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幹春鬆作者簡介:幹春鬆,男,西元1965年生,浙江紹興(xing) 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副院長,社會(hui) 兼職中華孔子學會(hui) 常務副會(hui) 長。著有《現代化與(yu) 文化選擇》《製度化儒家及其解體(ti) 》《製度儒學》《重回王道——儒家與(yu) 世界秩序》《保教立國:康有為(wei) 的現代方略》《康有為(wei) 與(yu) 儒學的“新世”》等。 |
閉門誰共處,枕藉蕺山詩
作者:幹春鬆
來源:節選自 柴祥群詩集《蕺山草》序言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閏四月十一日丙子
耶穌2020年6月2日
一、蕺山與(yu) 劉宗周
紹興(xing) 城裏有三座小山,府山、塔山、王家山。府山,又名龍山,因曾作為(wei) 越王句踐的都城,故又稱古越龍山,一般喜歡紹興(xing) 黃酒的人一定是很熟悉的。塔山在城南,因山上有塔而著稱。王家山的大名是蕺山,雖然山不甚高,但因為(wei) 山腳下曾是王羲之的故宅,現在又被開發為(wei) 書(shu) 聖故裏,而為(wei) 人所熟知。不過,另一位與(yu) 這座山關(guan) 係密切的紹興(xing) 人,即使居住在紹興(xing) 的人也未必很了解。一位以這座山而為(wei) 世人記住的思想家劉宗周,他開創的蕺山學派,是中國思想史上的一個(ge) 重要地標。
身為(wei) 紹興(xing) 人是幸福的,因為(wei) 在不經意間,你會(hui) 發現自己身處在一個(ge) 個(ge) 劃時代的人物的身影“疊嶂”之中,這些構成了紹興(xing) 的城市氣質和紹興(xing) 人自豪自信的精神麵貌的一部分。但作為(wei) 紹興(xing) 人也是“不幸”的,因為(wei) 總有一些偉(wei) 大的人物讓你仰望。而曆史上無數的文人學士,縱是史有所傳(chuan) ,卻在故鄉(xiang) 難以獲得應有的“敬意”,縱然是陽明先生這樣的五百年一遇的偉(wei) 大思想家,很長時間因種種原因也難獲認同,幾十年前他的墳塋居然荒蕪在雜樹之中,而難覓香火。
作為(wei) 一個(ge) 長期從(cong) 事儒學研究的人,看見有一本詩集名之曰《蕺山草》,心裏的觸動或是一般人所不能了解的。因為(wei) 在這座山上,曾經有一位老儒在這裏聚徒講道,而學生中有黃宗羲、陳確這些在隨後的時代中不斷產(chan) 生影響的人。
在世間爭(zheng) 說王陽明的今天,劉宗周是寂寞的,善於(yu) 跟風的人大多不甚願意理會(hui) 他對那些曲解陽明思想的“警示”。為(wei) 了告誡世人,他希望他辦的書(shu) 院有更多的聽眾(zhong) ,並給那些聽者規定了嚴(yan) 格的紀律。他在紹興(xing) 開證人書(shu) 院的時候,聽眾(zhong) 日增,以至於(yu) 跟他合作辦書(shu) 院的人認為(wei) 過於(yu) 喧鬧,而要另辟幽靜之地。劉宗周卻說思想需要傳(chuan) 播,堅持在人口稠密的城裏開班授課。
圖注:劉宗周(1578年-1645年),字起東(dong) ,別號念台,浙江山陰(今屬紹興(xing) 市)人,明末大儒,因講學於(yu) 蕺山書(shu) 院,後人稱其為(wei) 蕺山先生。黃宗羲、陳確、張履祥、陳洪綬、祁彪佳等均出其門下,世稱“蕺山學派”。
劉宗周的性格是執拗的,他一生在事功上少有作為(wei) ,不似陽明之屢建功業(ye) 。他並不是沒有機會(hui) ,幾次重要的關(guan) 頭,麵對皇帝的問計,他總是強調修心為(wei) 上,以至於(yu) 被譏為(wei) 迂闊。他堅信政治的基礎在於(yu) 道德意識,不過晚明的政治則是另外的邏輯,如此這般,回鄉(xiang) 辦學可能是最好的結局。他說:“天地晦冥,人心滅息,吾輩惟有講學明倫(lun) ,庶幾留民彝於(yu) 一線乎!”他認為(wei) 明代之衰敗,在於(yu) 人心之惡,而人心之惡,在於(yu) 人們(men) 不能認識到人心中的“惟危”而不知自省。
他學宗陽明,但不滿於(yu) 陽明學在傳(chuan) 播過程中所出現的流弊,他試圖通過強調“慎獨”和誠意的工夫來糾偏。他說:“陽明子言良知,最有功於(yu) 後學,然隻傳(chuan) 孟子教法,於(yu) 《大學》之說,終有未合。”他的學生黃宗羲評論說:“山陰(即劉宗周)慎獨宗旨,暴白於(yu) 天下,不為(wei) 越中之舊說所亂(luan) 者,先生有摧陷廓清之功焉。”“越中之舊說”指的是陽明後學中的放誕之風,他要複歸儒門聖學本源之清。
劉宗周在學問上的成功是顯而易見的,蕺山腳下又聚集了四方求學之子,門下不僅(jin) 包括像黃宗羲這樣能夠深刻反思中華政治文化的學者,也有像陳洪綬這樣的畫家。“蕺山學派”印合了“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的古語,劉宗周讓這座紹興(xing) 城裏的小山成為(wei) 儒學史上的一個(ge) 裏程碑。牟宗三在《從(cong) 陸象山到劉蕺山》序文中寫(xie) 道:“夫宋明儒學要是先秦儒家之嫡係,中國文化生命之綱脈。隨時表而出之,是學問,亦是生命。自劉蕺山絕食而死後,此學隨明亡而亦亡。自此以後入清,中國之民族生命與(yu) 文化生命遭受重大之曲折,因而遂陷於(yu) 劫運。”直將劉宗周之死視為(wei) 中華文化生命之重大曲折。
圖注:劉宗周講學的蕺山書(shu) 院,清末改為(wei) 山陰縣學堂。
在拿到這部詩稿的時候,我並不認識詩人本尊,但我看到他對於(yu) 劉宗周不食周粟的忠貞氣節的讚賞,由此,我認為(wei) 他要以這座並不高大的山來作為(wei) 紹興(xing) 文化的符號,他應該是十分看重劉宗周身上的節操的,這可以視作軍(jun) 旅詩人於(yu) 這種品質的珍視。所以,他的《蕺山》詩是這麽(me) 說的:
岑草茵茵覆蕺山,
塔影摩雲(yun) 池冷然。
不食周粟壯節義(yi) ,
漫山梅花自斑斕。
在今年十月初的一次見麵中,我和詩人聊到了劉宗周,一起慨歎劉宗周之死,並談到秋瑾等人壯懷激烈的人生態度,覺得這些已成為(wei) 紹興(xing) 人精神氣質的一部分。為(wei) 信仰而死,既是最為(wei) 崇高的氣節,也是一種生命價(jia) 值最為(wei) 酣暢的呈現。劉宗周在殉難日所作的絕命辭說:
留此旬日死,少存匡濟意。
決(jue) 此一朝死,了我平生事。
慷慨與(yu) 從(cong) 容,何難亦何易。
世人多對紹興(xing) 的精神有誤解,或以“師爺”“刀筆吏”目之,隻有對紹興(xing) 的曆史文化深有了解的人,才能真正理解紹興(xing) 人身上那種“倔強”和“寧折不彎”的精神。這大概是具有軍(jun) 旅背景的詩人最能體(ti) 會(hui) 的。在他的筆下,起首就是“雪恥之國”的浩氣。
雪恥國裏浩氣盛,江山代有英雄嗣。
登高臨(lin) 風長嘯處,愧怍往聖淚沾臆。
詩人對於(yu) 紹興(xing) 的浩然之氣充滿著眷戀,他的詩作更可以看作是對這種精神的“招魂”。
老鬆揺影若招魂,向風時聞山陽笛。
越竹著雨又一春,汗青難書(shu) 是精神。
吞吳鐵甲今安在,且看種山斷腸人。
從(cong) 紹興(xing) 回到北京,我又翻出劉宗周的著作,體(ti) 會(hui) 他對於(yu) 陽明思想的態度,也細讀他的詩作,我以為(wei) 祥群將詩集命名為(wei) 《蕺山草》更為(wei) 內(nei) 在的原因,就是詩人與(yu) 劉宗周詩風以及從(cong) 詩意中體(ti) 現出來的精神聯係。
詩人在《山寺》中寫(xie) 道:
深澗繁鬆透疏燈,風馬叮叮眠老僧。
蝙蝠棲梁伴遠客,時有夜烏(wu) 啼月明。
我雖然不知道詩人所說的山寺是哪一家,但在劉宗周不多的詩作中,有很多首是在遊覽雲(yun) 門寺的時候所寫(xie) ,其中《初訪雲(yun) 門》有句:
五雲(yun) 深處指瑤京,六寺名存半有僧。
鬆頂待棲孤鶴穩,溪流時照野花明。
空題禦筆高秦望,誰問桃源到武陵。
燈影長明風雨夜,獨令終古證無生。
雖然詩意有所不同,但從(cong) 詩作所采用的比興(xing) 手法來看,與(yu) 《山寺》多有契合之處。作為(wei) 一個(ge) 對陽明學禪學化多有批評的學者,劉宗周卻似乎很喜歡雲(yun) 門寺,後來他的學生陳洪綬也長期在雲(yun) 門寺落腳。
二、景物風物人物
就文化遺存而言,紹興(xing) 甚至是奢侈的,所以《蕺山草》並非隻是對蕺山的詠歎或是對蕺山先生的追懷,而是借助蕺山之意象而引發對紹興(xing) 曆史文化和自然景觀的歌詠。很自然,這樣的詩劉宗周先生也寫(xie) 過,他在《采蕺歌》中寫(xie) 道:
上山采蕺留山阿,衱蕺下山日午蹉。
回首白雲(yun) 漫漫多,雲(yun) 中仙吏脫佩珂。
停驂獨上舞婆娑,九秋鶴唳搖林柯。
孤亭高標白雲(yun) 窩,俯臨(lin) 萬(wan) 井如星羅。
悠然懷古山之陂,右軍(jun) 遺跡今苔莎。
蓬蒿是處少經過,叩門不見羊與(yu) 何。
止留清池浴駕鵝,旌幹欲去道不嗬。
北郭先生寤也歌,蕺山窈兮鍾山峨。
鍾山鳴琴聲相和,為(wei) 我洗耳清雲(yun) 蘿。
我不會(hui) 寫(xie) 詩,但每當我徜徉在紹興(xing) 的大街小巷,或周邊的崇山峻嶺中,經常會(hui) 產(chan) 生“右軍(jun) 遺跡今苔莎”這樣的感覺。我在回老家稽東(dong) 的路上,要經過若耶溪,心裏所想的就是李白看到“若耶溪畔采蓮女”的情形。因此不願步履匆匆,希望能與(yu) 那些長眠於(yu) 此的靈魂來個(ge) “心靈之約”。因此,《蕺山草》的創作者強調對於(yu) 紹興(xing) 需用“景物”“風物”“人物”這三個(ge) 關(guan) 鍵詞來串聯,否則難以刻畫紹興(xing) 的神韻,這真是確解。
毫無疑問,是這片山水造就了如此眾(zhong) 多的人物,讓這裏的人具有如此超絕的創造力。同樣,也是這片山水的包容性,讓這裏能容納如此多的南來北往的帝王將相、文人學士。如此這般,紹興(xing) 往往是景物、風物和人物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的確,若無王羲之父子在這裏題扇、洗筆,若無舍宅為(wei) 寺的戒珠寺的香火,若無蕺山上證人書(shu) 院的琅琅書(shu) 聲,若無劉宗周為(wei) 義(yi) 節而殉國的義(yi) 舉(ju) ,我們(men) 何以仰其高。
紹興(xing) 的山水之上布滿了先賢名士的“屐痕”和“槳聲”,所以詩人登天姥山,脫口而出的是“詩仙夢吟傳(chuan) 令譽,謝客屐痕印古岩”,詩仙李白和古代的旅者謝靈運仿佛會(hui) 成為(wei) “旅伴”。我們(men) 經常說,讀書(shu) 是與(yu) 作者的靈魂之間的對話,在紹興(xing) 的山水間走動,則似乎是對沉澱在紹興(xing) 曆史上的古聖先哲的叩問。所以,詩人在詩作中,在特定的景物中,與(yu) 在此生活過的曆史人物進行著一次又一次的心靈溝通。比如在《沈園》中:
一泓淥水寄漂萍,鳳詞題壁舊夢空。
稽嶺挽雲(yun) 泣流霞,鑒湖沉月醉黃藤。
南宋詩人陸遊和唐琬之間淒美的愛情故事,仿佛稽山上的愁雲(yun) ,至今仍摧折著苦苦戀著的髒腑。又比如《訪紹興(xing) 陽明洞天》:
爐峰日色半輪昏,緣徑攀溪覓野春。
葛仙鑿開煉丹井,賀監題遺瑞龍吟。
詩人並沒有直接敘述陽明在這裏體(ti) 悟其哲思玄理的過程,而是從(cong) 魏晉時候葛洪煉丹爐和賀知章的題壁中感歎這裏的人文曆史交疊。
紹興(xing) 的景物往往與(yu) 風物相關(guan) 聯,前麵所述的沈園,陸遊和唐琬的故事如果沒有“黃藤酒”這樣的紹興(xing) 特產(chan) ,其借酒消愁緒的感覺就難以天衣無縫。同樣,沒有紹興(xing) 酒,曲水流觴的魏晉風流也難以“盡得”。記得魯迅先生曾寫(xie) 過魏晉風度與(yu) 藥、酒關(guan) 係的文章,其所討論的就涉及當時世家子弟所服之寒石散與(yu) 老酒的關(guan) 係。魯迅先生是愛喝紹興(xing) 酒的,雖然難以考證王羲之那群賢必至時所喝的酒就是現在的紹興(xing) 黃酒,但肯定是紹興(xing) 本地酒的一種。紹興(xing) 酒的確不如北方白酒濃烈,更具豪傑意象,紹興(xing) 酒除了投醪複仇的勇士氣息外,更多的是文人雅集、俯仰天下的人文內(nei) 涵。不了解這些風物所沉澱的曆史厚度,肯定難以刻畫紹興(xing) 之魂。
柴祥群屬於(yu) 軍(jun) 旅詩人,所以他對紹興(xing) 春夏秋冬的描述,除了婉約之外,還加入了軍(jun) 人的豪氣和超脫,讀來令人欣喜。比如《雪飲》:
天降六出且銜杯,訪戴賞雪能幾回。
即時酒與(yu) 身後名,盡傾(qing) 越甌無相違。
這裏引入《世說新語》中山陰人王徽之在雪夜醒來,喝酒賞雪,忽生夜訪戴逵的念頭,即放舟前往嵊州,但到門前卻不入,隻為(wei) 興(xing) 盡而返。這個(ge) 故事本來具有“當下即是”的態度,但在詩人這裏卻有拋卻“酒與(yu) 身後名”的更為(wei) 徹底的解脫態度。說實在的,我一直不願意把紹興(xing) 人歸入江南文化中的軟糯之風,我喜歡紹興(xing) 文化中的激越之氣,對此魯迅先生有精確的概括:“於(yu) 越故稱無敵於(yu) 天下,海嶽精液,善生俊異,後先絡騷,展其殊才;其民複存大禹卓苦勤苦之風,同句踐堅確慷慨之誌,力作治生,卓然足以自理。”這樣的精神氣質,固然有越文化基因中麵對嚴(yan) 酷的自然環境所激發的抗爭(zheng) 精神,但也有作為(wei) 南北特質交匯地的精神重塑。這樣的感覺,在詩人的作品中也時時有所流露,比如在《憶越中》中說:“北客南棲效越鳥,雪落易水滿寒雲(yun) 。”而詩人也從(cong) 紹興(xing) 的文化中不斷汲取精神養(yang) 分,在《讀〈王陽明大傳(chuan) 〉》一詩中,作者就道出其體(ti) 會(hui) 陽明思想之所得,我心光明,坦蕩做人。
麈尾拂塵垢,此心原光明。
知乃行之始,行非知之終。
收束不羈心,拋卻不倫(lun) 行。
常誦守仁訣,山寧海波平。
作為(wei) 一本詩集的導語,寫(xie) 如此多的絮叨話已然屬於(yu) 續貂,然因與(yu) 詩人有一見如故之感,亦以身為(wei) 紹興(xing) 人,每次說到紹興(xing) 總會(hui) 產(chan) 生言之唯恐不盡之“自擾”,故而起興(xing) 而難自持。古人說,詩者,持也,那麽(me) 就以陸遊《風雨夜坐》中的詩句“欹枕舊遊來眼底,掩書(shu) 餘(yu) 味在胸中”來了結這次賞析之旅。沉吟詩中紹興(xing) 之景物、風物與(yu) 人物,恍若身處稽山鑒水之中,頗起“賣劍買(mai) 牛真欲老”、回鄉(xiang) 沽酒品老茶之意。
2019年10月於(yu) 北京大學
(插圖為(wei) 本文作者幹春鬆和詩集作者柴祥群提供)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