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學典作者簡介:王學典,男,西曆1956年生,山東(dong) 滕州人。現任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兼《文史哲》雜誌主編、教授。2018年3月,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hui) 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hui) 常務委員。著有《曆史主義(yi) 思潮的曆史命運》《20世紀中國曆史學》《二十世紀後半期中國史學主潮》《20世紀中國史學評論》《翦伯讚學術思想評傳(chuan) 》《顧頡剛和他的弟子們(men) 》等。 |
原標題《全國政協常委王學典:打造中華傳(chuan) 統節日體(ti) 係 重建東(dong) 方倫(lun) 理型生活方式》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四月廿三日戊午
耶穌2020年5月15日
中新網濟南5月15日電(趙曉)用孔子誕辰日重新定位教師節,將孟子誕辰日設為(wei) 中華母親(qin) 節,以七夕節替代西方情人節……全國政協常委、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王學典近日在接受中新網專(zhuan) 訪時說,他將在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建議,打造中華傳(chuan) 統節日體(ti) 係,重建東(dong) 方倫(lun) 理型生活方式。
資料圖:台兒(er) 莊古城2019年舉(ju) 行春節廟會(hui) 。孔闖攝
王學典表示,在漫長的曆史發展中,中國形成了一套極具民族特色的傳(chuan) 統節日體(ti) 係。但隨著現代工業(ye) 化、城市化、商業(ye) 化快速推進以及“洋節”傳(chuan) 入,許多傳(chuan) 統節日受到衝(chong) 擊,或出現淡化苗頭,或向購物節、旅遊節轉化,這引起了廣大人民和文化學者的擔憂。“用富含中華文化信息和內(nei) 涵的時間節點逐步取代西方節日,或是當下創新發展中華傳(chuan) 統節日的可行路徑之一。”
不少西方節日所蘊含的精神內(nei) 涵,其實在具有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特點的人物、事件、節點中也有廣泛體(ti) 現。王學典舉(ju) 例說,如西方母親(qin) 節是五月第二個(ge) 星期日,中國也有適合表達對母親(qin) 崇敬與(yu) 尊重之情的時間節點——孟子誕辰日,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等故事為(wei) 後人留下千古佳話。
資料圖:孔子故裏山東(dong) 曲阜舉(ju) 行孔子文化節。沙見龍攝
“起源於(yu) 牛郎織女傳(chuan) 說的七夕節,向父母長輩表達感恩之情的重陽節,它們(men) 既分別包含西方情人節、感恩節所承載的節日意義(yi) ,也契合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精神追求。”王學典建議,中國應在融合西方節日內(nei) 涵的基礎上,汲取傳(chuan) 統文化精神,建立中華傳(chuan) 統節日體(ti) 係,從(cong) 而塑造體(ti) 現中華民族特征和曆史淵源的東(dong) 方倫(lun) 理型生活方式。
打造具有濃鬱東(dong) 方風情的新生活方式,不僅(jin) 應推動中華傳(chuan) 統節日逐步取代“洋節”,還應該恢複傳(chuan) 統節日的神聖性、莊重感。為(wei) 此,王學典還帶了兩(liang) 個(ge) 提案上“兩(liang) 會(hui) ”,包括建議春節限放煙花爆竹、將中國教師節改設於(yu) 孔子誕辰日。
王學典告訴記者,當今中國社會(hui) 對待部分傳(chuan) 統節日,把“經濟性”放大,將“神聖性”削弱。在特殊節日舉(ju) 行一些重大儀(yi) 式活動,賦予其特定的文化概念,顯得尤為(wei) 重要。“今年清明節舉(ju) 行全國性哀悼活動,悼念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逝世的同胞,就是典型例子,升華了節日的特殊意義(yi) 。”
作為(wei) 中華民族最為(wei) 隆重的傳(chuan) 統節日,春節也應探尋新的方式,重拾節日氛圍。王學典說,燃放煙花爆竹是彰顯年味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有祛瘟避邪、迎祥納福的意義(yi) 。他建議各地把禁放煙花爆竹改為(wei) 限放,並利用高科技和新材料開發爆竹的替代品,使其文化功能得以保留,汙染程度和安全隱患降至最低。
資料圖:小朋友體(ti) 驗拓印,接觸傳(chuan) 統文化。沙見龍攝
“要用儀(yi) 式感來強化神聖感,讓民眾(zhong) 在節日中獲得情感寄托。”在王學典看來,每個(ge) 節日的設立都應有其顯著的社會(hui) 、曆史和文化內(nei) 涵。如把中國教師節調整到孔子誕辰日,就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蘊與(yu) 象征意義(yi) ,體(ti) 現中國尊師重教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同時以節日為(wei) 紐帶,增強海內(nei) 外華人華僑(qiao) 的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
王學典認為(wei) ,在中華文化數千年的發展曆程中,傳(chuan) 統節日之所以能長盛不衰,關(guan) 鍵在於(yu) 其精神內(nei) 核的世代傳(chuan) 承。保護與(yu) 傳(chuan) 承傳(chuan) 統節日所承載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就是在光大中國固有的優(you) 秀文化傳(chuan) 統,建構以仁義(yi) 禮智信為(wei) 內(nei) 核、以溫良恭儉(jian) 讓為(wei) 外在表現的東(dong) 方倫(lun) 理型生活方式。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