 陳舊的偏見談論它們(men)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麵無情的鏡子,多極世界中的多個(ge) 力量點已經凸顯了出來,“他者”已經來到我們(men) 的麵前,自我與(yu) 他者的關(guan) 係再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ti) 真實的關(guan) 係。當不同文化之間(無論是主動,還是不得已)“去自戀化”地相互對待,多元文化就有了更多的現實基礎。

 

新京報記者董牧孜

 

群體(ti) 免疫方案,本質上是為(wei) 整個(ge) 社會(hui) 而犧牲老人群體(ti) 。然而,沒有一個(ge) 講究孝道的國家會(hui) 采納這種瘋狂的提議。

 

我們(men) 不認為(wei) 是全球化衰退了,更準確地說,單極世界領導的全球化正在衰退,而多極世界的全球化正在興(xing) 起。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