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楊朝明:摒棄西式見麵握手禮,行用中國傳統拱手作揖禮

欄目:諫議策論
發布時間:2020-05-23 01:09:59
標簽:拱手作揖禮、楊朝明
楊朝明

作者簡介:楊朝明,男,西元1962年生,山東(dong) 梁山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曆史學博士。現任孔子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一屆山東(dong) 省政協常委,第十四屆中國民主促進會(hui) 中央委員,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兼任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副理事長等社會(hui) 職務。出版《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八德詮解》等學術著作20餘(yu) 部。

全國政協委員楊朝明:摒棄西式見麵握手禮,行用中國傳(chuan) 統拱手作揖禮

來源:中國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四月廿九日甲子

          耶穌2020年5月21日

 

中國網北京5月21日訊(記者 閆景臻 胡俊)中國俗稱“禮儀(yi) 之邦”。就在疫情防控特殊時期召開的地方兩(liang) 會(hui) ,不論是作報告的領導還是在場的委員或代表,都拱手作揖、謙謙有禮,形成了一道儒雅亮麗(li) 的兩(liang) 會(hui) 風景線。

 

 

 

作揖禮又叫拱手禮,是中國特有的傳(chuan) 統禮儀(yi) 形式,體(ti) 現了中華民族自謙敬人的品質,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曆史。作揖禮自古行之,直到民國時期才漸漸被世界通行的握手禮取代。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孔子學院院長楊朝明在今年的全國兩(liang) 會(hui) 提案中建議,應當摒棄西式的見麵握手禮,行用中國傳(chuan) 統的拱手作揖禮。

 

具體(ti) 提案如下:

 

《關(guan) 於(yu) “推行拱手作揖禮,傳(chuan) 承中華傳(chuan) 統禮儀(yi) ”的》提案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病毒或將長期與(yu) 人類共存,我們(men) 認為(wei) 應當革新相見禮節,而拱手作揖禮簡單易行,意蘊深厚,既可化解疫情之憂,又從(cong) 容承載文明和自信,應當摒棄西式的見麵握手禮,行用中國傳(chuan) 統的拱手作揖禮。

 

一、施行拱手作揖禮乃大勢所趨

 

中華民族以禮立本,曆來有“衣冠上國,禮義(yi) 之邦”的美譽。作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禮儀(yi) 的作揖禮能夠承載中華人文精神,本身是一種恰當、得體(ti) 、莊重而又分寸的禮儀(yi) 。中華文化博大包容,兼容並蓄,和而不同。以前我們(men) 順應潮流,接受源自西方的握手禮儀(yi) ,今後則可以辯證取舍,更好繼承民族傳(chuan) 統禮儀(yi) 精華。

 

研究顯示,手部汗腺發達,握手可能會(hui) 傳(chuan) 播疾病。麵對疫情蔓延的迅猛態勢,4月8日,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chuan) 染病研究所所長、白宮疫情應對特別小組成員安東(dong) 尼·福奇對媒體(ti) 表示,握手這種問候方式可能會(hui) 成為(wei) 曆史,他倡議人們(men) 忘記握手,因為(wei) 這是傳(chuan) 播呼吸性疾病的主要途徑。

 

為(wei) 了避免握手接觸,源自印度的合十禮開始在全世界流行起來,英國王儲(chu) 查爾斯曾公開倡議,外國一些領導人也開始用合十禮打招呼。印度總理莫迪表示,現在是讓全世界重新使用合十禮的好時機。實際上,作揖禮在我國已悄然展開,許多地方已紛紛實踐。在山東(dong) ,青島禮儀(yi) 學會(hui) 就大力倡導訂正,學術研究挺在前麵。我國應該雷霆式決(jue) 策,倡導推行拱手作揖禮,以引領時代文明風尚!

 

二、拱手作揖禮內(nei) 涵豐(feng) 富、切實當行

 

作揖禮收放自如,具有許多特別的優(you) 勢。作揖禮幾乎不受時間、空間的限製,在同一時間和目所能及的距離範圍內(nei) 都可行禮,可一對一行禮,也可一對多、多對一行禮。不僅(jin) 效率高,而且一視同仁,十分公平,可以彌補握手、擁抱、貼麵等禮儀(yi) 形式的不足。

 

作揖禮自尊尊他,契合文化自信理念。“手箸胸曰揖”,箸即筷子。筷子使用講究配合和協調,啟發人們(men) 戮力同心、同舟共濟。“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說文解字》曰“揖,讓也。”推手曰揖,揖讓為(wei) 敬,作揖禮含有自尊尊他之意,體(ti) 現允恭克讓之風。拱手作揖不僅(jin) 可以構築健康屏障,而且能表達謙讓、推讓、禮讓、承讓的敬人之心。長期推行拱手作揖禮,將於(yu) 無形中興(xing) 起民間謙虛、愛敬、樸實之風,助推精神文明建設,提升國民素質,彰顯國民素養(yang) 。

 

作揖禮收斂自律,契合自我革新理念。作揖時,兩(liang) 手相合交疊於(yu) 胸前,交合就是“斂收”“斂聚”的意思,斂收斂聚,意味著“約束”和“自律”。正如《尚書(shu) •洪範》所言,人隻有安於(yu) 本分、盡職盡責,不斷匡正自我,做到貌恭、言從(cong) 、視明、聽聰、思睿,才能收獲“壽、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命”這五福。所以普及作揖禮,就是在時刻化育百姓革新自我,動作雖微,卻厥功至偉(wei) 。

 

融入防疫長效機製,常抓不懈。麵對疫情病毒變異且有可能以流感形式與(yu) 人類長期共存的挑戰,如何積極應對,既需要智慧更需要方法。建議將作揖禮融入防疫疏導長效機製常抓不懈,列入法規條例。繼續規範動作要領,以正確的作揖禮動作傳(chuan) 承和引領風尚。倡導公職人員帶頭,在重要會(hui) 議、重大活動和日常生活中公開使用。

 

發揮網絡推動作用,齊頭並進。建議充分發揮網絡平台和主流媒體(ti) 的推動作用,全國一盤棋共同推進,努力將準確的作揖禮普及推廣,結合主題教育、四個(ge) 自信等,以仰慕聖賢、自強不息等主旋律,切實增進正能量、正思維。

 

納入習(xi) 慣養(yang) 成體(ti) 係,春風化育。建議大中小學各級院校,發揮傳(chuan) 承的正確引導作用。廣大教師、家長發揮言傳(chuan) 身教、以身示範,納入學生習(xi) 慣養(yang) 成體(ti) 係。可以利用網絡授課契機,使之迅速普及。讓禮樂(le) 傳(chuan) 統“活起來”,重新走進人們(men) 的生活,紮根心靈,見諸行動,成風化俗。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