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黔中王門孫應鼇學行及著述考略

欄目:學術研究
發布時間:2020-06-23 11:18:38
標簽:孫應鼇
張明

作者簡介:張明,男,西元1970年生,貴州印江人。現任貴州大學曆史與(yu) 民族文化學院曆史係副教授,貴州大學陽明學研究中心主任,

黔中王門孫應鼇學行及著述考略*

作者:張明[1]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表,原載《人文論叢(cong) 》2017年第2期

  

孫應鼇係王陽明在貴州的再傳(chuan) 弟子,是黔中王門的集大成者,代表黔中王學的最高成就。清代著名學者萬(wan) 斯同讚雲(yun) :“奮起荒徼,以學行知名,為(wei) 黔中人士之冠。”貴州學者莫友芝亦稱:“以儒術經世,為(wei) 貴州開省以來人物冠;即以詞章論,亦未有媲於(yu) 先生者也。”目前,孫應鼇已經成為(wei) 黔中王門研究的熱點,通過對孫應鼇學行和著述的考證,可為(wei) 當前黔中王門與(yu) 孫應鼇研究[2]提供文獻線索和參考。

 

 

孫應鼇先祖原籍南直隸如皋(今江蘇如皋市)。明初始遷祖孫華,以從(cong) 龍功授神策衛千戶;洪武二十五年(1392),任貴州龍裏衛總旗;永樂(le) 中,調清平衛(今貴州凱裏市爐山鎮)。二世祖孫禮、三世祖孫欽,皆襲武官之職,是為(wei) 軍(jun) 功世家。至高祖孫鐸,以“別子”未授軍(jun) 職,乃從(cong) 事文學科第,由軍(jun) 功世家轉向文化世家。曾祖孫瀚,成化丁酉(1477)舉(ju) 人,官桂林府同知。祖父孫重,正德庚午(1510)舉(ju) 人,眉州學正,知綿縣,改學博,遷雲(yun) 南左衛經曆,乞骸骨歸,卒之日,禦史張嶽銘其墓。父孫衣,嘉靖辛卯(1531)舉(ju) 人,知雲(yun) 南保山縣,以俊義(yi) 稱。叔父五人,可考者三人:孫褒、孫袞、孫裒,皆中舉(ju) ,外出為(wei) 官。孫衣生子九人,孫應鼇為(wei) 長子。孫應鼇有諸弟八人,除幼弟應豸早卒外,孫應鼇與(yu) 其他七弟或中進士、或中舉(ju) 人、或為(wei) 貢生,為(wei) 政一方,頗有廉聲。由此可見,孫氏家族是貴州“苗疆”[3]地區著名的世家大族。

 

孫應鼇生於(yu) 嘉靖六年(1527),幼而聰穎,九歲能文,就學於(yu) 名儒周慎軒,“授之書(shu) ,輒取大義(yi) 。書(shu) 竟,輒瞑目危坐,不從(cong) 群兒(er) 戲。己盡發家藏書(shu) 讀之,遂通。”“日誦數千言,正襟危坐,務解大義(yi) 。”嘉靖二十三年(1545/十九歲),舉(ju) 貴州鄉(xiang) 試第一名;嘉靖三十二年(1553/二十七歲),中進士。孫應鼇是嘉靖、隆慶、萬(wan) 曆三朝重臣,曆任戶部給事中、江西按察僉(qian) 事、陝西提學、四川右參政、湖廣布政使,升僉(qian) 都禦史巡撫鄖陽。隆慶三年(1569)中流言,歸鄉(xiang) 講學四年。萬(wan) 曆初(1573),詔起鄖陽巡撫原官。萬(wan) 曆三年(1575),晉刑部右侍郎,旋改戶部、禮部,擢掌國子監祭酒事,為(wei) 神宗進講《虞書(shu) ·無逸章》。萬(wan) 曆五年(1577)告病返鄉(xiang) ,聚徒講學。萬(wan) 曆七年(1579),詔升南京工部尚書(shu) ,堅辭不就。萬(wan) 曆十二年(1584),卒於(yu) 家,年五十八歲。賜贈祭葬,諡文恭。“蜀大儒祠”將其與(yu) 趙大洲、胡廬山合祀其中,並稱“三先生”。黔中王門陳尚象(都勻人)撰《墓誌銘》,邱禾實(貴定人)撰《孫文恭先生傳(chuan) 》。萬(wan) 曆間,江右學者郭子章巡撫貴州,請建“孫文恭先生祠”,並親(qin) 作《碑記》,另撰《工部尚書(shu) 孫應鼇》一文。(萬(wan) 曆)《貴州通誌》、(萬(wan) 曆)《黔記》、萬(wan) 斯同《明史》均有傳(chuan) 。惜《明史》《明儒學案》失載其事跡。

 

孫應鼇傳(chuan) 陽明學脈,其學有三變:一是受業(ye) 於(yu) 貴州提學徐樾,始得陽明、王艮之學。徐樾因雲(yun) 南元江土酋之叛死難於(yu) 公無渡河,孫應鼇作有《公無渡河哭波石先生》一詩紀之。二是就學於(yu) 湖南蔣信,“聞蔣信倡明理學,晤論於(yu) 桃岡(gang) 三日,默悟審幾慎獨合一求仁之旨,學術純正,識見高明” 。孫應鼇將蔣信講學之言錄為(wei) 《道林先生粹言》一書(shu) ,深得蔣信讚許。蔣信臨(lin) 終前,囑其子務必請孫應鼇作《墓誌銘》。三是“通籍後,遍交羅念庵、胡廬山、鄒穎泉、羅近溪、趙大洲、耿在倫(lun) 楚侗諸臣公”,學業(ye) 大進,臻於(yu) 純妙之境。孫應鼇潛心陽明之學,曾作《夢陽明先生述懷》一詩以明誌,其雲(yun) :

 

平居學道心,晚路孰期許。年往慚無聞,歸來宅幽陪。

先覺遺良模,神交倏相與(yu) 。纏綿心曲事,懇款夢中語。

精爽偕寤言,意氣同居處。徒增覺後悲,拊循轉淒楚。

擁衾結長思,望鬥懷遐舉(ju) 。遺我大還訣,誓以銘肱膂。

 

孫應鼇廣交天下王門學者,磨礪學問氣節,終成一代“名臣大儒”。“平生難進易退,任事敢言,不以依違徇人,亦不以激烈取異;物來順應,沛然有餘(yu) 。其時海內(nei) 群以名臣大儒推之”。江右學者胡直(廬山)將其列為(wei) 天下四大“正學賢人”之一:“宇內(nei) 講明正學,楚有黃安耿公,蜀有內(nei) 江趙公,黔有清平孫公,吾豫章有南城羅公,皆賢人也。”四川學者任瀚以“近世豪傑”稱之,並為(wei) 《督學詩集》作序。以下是孫應鼇與(yu) 天下王門學者交遊一覽表,從(cong) 中可見其一生交友為(wei) 學之大端。

 

孫應鼇與(yu) 著名王門學者交遊一覽表[4]


 

孫應鼇兩(liang) 次歸鄉(xiang) ,前後共達12年,於(yu) 清平衛城西築“學孔精舍”“山甫書(shu) 院”,潛心著書(shu) ,編成《學孔精舍論學匯編》《學孔精舍匯稿》《學孔精舍續稿》,集黔中王門心學之大成。又與(yu) 同鄉(xiang) 蔣見嶽以傳(chuan) 道化俗自任,一意講學,“問學者履盈庭”。孫應鼇還與(yu) 黔中王門馬廷錫(貴陽人)、李渭(思南人)詩文唱和。著名學者吳國倫(lun) 親(qin) 往清平,與(yu) 孫應鼇晤於(yu) 山甫書(shu) 院。胡直弟子、江右王門鄒元標謫戍都勻,也“首訪孫應鼇、李渭,所至講學,必稱二先生。”

 

孫應鼇不僅(jin) 在事功上是貴州開省以來人物之冠,而且在學術上也代表黔中王門心學的最高成就。江右王門郭子章尊孫應鼇為(wei) 貴州“理學三先生”之一,其雲(yun) :“王文成謫龍場,黔士大夫始興(xing) 起於(yu) 學。當時《龍場生問答》,莫著其姓名。聞而私淑者,則有馬內(nei) 江、孫淮海、李同野三公。……可以不愧龍場矣。”莫友芝稱:“以儒術經世,為(wei) 貴州開省以來人物冠;即以詞章論,亦未有媲於(yu) 先生者。”當代貴州學者譚佛佑稱:“黔中王門成就最著,影響最大,地位最高者當推孫應鼇。”民國貴州學者李獨清輯有《孫應鼇年譜》一書(shu) ,將其學行與(yu) 著述按年次編排,可供參考。

 

 

孫應鼇一生著述甚豐(feng) ,可考者有24種之多,現存著述十餘(yu) 種,總字數達二百餘(yu) 萬(wan) 字。為(wei) 簡略起見,現將孫應鼇著述列表如下:

 

孫應鼇一生著述表(按時間先後排列)

 

 

 

茲(zi) 擇要介紹孫應鼇幾種代表性著作如下:

 

(1)《淮海易談》四卷(1568)

 

《淮海易談》是孫應鼇的易學代表作。隆慶二年(1568)刻。該書(shu) 流傳(chuan) 較廣,《萬(wan) 曆黔記》《明史》《四庫總目提要》均有著錄。清初與(yu) 顧炎武、孫奇逢並稱“海內(nei) 大儒”的李顒(二曲)對該書(shu) 讚雲(yun) :“謹按漢晉以還,說《易》者無慮數十百家……近代惟鄧徵君元錫《易繹》精深,發昔人所未發。此外如孫淮海《易譚》、辛天齋《易象歸元》亦各有透髓之見。”從(cong) 李顒“透髓”兩(liang) 字,可見評價(jia) 之高。但四庫館臣對該書(shu) 加以貶抑。《四庫總目提要》稱:“是書(shu) 謂天地萬(wan) 物在在皆有《易》理,在乎人心之能明……縱橫曼衍,於(yu) 《易》義(yi) 若離若合,務主於(yu) 自暢其說而止,非若諸儒之傳(chuan) 惟主於(yu) 釋經者也……其宗旨可知矣。”該書(shu) 特點是上通易理,下即人事,明乎人心。故清代阮元稱:“是書(shu) 通論易理,詳於(yu) 人事。”是為(wei) 定論。今南京圖書(shu) 館、蘇州圖書(shu) 館、如皋圖書(shu) 館藏原刻本。《孫文恭公遺書(shu) 》《黔南叢(cong) 書(shu) 》《四庫全書(shu) 存目叢(cong) 書(shu) 》均已收錄此書(shu) 。

 

(2)《四書(shu) 近語》六卷(1573)

 

《四書(shu) 近語》是孫應鼇的四書(shu) 學研究著作。刻於(yu) 萬(wan) 曆初(1573)。《自序》雲(yun) :“餘(yu) 既以病廢家居,得日與(yu) 吾黨(dang) 二三子講明孔門之學,隨所論析,二三子各有輯錄,已乃成帙。”該書(shu) 流傳(chuan) 較廣,黃宗羲《明儒學案》引唐伯元《論學書(shu) 》雲(yun) :“近讀孫淮海講章,亦既明乎其解,視諸家較備矣。乃其緊要,歸明心體(ti) ,是本其所本,而非大學之本也,是解一人,而學又一人也。”該書(shu) 在清代散佚,《四庫全書(shu) 》未見著錄。康熙年間,貴州黃平後學王枟集數十年之功,將該書(shu) 收集重刻(見後)。山東(dong) 濟南府有藏板,可惜後來又散佚。道光《濟南府誌》載:“濟南府藏板《四書(shu) 近語》,清平孫應鼇著。按語:以上俱舊誌所載,今已散佚不全。”光緒年間,莫友芝搜得該書(shu) ,將其編入《孫文恭公遺書(shu) 》。今《續修四庫全書(shu) 》已收錄。《續修四庫全書(shu) 總目提要》雲(yun) :“應鼇是書(shu) ,泛論大義(yi) ……似在其所著《易談》之上。”對該書(shu) 評價(jia) 超過《淮海易談》。

 

(3)《學孔精舍匯稿》(1578)

 

《學孔精舍匯稿》十六卷,係孫應鼇歸鄉(xiang) 講學之論學語錄與(yu) 詩文匯編。萬(wan) 曆戊寅(1578)刻。佚。明代學者劉伯燮稱:“丁醜(chou) (1577)秋,餘(yu) 督學南中,到門所訊全書(shu) ,亡有也。戊寅(1578),清平及門士得備收,始備鍥之而《匯稿》成。”該書(shu) 流傳(chuan) 較廣。萬(wan) 斯同《明史》、徐乾學《傳(chuan) 是樓書(shu) 目》[5]均著錄為(wei) “十六卷”。進入清代,四庫館臣將該書(shu) 涉諱部分抽毀,遂為(wei) 十二卷本,非全本。《清代禁毀書(shu) 目》載:“《學孔精舍匯稿》三本……書(shu) 內(nei) 《世史正綱序》《穀音序》《張浚論》諸篇,語多偏駁,應請抽毀。”《四庫總目提要》載:“《學孔精舍匯稿》十二卷……《明史·藝文誌》載應鼇《匯稿》十六卷,此本十二卷……知非足本矣。”在清代,大約《匯稿》有十六卷本、十二卷本兩(liang) 種版本流傳(chuan) ,因為(wei) 艾茂從(cong) 《學孔精舍匯稿》中抄錄出《學孔精舍詩稿》六卷(見後);陳田《明詩紀事》也明確記載:“《學孔精舍匯稿》十六卷……朱垞(朱彝尊)《詩綜》僅(jin) 錄《華山》一絕,蓋未見全集也。”貌似陳田親(qin) 眼見過《匯稿》十六卷本。

 

(4)《學孔精舍詩稿》六卷(1578)

 

《學孔精舍詩稿》六卷,存。原為(wei) 《學孔精舍匯稿》之末的詩集。乾隆年間,貴州“貴山書(shu) 院”山長艾茂從(cong) 《學孔精舍匯稿》中將詩集抄出,共得六卷,取名《學孔精舍詩稿》。所幸的是,後來盡管《匯稿》亡佚,但《詩稿》得以保存下來,現已收入《四庫全書(shu) 存目叢(cong) 書(shu) 》。光緒年間,莫友芝從(cong) 艾茂嫡孫艾述之手中得到《詩稿》六卷,摘抄為(wei) 《學孔精舍詩鈔》編入《孫文恭公遺書(shu) 》之中。莫友芝《宋元舊本書(shu) 經眼錄》雲(yun) :“《學孔精舍詩鈔》,明孫應鼇撰。此二冊(ce) 六卷,鹹豐(feng) 甲寅閏七月寄自麻哈,艾述之從(cong) 其祖鳳嵓侍講手鈔本過錄者,疑即《明史·藝文誌》所載《學孔精舍匯稿》十六卷之末數卷也。鳳嵓錄之,必見《匯稿》之全,文恭文在詩右,不知何以不錄?……先生之詩,此當足本。”今上海圖書(shu) 館藏莫友芝所錄《學孔精舍詩鈔》二卷本,前有艾述之跋、莫友芝跋。

 

 

孫應鼇著述受到明清以來學者高度重視,貴州曆代學者對其著述孜孜考求,為(wei) 孫應鼇和黔中王門的研究作了資料積累。現將曆代學者對孫應鼇著述收集整理之源流考證如下:

 

第一次整理孫應鼇著述是明代目錄學家毛在。早在孫應鼇去世的當年,毛在巡按貴州,路過清平,下令清平官員搜集孫應鼇遺稿,編成《孫淮海遺稿》一書(shu) 。毛在《序》略雲(yun) :

 

萬(wan) 曆癸未,餘(yu) 領巡按貴州命。吾鄉(xiang) 荊石、鳳洲二公,三致意於(yu) 公。比入境,過清平,則公捐館矣。已,檄清平令搜公遺稿,得若幹卷,稍為(wei) 銓次刻之。

 

由上可知,毛在到貴州任官之時(1584),孫應鼇已去世。毛在命令清平官員搜集刻印《孫淮海遺稿》,這是孫應鼇晚年未及刻印的遺稿匯編,萬(wan) 曆《貴州通誌》著錄為(wei) “一部三冊(ce) ”,可知孫應鼇一生著述(包括遺稿)至孫應鼇去世的當年(1584)已經全部刻印成書(shu) 。

 

第二次提及孫應鼇著述是江右王門郭子章。萬(wan) 曆二十七年(1599),郭子章巡撫貴州,他收集黔中文獻,編成《黔記》六十卷,其中收錄有不少黔中王門史料,並特為(wei) 孫應鼇、李渭、馬廷錫各作傳(chuan) 記一篇,編入《黔記》卷四十五《鄉(xiang) 賢列傳(chuan) ·理學》中。郭子章親(qin) 訪孫應鼇故居,奏請重修“孫文恭先生祠”,並作有《碑記》,載孫應鼇著述雲(yun) :

 

公所著有《學孔精舍匯稿》《易談》《四書(shu) 近語》《教秦語錄》《春秋節要》《律呂分解》等書(shu) ,共若幹卷,發明聖學,具載諸書(shu) ,立朝大節,他日國史當有大書(shu) 之者。

 

郭子章認為(wei) 孫應鼇著述“他日國史當有大書(shu) 之者”,可見其評價(jia) 之高。在《黔記》中,郭子章又作《工部尚書(shu) 孫應鼇傳(chuan) 》一文,也提到孫應鼇著述:

 

所著有《易談》《四書(shu) 近語》《教秦語錄》《雍諭》《學孔精舍匯稿》《續稿》《春秋節要》《律呂分解》等集傳(chuan) 於(yu) 世。

 

在《黔記·藝文誌》中,郭子章還特別著錄孫應鼇《易談》《四書(shu) 近語》《春秋節要》《學孔精舍匯稿》《學孔精舍論學匯編》《學孔精舍續稿》《雍諭錄》《孫淮海遺稿》八書(shu) ,同時節略其中四篇序文。這是郭子章在孫應鼇故居看到的孫應鼇著述,推知在孫應鼇去世一二十年內(nei) ,其著述絕大部分尚保存較好。

 

第三次提及並整理孫應鼇著述是清康熙年間的貴州巡撫田雯及其貴州弟子王枟。孫應鼇著述在明末清初開始亡佚,一百年間,其著述亡佚大半。康熙三十五年(1696),出任貴州巡撫的山東(dong) 德州進士田雯,親(qin) 眼看見因戰亂(luan) 而破敗的孫文恭公祠,他在《重修孫文恭公祠碑記》中說:

 

公一鬼方產(chan) 耳,以著書(shu) 講學自任,樹立勳名,入為(wei) 司成,出應節鉞,有古仲山甫風。何以曆今不二百年,裏之父老及公之子孫,遂無傳(chuan) 聞紹述之者。

 

田雯到達貴州時,距離孫應鼇去世一百餘(yu) 年,由於(yu) 孫應鼇後嗣乏人,著述無人保管,加之明清之際貴州戰亂(luan) 頻仍,孫應鼇著述亡佚成為(wei) 必然之理。故《明史·藝文誌》隻著錄孫應鼇著述四種:《學孔精舍匯稿》十六卷,《易談》四卷,《莊義(yi) 要刪》十卷,《律呂分解發明》四卷。《四庫全書(shu) 總目提要》也隻有三種:《淮海易譚》四卷,《律呂分解》二卷、《發明》二卷,《學孔精舍匯稿》十二卷。由此可見,孫應鼇著述在一百年間亡佚情況是十分嚴(yan) 重的。

 

麵對此情,田雯弟子王枟(貴州黃平人)曆經三十餘(yu) 年,前後收得孫應鼇《四書(shu) 近語》等三書(shu) ,加以重新刻印。王枟在《重刻四書(shu) 近語序》(1715)說:

 

清平孫淮海先生,生有明盛時……著《四書(shu) 近語》。每發一論,親(qin) 切著明,當時講學清平,已梓行世,曆年既久,遂致零落。枟癸巳(1713)讀《禮》,搜得予敝笥中,缺《論語》下及《孟子》,會(hui) 施秉顧孝廉其宗、同裏趙守戎起龍,乃輯成全壁。

 

   又《合刻文恭三書(shu) 跋》雲(yun) :

 

予二十年前,猶及聞文恭《學孔精舍匯稿》為(wei) 撫黔者檄購以去。夫能購取賢矣,而使一線之存竟成絕響。故徒追慕之難,而表章傳(chuan) 述之為(wei) 難。《近語》一篇,始亦束之見……未及三十年,予讀《禮》歸,始閱前本,又複遺其半,予滋懼焉,乃覓之清平公族裔,欲補成全璧,卒無以應會(hui) ……夫存其十一,可以見先生於(yu) 羹牆矣。

 

王枟集三十餘(yu) 年之功,隻收集整理到《四書(shu) 近語》等三書(shu) 加以重刻,這隻是孫應鼇遺作的極少部分。而集心學之大成的《學孔精舍論學匯編》《學孔精舍匯稿》《學孔精舍續稿》三書(shu) ,早在王枟之前“為(wei) 撫黔者檄購以去”,“一線之存竟成絕響”,王枟一語成讖,此後再也沒有見到三書(shu) 的任何著錄情況。故清末孫應鼇之族孫孫茂橿在《孫文恭公遺書(shu) 跋》中說:“先文恭公著述,自雍正乙卯(1735)後,家藏已無完帙。”

 

第四次大規模收集和整理孫應鼇著述是道鹹同光年間,貴州鄭珍、莫友芝、黎庶昌三大文化世家以整理鄉(xiang) 邦文獻自任,黔中王門文獻(尤其是孫應鼇資料)成為(wei) 他們(men) 重點收集對象,黎庶昌甚至從(cong) 日本收得《督學文集》,最後將《淮海易談》《四書(shu) 近語》等七、八種,分別兩(liang) 次合刊為(wei) 《孫文恭公遺書(shu) 》(初刻、重刻)一書(shu) 出版,這是清末收集到的最多的孫應鼇著述匯編。茲(zi) 介紹《孫文恭公遺書(shu) 》成書(shu) 過程如下:

 

鹹豐(feng) 四年(1854),莫友芝得到艾氏手錄之《學孔精舍詩鈔》六卷九百餘(yu) 首,將其中四百五十八首編為(wei) 四卷,輯入《黔詩紀略》一書(shu) 中。莫友芝去世(1871)後,其弟莫祥芝編輯《黔詩紀略後編》。至光緒四年(1878),莫祥芝共收得孫應鼇著述六種:《左粹題評》十二卷,《淮海易談》四卷,《四書(shu) 近語》六卷,《教秦緒言》一卷,《幽心瑤草》一卷,《學孔精舍詩鈔》六卷。由於(yu) 《左粹題評》卷帙繁重,未及刊刻,故將《淮海易談》等五書(shu) ,加上《補輯雜文》一卷、《附錄》一卷,共七種合編為(wei) 《孫文恭公遺書(shu) 》一書(shu) ,於(yu) 貴州獨山州(今貴州獨山縣)刻板(1878,初刻)。時值亂(luan) 世,物力維艱,該書(shu) 錯訛較多。莫祥芝《孫文恭公遺書(shu) 敘錄》說:

 

公之著述見於(yu) 史誌者五種,其見錄於(yu) 《四庫》者僅(jin) 三種。今三種中,隻存《易談》四卷。而《四書(shu) 近語》六卷,賴王先生震來[6]刊傳(chuan) 之。其《學孔精舍匯稿》十六卷,久已散佚。鹹豐(feng) 甲寅(1854),家兄得寫(xie) 本詩稿六卷於(yu) 麻哈等述之,疑即《匯稿》末數卷。……嗣又得《教秦緒言》《幽心瑤草》兩(liang) 種,其他則皆缺如。此更可為(wei) 公惜者一也。……今詩稿亦得家兄為(wei) 綴其精英,此則可為(wei) 公幸矣。家兄訪求公書(shu) 有年,僅(jin) 獲此五種。刊黔詩時[7],取雜文之散見他書(shu) 者數篇,附其末;祥芝今刊公《遺書(shu) 》,因萃為(wei) 一卷,又取當時友朋贈答與(yu) 後賢之表章者為(wei) 《附錄》一卷,並麗(li) 其後,以擴公傳(chuan) 而畢兄誌。凡為(wei) 卷二十。庶幾尚友之士,不以惜尹氏之無傳(chuan) 書(shu) 者惜公歟。公別有《左粹題評》十二卷,以卷帙繁重,俟續刊之。

 

光緒七年(1881),孫應鼇裔孫孫茂橿校勘《孫文恭公遺書(shu) 》,作《正訛七十二條》,附梓書(shu) 末。光緒十五年(1889),遵義(yi) 黎庶昌出任駐日本公使,獲明嘉靖版《督學文集》四卷,收入《黎氏家集》中。黎庶昌《刻孫淮海先生督學文集序》雲(yun) :

 

今年夏,黎庶昌偶於(yu) 日本友人中村正直家,獲先生《督學文集》四卷,取以與(yu) 《雜文》校,增多八十餘(yu) 篇,首末完備,雖不能複還《匯稿》舊觀,庶幾先生遺文粗具於(yu) 是。乃舉(ju) 而刻之,將使吾黔人士由先生之書(shu) 以推知先生誌業(ye) ,講明而昌大之,使聖學複明於(yu) 時;又益知先生之文如星氣,曆久彌光,遲之三百年,猶於(yu) 海外遇之,終不可磨滅。

 

宣統元年(1909),茂橿子廻瀾以莫祥芝所刻《孫文恭公遺書(shu) 》七種,加上黎庶昌所刻《督學文集》一書(shu) ,同時刪去《補輯雜文》與(yu) 《督學文集》重複之篇目,共八種二十卷,重新合刻為(wei) 《孫文恭公遺書(shu) 》一書(shu) ,二年(1910)付上海南洋官書(shu) 局鉛印出版。新版《孫文恭公遺書(shu) 》文字較初版為(wei) 佳,這是孫應鼇去世326年之後(1584—1910)最精最全之著述匯編。

  

 

民國九年(1920),貴州省成立“續修通誌局”,在省內(nei) 外廣征貴州文獻,以編《貴州通誌》和《黔南叢(cong) 書(shu) 》;貴州省主席任可澄(誌清)任總纂,決(jue) 定將莫祥芝所刻《淮海易談》四卷編入《黔南叢(cong) 書(shu) 》第一集第一冊(ce) 出版,貴州學者陳矩《跋》雲(yun) :

 

普定任誌清先生,博雅嗜古,擁書(shu) 百城,著述宏博,慨梓桑文獻殘闕,十數年前,即有裒輯黔人遺著盛舉(ju) 。……先生素仰文恭公為(wei) 有明理學臣,遂舉(ju) 斯編冠《叢(cong) 書(shu) 》首。

 

民國三十年(1941),“貴州省文獻徵輯館”續編《黔南從(cong) 書(shu) 》第六集,將黎庶昌所刻《督學文集》四卷列入其中,李獨清《跋》雲(yun) :

 

 右《督學文集》四卷,明清平孫應鼇撰。……獨山莫氏於(yu) 光緒中,訪求數十年,雖得他著一二種,而《文集》終付闕如,……殆光緒十五年,遵義(yi) 黎庶昌出使日本,始得此集於(yu) 中村正直家,遂輯入《黎氏家集》。……跋先生此集,不禁感慨係之。

 

民國時期《黔南叢(cong) 書(shu) 》的編訂,由於(yu) 軍(jun) 閥混戰,加之抗戰軍(jun) 興(xing) ,物價(jia) 飛漲,紙張質量不佳,文字錯誤較多,發行不廣,對學界影響不大。

 

自1980年代以來,隨著陽明學研究恢複,收集和整理王陽明與(yu) 陽明後學文獻成為(wei) 陽明學研究的基礎工作和重要方向。在此背景之下,貴州學者對以孫應鼇為(wei) 代表的黔中王門也展開研究。經過三十多年不懈努力,已經複原了黔中王門的本來麵貌,孫應鼇也成為(wei) 黔中王門的研究熱點。1990年,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將李獨清《孫應鼇年譜》一書(shu) 重新校訂,內(nei) 部出版。1992年7月,正值孫應鼇誕辰465年之際,貴州哲學學會(hui) 等聯合召開“首屆孫應鼇學術研討會(hui) ”,收到論文30篇,後來在香港出版《孫應鼇研究》[8]一書(shu) 。1996年,貴州教育出版社將劉宗碧等點校的《淮海易談》《四書(shu) 近語》等四種匯編為(wei) 《孫應鼇文集》[9]一書(shu) 出版,並編入國家社科項目《陽明學研究叢(cong) 書(shu) 》之中。

 

2015年,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孫應鼇《淮海易談》和《督學文集》,收入《黔南叢(cong) 書(shu) 》(第七輯)。2016年,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孫應鼇全集》。201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孫應鼇集》,這是孫應鼇的詩文集,收入《明清別集叢(cong) 刊》之中。到目前為(wei) 止,孫應鼇文獻資料收集與(yu) 整理已經達到一個(ge) 新的高潮,可以預想,孫應鼇和黔中王門研究必將進入一個(ge) 新的階段。

 

 

 

 

[1] 作者簡介:張明,男,貴州印江縣人,土家族,貴州大學曆史與(yu) 民族文化學院副教授,貴州大學陽明學研究中心主任,美國夏威夷大學訪問學者。

 

[2]1980年代以來的孫應鼇研究成果,可參見張明:《黔中王門孫應鼇研究綜述》,《貴陽學院學報》,2017年第5期。

 

[3]清平衛屬於(yu) 貴州黔東(dong) 南少數民族聚居區,古稱“苗疆腹地”。該衛在貴陽以東(dong) 三百裏,位於(yu) 滇黔大驛道上,是明代貴州軍(jun) 事重鎮。正德三年(1508),王陽明途經清平衛,親(qin) 見苗民之異俗與(yu) 彪悍,作有《清平衛即事》詩。孫氏家族於(yu) 明初定居於(yu) 此,世代均有軍(jun) 功,後以文學科第傳(chuan) 家,可見漢族移民在貴州“苗疆”地區從(cong) 軍(jun) 功世家向文化世家轉變的線索。他們(men) 通過書(shu) 院講學與(yu) 文化教化,促進苗漢關(guan) 係逐漸從(cong) 對抗走向融合。

 

[4] 張明:《<明儒學案>缺載“黔中王門”考論——兼論“黔中王門”源流演變及其心學成就》,《貴陽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第53-61頁。收入《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2015年第5期,第90-99頁。

 

[5](清)徐乾學:《傳(chuan) 是樓書(shu) 目》別集,十九,北京圖書(shu) 館味經書(shu) 屋鈔本。

 

[6]王先生震來:即王枟,字震來,輯《四書(shu) 近語》等三書(shu) 刊行。

 

[7]刊黔詩時:指莫友芝、莫祥芝兄弟收集並刊刻《黔詩紀略》和《黔詩紀略後編》兩(liang) 書(shu) 。

 

[8]《孫應鼇研究》,貴州省哲學學會(hui) 、貴州省民族文化學會(hui) 、凱裏市人民政府編,香港天馬圖書(shu) 有限公司,2000年。

 

[9](明)孫應鼇:《孫應鼇文集》,劉宗碧等點校,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