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家譜考略
作者:孔祥東(dong)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表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閏四月初十日乙亥
耶穌2020年6月1日
《孔子世家譜》是孔氏家族總譜,以其延時之長,纂輯之廣被譽譜牒之冠,是世界上連續傳(chuan) 承時間最悠久,記錄最完整,資料最詳謹,內(nei) 容最廣泛的家族譜牒。2005年,《孔子世家譜》被吉尼斯世界紀錄列為(wei) “世界最長家譜”。
孔德墉會(hui) 長向貴陽孔學堂捐贈全套2009年版《孔子世家譜》
孔氏族譜雖然最早由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翰刊行於(yu) 元豐(feng) 八年,迄今已有九百三十三年,但是孔氏世係早已散見於(yu) 各種史籍和官方譜碟及孔氏著述。如《左傳(chuan) 》、《史記·孔子世家》、《漢書(shu) ·孔光傳(chuan) 》、《後漢書(shu) ·孔僖傳(chuan) 》、《後漢書(shu) 》太子賢注、《南史·孔愉傳(chuan) 》、《元和姓纂》、《新唐書(shu) ·宰相世係表》,還有被裴鬆之《三國誌注》和劉義(yi) 慶《世說新語》所引用的《孔氏譜》及唐黃恭之《孔子係葉傳(chuan) 》(今已亡佚)。孔氏家學著作《孔子家語》、《孔叢(cong) 子》記載孔氏家學淵源和世係傳(chuan) 承。
康熙朱譜
這些史料也同時佐證無論官修還是私修均有孔氏家譜曆代相承並廣泛流傳(chuan) 。孔宗翰創刊孔氏族譜就是憑依家傳(chuan) 古譜而作。但是此古譜隻是記載襲封嫡長一係,所以他感歎“吾族家譜,但次承襲一人,疏略之敝,識者痛之。蓋先聖之後,於(yu) 今千五百餘(yu) 年,世有賢俊,苟非見於(yu) 史冊(ce) ,即後世泯然不聞,是可痛也。”於(yu) 是他搜集史料,匯集成冊(ce) ,“用廣流傳(chuan) ”。從(cong) 前麵史料內(nei) 容看早期孔氏族譜並非僅(jin) 僅(jin) 限於(yu) 襲封一係,而是記載很多旁係孔氏如《孔氏譜》載會(hui) 稽孔氏,《宰相世係表》記有下博孔氏。
孔宗翰元豐(feng) 譜之後,孔氏族譜刊修不斷,如:南宋紹興(xing) 譜(南宗)、南宋景定譜(南宗)、元大德闕裏世係圖(北宗)、元天曆譜(南宗)、元中興(xing) 重立宗支圖(北宗)、元至正譜(南宗)、明洪武譜(南宗)、明成化譜(南宗)、明天啟譜、清順治譜、清康熙譜、清乾隆譜、民國譜直至2009年。另有收錄孔氏世係和聞達子孫的《東(dong) 家雜記》、《孔氏祖庭廣記》、《闕裏誌》和《闕裏文獻考》。
縱覽孔氏不同曆史時期的家譜,從(cong) 內(nei) 容到體(ti) 例是逐步發展,由簡單粗略漸次充實完善,以致成為(wei) 今日詳盡完備的煌煌巨著,不愧為(wei) 世界譜碟之冠。
下麵就從(cong) 家譜的名稱、內(nei) 容、體(ti) 例、世係等方麵對不同時期的孔氏族譜進行比較以說明孔氏族譜的演變發展脈絡。
一、名稱
孔宗翰元豐(feng) 八年所纂孔氏族譜名為(wei) 《闕裏譜係》(一曰《闕裏世係》)。闕裏為(wei) 孔氏祖居,所以往往用“闕裏”代指孔氏家族或孔氏大宗。根據曆代家譜序言可以看到《闕裏譜係》一直沿用到元天曆二年五十三代孔濤所續修的孔氏家譜(五十四代孔思模《東(dong) 家舉(ju) 要序》言:“濤公乃祖述練塘舊譜,手編成書(shu) ,鋟梓以傳(chuan) ,仍題曰《闕裏譜係》。”)元至正五十四代孔思樸再次續修或仍然沿用《闕裏譜係》(通議大夫兵部尚書(shu) 鄱陽周伯琦譜跋雲(yun) 《闕裏世譜》恐隻是對孔氏族譜的通稱,而非實際譜名。)
元延祐三年五十四代襲封衍聖公孔思晦作孔氏宗支圖,命名為(wei) 《中興(xing) 重立宗支圖》,明洪武八年五十四代孔思模誠恐自己續修孔氏族譜有所僭越,題曰:《東(dong) 家舉(ju) 要》。明朝成化譜封麵題名已脫落,隻用標貼曰“孔氏宗譜一本吏房發還毋錯”,或其譜名為(wei) 《孔氏族譜》。因其續修者未有再纂寫(xie) 序跋無從(cong) 確認。
周洪才《孔子故裏著述考》載明朝永樂(le) 七年五十九代衍聖公孔彥縉因有孔末後裔企圖以偽(wei) 亂(luan) 真而再次刻立《孔氏世係》碑。《曲阜誌》載明朝六十一代孔承懿續修家譜,名《孔氏新譜》,已亡佚。《闕裏文獻考·孔氏著述》稱“厥後時有増輯,然書(shu) 隻抄錄,未有刻本。”
明朝天啟二年六十五代衍聖公孔胤植率六十一代孔弘顒、孔弘顥等刊印族譜,定名《孔氏族譜》。清朝雍正十年六十六代衍聖公孔興(xing) 燮與(yu) 六十五代孔衍淳纂修族譜,依舊定名《孔氏族譜》
清朝康熙二十三年六十七代衍聖公孔毓圻和六十四代孔尚任修撰《孔子世家譜》。孔尚任在《凡例》第一條雲(yun) :家譜標題舊曰:《孔氏族譜》,與(yu) 編氓家乘何異?昔太史公敘孔氏世次,特稱曰《孔子世家》,素王之尊等於(yu) 侯國,此家譜所托始也。今即以為(wei) 名。這是孔氏族譜首次以“孔子世家”冠名。此後清朝乾隆十年孔子七十一代、衍聖公孔昭煥和六十九代孔繼汾、民國二十六年孔子七十七代、衍聖公孔德成以及2009年七十七代孔德墉所續修之孔氏族譜均沿用《孔子世家譜》題名。
《孔子世家譜》是孔氏統族宗譜,現在外地孔氏自修分譜也往往冠以《孔子世家譜》甚為(wei) 不妥。自乾隆二十八年孔繼汾始修大宗戶譜也隻是稱《東(dong) 家嫡係小譜》,後來乾隆三十九年、嘉慶元年、道光三年、道光二十三年、同治十二年曆次續修都稱《孔氏大宗支譜》。另外還有孔憲輔《光緒丙子纂修宗譜》和孔憲璜《丁未重修大宗支譜》
二、體(ti) 例
宋元豐(feng) 孔宗翰家譜久已亡佚,所幸有《黃氏日抄·卷三十二》和《續文獻通考·卷五十八》抄錄了南宋景定年間的孔應得家譜,尚可一窺端倪。《黃氏日抄》所錄《闕裏譜係》缺十八代至二十二代,而《續文獻通考》無缺,另外還有其他不一致的內(nei) 容,說明兩(liang) 個(ge) 抄本並非是承接關(guan) 係,而是原本各有所自。兩(liang) 個(ge) 版本的的《闕裏譜係》體(ti) 例基本一致,可以推知抄本遵循了宋景定譜的原貌,但是否與(yu) 元豐(feng) 譜一貫就不得而知。宋景定譜體(ti) 例如下:
卷首為(wei) 孔子年譜。由洪興(xing) 祖《修闕裏譜係序》可知孔子年譜始於(yu) 紹興(xing) 譜,元豐(feng) 譜未有。
代次均上提一格,其餘(yu) 每列均空一格。代次後直接書(shu) 各代襲封者,其餘(yu) 人不回行,止間空一格,遇回行仍然保持空格。
襲封者未書(shu) 父名,可能是因為(wei) 孔宗翰所憑古本如此。其餘(yu) 人書(shu) 某人之子,上代有名失考者書(shu) 有名諱者孫、曾孫或幾代孫。也有書(shu) 某人兄弟子、某人弟、
某人從(cong) 弟者。隻有代次而不知世係者,也不表其所自。五十代起多未記父名。
每代首列襲封者,其餘(yu) 人未按昭穆次序排列,如將殷紹嘉公公孔吉列於(yu) 最末。
北宗元朝所修《闕裏世係圖》和《中興(xing) 重立宗支圖》,大約如明朝所刻《孔氏世係》碑隻是世係傳(chuan) 承圖,並未如《闕裏世係》纂寫(xie) 譜文。明朝所修《孔氏新譜》已經亡佚,也不知後續家譜是否傳(chuan) 承其體(ti) 例。
南宗元朝所修天曆《闕裏譜係》、至正《闕裏譜係》和明朝《東(dong) 家舉(ju) 要》也均已不存。但是曲阜孔子博物館所藏南宗明成化《孔氏族譜》保留著以五十三代孔濤自稱按注,推知此譜體(ti) 例規模大約依循天曆《闕裏譜係》,也即孔氏所稱濤公譜。成化譜的體(ti) 例特點羅列如下:
抄錄曆代續修序跋列於(yu) 卷首,但是止於(yu) 永樂(le) 八年五十四代孔思模譜序。也進一步佐證續修者隻是抄錄舊譜並附入後續人丁。
代次均上提兩(liang) 格,代次後直接書(shu) 各代襲封者。每人均回行單列,名諱提一格。
所有人均在名下小字書(shu) 某人子,兄弟幾人者有書(shu) 某人長、次、幼子者,或有書(shu) 某人弟者,也有在長兄名下書(shu) 某人幾子者,不一而足。
每代首列襲封者。元朝孔洙讓絕後仍以孔洙直係後裔列於(yu) 曲阜襲封前。其餘(yu) 人未按昭穆次序排列。
考證、注解、評論等按語用小字。
曲阜明天啟譜、清順治譜已經亡佚,不知其體(ti) 例如何。周洪才《孔子故裏著述考》稱曲阜師範大學黃立振先生藏有天啟譜前三卷。版式為(wei) “半頁九行,每行二十字,小字雙行,白口,四周單邊,單尾魚,版心鐫有書(shu) 名、卷數、頁碼。”卷首署:“六十一代孫洙泗書(shu) 院學錄弘顒督刻,六十一代孫四氏家庠廩生弘顥校閱”,並鈐有衍聖公印及曲阜縣印。書(shu) 前有六十五代襲封衍聖公孔胤植序,曲阜縣世職知縣孔聞簡《孔氏族譜敘》。一代為(wei) 孔子年譜。
清朝康熙譜今藏於(yu) 曲阜孔子博物館,共二十四卷,另有卷首一冊(ce) 未見。半頁九行,每行二十字,滿格二十一字,小字雙行,字數與(yu) 大字同,版心鐫有書(shu) 名、卷數、頁碼,朱印。每卷署六十七代襲封衍聖公孔毓圻鑒定、江南道監察禦史孔衍埥和原武進知縣孔衍洪監修、六十一代族長孔弘依和六十三代林廟舉(ju) 事孔貞枚督刊、六十四代孔尚任編次、六十六代孔興(xing) 釗等主要續譜人員。周洪才《孔子故裏著述考》說明卷首有六十七代衍聖公孔毓圻《序》、曆代舊序、《凡例》等內(nei) 容。
康熙譜體(ti) 例如下:
單立卷首一冊(ce) 錄譜序、凡例等各項修譜事宜。
姓源、孔子年表、二代至四十二代、中興(xing) 祖至五十二代分四卷分別表述。
五十三代二十派,每派一卷,共分二十卷表述。
每卷首頁書(shu) 譜名卷號,頁末書(shu) 第幾派,小字書(shu) 分幾戶。
中縫書(shu) 譜名《孔子世家譜》,魚尾下書(shu) 卷號、頁碼和戶號。
每卷末頁最後一行書(shu) 孔子世家譜某卷終。
譜末第二十四卷後附《流寓記》記錄外遷孔氏十支。
代次序號陰刻,單列一行,後書(shu) 本代總人數和存世人數。
每代第一人頂格書(shu) 寫(xie) ,其餘(yu) 各行空一格。同代其餘(yu) 人不回行循序書(shu) 寫(xie) ,止間空一格,如遇回行仍再空一格。
每人書(shu) 子數某某,如沒有子嗣書(shu) 無傳(chuan) 。
有功名者錄字、號及功名,聞著者有小傳(chuan) ,其餘(yu) 止書(shu) 名諱。
清乾隆譜根據編次孔繼汾《闕裏文獻考》記述並未對康熙譜的體(ti) 例有重大改動,由康熙譜的半頁九行改為(wei) 八行,並取消了流寓記。《闕裏文獻考·卷三十宗譜》卷末言:“乾隆甲子修譜同事者為(wei) 寧遺毋濫之說,請於(yu) 宗主,則削此一卷。汾爭(zheng) 之不得,然於(yu) 心中竊有未安。”
但是由於(yu) 發現乾隆譜未避清帝廟諱、禦諱,遂於(yu) 乾隆四十八年收繳進行改正。改正本削去姓源一卷,共計二十三卷。還削去卷首中舊序。
民國譜也基本遵循舊例,也可以見乾隆譜也是遵循康熙譜體(ti) 例。民國譜承乾隆譜版式仍半頁八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體(ti) 例則都有細微調整改動說明如下:
單立卷首一冊(ce) 錄譜序、凡例等各項修譜事宜。
中興(xing) 祖後裔六十戶為(wei) 初集,分戶前外遷各支為(wei) 二集,中興(xing) 祖前外遷支為(wei) 三集,上代失考支為(wei) 四集。
初集中孔子至四十二代為(wei) 卷一,中興(xing) 祖至分戶為(wei) 卷二,六十戶每戶一卷,合計六十二卷;二集中每派支各一卷,合三十四卷;三集也每一派支一卷,合十卷;四集上代失考各支分兩(liang) 卷序,共計一百零八卷。一卷為(wei) 一冊(ce) ,但是大的派戶支又分若幹冊(ce) ,如大宗戶三冊(ce) 、衢州派十冊(ce) ,又共計一百五十四冊(ce) 。
每卷首頁首行書(shu) 譜名,小字書(shu) 集號卷號,第二行書(shu) 派戶支名稱。
中縫書(shu) 譜名《孔子世家譜》,魚尾下書(shu) 集號,小字書(shu) 卷號、派戶支名和頁碼。
每卷末頁最後一行書(shu) 孔子世家譜,小字書(shu) 某集某卷終。
代次序號單列一行,後小字書(shu) 本代總人數和存世人數。每一支末書(shu) 本支總人數和總在世人數。
每代第一人頂格書(shu) 寫(xie) ,其餘(yu) 各行空一格。同代其餘(yu) 人不回行循序書(shu) 寫(xie) ,止間空一格,如遇回行仍再空一格。名諱以大字,其餘(yu) 內(nei) 容以小字,較之前譜更便於(yu) 查閱。
每人書(shu) 子數某某,如沒有子嗣書(shu) 無傳(chuan) 。不能確定是否有傳(chuan) 者空白。
名諱失考者書(shu) “某”
有功名者錄字、號及功名,聞著者有小傳(chuan) ,其餘(yu) 止書(shu) 名諱。
三、孔子年譜
南宋紹興(xing) 續修,洪興(xing) 祖《修闕裏譜係序》曰:“采《左傳(chuan) 》、《史記》,作先聖年譜列於(yu) 卷首。”南宋景定譜孔應得《修闕裏譜係跋》也雲(yun) :“洪先生……又作先聖年譜,列於(yu) 卷首。”似孔子年譜首作於(yu) 洪興(xing) 祖紹興(xing) 譜,而元豐(feng) 舊譜未有孔子年譜。但是明成化譜孔子年譜中所依然轉抄的洪興(xing) 祖按注多稱舊譜。由此可見元豐(feng) 舊譜已經刊立孔子年譜,隻是簡陋而多訛誤。
《黃氏日抄》和《續文獻通考》所錄宋《闕裏譜係》中孔子年譜並未見洪興(xing) 祖按注,內(nei) 容也較成化譜簡單,次序有以魯公年號(僅(jin) 首列周靈王年號以尊周正也),有以孔子年歲,有年歲與(yu) 年號並列。年譜未作分行。年譜末附以孔子先世。
明成化譜孔子年譜以周王年號頂格逐年編次,並附以幹支紀年。每年有事則書(shu) ,無事則空白。譜文中每以魯公年號始,孔子年歲終。各種考證辨析以小字雙行標注。孔子先世調整到第一段孔子降生後,異於(yu) 《黃氏日抄》和《續文獻通考》抄本。
明弘治譜、明天啟譜和清順治譜不可得知其孔子年譜內(nei) 容。根據康熙譜《凡例》雲(yun) :“舊譜敘黃帝契湯至叔梁公俱係於(yu) 聖祖下,殊覺顛倒,今特別為(wei) 《姓源》一卷,冠之於(yu) 首,庶不昧於(yu) 發祥所自。”山東(dong) 大學圖書(shu) 館鍾淑娥《孔子世家譜探析》:“若把二書(shu) 的內(nei) 容對照一下,可知《姓源》仍來源於(yu) 天啟譜,所不同的是把天啟譜的第一卷析為(wei) 《姓源》、《年表》和《世係》三卷。”由此可見可知,康熙譜孔子年譜承自天啟譜。
康熙譜孔子年譜單獨成卷,孔子未言其名,隻書(shu) “諱”以代。篇首列孔子曆代尊封和至聖廟、聖林、尼山和汶上書(shu) 院的祭祀。後以孔子年歲及幹支紀年為(wei) 編次,附以小字周王和魯公年號。按注用小字雙行。從(cong) 內(nei) 容看康熙譜所錄孔子年譜與(yu) 宋《闕裏譜係》及明成化譜沒有繼承關(guan) 係。
乾隆譜孔子年譜繼承康熙譜,但是又進行了修訂。鍾淑娥《孔子世家譜探析》稱乾隆譜刪去康熙譜孔子年表中十九條按語,並駁斥了孔子攝相事誅少正卯的問題。
民國譜孔子年譜仍承乾隆譜,但見孔子名諱“丘”。在孔子生日考辨前增入《祖庭廣記》關(guan) 於(yu) 尼山祝禱、孔子降生異相等內(nei) 容。仍以孔子年歲幹支紀年編次附以周王魯公年號,但是孔子年歲頂格書(shu) 寫(xie) ,較之康熙譜一目了然。孔子曆代尊封調整至年譜末。
四、內(nei) 容
孔氏成化譜以前舊譜除世係譜文外隻有曆代序跋,可見內(nei) 容比較簡單。成化譜收錄周伯琦、孔思模、孔宗翰、孔端朝、洪興(xing) 祖、孔應得、孔淑、孔濤等人舊序跋,未見成化續修之新序跋。
天啟譜內(nei) 容較之前譜除了新舊譜序(舊譜序隻錄孔宗翰序),增加了孔弘顥撰《孔氏宗傳(chuan) 總論》和《偽(wei) 孔考》以及《凡例》。《凡例》六則俱為(wei) 修譜事宜。
康熙譜仿天啟譜在新序後依次收錄元豐(feng) 、天啟和順治舊譜序。除《孔氏宗傳(chuan) 總論》、《偽(wei) 孔考》、《凡例》。康熙譜《凡例》有二十則詳述修譜各項規則。另増有《修譜榜示》、《修譜條規》、《纂譜日號》、《刊譜字數》、《各戶捐輸》、《各項支銷》、《嫡裔考》、《分二十派圖》、《二十派分六十戶圖》。以上內(nei) 容合為(wei) 一冊(ce) 以為(wei) 卷首。卷末有孔尚任跋。
乾隆譜一仍康熙譜卷首內(nei) 容,但根據孔毓佶《孔子世家譜纂要》,乾隆譜增加了《南宗相承圖》、《嫡裔相承圖》。
民國譜是首次全國合族統譜,卷首仍仿前譜舊例,但是增添了《目錄》;《修譜職務》詳列總裁、提調、監修、編次、校閱、收掌、文牘、書(shu) 記、收發、庶務、會(hui) 計、交際和督刊等人員名單;在《各支派領譜》中列外地各支派族人代表名單;重新收錄乾隆刪除的《姓源》;另外在《偽(wei) 孔辨》後添加了《內(nei) 院真孔與(yu) 外院偽(wei) 孔圖》(或許是前譜就有之圖)。至此《孔子世家譜》體(ti) 例內(nei) 容詳盡完備。
五、世係
早期家譜因為(wei) 資料所限缺漏依然很多,世係銜接與(yu) 今之家譜也多有不吻合之處。限於(yu) 篇幅不能一一羅列。先就主要的進行說明。
南朝襲封
宋代家譜均未記載南朝襲封者,明成化譜在二十六代孔鮮名下注:“《通典》雲(yun) :宋文帝元嘉十九年封孔隱之為(wei) 奉聖侯。二十八年更授孔惠雲(yun) 。孝武大明二年又以孔邁為(wei) 奉聖侯。邁卒,子荂嗣。”
康熙譜在二十七代孔乘名下注:“其時有孔隱之者,公從(cong) 父也,襲封奉聖亭侯於(yu) 南朝。其後有孔惠雲(yun) 、孔邁、孔荂、孔英哲相繼襲封,謂之南宗。嗣絕罷封,茲(zi) 不敘。”
孔繼汾《闕裏文獻考·卷五·世係第一之五》:今汾以臆度之,亭與(yu) 靖之、繼之三人,或係二十二代震之塚(zhong) 裔,至隱之、惠雲(yun) 、邁、荂等,或以大宗無人,遂取旁支代表,後因鼎祚屢移,子孫不嗣,家乘失傳(chuan) ,殆由於(yu) 此。至靈珍崛起,北朝大約由於(yu) 支別,自溯祖父以接大宗。如懿、鮮,未必盡主其所封爵,或係追崇。”孔繼汾認為(wei) 北朝未必都是襲封,而可能屬於(yu) 追認。
民國譜在二十六代孔隱之名下按注:“繼之奉聖亭侯亭五世孫也,亭紹奉在晉明帝太寧年間。以上世係不可考。隱之即失爵至二十八代乃更封邁,邁卒子荂嗣,有罪奪爵,係皆不可考,附識於(yu) 此。”
南朝襲封除孔隱之均未被曆代家譜正式收錄,隻是在按注中予以說明。北朝襲封始於(yu) 孔靈珍,應該隻是大宗近支。南渡大宗失爵是否因為(wei) 絕嗣,還是因為(wei) 南朝未北朝所滅,也未可知。
孔尚世係
宋譜載十六代孔尚為(wei) 孔霸曾孫,明成化譜仍之。永樂(le) 家譜碑記孔尚為(wei) 孔黃孫。康熙譜未說明孔尚為(wei) 何人後裔,應該屬於(yu) 上代失考。孔繼汾《文獻通考·卷三十·宗譜第十》記:“黃子孫失名,其曾孫巨鹿太守尚。”可能也是乾隆譜的記載。民國譜記為(wei) :福子二,房、某;某子尚。由此將尚記錄孔福之孫,落實了宋譜孔尚為(wei) 孔霸曾孫的記載。
孔尚之後,十九代孔宙和二十代孔昱在宋譜分別記為(wei) 霸六世孫和七世孫。明成化譜仍之。康熙譜記:尚子二方、疇,疇子賢,賢子三宙、翊、彪,宙子五晨、謙、褒、融、昱。
會(hui) 稽孔氏
會(hui) 稽孔氏始於(yu) 二十二代孔潛,但是宋譜沒有說明潛為(wei) 何人之後。成化譜注曰:“《世說·譜》雲(yun) :魏相斌十四世孫。”魏相斌即孔氏八世祖孔謙。康熙譜記:彪子乂,乂子三毓、恂、鬱,鬱子二揚、潛。民國譜仍之。如此會(hui) 稽孔氏至孔霸就有完整的世係。不過唐《元和姓纂》記載孔潛為(wei) 宋公孔吉的八世孫。另《晉書(shu) ·孔愉傳(chuan) 》言其先世居梁國。梁國與(yu) 宋公初封的沛國及後遷的宋公國為(wei) 鄰,會(hui) 稽孔氏出於(yu) 宋公也很有可能。
下博孔氏
宋譜未記載下博孔氏祖下博亭侯孔揚,但是二十九代孔靈龜卻記為(wei) 孔揚七世孫。成化譜記:二十一代孔鬱,福七世孫,冀州刺史;二十二代揚,鬱子,下博亭侯因家焉。康熙譜記:二十一代孔鬱子二揚、潛。下博孔氏與(yu) 會(hui) 稽孔氏均接在孔鬱下,為(wei) 孔福後裔。
孔揚後成化譜仍記二十九代孔靈龜為(wei) 孔揚七世孫。但是康熙譜記:二十七代孔乘子二靈珍、景進,景進子三伏承、白鳥、靈龜。如此孔靈龜從(cong) 孔揚七世孫改為(wei) 孔乘孫。康熙譜未說明此改動的依據,大約是承天啟譜記載。民國譜則又將孔靈龜改回孔揚後裔,並增加了孔揚至孔靈龜的六代名諱,即節、旻、紀、源、基、祥。也未說明更改的依據。
查獻縣派雍正譜記載同宋譜,孔靈龜為(wei) 孔揚七世孫。臨(lin) 江派民國譜卻記載另一個(ge) 明顯拚湊出的世係:二十五代懿生鮮、安固,安固生沉,沉生靈龜,靈龜生景偉(wei) 、滔,滔生碩。
廣東(dong) 番禺小龍房光緒譜記載孔揚無傳(chuan) ,孔靈龜世係與(yu) 康熙譜同。而廣東(dong) 羅格房民國譜記載了孔揚至孔靈龜之間的節、旻、紀、源、基、祥六代世係。廣東(dong) 南海孔銘根2005年抄譜記載有節至祥的世係,但是孔靈龜卻接續在孔景進名下。由此可見此世係最早見於(yu) 嶺南孔氏族譜,而嶺南各房的表述並不一致。總之。民國譜依據嶺南羅格房譜完成了孔揚至孔靈龜的世係。
宋譜載三十五代務本為(wei) 穎達族孫。成化譜如之。康熙譜記載三十四代珪子務本,務本子如珪。這樣孔巢父係就接為(wei) 孔穎達後裔。《闕裏文獻考·卷三十·宗譜》一如康熙譜,民國譜同樣一承康熙譜。
曲阜孔氏
曲阜是孔氏祖庭,林廟所在,國史方誌中有大量關(guan) 於(yu) 孔氏,尤其是中興(xing) 祖後裔的文獻記載。但是由於(yu) 戰亂(luan) 鼎革,家譜未能及時修訂,不同時期和不同分支的世係記載矛盾之處不勝枚舉(ju) ,列舉(ju) 主要異同如下:
(一)名諱完全不同
宋譜端操三子、瑋、玖與(yu) 成化譜、康熙譜及民國譜記載的瑄、璠、瑱完全不同;
成化譜載元祗子二之與(yu) 、之譽,元祐子二之康、之懷;但是民國譜記為(wei) 元祗子三之泰、之才、之恭,元祐子四之忠、之緒、之可、之起、之謙;
成化譜思忠子四,克椎、克惠、克敬、克誠,民國譜載克忠子一克善。
(二)世係不同
宋譜記端廉為(wei) 端操弟,但是成化譜及後譜均改為(wei) 若虛子端本弟;
成化譜載汭為(wei) 之肅子,康熙譜和民國譜記為(wei) 之載子;
成化譜應遷為(wei) 聖時子,但是在民國譜中為(wei) 應選、應法之弟;
成化譜載思友子五,克文、克行、克忠、克信、克常,但是民國譜沒有克文、克行,還增加了克綱、克己;
(三)增添後代
宋譜載若拙子二端中、端申,成化譜、康熙譜記若拙子四增加了端美端常,民國譜又增加端孜,為(wei) 牟平派始祖;
成化譜記載思忠子一克伸,民國譜增加為(wei) 子三,克伸、克靜、克恪。
(四)很多沒有後代繁衍下來的沒有記載
成化譜記載琥子二,摶和拂。摶生子元泰、元讓,孫之則、之遜、之典。元孝有兄元直,元直生子二,之經和之文。康熙譜記載琥僅(jin) 子一拂,沒有記摶;
成化譜記載思蹈有孫四人,希溫、希恭、希良、希儉(jian) ,民國譜僅(jin) 記傳(chuan) 一世絕;
成化譜記載藻有曾孫希昇和希蒙,但是民國譜記傳(chuan) 一世絕。
以上僅(jin) 僅(jin) 例舉(ju) 部分各譜間的不同記載。成化譜對於(yu) 曲阜孔氏的記載應該是本於(yu) 元朝和明朝早期從(cong) 曲阜收集的資料,並不完整。但同時說明在曲阜天啟譜以前沒有連續的譜諜編撰。
派戶支
宋譜和明成化譜並未見派戶分支。天啟譜首見分五十七戶,康熙譜修正為(wei) 六十戶。《闕裏文獻考·卷三十·宗譜》記:“子姓蕃衍,枝遠益分。始而紀以五位,複別以二十派,繼又分為(wei) 五十七戶,再增為(wei) 六十戶……稱宗願為(wei) 襲封位……舜亮為(wei) 中散大夫稱襲封位…宗翰為(wei) 刑部侍郎稱侍郎位…宗壽為(wei) 太子中舍稱中舍位…宗彀為(wei) 國子博士稱博士位,此四十六世所分也……五十三代兄弟共六十有一,有傳(chuan) 者僅(jin) 二十人……即從(cong) 五位中所分出之二十派。接著有詳述於(yu) 五十五至五十七代有傳(chuan) 者再分六十戶。
康熙譜《流寓記》和《闕裏文獻考》均羅列外遷孔氏概況但是並未予以命名,直至民國全國合修才將外地孔氏依遷居地予以命名。中興(xing) 祖後四派:南宗派、牟平派、慈溪派、衢州派;中興(xing) 祖前九派:平陽派、郟縣派、寧陵派、獻縣派、丹陽派、嶺南派、臨(lin) 江派、平江瀏陽派、魯山派。其餘(yu) 皆以支命名。民國譜並未說明當時稱派或支的依據。
由於(yu) 各種原因原因民國譜並沒有能夠收錄全部孔氏,更沒有記載衢州孔洙後裔五經博士一係。隻是在《嫡裔相承圖》中記載了四十八代衍聖公孔端友,又在《南宗相承圖》中記載了孔端友至五十六代五經博士孔彥繩。但是孔端友與(yu) 四十九代衍聖公間無掛線,五十三代衍聖公孔洙嗣子孔思許接在四十七代孔庭族長孔若古名下,殊不合宗法。這也反映出南北宗的矛盾並未因南宗孔彥繩襲五經博士而徹底解決(jue) 。
六、偽(wei) 孔
偽(wei) 孔問題宋代史料均未涉及,直至元朝五十三代孔涇和孔淑的家譜序言均未提及所謂偽(wei) 孔。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yu) 元五十四代衍聖公孔思晦《重立中興(xing) 宗支圖序》,稱南朝劉宋所封灑掃戶孔景後裔孔末乘五代亂(luan) 世殺泗水令孔光嗣。民國譜《偽(wei) 孔辨》稱孔末後孔之仙將四十九代族長孔玭一家滅門,言真孔偽(wei) 孔為(wei) 世仇。元天曆南宗譜中興(xing) 祖名下孔濤注曰:“孔末一事向來《廣記》不載,蓋諱之也……予至闕裏裏,聞孔氏長老雲(yun) :五代時有灑掃戶孔末者,蓋孔景等五戶之裔,非先聖後,或出姬姓也未可知,枝蔓浸盛,乘時不綱,取孔氏殲旃,曲阜孔氏既盡”。可見孔末滅曲阜孔氏一事係曲阜孔氏口頭傳(chuan) 說。傳(chuan) 說並不聞於(yu) 南渡孔氏。孔光嗣之卒至元朝延佑有三百年,幾百年的口頭傳(chuan) 說很難可靠。
查閱史料,有《舊五代史·卷明宗紀六》載:天成四年(929年)夏四月…丙辰,諫議大夫致仕、襲文宣公孔邈卒。可知唐末至後唐文宣公襲封另有其人,而孔氏族譜不載。中興(xing) 祖在後唐長興(xing) 元年(930年),也就是文宣公孔邈卒後一年,為(wei) 曲阜縣主簿。而唐末為(wei) 曲阜縣令者為(wei) 魯國公太平軍(jun) 節度使孔溫裕之子孔續。不存在孔末殺孔光嗣而奪曲阜縣令的可能性。
2008年出土中興(xing) 祖孔仁玉墓誌銘詳細記載了孔仁玉的生平,也沒有提及孔末亂(luan) 孔氏事件,而且顯示孔仁玉是在極其正常的情況下守孝、襲承文宣公爵位。
曲阜的曆代碑刻顯示有許多曲阜孔氏家譜失載。1928年出土隋河陽都尉孔神通墓誌銘敘其為(wei) 曲阜孔氏,但也同樣未見載於(yu) 家譜。這些孔氏不會(hui) 全無後裔傳(chuan) 世。曲阜所謂外孔很可能包括這些人的後裔。
七、組織製度
早期家譜基本都是個(ge) 人所為(wei) ,而且襲封衍聖公也多沒有參與(yu) 。期間隻有五十一代衍聖公孔元措續《孔氏祖庭廣記》、五十四代衍聖公孔思晦立《中興(xing) 重立孔氏宗支圖》。至五十三代孔濤和五十四代孔思模續修家譜時感覺到自己修譜存在僭越的問題,在各自的序言中均有表述。
隨著衍聖公地位的上升、孔氏族權的加強和宗族規模的日益擴大,自明朝弘治續修不僅(jin) 衍聖公親(qin) 自參與(yu) ,而且建立了譜局。弘治續修同時規定了三十年小修,六十年大修。孔氏家譜續修完成了組織化和製度化的轉變。雖然其後並沒有完全遵守這一規定,但是隻有衍聖公才有發起續修家譜的權力已經成為(wei) 定例。
康熙譜規定了各項不得入譜的條件,如為(wei) 按孔氏字輩起名,幹犯名義(yi) ,流入僧道等。因為(wei) 朝廷對孔子後裔的優(you) 待,防詐杜偽(wei) 成為(wei) 重點。譜碟印刷後即行毀版,家譜卷首立領譜清單;譜碟需要鈐印、每年查驗。雖然康熙譜有十五戶沒有捐輸譜款仍然領譜,但是後續續修都應攤費也為(wei) 定例。
結語
綜上所述,孔氏族譜體(ti) 例由簡而繁,內(nei) 容由獨記載大宗世係和聞達人士而及全族普通族人,編修機構也由個(ge) 人獨立完成到嚴(yan) 密完善的組織體(ti) 係,經過了漫長曆史時期的不斷變遷和發展過程。由於(yu) 年代久遠,又缺乏史料證據,很多支派的世係銜接也存在多種版本,更有一些支派的銜接明顯與(yu) 曆史史料存在矛盾之處。這些問題的解決(jue) 還有待更充分的史料和出土文物。但是這些缺憾並不影響孔氏族譜凝聚孔氏族人,實現儒家教化的曆史作用,不影響孔氏族譜作為(wei) 中國家譜文化典範的曆史地位。
作者簡介
孔祥東(dong) ,男,孔子世家譜常態化續修工作協會(hui) 副會(hui) 長,中華孔子學會(hui) 孔子後裔儒學促進委員會(hui) 常務理事,常州孔子思想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江蘇省激素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進出口部部長。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