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梁治平作者簡介:梁治平,男,西元1959年生於(yu) 湖北孝感,1982年畢業(ye) 於(yu) 西南政法學院法律係。現為(wei)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上海法律與(yu) 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政法大學兼職教授。著有《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中國傳(chuan) 統法律文化研究》《法辨》《法律的文化解釋》《清代習(xi) 慣法》《禮教與(yu) 法律:法律移植時代的文化衝(chong) 突》《為(wei) 政:古代中國的致治理念》《觀與(yu) 思——我的學術旨趣與(yu) 經曆》《論法治與(yu) 德治——對中國法律現代化運動的內(nei) 在觀察》等。 |
梁治平 著《為(wei) 政:古代中國的致治理念》出版暨自序
書(shu) 名;《為(wei) 政:古代中國的致治理念》
作者:梁治平
出版社:生活·讀書(shu) ·新知三聯書(shu) 店
出版時間:2020年6月
【作者介紹】
梁治平,生於(yu) “大躍進”之年,上學於(yu) “文革”之中,後入工廠習(xi) 藝凡三年。1978年考入西南政法學院,從(cong) 此以讀書(shu) 、教書(shu) 、著書(shu) 為(wei) 務。研究多圍繞法律史、法律文化以及當代中國的法律與(yu) 社會(hui) 展開。著有《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中國傳(chuan) 統法律文化研究》(1991)、《法辨》(1992)、《法律的文化解釋》(1994)、《清代習(xi) 慣法》(1996)、《禮教與(yu) 法律:法律移植時代的文化衝(chong) 突》(2013)等,並有兩(liang) 卷本自選集:《法律史的視界》(2013)和《法律何為(wei) 》(2013)。
【內(nei) 容介紹】
中國古代為(wei) 政思想不但表現於(yu) 政治、法律、軍(jun) 事、外交等方麵,更涵括經濟、社會(hui) 、倫(lun) 理、教育及宗教諸議題,其意旨精微,內(nei) 容宏富,源遠而流長。本書(shu) 擇取“天下”“為(wei) 公”“民本”“家國”“禮法”五種觀念,由語詞演變、觀念結構、意義(yi) 係統及製度形態諸方麵入手,探究其含義(yi) ,追溯其源流,揭示其古今之變,期以展現古代中國人的致治理念與(yu) 實踐,同時為(wei) 今人認識傳(chuan) 統和再思中國提供更多可能。
【目錄】
自 序
一 “天下”的觀念
二 “為(wei) 公”的理念
三 民本思想源流
四 “家國”的譜係
五 “禮法”探原
說明與(yu) 致謝
征引主要古代文獻
【序言】
《為(wei) 政》自序
梁治平
《論語·為(wei) 政》首章雲(yun) :“為(wei) 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zhong) 星共之。”此句極簡,含義(yi) 卻十分豐(feng) 富。對於(yu) 這句話,我們(men) 可以從(cong) 若幹方麵加以申說。
首先,在結構上,《為(wei) 政》列於(yu) 《學而》之後,為(wei) 《論語》第二篇。按古代經學家的說法,這是因為(wei) “學而後入政”(語出《左傳(chuan) 》),“故次前篇也”。(何晏等注、邢昺疏:《論語注疏》)現代儒生申明此說,以《學而》為(wei) 總論,《為(wei) 政》以下為(wei) 分論。不過,作為(wei) 分論,《為(wei) 政》這一篇的地位十分特殊。列於(yu) “總論”之後,“分論”之首,其題旨的重要性可知。不僅(jin) 如此,若著眼於(yu) 其內(nei) 在的關(guan) 切與(yu) 理路,我們(men) 也不妨說,“為(wei) 政”的思慮與(yu) 論述,其實也貫穿於(yu) 《論語》,貫穿於(yu) 孔子乃至儒家思想,甚至貫穿於(yu) 先秦諸子學以及曆代聖賢思想。然則,孔子所謂“政”究竟何指?
一般認為(wei) ,古代所謂“政”,有政治、政權、政令、政策諸義(yi) 。釋“政”為(wei) “政治”不能說錯,卻有些似是而非。蓋因古代並無現今相對於(yu) 經濟、法律、宗教、道德而獨立的政治概念。《洪範》八政,《周禮》六官,其範圍除了行政、司法、外交、軍(jun) 事,還包括教育、宗教、農(nong) 、工、商業(ye) 等,顯然較今人所謂政治為(wei) 寬泛。孔子言政,也有廣狹二義(yi) 。有人問孔子為(wei) 何不為(wei) 政事(“子奚不為(wei) 政”,今人多譯為(wei) “從(cong) 事政治”),孔子引《書(shu) 》“孝乎惟孝,友於(yu) 兄弟,施於(yu) 有政”作答,說踐行孝、友就是為(wei) 政(“是亦為(wei) 政,奚其為(wei) 為(wei) 政?”)。這即是說,倫(lun) 理與(yu) 政治無別,家事與(yu) 國事同其重要,修身也不隻是關(guan) 乎個(ge) 人私德。《大學》之“三綱八目”,從(cong) 明明德到親(qin) 民到止於(yu) 至善,由修身進至齊家、治國、平天下,展現的就是這樣一種視野宏大的政治觀。
唐寫(xie) 本《論語義(yi) 疏》(《為(wei) 政》篇),法國國家圖書(shu) 館藏唐寫(xie) 本(伯3573號)
自然,先秦諸子百家,持這種倫(lun) 理政治觀的主要是儒家,法家諸子論政,除了早期的管子,皆不屑於(yu) 仁義(yi) 之說、道德之教,而是以法律政令威勢權謀為(wei) 務,後者當然也屬於(yu) “政”。孔子言政,並不排斥政刑之類狹義(yi) 的“政”,隻不過要把它放在一種從(cong) 屬的位置上,故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wei) 政》)。而在“孔子之治術”(蕭公權語)中,德禮政刑,缺一不可。邢昺謂《為(wei) 政》一篇“所論孝敬信勇為(wei) 政之德也,聖賢君子為(wei) 政之人也”,這裏還應該補充一條:禮樂(le) 刑政為(wei) 政之製也。關(guan) 於(yu) 此節,《禮記·樂(le) 記》說得好:“禮以道其誌,樂(le) 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le) 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有人,有德,有製,方成治道。而德之一項,不僅(jin) 涉及治道,亦關(guan) 乎政道。
德之觀念興(xing) 起於(yu) 周,為(wei) 周人最重要的政治觀念之一。在天命流轉、民心向背、政權鼎革的過程中,作為(wei) 統治者品性的德,被認為(wei) 是關(guan) 鍵性的因素。一方麵,“天命靡常”,惟德是輔;另一方麵,王者惟有敬天保民,不壞其德,方能維續天命。中國早期思想中這些關(guan) 於(yu) 統治正當性的觀念,在諸子時代被發展成一套圍繞天、天命、天下、王者、生民及其相互關(guan) 係展開的政治學說,影響深遠。此外,德的觀念後來又與(yu) 陰陽五行觀念相結合,或用以證成王朝的合法性(如“五德終始”說),或用來為(wei) 國家製度提供形上基礎(如謂“陽為(wei) 德,陰為(wei) 刑”)。
孔子去周未遠,然周之禮樂(le) 崩壞,終不可複,故孔子隻能在思想文化上將他理想中的周製發揚光大。而強調德禮,因德見仁,以仁說禮,正是孔子對中國古代思想的一大貢獻。孔子所謂仁,“始於(yu) 在家之孝弟,終於(yu) 博施濟眾(zhong) ,天下歸仁”(蕭公權語),既是俢己之德,也是正人之道,由近及遠,貫通內(nei) 外。是有仁心,有仁行,有仁人,有仁政。故孔子之後,“儒家言道言政,皆植本於(yu) 仁”(梁啟超語)。
最後,由治道角度看,孔子以眾(zhong) 星環繞北辰(北極星)作譬喻“為(wei) 政以德”也頗值得玩味。傳(chuan) 統注疏家謂:“德者無為(wei) ,猶北辰之不移而眾(zhong) 星共之。”這種解釋很有意思,也頗有爭(zheng) 議。後之學者指出,“為(wei) 政以德,則本仁以育萬(wan) 物,本義(yi) 以正萬(wan) 民,本中和以製禮樂(le) ,亦實有宰製,非漠然無為(wei) 也”。不過話說回來,“政皆本於(yu) 德,有為(wei) 如無為(wei) 也”(李允升:《四書(shu) 證疑》)。這種有為(wei) 、無為(wei) 的辯證觀啟人神思。孔子論政有謂:“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又謂:“其身正,不令而行”;此外又有君子德風、小人德草之喻,大約都屬“有為(wei) 如無為(wei) ”之例。而修己正人乃至“正萬(wan) 民”之舉(ju) ,也不一定非“實有宰製”不可。《易》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重點在自正其身。這同樣符合古人對“德”的理解。“德者,得也。言人君為(wei) 政,當得萬(wan) 物之性,故雲(yun) 以德也”(皇侃:《論語集解義(yi) 疏》卷一)。朱熹亦雲(yun) :“為(wei) 政以德,則無為(wei) 而天下歸之”(《四書(shu) 章句集注》)。後之儒者論政與(yu) 治,主張“君天下者,必以天下之心為(wei) 心,以天下之耳目為(wei) 耳目”,進而“通天下之誌,盡天下之情”,甚而認為(wei) “與(yu) 天下同欲者謂之聖帝,與(yu) 天下違欲者謂之獨夫”(陸贄:《論裴延齡奸蠹書(shu) 》),這種主張不但可以解作“政”的無為(wei) 論,也可視為(wei) 天下為(wei) 公理念的治道表達。
李允升《四書(shu) 證疑》,清嘉慶二十四年刻本
以上由《論語·為(wei) 政》首章入手,對古人為(wei) 政思想稍加分疏,所論以孔學為(wei) 主,旁及其他時代、人物、思想,雖尋章摘句,漫無係統,但由“政”“德”“禮”“刑”“孝”“友”諸概念,引出“仁”“義(yi) ”“治”“正”“天”“君”“王”“民”“公”“天下”“君子”“無為(wei) ”“陰陽”等概念,或可幫助讀者一窺中國古代為(wei) 政思想與(yu) 致治之道的門徑。誠如論者所言,中國古代為(wei) 政、致治思想傳(chuan) 統源遠流長,備極豐(feng) 富,且諸子百家之說,相互激蕩,各有貢獻。大體(ti) 言之,古之為(wei) 政思想、致治理念濫觴於(yu) 三代,昌明於(yu) 先秦,運用發展於(yu) 秦漢以降,而臻於(yu) 爛熟。其間,商周之際思想與(yu) 製度變遷甚巨,有周一代,不僅(jin) 典章製度粲然大備,其思想遺產(chan) 也極為(wei) 豐(feng) 富。而先秦為(wei) 中國思想最具創造性的時代,百家諸子融鑄古義(yi) ,創立新說,不僅(jin) 立言,亦且立功、立德,從(cong) 而為(wei) 華夏文明開出一大新格局。此後,思想之遞嬗,學派之消長,觀念之繼替,製度之沿革,隨時勢而轉移,且其思想資源,不僅(jin) 本於(yu) 中原的、華夏的,也吸納外來的、異族的,儒釋道並進,華夷之治共榮。由此形成的政治思想傳(chuan) 統,既富於(yu) 傳(chuan) 承性,又富於(yu) 實踐性,多元一統,主輔有別,變中有不變。其觀念範疇,除前述種種,尚有許多為(wei) 我們(men) 耳熟能詳。如論政道,有天道、天命、禪讓、革命、繼替、正統、變統等;論名號,有皇帝,有聖人,亦有可汗,乃至菩薩;論社會(hui) 理想,有大同、小康之說,王道、霸道之分;論基本製度,有家、國、天下,封建與(yu) 郡縣,華夏與(yu) 夷狄,禮法、綱紀、朝貢、百官等;論修身,有敬、慎、誠、信、勇、讓、恤、恥等;論治道,則有治人治法、養(yang) 民教民、民為(wei) 邦本、天理、人情、治亂(luan) 、賢愚、正名、義(yi) 利、公私、均平、寬猛、羈縻、選舉(ju) 、和、術、勢、中等。且古之政治觀具有所謂有機自然主義(yi) 特征,甚為(wei) 寬泛,大至山川星宿、細如繩墨鬥斛等概念也與(yu) 之相關(guan) 。這些觀念範疇彼此相連,構成一種多層交織的概念/意義(yi) 之網。其中,有些範疇更居於(yu) 網結之上,不但統帥諸詞,自成群落,而且連接其他觀念群,為(wei) 古人表達和今人認識其政治理念所必須,可以稱之為(wei) 中國政治思想傳(chuan) 統乃至中國文化中的“大觀念”。本書(shu) 擇取的五種觀念:天下、為(wei) 公、民本、家國、禮法,即屬於(yu) 此類“大觀念”。
自然,“為(wei) 政”可以有不同講法,既不必限於(yu) 五種觀念,也不必以此五種觀念為(wei) 準。事實上,本書(shu) 結構自有淵源,講“為(wei) 政”,也不止此五篇。
事緣若幹年前,我所在的中國文化研究所起意,欲合全所之力,撰寫(xie) 一部《中國文化觀念通銓》。書(shu) 分七部,每部六章,“為(wei) 政”乃其中第四部,以下所隸篇目,除上麵提到的五種,尚有“慎戰”一篇,後者由他人撰寫(xie) 。如此,本書(shu) 的篇目便成了讀者看到的這樣。
《通銓》結構及篇目的確定,經過全所同仁集議,但是對參與(yu) 撰寫(xie) 的各人來說,終究有些命題作文的味道,其所命之“題”,似也未盡合理。比如天下、為(wei) 公、家國諸條,單獨抽出其中之一皆可稱重要,但它們(men) 在古人觀念中詞義(yi) 相連,謂家國天下,謂天下為(wei) 公,強為(wei) 之分,並列分述,或有割裂整體(ti) 之虞,也難避免題旨、敘述及材料上的重複。好在這些條目由我一人撰寫(xie) ,因此可以通盤考慮、協調,使各有側(ce) 重,同時又彼此呼應,盡量避免重複。與(yu) 此相關(guan) 但不同的問題是,《通銓》布局考慮全篇,故而與(yu) “為(wei) 政”題旨關(guan) 係密切的某些概念便可能歸於(yu) 其他部類,如“天道”“陰陽”在“天道”之部,“仁愛”“無為(wei) ”在“天人”之部,“綱紀”“孝慈”“信義(yi) ”在“人倫(lun) ”之部,“君子”“義(yi) 利”在“修身”之部。這些條目既分列不同部類,又交由不同人撰寫(xie) ,且撰者之間少有協調,故各篇之間的聯係便隻能付之偶然。本書(shu) 撰寫(xie) 過程中,論述範圍原則上依寫(xie) 作需要而定,但若直接涉及其他條目,則避免做專(zhuan) 門論述,如“為(wei) 公”一篇原擬將“義(yi) 利之辨”列為(wei) 一節,最後為(wei) 了避免重複,還是把這一節取消了。
下麵就本書(shu) 的性質與(yu) 寫(xie) 法做幾點說明。
如前所述,本書(shu) 五篇皆出自《中國文化觀念通銓》。既雲(yun) 觀念,則研究對象與(yu) 單純的概念或關(guan) 鍵詞不同,後者可以表征觀念,觀念卻不以後者為(wei) 限。比如,觀念可見於(yu) 器物、圖形、製度等,且其發生總是早於(yu) 概念、字詞。因此,本書(shu) 各篇雖多由語詞入手,卻不止步於(yu) 語詞,更不以語詞為(wei) 其發端。此外,觀念可以透過概念和語詞集中地表達,但它所對應的往往不是一個(ge) 概念,而是一個(ge) 由眾(zhong) 多語詞構成的概念群,涉及文化的基本觀念或所謂大觀念,尤其如此。至於(yu) 觀念通銓之詮,按我的理解,除了詮釋其義(yi) ,還要考竟其源流。換句話說,本書(shu) 應當被視為(wei) 一項觀念史研究,而與(yu) 比如哲學範疇研究一類不同。
本書(shu) 五篇,各圍繞一種觀念展開論述,各篇平均字數在四萬(wan) 上下,視之為(wei) 主題論著亦可。不過在我看來,《通銓》更近乎研究性辭書(shu) ,或類似英語學術文獻中的“指南”,它要提供給讀者的,應當是“中國文化觀念”方麵的基礎性、權威性知識。因此,撰者為(wei) 文,不能全以個(ge) 人興(xing) 趣為(wei) 轉移,發揮一點,不及其餘(yu) ,而應力求係統、全麵、客觀,讓人一讀之下,對所述觀念的含義(yi) 、形態、表現以及這些觀念的發生、流變、影響、意義(yi) 等有一盡可能完整而清晰的了解。這也是我在撰寫(xie) 這些條目時有意識努力的方向。
最後,關(guan) 於(yu) 本書(shu) 諸條目時間上的起止範圍,我采取的辦法,大體(ti) 是由一觀念初現,一直講到清末民初。如此,則一方麵,各觀念起始時間不同,研究涉及的年代也隨之改變,另一方麵,所有觀念的敘述下限不加分別,一以清末民初為(wei) 斷。後麵這樣處理是因為(wei) ,作為(wei) 中國曆史一大轉折的帝製解體(ti) 就發生在這一時期,隱匿於(yu) 這一大事件背後而更具深刻意義(yi) 的,則是文明秩序瓦解的大事變。因為(wei) 這一大變故,諸如“天下”“家國”“禮法”這類支撐古人思想和生活世界的大觀念,頓失其意義(yi) ,取而代之的,則是源自西學的民族、國家、科學、民主、憲政等觀念。著眼於(yu) 這一宏大曆史遭際,即使若幹傳(chuan) 統語匯如“天下”“家國”等此後仍不絕於(yu) 世,它們(men) 也不再是之前那個(ge) 完整意義(yi) 係統的一部分,蓋因此意義(yi) 係統已然不存。事實上,一般講述中國傳(chuan) 統思想、觀念、製度等,率多以清末民初為(wei) 其下限,也是為(wei) 此。雖然,如此斷法也不是沒有問題。最重要的一點是,倘將此視為(wei) 絕對,就會(hui) 割裂曆史,從(cong) 而既失去對過去的深切理解,又失去對當下的深刻把握。
近代中國文明的解體(ti) 與(yu) 傳(chuan) 統的斷裂誠為(wei) 一事實,但隻是指出這一點又是不夠的。因為(wei) 思想和生活世界極為(wei) 複雜,其變與(yu) 不變,在不同層麵有不同表現,不同時代有不同樣態。吾人深入曆史之地,發掘古代觀念,梳理古人思想,發現其改變之兆,尋繹其變化之幾,便可以深切感受到,曆史就活在當下。當然這並不是說曆史直接延伸到了當下,或者當下簡單地再現了曆史,而是說,許多曆史上形成的思想、觀念和傳(chuan) 統,即使遭遇了文明解體(ti) 之厄,仍然存活於(yu) 現代中國人的心靈和思想之中,並深深滲入現實生活。比如,我們(men) 會(hui) 發現,一些曆史上反複出現的主題,如“天下為(wei) 公”,其實也是對現代中國具有深刻影響的支配性主題,隻不過,在經曆了曆史巨變之後,這個(ge) 支配性主題分散地隱藏或混合於(yu) 各式各樣的現代話語之中,不易辨識罷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經曆了近百年的衰落和毀壞之後,“傳(chuan) 統文化”如今又煥發新生,在思想、學術、文化、社會(hui) 乃至政治方麵被賦予新的意義(yi) 。在此過程中,“曆史”重新成為(wei) 思想的焦點,各種當代“天下”論述也競相登場。眾(zhong) 聲喧嘩之中,新話語開始顯露,新意識形態的輪廓也隱約可見。有感於(yu) 此,本書(shu) 原擬以“眾(zhong) 聲喧嘩,‘天下’歸來”為(wei) 題,作跋一篇,置於(yu) 書(shu) 末。但是最終,這篇計劃中的“跋”因為(wei) 篇幅過大而沒有收入本書(shu) 。盡管如此,借由這一提示,讀者在閱讀本書(shu) 時或許能發揮想象力,讓本書(shu) 描繪的這幅思想圖景更加豐(feng) 富,也更加富有意味。我這樣說,並不是暗示本書(shu) 有什麽(me) 微言大義(yi) ,更不是主張某種影射史觀,而是因為(wei) 我相信,人類生活自有其演化機製,層層相因,代代相續。我們(men) 若放寬視界,展望過去、現在與(yu) 未來,則傳(chuan) 統與(yu) 現代、曆史與(yu) 當下之間的界線就不再那麽(me) 分明,未來也會(hui) 呈現出更多的可能性。這便是為(wei) 什麽(me) ,以古觀今和以今視古,都可能成為(wei) 一種影響當下、塑造未來的創造性活動。也因為(wei) 如此,我深信,真正嚴(yan) 肅的思想史研究,必定有助於(yu) 我們(men) 深刻地理解當下。
梁治平
2019年1月21日寫(xie) 於(yu) 京西忘言廬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鮑鵬山】聖賢之忍
【下一篇】樓宇烈著《國學百年啟示錄》出版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